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耳曼-13- 利馬界牆

(2007-09-17 14:02:38) 下一個

日耳曼-13- 利馬界牆

2007-09-09 04:20:36/ 個人分類:日耳曼



13       利馬界牆




83年羅馬皇帝多米提安決定將羅馬在萊茵河和多瑙河的邊界向北移。在萊茵河以西
和多瑙河A以北及黑海沿岸修築了幾道巨大的利馬界牆( Limes拉丁語,意為“邊牆”
),總長約550餘公裏,,以防日爾曼人入侵。這項工程一直造到公元161年。



AA



這實際上是一道木柵牆
,隻是每隔數百米有一個石頭造的堡壘。萊茵──多瑙河邊
牆示意圖
邊牆堡壘的遺址
















122年在哈德良統治下羅馬人將內卡河和多瑙河之間的界牆再次向北移了20到40千米。
最後一次羅馬將它的邊境向日耳曼地區移動時在159年在安托尼努斯·比烏斯統治時
進行的。


2世紀在日耳曼地區發生了兩個重要的變化:首先過去分裂的日耳曼部落聯合為大部

落,其次日耳曼人越來越多地對羅馬邊界進行襲擊。羅馬邊境也頻頻告急,因而隻得

采取外交手腕,挑唆日爾曼部落反對另一個部落。出於無奈,還得雇傭成群的日耳

曼人駐紮在羅馬邊境內,以反對邊境外其他部落。

167年日爾曼族裏的馬克曼人、誇地人、倫巴第人、汪達爾人和其它部落進入潘諾尼

亞省導致馬克曼戰爭(167年至180年)。馬爾庫斯·奧勒裏烏斯領導了四次軍事行

動征服了入侵的日耳曼人。




公元二世紀羅馬帝國版圖


這個時候是羅馬帝國前期帝國(前27年─192年)的鼎盛時期.

公元2世紀初,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
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

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

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裏坤(今新疆巴裏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

類海(今新疆巴裏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

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160年左右,王昭君的兒子右逐日王帶領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西遷,人數並不

多,估計為20餘萬人,約占人口總數的1/4,其餘的大部分,約60餘萬人仍留居漠北。

匈奴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最終在歐洲邊緣阿蘭人居住的土地上停留下來。

阿蘭人屬突厥係遊牧民族,在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建立了強大的王國。

196年曹操控製了東漢朝廷,把漢獻帝迎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