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咀外文嚼漢字(117)霧凇,樹冰,冰花

(2021-12-27 05:08:01) 下一個

       少見多怪,古有“吳牛喘月”、“蜀犬吠日”,“粵犬吠雪”。正如古人雲:“少所見,多所怪,睹駱駝,言馬腫背”。
      南方人對冬天的大雪隻是一種想象的美的存在。台灣人冬天下雪就覺得稀奇,有“追雪”的旅遊項目。每一年雪季,總有臉書社團特別活躍:“台灣追雪團”據說有上萬人參加,為首的號召團員一起“追雪”。就像日本人春天賞櫻花,秋冬上紅葉一樣。
    開車賞雪要過夜,上山前去更換長效防凍液(水箱精)以免水箱凍裂,及檢查電瓶蓄電量是否足夠,還要購買並帶上帶雪鏈。
    合歡山一早下冰霰,讓追雪的的民眾小失望,也因為太多人要去追雪,武陵停停車場亂想叢生,民眾說盛況空前,車子擠爆的畫麵比夜市還熱鬧!
    在北方才能看到的“霧凇”就更不會知道是什麽東西了。英語是“rime”(a coating of ice)。即一層覆蓋在物體表麵的冰。 按照外形不同,“rime”分成兩種:hard rime和soft rime。霧凇,也稱樹掛或霧凍,是一種在天氣寒冷的地方出現的白色不透明晶體。在寒冷的北方,臨近地表水(河流,湖泊等)的地方,由於水從湖麵蒸發,在空中形成水霧,而又因為寒冷的空氣,霧中的水粒子在樹枝上凝結、結霜並不斷積聚,樹枝披上了由小冰晶組成的白色不透明的外衣,產生了類似雪後的景觀,非常美麗,猶如梨花盛開。
    霧凇一詞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代南朝宋呂忱(420年—479年)所編的《字林》裏,其解釋為:“寒氣結冰如珠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
   霧凇在日本區分更細,“霧冰(霧氷)”,“樹冰(樹氷)”,“冰花”等。
“霧氷(muhyou)”,過冷卻的霧珠粒被風吹到樹枝上,受此影響而結成冰狀,遠看仿佛樹開出的白花。
   “雨氷(uhyou)”,是雨水在攝氏零度以下也沒凍結,因為過於冷卻狀態附在地麵形成透明的薄膜狀的冰凍體。
    “樹霜”(jusou),是水蒸氣因為氣溫降低而升華,在樹枝等比地麵高的物體上形成的霜,這和霧狀的水蒸氣附著在而結冰的樹冰是有區別的。
“樹冰”(juhyou),大氣中的水蒸氣在樹木或植物的表麵直接升華的樹霜和包括樹霜在內的過冷卻雲粒附著凍結,而結冰的狀態的總稱。
   如果樹木或植物全部被遮蓋住時稱為“雪魔”(Snow monster)或“冰魔”(Icemonster),又稱為“雪少爺”(yukinobou:雪之坊).
    在日本從長野縣的菅平高原到八甲田山、八幡平、伊吹山、氷之山、富士山。最近從九州中央部、宮崎県五瀬町乃至熊本県山都町周邊的高山地帶、甚至長崎縣的普賢嶽都能看到樹冰。樹冰分粗冰、細冰、樹霜三種類型。
    日本最初的氣象用語“silver thaw”(凝霜),透明狀的附著冰稱為“glazed frost”(樹氷),1877年內務省地理局的英語翻譯有顛倒過來稱“silver thaw”為“樹冰”,稱 “glazed frost”“凝霜”,而“凝霜”後有更名為“雨冰”。南方人能見到這些光景應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中國有吉林的霧凇島,日本有山形的霧凇聖地藏王山。
      藏王,遠遠望去時而山巒重疊,霧靄和積雪縈繞,時而霞輝下冰川一片,時而潺潺緩流懸浮皚皚白雪零星,各有各姿色。山形縣的藏王(ZAOU)是看霧凇的絕佳景區。
      霧凇又稱樹掛,非冰非雪,主要是霧中的水蒸氣未凝華隨風掛在樹上,不斷累積之後形成的類似於不透明粒狀沉積物。霧凇的形成條件很苛刻,可以說是難得一遇的奇觀。藏王每年12月到3月份是霧凇形成的時期,放眼望去,滿山遍野都是霧凇,形態各異,十分震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