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行軍一路歌

開心憂心中國心-憑良心說話說心裏話少廢話
個人資料
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製度 (維基百科)

(2014-03-20 18:38:08) 下一個
華人民共和國戶籍製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製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中國公民實施的、以戶為單位的人口管理製度。戶籍表明了自然人在本地生活的合法性。長期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管理方針的製定與實施均建基於此項製度。中國戶籍製度的特點是,根據地域和家庭成員關係將戶籍屬性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這種做法在建國初期曾起到積極作用,但隨著近來城鄉交流的日益廣泛,該製度已引起愈來愈廣泛的爭議與指責。2005年底,中國開始著手改革戶籍製度。截止至2009年3月,已有河北、遼寧等13個省、市、自治區相繼取消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劃分。《經濟學人》雜誌形容中國戶籍製度為中國版的南非種族隔離製度。[1]全國人大常委辜勝阻在人民網強國論壇和網友交流時也承認,城鄉戶籍的差異存在超過 60 種的社會福利。[2]

另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發現,有一千三百萬人無法獲得有效登記,喪失基本人權和公民權。這部分人被稱作“黑戶”,占中國人口的1%[3]。


曆史
 
中國在其曆史上采用了很多種方式來管理人口,基本的管理方式則大致相同,都是由官員負責維護人口的檔案,以作決策參考。從周朝時期以來的大部分時間,統治階級都采用了不同的形式的戶籍製度。

根據《文獻通考·卷十·戶口考一》,周宣王時就有官吏負責“少多、死生、出入、往來者”。周禮中則記載內史、司會、塚宰都存有戶籍副本。根據到國都距離的不同,周朝將領土劃分為鄉、遂和都鄙,用來執行不同的稅收、征兵和土地劃分製度[4]。但是類似現代的限製人口遷移和戶籍注冊製度則首見於保甲製度。管仲提出“禁遷徙、止流民、圉分異”的政策,限製人口的流動,以及自行分家。而商鞅的《商君書·墾令》中則提出“使民無得擅徙”。蕭何的《九章律》中包含了"戶律",將戶籍製度用法律規範下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中國的戶籍管理製度的變化大致可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1958年以前,屬自由遷徙期;第二階段,1958年-1978年,為嚴格控製期;第三階段,1978年以後,半開放期。

1958年1月9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頒布了第一部戶籍製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確立了一套嚴格的戶口管理製度,它包括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等7項人口登記製度。

所有個體被普遍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大類。[5]個人試圖從農村遷移到城鎮地區從事非農業工作則必須向相關部門申請,而這種申請的批準限額是被嚴格控製的。到本省外工作則需要有6種許可證。[6]離開本人戶口所在地的人則沒有糧食配額,單位住房,或者公費醫療。.[7]科教、衛生、醫療、就業,結婚等等方麵是也是被根據戶口來管理控製的。[5]但有一種方法可農轉非,就是申請自願去西藏工作。
 

改革開放後

一些較大城市,較早實行了“藍印戶口”。

上海市1994年2月施行《上海市藍印戶口管理暫行規定》,文件規定:在上海投資人民幣100萬元(或美元20萬元)及以上、或購買一定麵積的商品房、或在上海有固定住所及合法穩定工作者均可申請上海市藍印戶口,持藍印戶口一定期限後可轉為常住戶口。不過這項政策很快因為藍印戶口增長過快,於2002年4月1日被終止,改為使用居住證製度管理外來人員。

深圳市1996年1月1日開始實行“藍印戶口”政策;廣州1998年3月推出了“藍印戶口”;

蘇州市在蘇州工業園區實行四種類別(聘用類、購房類、納稅類、投資類)的“藍印戶口”;

北京於2001年6月推出“工作寄住證”,凡在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或跨國公司總部及研發中心工作的外地人員,符合一定條件者,由企業提出申請,可辦理“北京市工作寄住證”,持證者在購房、子女入托、入中小學等方麵享有北京市民待遇,持寄住證3年者,經企業申請並報市人事局審批可轉為北京市正式戶口。

1998年7月22日,國務院發出批轉公安部《關於解決當前戶口管理工作中幾個突出問題的意見》。文件對戶口管理作出了四項改革:

