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兒語兒戲咒語(1)難說的兒語

(2024-06-02 06:32:20) 下一個

  難說的兒語,難再的遊戲,難譯的咒語(1)難再做的遊戲
  有詩曰:
  時兒夥伴聚全難,
  夢裏依稀遊戲看。
  若得重新邀約會,
  難堪過半弱衰殘。

  兒時的夥伴有的散落飄零遠在他鄉,有的天人各一方再難聚全,也無法再一起耍玩。即使有一天能聚首能聊天也可能無回到兒時遊戲的無憂無慮的人間煙火彌漫。
  即使有一天能相互遇見,也可能無法瓣認出時光改變了的容顏。相見不如懷念,相見可喜歡念更歡。無法一起玩兒時的遊戲,因為有的人力不從心,懶得動彈。有的人已是氣喘籲籲老弱病殘。回不去的己往如過眼雲煙,但隻要心存感激,雖然不能相見卻懷揣著相互的思念。
  學習外語的人最難說好的兒語,嬰幼兒牙牙學語,有時錯亂無章在對大人的效仿效下逐漸完善。所以兒語在成年人正常的交往中使用較少。學習外語的人又多是成人始學自然就不是很“地道”的了。
  以下如英語嬰兒用語例
  小狗狗 - doggie
  小貓貓 - kitty 、 meow
  小馬馬 - horsie
  小鳥、雀雀 - birdie
  魚 - fishy
  水 - wawa
  排尿-pee
  排便-poop
  腹 - tummy
  媽媽(mother) - mama
  爸爸 - dada, papa
  爺爺、姥爺 - papa
  奶奶、姥姥 - nana
  姐姐 - sissy
  哥哥 - bubby
  好吃 - yum-yum, yummy,
  不好吃 - yucky
  晚飯 - din-din
  奶嘴 - binkie。(pacifier安撫奶嘴;teeth ring齒圈)
  pacifier可譯為“調解人;撫慰者;橡皮奶頭;安撫奶嘴;鎮靜劑;鎮靜物”。
  日語中的嬰兒用語例:
  擬聲語
  Niannian - 貓
  Moumou - 牛
  Wanwan - 犬
  buubuu,bubu - 自動車
  Poppo- 鴿子
  Chunchun - 雀
  Kokko,Kocko - 雞
  Chitchi、Shi-、Shisshi、Chikko、Shikko、Ochikko、Chi-、Shi-shi-、  Oshikko- 撒尿
  Unun,Unchi:窩粑粑
  例:
  Mamma - 吃飯、吃飯飯
  Bubu - 飲料水
  Manman(Chan) - 菩薩(主要在西日本)
  語頭音的長音化與重複
  通常詞匯語音節長音化且兩次重複
  例:
  Jiijii :- 祖父(Jiiji)
  Baabaa - 祖母(Paapa)
  Kyuukyuu - 救急車
  撥音化
  例:
  Onmo - (家的)外麵。表(Omote)
  Omeme、Menme - 眼
  Anyo - 足
  Nenne - 睡覺覺。也可稱呼自己的安心毛毯。
  重疊反複
  例:
  Toto - 魚
  Kireikirei - 清潔、洗一洗、洗手手
  Nainai – 収拾
  Tantan – 洗澡
  擬態語
  例:
  Chanko - 坐下
  Occhin - 坐下(主要關西)
  例:
  /s//t/的交替 - 摩擦音→破裂音
  Watasi(watasi) →(watati)
  /k//t/交替 - 軟口蓋音→硬口蓋音([c])
  Kinou(kinoo) → (tinoo)昨天
  /w/脫落(watasi) → 我(atati)
  小兒語言發育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即發音階段、咿呀作語階段、單語單句階段、成語階段。
  1、發音階段:新生兒會用哭聲表達饑餓或疼痛,沒有其他發音。2個月能發出和諧喉音;3個月發出喃喃之聲。
  2、咿呀作語階段:5-6個月會發出單調音節;7-8個月會發複音,如“爸爸”“媽媽”等,並可重複大人所發簡單音節。
  3、單語單句階段:1歲以後能說日常生活用語,如吃、睡、走等;15個月能說出自己名字;18個月能講單句,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如喝奶等。
  4、成語階段:2歲後能簡單交談,4-5歲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7歲以上能較好掌握語言。

