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廣州,無處不接觸曆史的滄桑。
小時候廣州孩童互相鬥嘴,處於下風之時常常以人家的缺陷為攻擊點,最常用的就是:你那個頭呀大過“五層樓”,你那隻手呀細過“荷蘭豆”。反正在老廣州的印象中,氣勢恢弘、大物造化者莫過於那世鎮天南過百年的“鎮海樓”了,也是廣州人從小到大俗稱的“五層樓”。
某生有一朋友自幼熱中於風水堪輿之說,當年於小學時學校組織外遊,每次到得越秀山上的“五層樓”上時,他總是讚歎不已,說“鎮海樓”是倚山麵海,得風水之大局。當時引以為然,後來年紀漸長,覺得這“五層樓”所倚的山不過就是越秀山,小小的城中丘陵,至於麵海就更談不上了,離大南海還有段距離呢。不過廣州人喜歡誇張,常常珠江邊就喜歡說成是“海皮”,“鎮海樓”也確實是寓意威震海內,況且廣州古又有名:南海,鎮海鎮海,威震廣州總可以辦到的。最初的樓名本叫“望海”,“望”者雖不似麵海之近,但其風水氣勢也不言而喻了。
細細想來,這“五層樓”雖數度毀於戰火又數度重建,若追本溯源,當是在洪武皇帝年間就建立,怎麽也有五六百年滄桑了。於我這小廣州的心目中,其地位已不異於廣州的“祖庭”了。怎麽說來,廣州城中能有此了望鎮守、威懾警戒的樓庭也非它莫屬了,在嶺南小小丘陵地形上,它可謂是地高百尺,形勝天南。小時候在外婆的西關老家,常聽長輩老人們傳說鴉片戰爭廣州抗英的曆史,我總是會有一個幻覺或錯覺:兩廣總督鄧大人或許曾經就在“五層樓”上了望珠江上的鐵甲英艦。有了這份情感寄托,那時我們一班小學同學每次去越秀山上,必定要登五層樓,每層之內有許多鴉片戰爭反抗外敵的曆史陳跡,等領略完畢,再到最高層,遍覽越秀山下“五羊城”各處要衝,能不有登台拜將、指點千軍的遐想嗎?煙雲霞氣之間遙想百多年前羊城老前輩抗英神威,無論鄉間田農純厚,抑或是城中小商走販,莫不持鐵成槍,民風勇悍,古之亦然。
在老家廣州能令我等小廣州肅然起敬,不敢大聲言語的去處不少,越秀山正是其中一所。這本是座小小嶺南丘陵,卻不可小看,地鎮老羊城中軸,山上矗立這“鎮海神樓”,山下巍然端坐那中山紀念堂,單是國父先生的那“天下為公”四字牌匾,大氣森然,我等小兒敢不悄然禁語?加上正正山頂還有“五羊石像”,天南古城之名全在這“五羊”而來,神羊銜穗方才有這數千年的水土情風、風調雨順。這五羊相傳分為周朝五位神人坐駕下凡,這五位仙人於是就有了羊城後人的香火供奉之“五仙觀”。這“五仙觀”被後人起於越秀山附近的惠福西路,可惜少年時每次經過都覺殘破不已,想這堂堂祖庭處所,初成於當年十國南漢偏安、羊城後人祭祀五仙的穀神祠。閉目冥想數百年前穗城官民虔誠祭拜,心中自然認為就是得神羊惠濟的千代兒孫。觀內還有廣州僅存的古泉與當年那五位祖仙的拇指、腳印遺跡。
等到從傳說中夢回返轉,信步而下越秀山,見到山門前那條東西通衢大道中山路,就知道到了國父堂所—中山紀念堂。小時候這裏對我來說不過就是個大公園而已,無數次夢到自己當年在紀念堂大草坪上放風箏的情景。那時記得年紀小,也已經知道老廣州們對中山先生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深。雖在草坪上放風箏得意忘形,在紀念堂那“天下為公”的牌匾下也不敢造次喧嘩,若敢無禮,我外公或我父親的巴掌免不了就招呼過來的了。可能是這條廣州東西大道“中山路”以國父為名,而且一路上也有不少革命遺跡,長大後的我在這路上騎車也不敢違反交通規則,在其他東西走向的大路像環市路之流,我大學時就沒少飆過電單車。