實行嬰兒落戶隨父隨母自願的政策。對以往出生並要求在城市隨父落戶的未成年人,可以逐步解決其在城市落戶的問題,學齡前兒童應當優先予以解決;

放寬解決夫妻分居問題的戶口政策。對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應當根據自願的原則準予在該城市落戶;

男性超過60周歲、女性超過55周歲,身邊無子女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可以在其子女所在城市落戶;

在城市投資、興辦實業、購買商品房的公民及隨其共同居住的直係親屬,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穩定的職業或者生活來源,已居住一定年限並符合當地政府有關規定的,可準予在該城市落戶。

戶籍管理製度1990年代末有所鬆動,一些地方不再區分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2003年起,全國很多省市開始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統一稱為居民戶口。戶口簿上仍然保留居住地一欄,所以仍然可以辨別戶口是屬於城鎮還是農村。

在2003年的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陸炳華等34位代表就提出了盡快製定戶籍法的議案。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經審議認為,195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戶口登記條例》,已不適應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改革。
 

城鄉戶籍製度的統一

2005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官員表示擬取消農業、非農業戶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製度;2005年10月27日,公安部新聞局表示,全國已有陝西、山東、遼寧、福建、江西、湖北等11個省的公安機關開展了城鄉統一戶口登記工作[8]。公安部目前正起草戶籍法,預計會突出控製人口的個人信息、弱化戶籍的附加職能。目前,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的戶籍登記製度依然沒有鬆動的跡象,討論的焦點在於,外來人口的湧入對本地就業市場可能造成的衝擊,以及由於高考錄取分數線的地域性差異而產生的高考移民現象。
 

現狀與問題
 
戶口登記條例以法律形式嚴格限製農民進入城市,限製城市間人口流動和在國內的自由遷徙,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構築了一道高牆,城鄉分離的“二元經濟模式”由此生成,造成了城市和農村的不平等。

對超生或非婚生的子女實施的不準入戶的規定,造成黑戶(沒有戶口)問題。由於戶口的附加值,使得黑戶口公民在升學、就業、醫療等方麵遭遇極大的困難,然而此「問題」另一方麵卻正好是該製度設計的重點,讓人不敢超生或非婚生,因為黑戶子女將來在社會上沒有任何權利可言,藉此達成人口數量控製的目的,也避免非婚生小孩由於教養上的困難造成日後社會問題。
一個中國人出生後被要求選擇其父母中的一方的戶籍作為自己的戶籍;在就學、就業等也可以遷移戶口,但是有時地方政府會限製遷移的名額,以及征收高額城市增容費。

由於各地競爭激烈程度不同,一些學生家長在高考報名之前將子女戶口遷移至競爭不激烈的地方以求獲得更好的錄取機會。高考移民現象引起很大爭議。

由於戶口和福利待遇、就學和就業機會直接掛鉤,一些公民為了獲得城市戶口甚至僅僅是非農業戶口付出很大代價。如果某人生活在非本人戶口所在地,那麽他將被視為外來人口,享受不到該地的各種福利,以及充足的就學和就業機會。

很多住在城市郊區或者“城中村”的居民,完全不從事農業,卻仍然是農業戶口;同時也有很多來自農村的居民在城市工作,卻無法獲得非農業戶口。

在辦理婚姻登記手續時,如結婚雙方當事人不能出具各自的戶口簿,則民政部門將拒絕給予婚姻登記。

當年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在戶口遷出學校集體戶口之前,其戶口將處於凍結狀態,無法在民政部門登記結婚,無法辦理護照,無法辦理身份證。

更嚴重的造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的後果。
 

人戶分離現象
 
一些主動的人戶分離

戶籍在原出生地,實際上長期在另一個城市就業。

父母雙方戶籍不在同一地址,戶籍在其中的一處(如母親一方)而實際居住於另一處(如父親一方)。

有多處房產,戶籍掛在其中的一處。

自有房產離工作地較遠,為節省上下班時間而租房居住於工作地附近,而把自有房產出租給他人居住。
 

一些被動的人戶分離

無房產,戶籍掛在街道辦事處或就業地所在的人才市場而成為集體戶口。

因城市建設造成街道名稱或門牌號修改,而戶籍登記簿上並未修改。
 

產生人戶分離的原因

除子女就學或高考以外,戶籍在中國大陸的一些較發達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事實上沒有特別必要的用處(有很多的變通手段,如不同的價格政策)。