  小兒語(明朝:呂得勝)
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隻為慌張。
沉靜立身,從容說話,不要輕薄,惹人笑罵。
先學耐煩,快休使氣,性躁心粗,一生不濟。
能有幾句,見人胡講,洪鍾無聲,滿瓶不響。
自家過失,不須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
無心之失,說開罷手,一差半錯,哪個沒有。
須好認錯,休要說慌,教人識破,誰肯作養。
要成好人,須尋好友,引酵若酸,哪得甜酒。
與人講話,看人麵色,意不相投,不須強說。
當麵破人,惹禍最大,是與不是,盡他說罷。
造言生事,誰不怕你,也要提防,王法天理。
我打人還,自打幾下,我罵人還,換口自罵。
既做生人,便有生理,個個安賢,誰養活你。
世間藝業,要會一件,有時貧窮,救你患難。
飽食足衣,亂說閑耍,終日昏昏,不如牛馬。
擔頭車尾,窮漢營生,日求升合,休與相爭。
強取巧圖,隻嫌不夠,橫來之物,要你承受。
心要慈悲,事要方便,殘忍刻薄,惹人恨怨
手下奴仆,從容調理,他若有才,不服侍你。
一不積財,二不結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爺娘。
別人性情,與我一般,時時體悉,件件從寬。
卑幼不才,瞞避尊長,外人笑罵,父母誇獎。
從小為人,休壞一點,覆水難收,悔恨已晚。
貪財之人,至死不止,不義得來,付與敗子。
都要便宜,我得人不,虧人是禍,虧己是福。
正人君子,邪人不喜,你又惡他,他肯饒你。
今日用度,前日積下,今日用盡,來日乞化。
無可奈何,隻要安命,怨歎躁急,又增一病。
自家有過,人說要聽,當局者迷,旁觀者醒。
白日所為,夜來省己,是惡當驚,是善休喜。
怒多橫語,喜多狂言,一時偏急,過後羞慚。
人生在世,守身實難,一味小心,方保百年。
讀聖賢書,字字體驗,口耳之學,夢中吃飯。

  人老了很多人懷念兒時的遊戲:捉迷藏,做遊戲
  中國人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代人童年的遊戲各有不同,70後打彈珠、丟沙包;80後打遊戲、玩玩具槍;90後玩抓人、躲避球;00後撕名牌等。
  跳皮筋尤其受到女生的歡迎。遊戲規則簡單,由兩人或更多人拉起有彈力的繩子,其他參與者則按照規定的動作和節奏進行跳躍。跳躍時,通常會唱特定的歌曲,每句歌詞對應一個動作。
  打彈珠是一種深受男孩喜愛的遊戲,曾風靡全球。玩家需將玻璃珠放在食指和拇指之間,瞄準目標後用力彈出,擊中對方玻璃珠為勝。遊戲規則簡單,但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眼力。
  滾鐵環是兒時非常受歡迎的遊戲。
  丟沙包是一種經典的兒時遊戲,玩法多樣但普遍受到歡迎。這種遊戲不僅考驗玩家的反應能力,還考驗團隊協作和策略運用。
  跳房子是一種深受男孩和女孩喜愛的經典遊戲。玩家使用膠布或粉筆在地上繪製格子,並手持一塊小石子。
  老鷹抓小雞是許多人兒時喜愛的遊戲。在這個遊戲中,通常由老師或大一些的孩子扮演母雞,負責保護後麵的小雞。
  踢毽子是許多女孩童年的遊戲,它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展現了孩子們的快樂與活力。在20世紀80年代前,踢毽子非常流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青少年中的流行度逐漸減少。
  抽陀螺是一種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傳統遊戲。在當年,無論是小孩還是現在的大多數老年人,都曾揮舞繩鞭,享受陀螺“嗡嗡”旋轉帶來的快樂。陀螺的製作也頗具匠心,通常是將一塊四方形的木頭削尖,然後用鞭子抽打使其旋轉。

  翻花繩是一種中國民間流傳的兒童遊戲,通過一根繩子結成繩套,兩人交替翻出各種花樣。
  丟手絹是一種經典的兒時遊戲,通常由十多個小朋友參與。
  鬥雞是一種經典的童年遊戲,玩家通過單腿跳躍並用膝蓋互相攻擊來決勝負。捉迷藏是兒時最受歡迎的遊戲之一。這個遊戲通常需要多個人參與,以增加遊戲的熱鬧和趣味性。
  抓石子兒是一種深受女孩喜愛的兒時遊戲。
  跳繩是一項適合各年齡段的運動,既可以作為遊戲,又具有健身效果。
  跳山羊是一種在中國極為普及的兒時遊戲,尤其在20世紀50、60年代的小學高年級至初中階段非常流行。
  折紙飛機是兒時遊戲中簡單而富有樂趣的一種。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時代,紙飛機成為了孩子們的寶貴玩具。
  東西南北是一個簡單而充滿樂趣的兒時遊戲。玩家首先將一張白紙折成特定的形狀,並在四個可見的外側分別寫上“東、南、西、北”四個字。而在內側的八個麵則寫上各種字句,如“傻瓜”或“好兒童”。遊戲開始時,玩家會選擇一個方向打開,看到的結果可能是獎勵或懲罰。由於結果的不確定性,使得這個遊戲充滿了歡笑和樂趣。
  摸瞎子是一種懷舊的遊戲玩法,通過紅領巾蒙住一個人的雙眼,讓他在限定的空間內去捉其他人。被捉住的人則要替換為“瞎子”。
  《貪吃蛇大作戰》是一款深受玩家喜愛的懷舊遊戲。
  《魂鬥羅》是1987年由Konami推出的經典射擊遊戲,深受一代玩家喜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