羊城是“花城”,有兩朵花卻是大名鼎鼎:紅花與黃花。紅花烈血、黃花浩氣。順著中山紀念堂再向東走,就到了中山三路的紅花崗。我一直認為那紅花就是烈血,而紅花崗上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應該也是烈血忠魂。革命的星火引燃總在廣州,80年前的紅花是然,近百年前的黃花亦然,先烈路黃花崗橫臥的反清前輩,神威七十二烈士是代表那上百不知姓名的浩氣英魂。不論何黨何派,有此死生了然的豪情氣概,當全濃縮在那遠可望之的黃花崗“浩氣長存”的四字牌坊。“黃花浩氣”當之無愧為羊城八景。 黃花崗附近還有一處忠魂懷安之處:沙河頂十九路軍凇滬抗戰墓園。大名鼎鼎的十九路軍,其陣亡將士多是廣東前輩,那些熱血抗日、精忠魂魄,就算不能回到真正的故鄉,大概也可以在省城廣州歇歇腳,起碼可以給我一個抒發豪情、緬懷致敬、咒罵小日本的去處。 願所有中華烈士英魂於天國安眠。
中山路還有處名震百年的地方:康南海的“萬木草堂”,很多年前由家中長輩帶我去過其中一址,當時年幼無知,不識厲害,覺得破破爛爛、不以為然,嗤之以鼻,及到後來知道大名鼎鼎的梁任公就曾在此處師從康南海,經學求道,變法維新,心中羞愧不已,“有眼不識泰山者”,是我此等小兒也。
紅花崗的烈士陵園沿著中山路往回走沒多遠,就是那農民運動講習所,廣州稱呼作“農講所”,那位農民運動宗師級人馬彭湃就是其倡議者。最令我感興趣的卻是那門前的古風牌坊,此處於明朝時曾是孔廟,到清朝時變為番禺的學宮,難怪乎有如此漂亮的建築。
紅花崗的烈士陵園旁,同在中山路上,也有另外一處百年去所,年輕的小廣州卻也熟悉,因為那裏現在是手機集散地。“東較場”三字,一聽就是撲麵而來的鐵馬金戈。當年大明總督的演武廳,百年風雲之下卻是雲聚慷慨豪情。那位至今仍被羊城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尊為偶像的禁煙英雄林則徐公,就是在東較場內與兩廣總督鄧大人,麵對氣勢洶洶、不懷好意的英軍挑釁,一起檢閱槍兵火炮,,英軍番鬼終不敢妄動半分。
小隊出效垌,願七萃功成,淨洗銀河長不用
偏師成壁壘,看百蠻氣懾,煙消珠海有餘情
看“百蠻氣懾”,方有林則徐公於較場內題下的這首豪言。
當年的“五卅慘案”,10萬廣東工農學商人士與那威震天南的省港大罷工勇士就在
東較場內集合,浩浩蕩蕩殺奔英租界沙麵示威抗議,聲援五卅同胞,這一天是6月23日。我外婆家就在西關的六二三路,隔著沙基湧與沙麵相望,小時候的我無數次聽外公外婆說過震驚中外的“沙基慘案”就在這六二三路發生,這條曾布滿我童年美好回憶的“艇仔粥”艇家的沙基湧就是這10萬廣東前輩熱血拋灑的地方。“東較場”的英勇雲集,然有沙基湧這些廣東大好兒女的忠魂顯蕩。記得小時候每到清明時節,總有西關人家到沙基湧祭奠這些廣東兒女。當年懵懂不為所動,恐怕若是今天再見到,也要灑下男兒熱淚的。
然後就有26年的北伐誓師於“東較場”內,國民革命的第一槍就始於當年較場內那鬥大四字“我武維揚”。數萬英雄兒女,熱血起自天南。
不過我在“東較場”卻有愧對先烈之無恥行徑,曾在這廣東隊主場內,同其他廣州球迷一起用廣東三華李子扔向無辜的外省作客球隊,還把北京隊裏的高峰連著他女朋友那英的名字一起叫出省罵,到今天仍十分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