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受艾園的感染, 願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並探討一些精彩的故事和哲理!
正文

價值觀左右潛能發揮的數量 - 安東尼·羅賓

(2007-07-29 18:21:40) 下一個

第四部  激發決斷潛能

隻有偉大的人才能成就偉大的事,他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決心做出偉大的事。

我們之所以地位低賤,錯不在於我們的星宿,而出自於我們的內心,出自於我們的決斷,隻要決斷正確,你能夠,你就能夠發揮潛能,就能成為偉人。

第一章  跟著你的價值觀走

我們並未給你建造出天堂,也未建造出人間,更未建造出不朽與朽壞。

因此你要用選擇的自由和光榮,把自己當成一個雕塑自己的工匠。盡可能塑造出自己喜歡的樣式。你將擁有想象不到的判斷能力,使自己重新生成更高層的生命,那個神聖的生命。

第一節  價值觀左右潛能發揮的數量

  價值觀決定潛能發揮的多少

頂尖潛能學家安東尼·羅賓說的好:“更好地發揮潛能和你的價值觀是分不開的。許多人犧牲自己的價值觀,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這就是他們不能發揮他們潛能的原因。”該做老師的人做了企業家,該做企業家的人卻跑去當老師;該做管理員的跑去做推銷員,該做律師的跑去當醫生,應該做醫生的卻自己創業做老板——這種入錯行的人太多了。他們注定要失敗,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能激發潛能的生活..馬斯洛說過:“音樂家作曲,畫家作畫,詩人寫詩,如此方能心安理得。”每個複雜的體係,不論它是一部機器,或是一台電腦,其各部分的結構都得協調一致,相互支持,方能達成最佳的運作;如果各行其是,沒多久便會停機。

人類也不例外。我們的行為若無法與內心最重要的願望相符,那麽便會在內心產生對立,成功也就遙遙無期了,更甭談什麽發揮潛能了。如果一個人正在追求某件東西,但在內心裏卻與是非黑白的信念相衝突,那他就會陷於內心混亂的地步。我們若想發揮潛能,若想能改變、成長、興盛,就得清楚自己以及他人的法則,同時確實知道衡量成敗的標準。否則,我們隻是個富有的乞丐。

什麽叫做價值觀呢?簡單地說,那就是每個人判斷是非黑白的信念體係,引導我們追求所想要的東西。我們一切的行為,都在於實現我們的價值觀,否則就會覺得人生有缺憾,沒有意義。價值觀會主宰我們的人生方式,影響我們對周圍一切的反應。價值觀頗似電腦的執行係統,雖然你可以輸入任何的資料,但電腦是否接受或運行,還得看執行係統是否先設定了相關的程序。價值觀就是我們腦子裏判定是否執行的係統。

H 是個地方報紙的專欄作家,專門報導內幕新聞,薪水很高,朋友都覺得她很幸運,然而她從來就沒有感覺到成功。為什麽?因為她非常重視人道主義:她喜歡幫助人,她需要幫助人。寫這種專欄不但不能滿足她幫助人的欲望,還令她有剝削別人的感覺。也許別的人不會有這種感覺,也許別人喜歡寫這種專欄。可是最重要的是:H 有不好的感覺,她根本就不喜歡寫這種專欄。

因此,寫這種專欄,對她來講,就是一種自己害自己的決定。看不起自己的工作,使得她看不起自己,也使她覺得不成功。

你必須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假如H 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接受自己的價值觀,那麽她一定會找個新的工作,也許就是改寫能幫助人的專欄。

什麽是價值觀呢?價值觀所涉及的是那些你喜歡、珍惜和認為重要的事情。我們常自以為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事實上,大部分的人不曾真正花時間澄清自己的價值觀。H 就是個好例子,她可能自以為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但卻不了解得到一份能幫助別人的工作對她是需要的,難怪她也不明白撰寫一個報導內幕的專欄對自己有什麽不對了。假如你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假如你不接受自己的價值觀與表現自己的價值觀,你一定會覺得受挫折、不愉快。

