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德不配位遭天譴,老來氣短折壽延(4)“卑脾損丟”BPSD

(2024-09-19 20:35:21) 下一個

  易怒老人背後辛酸,認知障礙顯露人前。悲脾損丟(心理症狀:BPSD):抑鬱症、不安、無氣無力症候群、焦燥性興奮、拒絶、幻覚、妄想、失眠、徘徊、歩行障害、失禁。
  認知症是大腦信息處理功能受限,影響軀體、行為和情緒。認知障礙是指認知功能發生變化,它的症狀主要包括:
  1、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和判斷能力下降,
  2、記憶能力下降,並且缺失時間概念,同樣也無法正確判斷季節、日期等。對近期事件記憶減退,可能需要日曆提醒。
  3.定向力出現障礙:對時間地點人物缺乏正確判斷。可能忘記時間或方向,建議避免獨自外出,使用帶有個人信息的卡片或定位追蹤。
  4. 情緒和行為改變:可能出現情緒波動或異常行為。
  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生氣的時候,真的會被憤怒蒙蔽了雙眼,衝動做出不理智的行為,事後又瘋狂後悔、自責。不斷在內心叮囑自己:下次一定要做到“喜怒不形於色”,“衝動是魔鬼”。《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周瑜,明明是儀表堂堂、能力不凡,但還是被諸葛亮給“氣死”。
  很多人認為周瑜是度量太小,也很傻,被別人使點手段就一命嗚呼。有人又替周瑜惋惜,覺得自己也跟他一樣,容易生氣。跟別人生氣是傷人情又傷己身。
  每個人都會有憤怒,但有的人是典型的“易怒”,這些人生氣的頻率和程度,是遠遠超過一般人,其實這是一種病態的心理。
  從心理學上來講,生氣、憤怒實際上是在保護我們自己,震懾他人的一種方式。但是愛生氣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卻不討人喜。
  有人總結出以下數個原因,分別是:
  (1)自卑心理(劣等感;獨:Komplex)作祟
  一個內心自卑的人,外在表現一般體現在兩個方麵。首先是對別人的語言行為過過分敏感,總覺得別人話中有矛頭指向自己。這也是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敏感多疑,缺少信心和勇氣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很多時候你有口無心的一句話,就會引發他的自我猜疑。猜疑的結果,就是覺得你在針對他,但他又不會將自己的想法表示出來。
  所以你往往會覺得莫名其妙,本來和你關係不多的人,怎麽就突然開始疏遠你了。
  其次,是在外在行為常常表現為過激反應,為了一件小事或一句話大發雷霆,因為內心的虛弱需要用外表的強悍來保護。
  越是自卑的人,越容易被一點小事激怒,不願意讓別人發現自己內心的脆弱。可以說,憤怒是自卑的人的一種保護機製。”
  自卑的人由於對自己沒有足夠的認同,沒有自己給予的信心和底氣,因此就特別容易在乎別人的看法。
  大多數自卑的人內心都敏感、脆弱,甚至是不堪一擊,特別是承受不了一點關於自己的負麵信息。
  哪怕是一句簡單的一句話,可能就會讓他們生氣,在他們的生活中也有更多的易怒點。
  就算是在普通人看來很正常的一件事,在自卑的人眼中,就是對他們的嘲諷。侮辱,就會被激怒。
  (2)沒耐心,生活裏一遇到小事就容易崩潰,別人的幾句話就能挑動自己的怒火;害怕別人發脾氣,心裏卻隱約希望來一場衝突,釋放一下壓抑的情緒;情緒過後,感覺很疲憊,又陷入不該這樣的內耗裏。作為一個被身邊人認證的“火藥桶”,也曾因為脾氣損害了幾段關係的人,在接觸學習心理學後,我才慢慢理解了,消化了:
  (3)
不安的恐懼。“易怒型人格”的真相是,一個害怕被傷害的人,隨時防禦和準備戰鬥,背後是對不安的恐懼。如果你也容易被點燃情緒,恭喜你,這是一個覺察自己的好機會。
  
