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太子

天南太子,太子傳說
正文

閑散夜憶嶺南風月---'自梳女'

(2007-01-27 19:24:56) 下一個

細究之下,"自梳女"完全與風月無關.但在當時絕對有不少凡俗男子對這群千百年來中國特無僅有的女性群體遐想聯翩.因為她們似乎是違背了人欲本性的常亙之理.充滿了神秘,連她們的居所也成為宵小無賴的向往之地.

"自梳女"絕無僅有,隻在嶺南桑基魚塘的珠三角水鄉出產.上上個世紀中晚葉,當西洋資本主義以無量氣勢進入到這片古老大地時,本土的手工紡織業還在苟延殘喘.

當時在佛山南海一帶的紡紗廠,有著這樣一群特殊的女工,清一色的烏黑長辨背垂在後,群出群入,從來無人見過她們與男人來往,甚至是交談或眼神接觸.與雄性動物老死不相往來,而她們住的地方卻有個古怪的名字"姑婆屋".

若然我早生百年,聽到這樣個名字,心想肯定是一大群嫁不出去的"籮底橙"醜怪女人.其實,"姑婆屋"的居住者們很多都是雙十年華,青春少艾的美麗女子,但是她們之間卻有著一個古怪而又不近人情的終生協定:此生不嫁男人,不與男人有肌膚之親,孤獨終老.

她們就是一生苦難重重的中國女性群體:"自梳女".
一旦女子決定"自梳",正式的儀式非常簡單,就是自己為自己親手挽起辮子,此辮一成,就決定她這一生要告別人性最基本的男親女愛,子女承歡膝下的權利,不得反悔,終此一生,從此自食其力,很有可能是孤老淒涼的晚景.

一旦"自梳女"違反約誓,後果非常嚴重,最常見的就是"浸豬籠",辱沒家聲,連帶宗族受累,被人指指點點.

"自梳女"的待遇也非常困苦,死後不得進入祠堂,隻能由自己的"自梳女"草席一卷,葬於村頭.

於是漸漸很多"自梳女"就團聚一起,結為姐妹,一起儲錢,買下一間大屋作為安身之所,免得一人孤苦無依,這間屋就是我們所稱呼的"姑婆屋",後世常常把那些上了年紀還嫁杏無期的女子叫做"老姑婆",正是出於此故.

於是當年的南海佛山一帶,會見到許許多多的"姑婆屋",這群特殊的"自梳女"就這樣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姑婆屋"必殺禁忌:男人不得在內過夜,倒有點峨眉派的味道,想當年那些無賴閑漢看著一大群青春少女,卻不得其門而入,實在氣悶.不過若然鬥膽幹犯雷池,恐怕整個宗族的鋤頭鐮刀也會讓他們死無全屍.

正是"自梳女"注定的坎坷人生,當時的父母都時刻在意女兒會否有"自梳"念頭,很多"自梳女"都隻能偷偷摸摸地進行,因為一旦付之行動,是要用她們一生的青春和命運來作賭注的。
女子"自梳"原因很多,卻如燈蛾撲火,轟轟烈烈,前赴後繼.有的是被惡人欺淩,被逼自梳,有些是家境困苦,而更多的我猜想是當時女性對那個守舊而又愚昧的社會的一種集體控訴,既然女性的命運如此無力而柔弱,倒不如自己賭上一把."自梳女"一起進入了"姑婆屋",從此人世間種種情情愛愛再與她們無關,她們一輩子都未曾有過被男人的手接觸的經曆.她們可以依靠的就是彼此和自己.

每月初一十五,她們都會對過世的"自梳女"上香,既是對過去者的懷念,也是對自己的一種祭奠.

有些"自梳女"甚至遠涉重洋,到達南洋一帶打工,例如新加坡,大馬等華人眾多之地.她們從事最多的工作就是不能不提到的"媽姐",也就是"住家工",保姆.

她們住在主人家,照顧主人一家起居飲食,無微不至,又有著一手家鄉嶺南上等廚藝,那些移民到南洋的嶺南人可以講說如獲至寶.從此電視劇上有了一個經典形象-"媽姐",都是清一色的烏黑長辮,穿著白色衣服,黑色長褲,心地善良,神通廣大,仿佛主人家的一切困難都可以隨手解決.

但是這些"自梳女"心裏背井離鄉,孤苦無依的心情卻又有誰能理解呢.

風月關情,但是"自梳女"卻要一生忘情棄愛,維係了數百年的中國女性苦難命運,或者是無奈,或者是自願,在這個夜裏,我卻突然想起她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