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受艾園的感染, 願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並探討一些精彩的故事和哲理!
正文

父母施加於孩子身上的恐懼,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 (ZT)

(2009-11-19 03:59:51) 下一個


大多數人最深切的恐懼, 是對於失敗的恐懼, 以及對於被排斥的恐懼。 兩種恐懼都是由於孩提時代遭致否定或創傷, 導致低度自我評價。 這兩種恐懼,代表學而得之的情緒式反應, 使許多人無法發揮他們固有的潛能。

有些父母經常以否定語句批評孩子,或是任意處罰孩子,這些做法使孩子們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而且認為采取任何行為,結果都是一樣。 否定式的批評和任意處罰重複施行的結果,使孩子飽受精神折磨,最後使孩子喪失自主性,阻礙他成功。

你心中的恐懼經常會轉化成語言,甚至成為口頭禪。 對於失敗的恐懼 通常會轉化成“這不會有用的”、“我辦不到”。這種心態的形成,主要是孩子一再被父母告誡:“不”、“不可以”,“不要碰那東西”、“不要靠近那裏”。孩子們天性好奇,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他們不明白父母親為什麽凡事阻止,卻對父母親否定他們的態度,留下深刻的印象。父母親批評、威脅、處罰,孩子們隻好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獎勵。

幼童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曉得父母為什麽事事否定,卻已養成否定的思考模式。當他長大以後,麵對機會和挑戰,隻會對自己說:“我辦不到”、“我會失敗”、“我不夠好”、“這太冒險了”、“最後我會飽受譏評”。這就是所謂的 習慣性禁製思考模式 ,也是許多人成功的障礙。

否定式的批評和任意懲罰不但使孩子看輕自己,更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在這種教育方式中長大的孩子,日後往往成為一個非常敏感的人,拒絕接受任何建設性或破壞性的批評。

父母們經常犯的另一個錯誤,是有條件地給與孩子們愛,以控製孩子的行為。 這種以服從為交換條件的愛,對孩子心靈的衝擊很大,甚至照成永久的傷害。孩子們非常渴求愛,甚至不惜代價。如果他意識到愛是有條件的,就會迅速失去他天真純潔和無所畏懼的天性。這種管教方式雖然很好,卻也破壞力十足,會在孩子心靈照成一輩子難以抹滅的傷疤。

被排除的恐懼 通常化為“我應該這麽做”或“我必須這麽做”的口語。父母施與有條件的愛的孩子,最容易陷入這種恐懼。孩子們會認為,隻有絕對服從父母的指示,自己才是可愛的,才能獲得關愛。孩子們重複聽到:“照我的話去做”、“我告訴你不要這樣做”、“現在去把那東西拿過來”,卻不明白為什麽被呼來喝去。他們隻好認為自己毫無價值,覺得沒有安全感,並且認為不聽父母的話將來得不到愛。

被排除的恐懼導致 習慣性強迫思考模式 。在有條件的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成人後非常在乎別人的想法,並因此受到控製。

這兩種消極的思考習性,都會使人一輩子退縮不前。兩種思考習性相結合,情況更糟,會演變成:“我知道我做不來,但我必須做!”或“我應該這樣做,但我知道不會成功。”你懼於嚐試,卻又被強迫去做明知不可能成功的事。這兩種思考習性足以摧毀一個人的積極自我,使人陷於憂慮和失敗。




如何祛除恐懼

 

消極的思考習性反映你幼年的恐懼經驗,導致消極的心態,影響你的成就。幸福與成功的關鍵,在於努力經驗積極心態,就如同海倫-凱勒所說的,生命的愉悅看不得也聽不到,而是感受的結果。

 

我們可以運用重複練習的方法,將“我做得到”的積極心態,取代消極思考習性,這也是人類心靈的偉大能力之一。

 

隻要我們願意對自己負責,發揮自製力,一遍又一遍地將積極心態灌注於思維中,就能開創積極人生。

 

重複練習的結果,你將建立積極的思考模式,並逐漸成為習慣。你的思考模式將會主動因循積極思考的軌跡,就如同電腦按照既存的程式運作,並擴展至生活的所有層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的人際關係,你在處理人際關係衝突時,經常使衝突升高或降低?人際關係的品質扮演個人成敗的關鍵角色。

 

我們必須明白一個事實,所有外在事件都是中性的,不包含任何情緒成分,情緒觀點是人們加諸於事件上的。

 

九十%的恐懼都出於人們心中的想象,實際上並不存在。但是,人們常被束縛在自己建造的牢籠中。

 

英國詩人(Rudyard Kipling)指出:“恐懼是世界上最高明的騙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