在就業政策上,大多數要求『本地』戶籍的原因是由於服務性行業需要精通本地方言的交流,而並非真的是受製於戶籍。

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看似與戶籍掛鉤的福利事實上是從薪水裏麵扣除的,民眾並未得到實際利益。
 

各方意見
 
保留
中國公安部門認為戶籍製度不能取消,隻能是改良的過程。並認為戶籍製度有以下作用:

通過公民身份登記,從而證明身份並確立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

可以為政府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勞動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礎數據和資料。

戶籍管理是治安管理的基礎和重點,在維護治安、打擊犯罪方麵取到了巨大作用。

身份證也不可能完全替代戶口簿,但戶口簿除了身份證具有的證明個人身份的功能外,還具有證明家庭關係甚至血緣關係的特殊作用,其作用目前是無法替代的。

有人認為,中國目前地區間貧富差距顯著,加之中國人口龐大,如無有效途徑控製人口流動,會造成社會不穩定。
 

取消

有學者認為戶籍管理製度存在三大弊端:一是城市和農村戶口的二元化管理;二是遷徙不自由;三是戶籍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權利相掛鉤,被人為賦予太多“附加值”。不少取消戶籍的提議也是針對這三點來的,並反對公安部門關於戶籍“確立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證明家庭關係甚至血緣關係的特殊作用”的必要性,並認為強化身份證製度後也能滿足為政府規劃提供基礎數據和資料。

現行戶籍製度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阻礙了城市的發展,阻礙了農業現代化,不利於中國農業人口城市化順利進行。
不利於形成中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城市關門”抑製了勞動力、人才的自由流動。

戶口管理使中國公民具有不同身份。戶口劃分為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待遇不同。體現最為明顯的是流動人口,他們外出謀生求發展必須帶齊或辦理名目繁多的證件,亦導致了相關政府部門與移民者或中介間的賄賂等腐敗現象,為公權力尋租提供客觀市場。

遏製了消費市場的進一步啟動。大量湧入城市務工經商的農民幾乎不可能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機會及社會地位,甚至連基本的人身安全感都沒有,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他們投身城市建設管理的積極性、創造性。

現行戶籍製度已不能對中國的人口流動進行有效的管理。2000年進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瞞報、拒報及漏報現象嚴重。中國的流動人口正以高速率增長,而不靈活的戶籍製度是以不變應萬變,引起管理與普查工作的混亂。

2010年3月1日,臨近2010年全國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之時,中國的13家媒體[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罕見地自發聯合發表社論,呼籲兩會“盡快廢除1958年頒布的《戶口登記條例》”,此社論同時還得到境內3家網絡媒體[26][27]支持。國內主要門戶網站及社區論壇網站均有轉載這次社論,中國共產黨下屬媒體了也進行轉載[28]或對此發表評論[29]。


漸進改革

也有一部分人反對戶籍立即改革,認為現有戶籍製度和高考製度一樣,固然有很多弊端,在社會公平問題沒有解決、社會狀況沒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下,過早、過激地去改革隻能帶來混亂。權衡利弊,戶籍仍是最合適於中國國情的辦法。
 

法律法規
 
部門規章
《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管理辦法》

地方法規
《福建省流動人口治安管理條例》
《昆明市流動人口管理條例》
《廣東省流動人口管理規定》
《石家莊市流動人口管理辦法》
 
 