(4)暴怒源於先發製人的“敵意”。與其被傷害,不如先一步拒絕對方。當一個孩子被忽視或者在不安的環境下長大,又無力處理外界的“危險”,很容易養成受驚的體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那些“動不動就發脾氣”的人,他們似乎對一點小事就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容易爆發出憤怒、暴怒的情緒反應。每個管不住自己脾氣的人,當他發脾氣的時候,他都會感覺到壞脾氣所帶來的痛苦,所以,發脾氣的人,都不喜歡自己情緒失控的樣子。可是,他們往往也不會因為不喜歡,就真的管得住自己的情緒,因為,每個發脾氣的人總是有發脾氣的原因的。
  因為對於他來說,把這些情緒轉移到孩子那裏是安全的,因為孩子的位置低於他,所以反攻他的力量也相對要弱一些,這對他來說,就不會給他帶來新的威脅。
  同時,當他將情緒轉移到一個比他更弱的人那裏時,在這個弱的人麵前,他會感受到能力和權力又回到了他自己的手裏,這就可以尋找回他自己的控製感,在一個更低權力的人麵前,他自己的權力就可以再次得到確認。
  (
5)自戀性特質,將發脾氣當成自己的一項特權,來滿足自己被特殊對待的需要,在有自戀性特質的人身上,會尤其明顯。
  具有自戀性特質的人,因為在他們的內心世界,沒有建立起清晰的心理邊界,所以,有時他們就無法確認情緒的歸屬者,也不能從心理上理清別人是獨立於自己的個體。
  所以,他們常常會把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攪和在一起來處理。
  比如,一個有自戀特質的人,當他麵對別人的成績時,他感受到的並不是為那個人的成績而高興,反倒是可能感受到對方的成績是對自己的貶低,當他有了這樣的感覺後,他會因為自戀的受損而憤怒,所以就會對那個取得成績的人發脾氣,認為是那個人傷害了他。或者,因為自戀的人是無法意識到別人是獨立於自己的,所以在他的感覺裏,他常常會覺得別人應該與他有著相同的感受,如果他發現別人的感受沒有與他同步時,他同樣可能感覺被傷害,從而會發脾氣。
  心理症狀(
悲脾瞬遞:BPSD):抑鬱症、不安、無氣無力症候群、焦燥性興奮、拒絶、幻覚、妄想、失眠、徘徊、歩行障害、失禁。
  感情控製困難易怒
  心情不好不順調也
法表達而易怒
  無法判斷狀況著急而易怒
  自尊心受到傷害而易怒
  対人関係悪化感到孤立而易怒
  受到周囲否定的消極的言行動感到圧抑自易怒
  抗認知症薬副作用引起的易怒
  無氣無力症候群(apathy syndrome=amotivational syndrome )
英名:apathy 徳名:Apathie 法名:apathie乏力、心煩、失眠、體重異常……。
無氣無力的原因:

  生理因素:長期的精神壓力、不良的生活習慣、缺乏鍛煉、營養不良等都可能導致身體疲勞和無力感。
  心理因素: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也會讓人感到無力。
  環境因素:工作或生活環境的不適應、過度勞累等也可能導致無力感。 
  易怒的背後有恐懼心理在作祟
  易怒的背後有自卑心理(劣等感;獨:Komplex)作祟
  易怒的背後有恐懼心理在作祟
  易怒的背後有無氣無力症候群作祟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癡呆伴發精神行為障礙
  癡呆伴發精神行為障礙(
悲脾瞬遞:BPSD)是指癡呆的症狀之一。包括幻覺、妄想、偏執、猜疑、無故尖叫、無目的徘徊、情緒焦慮或抑鬱、安靜不下來、淡漠、易發脾氣、衝動傷人、行為有失檢點等一係列症狀。患者可以同時出現多種精神行為症狀,也可以隻表現一種。而這裏所指的癡呆,也包括多種癡呆類型,如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路易體癡呆、額顳葉癡呆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