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毛”、”雞籠“‘和“豬肉”。。。
幾天前看到一個新詞”雞毛秀”, 進去一看才明白原來是說 Jimmy Kummerl 秀, 也就是日前對咱們華人出言不遜的那主兒的節目。明白了,俺是國人嘛!小子冒犯咱華人,依著咱中國人的習慣,糟改你小子沒商量。誰讓你惹了我呢!
依著好惡起名字,咱是很有些傳統的。
早年間北京東城有條路叫啞巴路,後來大概領導覺著有損新中國首都的形象,60 年代給改成雅寶路了。
台灣北頭有個海港城市叫基隆,到台灣才了解到,之前基隆不叫基隆,叫”雞籠”!
1963年底,也就是50年前的這個月,美國總統肯尼迪被刺身亡。國內報紙即有漫畫出來名曰“啃泥地”。很快,就傳來了咱總理的內部指示。總理說:搞“啃泥地”不嚴肅。肯尼迪與其他帝國主義頭子不大一樣,他同情黑人民權運動,一些國際政策比較開明,對我關係也有好的變化。。。實際上,當時中國正與美、台秘密接觸。。。
國人的翻譯,很是反映國人對外部世界的心態的。對異族的人名、地名, 早年是處心積慮地不是要與夷和狄、就是和原始和落後扯上關係。1840年以後,對歐美日列強則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對他們的一切不但不貶反而刻意溢美。90年代初華夏文摘上有篇文章專門談到這個現象,令人難忘。
這種例子其實俯拾皆是。國際上可以看看亞非很多的國名、地名和人名。國內你研究研究咱各個少數民族的名字和人名。很多帶有明顯的好惡傾向。盡管很多帶有明顯歧視性的民族名在50、60 年代都已經改掉了(在總理的關懷下?)。例如,像什麽“回回”,“裸裸”之類的。
沒改的還是很多。比如新疆人的名字:”肉孜。吐爾迪“。(”肉“,羊肉?一聽就想起賣羊肉串的。並且,孜然都加上了。。。)。你就不能叫“柔茲。圖爾第?(“第” 都獻給意大利人了是吧?)。”買買提“,(靠!一聽就讓我想起自由市場上背著褡褳賣饢的那些家夥)可以翻成“麥邁第”不?。再比如蒙古人的名字:”帖木兒(也譯“鐵木爾”)。曆史上的英雄和統治者,這是老蒙和西北那些民族最喜歡起的名字。不能譯成“鐵穆爾”嗎?(誰是你兒子啊?)再比如:“吉雅賽音”。你比較“愛因斯坦” ,為何不是:“吉雅賽因”?(他老猶太會思考,咱就會比賽唱歌是吧?)
最近一個聽來的真事。俺朋友,華人工程師,工作在馬來西亞馬六甲(聽聽,Melarka 給譯成這樣)。一天,一位馬來同事跑過來,興衝衝地說得了個中文譯名,另一個土生土長的老中給譯的,說請俺朋友給看看。這位馬來朋友本名為西語,叫 “NARZIO”。俺朋友打開紙條一看, 赫然隻見三個漢字:"拿豬肉"!
嗚呼哀哉!這嘛玩意兒是不是流在俺們的血液裏嗬。。。
"積福", "利福"是神來之筆!
謝謝你的來訪、留言!
Oldrich --- 歐哲科
Zandra --- 詹黛露
Gifford/Clifford (X)--- (X)積福/利福 (兄弟倆 --- 不寫姓了,免得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