H 就是個例子。請記住:成功完全是一種個人的現象。隻有你所完成的事情和你的價值觀能配在一起時,你才會覺得成功。

安東尼·羅賓說的好,假如違背了你的價值觀,不管是達成了什麽目標,對你而言都不具有任何意義。

  價值觀的源泉

你的價值觀是怎麽來的?從家庭來說是從你的父母那兒得來的。小孩子總是強烈地認同父母。女孩子希望自己像母親一般,穿高跟鞋、煮飯燒菜、擦口紅,母親做什麽她便要做什麽。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女孩學會了母親的價值觀。

小時候,我們大半都會接受父母的價值觀,因為我們希望認同父母,把父母視為自己的模範,而且父母也常根據孩子能不能接受他們的價值觀來獎勵或懲罰孩子。

等到你上學時,情況便有些不一樣了,你很可能受到同學和老師的價值觀的影響。M 便說:“父母和我說的隻有一樣事情——錢,我想這是他們主要的價值觀,可是在我二年級時,我碰上一位酷愛讀書的老師,她使我喜歡看書,這就是我喜歡學習、喜歡智能上的事情的開端。”在你離開家庭進入成人的世界時,你更是不斷地修正你的價值觀:有些事對你變得比較重要,有些則變得比較不重要;有些人對你的重要性甚於他人,有些人更變成你的模範,你認同他們,接受他們的一些價值觀,也拒絕了他們的一些價值觀。這樣的過程便是價值觀的發展。

價值觀的發展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偏愛、接受和獻身(采取行動)。在偏愛的階段,你對某些事有所偏愛,舉個例子來講:J 發展了一個經理人員的訓練計劃,有一個公司看到了她的計劃,也看到受訓後經理人員的反應,非常欣賞她的計劃,因此希望J 能給予他們的人員以特別的訓練,使得他們的人員以後能自己開辦這樣的訓練計劃,換句話說,他們想買下J 的訓練計劃。他們願意付給J120 萬,錢雖很多,但她終究還是拒絕了他們。

為什麽?因為這120 萬是將計劃買過去的,往後這公司自己舉辦這個計劃,J 沒有任何的控製權。這一點正和J 主要價值觀——權力相違背了。對她來講錢比不上權力或者說對計劃的控製權那麽重要,因此她決定拒絕這家公司的邀請。她的決定是根據她的價值觀,根據什麽對她是最重要的而作出的。

接受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保持你自己的價值觀。為了保持控製權,她放棄120 萬元,這便是她已接受了自己的價值觀。

人們常常不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因而他們也就惹上了麻煩。拿J 作例子,假如她接下這120 萬會有什麽後果呢?她將自己對自己生氣。賣掉計劃是個自己害自己的決定,是個和自己的需要相違背的事情。

  為你的價值觀獻身

對一個價值觀獻身指的是采取實際的行動。瑪麗在一家私立學校呆了十年後終究是辭職了,雖然因而她損失了一筆可觀的退休金。為什麽她要這樣做?她覺得教師的生活妨礙了她想成為一個藝術家的願望。她比較喜歡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她的價值觀裏自主和美感比經濟穩定來得重要。為此,她離開了教師的工作,這就是根據價值觀所采取的行動。

安東尼·羅賓指出,為價值觀獻身,表示你針對你的價值觀采取行動,假如你的價值觀是追求身體健康,你采取的行動就是選擇適當的食物,安排運動和休息的時間、避開煙、酒以及令人發胖的事物。

