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一樣的“野味”

(2020-03-03 03:51:14) 下一個

  不一樣的“野味”  

  “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多年前人們愛吃野味 ,而吃出了“非典”,人們總是“好了傷疤忘記痛”,日本有諺語:“過了喉嚨就忘了燙”,十七年後又吃野味出了“新冠”。“事不過三”,可能人們暫時還對“野味”再也提不起興趣了。

  但往往又會成為“矯枉過正”的借口,人們又會談“野味”變色。一提到“吃野味”,就會與那以健康為敵,與文明為敵的“野生動物”發生聯想。

  今天要說的是當今時令季節的植物“野味”即“山珍”。

  今天到手一把“Taranome”:英名:Aralia (日本:タラの芽、Aralia sprout)。即:“楤木、桵木、學名、Aralia elata,

 刺嫩芽(Aralia elata Seem),或炒,或炸新鮮可口,真正的滿口野味滿口清香。

刺龍芽、又名刺老芽、遼東楤木、龍芽楤木、鵲不踏等。刺嫩芽屬五加科,刺灌木或小喬木的嫩芽,主要分布於中國東北東部地區,生長在排水較好的林中空地,森林邊緣和灌木中。是山野菜中的珍品。在日本被稱為“山菜之王樣”(山珍之王)。

  中醫認為刺嫩芽的根皮具有強筋壯骨、祛風除濕和補氣安神等功效,用於治療神經衰弱、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肝炎等疾病。刺嫩芽的主要成分和木皂相似,是齊墩果酸的三四糖皂,齊墩果酸有抗炎、鎮靜、利尿、強心、免疫和防癌等作用,尤其用於治療黃疸肝炎效果更好。因為植物遍體尖刺卻沒有樹枝,因此飛鳥也不願落下來,自然有了“鳥不落”和“鵲不踏”的稱號。

  野菜的飲食文化充滿著各樣趣味,無論是采摘還是烹製,每個環節上體現的飲食文化的特色,特別能反映出文化的細微地方的差別。而在這數不勝數的野菜品種中獨占鼇頭的“刺嫩芽”,是餐桌上的“野味之中的野味”了。

  古人好自炊自飲自享酒肴,古詩人中的愛食“野味”動物的很少,愛食野菜者多。

如“好吃大王”的蘇東坡平生愛“開發”菜肴,吃豬肉在當時就算很異端的“野味”了。

以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有很多,如“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玉糝”、“東坡腿”、“東坡芽膾”、“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東坡肉”等等,但絕對看不到吃“野生動物”的痕跡。

  日本稱蔬菜為“野菜”,似乎更接近於自然。當今溫室栽培、人工轉基因的大棚蔬菜離野菜的味道越來越遠,時令蔬菜必須是當今目下的季節生產的蔬菜才有本來的味道,才有“野味”。

  多食“野生”植物的“野味”,少吃、不吃“野生動物”的“野味”……“吃野味”須有一場深入社會心理層麵的反思。

這不能隻局限在執法層麵對非法野味的打擊,也不能隻是停留在所謂規範市場、確保衛生的整治措施,要從民眾心理上徹底理解“吃野味”的合理性。在博大精深中華飲食文化上,“吃野味”有神秘主義敘事與營銷技巧鼓噪的加持下,有被美化的傾向,逐漸變成了可豔羨的曆程。古代人的文學作品中很少見到吃怪動物的“饗宴”。

  古人似乎對野味,Gamey,蝙蝠(bat),果子狸(masked civet),穿山甲(Pangolin)不太感興趣。然而植物“野味”是不應該拒絕的,不能將洗澡盆裏的洗澡水連同嬰兒一起潑出去。

  曆史上沒有“東坡蛇”,“東坡果子狸”,“東坡穿山甲”……

  怪食“野生動物”者無疑是對曆史玷汙、對時尚的歪曲、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背叛(略)

  食野味,品野菜之味……

      刺嫩芽炒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