參考文獻
 
^ Survey of China Country cousins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ural migrants is China’s apartheid. 經濟學人 (英文).
^ 全國人大常委辜勝阻談城鎮化改革與農民工市民化. 人民網-強國論壇. 2013-02-26 10:45:58. "這次的新城鎮化重點是“人”,也就是要解決“半城鎮化”問題,也就是實現讓農民工徹底地轉移。和這個問題有關的是戶口、戶籍,在戶籍上有60多種城鄉之間不平等的福利。應該說,戶籍是最不平等的,這一次改革就是要針對戶籍推動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所以講它是實現平等的新理念。"
^ 黃秀麗. 像影子一樣活:超生“黑戶”的18歲人生. 騰訊網,來源:南方周末. 2011年06月17日 [2012-05-13] (中文(簡體)‎).
^ 管子·乘馬篇:國門內外,都鄙井田,山澤川隰
^ 5.0 5.1 Macleod, Calum. "China reviews `apartheid' for 900m peasants", The Independent, June 10, 2001.
^ "Chinese apartheid: Migrant labourers, numbering in hundreds of millions, who have been ejected from state concerns and co-operatives since the 1980s as China instituted "socialist capitalism", have to have six passes before they are allowed to work in provinces other than their own. In many cities, private schools for migrant labourers are routinely closed down to discourage migration." "From politics to health policies: why they're in trouble", The Star, February 6, 2007.
^ David Pines, Efraim Sadka, Itzhak Zilcha, Topics in Public Economic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 334.
^ 中國擬取消戶口界限 建立城鄉統一戶口登記製. 新華網. 2005年10月26日 13:34:34 (中文(中國大陸)‎).
^ 聯名的13家報章分別為《雲南信息報》、《重慶時報》、《南方都市報》、《城市晚報》、《遼沈晚報》、《新安晚報》、《大河報》、《都市時報》、《華商報》、《經濟觀察報》、《東南快報》、《安徽商報》、《內蒙古晨報》
^ 提請兩會代表委員敦促加速戶籍改革 經濟觀察網(經濟觀察報官方網站) 文章網頁已被清除 原文刊登於2010年03月01日的經濟觀察報第01版要聞 見報章截圖
^ 媒體不隻是見證者:為什麽我們要表發共同社論 經濟觀察網 文章網頁已被清除
^ 媒體不隻是見證者:為什麽我們要表發共同社論 鳳凰網轉載
^ 全國13家報紙今天發表共同社論--提請兩會代表委員敦促加速戶籍改革 大河網(大河報官方網站) 文章網頁已被清除 原文刊登於2010年03月01日的大河報A31版今日觀點
^ 籲請加速戶籍改革來真正賦權於民 重慶時報網絡版 原文刊登於2010年03月01日的重慶時報第10版上遊評論
^ 請兩會代表委員關注並敦促戶籍製度改革 南都網(南方都市報官方網站) 原文刊登於2010年03月01日的南方都市報AA02版社論
^ 請兩會代表關注並敦促戶籍改革 雲信網(雲南信息報官方網站) 文章網頁已被清除
^ 以《憲法》之名讓公民自由遷徙 中國安徽在線網站 文章網頁已被清除 原文刊登於2010年03月01日的安徽商報第2版
^ 戶籍製度不革新不足以與時俱進 華商報網絡版 原文刊登於2010年03月01日的華商報A6版
^ 戶籍改革應列出明確時間表 遼沈北國網(遼甯日報傳媒集團官方網站)
^ 提請兩會代表委員敦促加速戶籍改革 東南快報數字報 文章網頁已被清除 原文刊登於2010年3月1日的東南快報A4版今日先讀 PDF JPG
^ 提請兩會代表委員敦促加速戶籍改革 昆明信息港(昆明報業傳媒集團) 文章網頁已被清除 原文刊登於2010年3月1日的都市時報A02版核心報道 見報章截圖 頭版截圖
^ “共同社論”敦促曆史性變革 童大煥 南方農村報2010年03月04日02版2010全國兩會之係列評論
^ 內地13報社論聯籲戶籍改革 香港文匯網
^ 中國13家媒體聯合發聲 呼籲改革戶籍製度 華爾街日報
^ 13媒體「共同社論」促改革戶籍 新浪網轉載明報專訊
^ 三家媒體分別為新浪網、鳳凰網以及經濟觀察網
^ 全國13家報紙發表共同社論敦促加速戶籍改革 鳳凰網轉載 網頁已被清除 另見鳳凰網網友相關評論
^ 全國13家報紙發表共同社論敦促加速戶籍改革 全國13家報紙發表共同社論敦促加速戶籍改革 人民網轉載 網頁均被清除
^ 13家報紙發共同社論呼籲戶籍改革一場媒體秀? 環球網 網頁已被清除 另見環球網網友相關評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