由此看來,你要怎麽收獲,就必須怎麽栽種。

數年前,激勵專家金克拉到亞特蘭大演講。演講結束後,金克拉為讀者在書上簽名,有對夫婦耐心在一旁等候。當別人都離去後,他們倆人走上前來。那位太太自我介紹說:“我是麥伯倫,我就是寫信給你的那個人。這位是我的先生,李伯瑞托。”她說:“我想向你表明身份,並將我信中所寫的再說得詳細些。我和你相同的地方是,我的體重也同樣超過200 磅,但如你現在所看見的,我現在已不再看重了。”她說的的確屬實。“我和你不同的是,我以前每天要抽兩三包煙,但現在我也戒掉了。和你不同的是,我還喝酒,而且經常喝得過度,說起來真不好意思。如今我也不喝酒了。”她繼續說下去:“我當了8 年護士,我很喜愛那份差事,因為我知道自己的職務攸關他人的性命。但說句老實話,我的自我形象卻極差。後來我開始聽你那套‘如何持續自我的激勵’的錄音帶,並從中聽到許多鼓舞人心的話。我最喜歡的一段就是:‘假如你不喜愛現在的你,別擔憂,因為你不會永遠如此。你可以成長,也可以改變。你可以超越現在的你。’”她說:“我很喜歡你所引述布洛德博士的話,她說一個人無法持續以與自我形象不符的方式行事。”麥伯倫又接著說:“我特別欣賞你說的一段話:‘人生原是苦,唯有吃得苦中苦,方得人生樂’。如果你能在該做事的時候,就督促自己去做,那麽終有一天,當你想做這些事的時候,你就有能力去做。但是,我更欣賞的是,你一針見血地指出:‘去做我們想做的事,需要相當的努力,但努力是值得的。盡管過程艱辛,收獲卻極為甘美。’”她停頓一會又說:“我想重新自我介紹一下,金克拉先生。我是麥伯倫醫生。我是全美六位專攻肥胖症學的女性之一。這門醫學專門協助肥胖者控製體重。”她表示自己靠著半工半讀從醫學院畢業。多數醫生都會說,他們一生所做過最艱難的事,就是讓自己從醫學院畢業,但麥伯倫卻能在當全職護士期間,完成醫學院課程,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請注意:她在工作之餘所做的事(上醫學院),不僅決定她在工作上的成就,也擴展了生活中的各個層麵。

一段時間後,麥伯倫與李伯瑞托與金克拉夫妻結為好友。每當到亞特蘭大,金克拉就會去看看他們,而他們也會到達拉斯探視金克拉夫婦。就金克拉夫婦看來,他們真是一對神仙眷侶。倆人不但身體健康、經濟寬裕,而且各方麵相當穩定。除了朋友眾多,心境安寧、家庭美滿外,還有一項無價的資產——希望,也就是希望未來會更好。

如今,麥伯倫身兼作家與三家診所負責人,常到全美各地演講,甚至還會抽空一對一地教文盲識字。毫無疑問,這種無私的奉獻,使她從生活中品嚐到最甘美的滋味。

沒錯,麥伯倫是無數人的恩人,而這些人有許多是她永遠不會認識的。

她的書已賣了50 萬冊,你可以想象她所發揮的影響力有多大!這則勵誌故事的後半段是:李伯瑞托不僅不斷鼓勵、支持妻子,甚至還汲取她的觀念及哲學。1992 年1 月,他開設了一家自然食品店——桃樹自然食品店,結果由“最佳新設商店目錄”評選為1993 年的健康食品店代表。

他們倆人的故事,說明了我們創建事業、個人經營與家庭生活應持的哲學:如果你幫助足夠的人達成所願,你也能完成一生的願望。

怎麽栽種,就怎麽收獲。

顯然地,像麥伯倫這種在職業、個人、事業及社區生活中大幅度蛻變的人,還有許多人格特質及生活層麵可供借鑒。她是個極有愛心的人,這點可由她立誌行醫、教育文盲上得到證明。她還是個聰慧、勤奮、自動自發的人。

當她決定成為一名醫師時,便毅然決定回到學校接受醫學教育。她以遠見及恒心規劃她的未來,並在往後數年之中,一麵做專職護士,一麵當醫學院學生。

事實上,麥伯倫也經常會覺得疲憊、需要睡眠,也想要放鬆及擁有一些個人的時間。由於她已計劃、準備、並下決心當一名醫生,因此她知道,隻要鍥而不舍地朝夢想邁進,成功必指日可待。屆時,所有付出的代價將可加倍償還(事實上,她並未付出什麽代價,因為她是在享受將獲得的回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