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受艾園的感染, 願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並探討一些精彩的故事和哲理!
正文

先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zt

(2007-10-16 19:16:05) 下一個

第三節  先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先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傳統的時間管理一味要求在最短時間內做很多事,卻忽略了依照自己對事情的重視程度來安排時間順序,因此,忘掉牆上的鬧鍾,學會認清急迫性與事情的重要程度,遵循心中的羅盤行事,做自己生活的主宰。

史蒂芬說,我女兒瑪莉亞最近剛生了老三,有一次我們在聊天,她說:“爸,我好煩,你知道我很愛這個小孩,但是她幾乎占去了我所有的時間。

我什麽事都沒法做,偏偏有些事又非我不可。”史蒂芬可以理解女兒的挫折感。瑪莉亞既聰明又能幹,生活非常充實,手中總有忙不完的事。

談到最後,他們得出一個結論,她的挫折感根本是源於期望過高。事實上,現在她最重要的事隻有一件——好好享受生兒育女的喜悅。史蒂芬建議她:“盡管放鬆心情,享受與小孩的共處,同時要讓她感受到你為人母的喜悅,因為全世界隻有你能為她付出最深的愛與心力。而與這種天倫之樂相比較,任何事都顯得微不足道了。”瑪莉亞也了解,在短期內自己的生活一定會失衡,而她是不應該有怨言的。俗語說:“萬物皆有發展的時序”,何必以人力勉強扭轉事情的本來順序?瑪莉亞也知道等小孩長大一些,她就能夠去追求自己的目標,貢獻心力。

最後史蒂芬對女兒說:“把心裏的時間表忘掉,計劃未來;如果會讓你覺得有罪惡感,那就不要製定任何計劃。目前,小孩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盡管去享受為人母的樂趣,沒什麽好煩惱的。記住,你應該遵循的是心裏那個羅盤,而不是掛在牆上的時鍾。”很多人心裏的羅盤常與時鍾有很大的時差,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是依照自己對事情的重視程度來安排時間順序的。傳統的時間管理一味要求在最短時間內做最多的事,結果不但無補於時差的拉近,反而欲速則不達。

假設某人一揮魔杖,能讓你做事的效率驟然提高15%到20%(這正是傳統時間管理的目標),從此,你的時間便能得到最完美的運用了嗎?剛開始你也許覺得很興奮,到後來你可能會和我們碰到的多數人一樣,發現這是提高效率但無法解決麵臨的挑戰。

人總是無時無刻不麵對“時間運用”的問題,無論是麵對重大的人生轉折或芝麻綠豆的生活瑣事,難免要做一番抉擇,而且必須自己承擔抉擇的後果。當然,結局不一定都是甜美的,尤其是在時間的安排無法符合內心的羅盤時。

你的生活非常緊張,開會、電話、看文件、見客戶,整天忙個不停。你把精力發揮到極限,回到家筋疲力盡,倒頭就睡,隔天一大早就起來,然後又開始忙碌的一天。你的效率驚人,每天都可以做一大堆事。但有時候心裏不免自問:“所為何來?這樣忙碌的意義究竟何在?”真的連你自己都沒有答案。

你覺得自己好像快被撕成兩半。家庭對你而言很重要,但工作也不能忽視。費盡心力想要兩頭兼顧,心裏總是矛盾得不得了。人,真的能做到家庭事業兩全嗎?時間根本不夠用。公司股價節節下降,董事會和股東像一群蜜蜂一樣叮得你滿頭是包。同事們爭權奪利,你總是擔任和事佬的角色。另一方麵,負責公司的品質提升計劃,也讓你倍感壓力。偏偏屬下士氣低落,你又因為沒有時間傾聽他們的心聲而感到愧疚。更糟糕的是,家人總是看不到你的人,幾乎把你登報作廢。

你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生活。當你擬訂目標,逐步完成自認為重要的事時,你的老板、同事、老婆卻不斷地插手,結果是你的計劃總是受製於別人的要求。別人的價值觀反客為主,你的價值觀反而被淹沒了。

人人都說你很成功。你辛辛苦苦地工作、犧牲個人生活,才爬到今天的地位,但你並不快樂。內心深處總有一股空虛感,就像有首歌的歌詞:“人生就是這麽一回事嗎?”多半時候你根本無法享受人生。每做一件事情,你都會想到另外還有十件事沒做,因而愧疚不已。每天麵對眾多事情,你必須很快決定做哪一件,這對你幾乎構成一種長期的壓力。你如何知道哪件事最重要?知道後又應如何著手去做?如何能進而追求快樂工作的境界?你必須自覺對人生有些規劃。把確實重要的事情寫下來,並製定目標以逐步實現。但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目標卻漸漸模糊。究竟要如何才能使理想落實?“把最重要的事視為當務之急”是人生一大課題。每個人幾乎都會被理想、責任、別人的期望撕扯得痛苦不堪。每一天每一刻,我們都必須麵對“如何善用時間”的挑戰。

如果時間的運用隻須在“好”“壞”之間選擇其一,問題當然很簡單。

我們很容易辨別某些事情是浪費生命、麻醉心靈,甚至自甘墮落。然而,時間的運用往往不是在好壞之間取舍,而是好與最好的抉擇。“最好”的敵人,常常便是滿足於“好”的心態。

某人受聘擔任某大學商學院院長。他一上任先研究商學院的大概情形,發現當前最迫切需要的是資金。他知道自己募款能力很強,於是很明確地將募款列為首要任務。

這時問題便產生了。過去的院長都是以院內的日常事務為工作重心,而這個新院長卻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因為他正在全國巡回募款,以充實院內的研究費、獎學金等。但在日常事務方麵,他便不如前任院長那麽事必躬親。

教授們有事找他,必須通過他的行政助理,這樣一來不免覺得身價低了一截。

教授們對他愈來愈不滿,終於派代表去見校長,要求院長徹底改變領導方式,或是更換院長。但校長明白新院長的作為,便說:“別把事情看得太嚴重。院長不是有個很不錯的行政助理嗎?再給他一些時間吧。”沒多久,外界的捐款開始源源不斷湧進來,教授們才了解院長的遠見。

之後,他們每次看到院長都會說:“你忙你的去吧,待在這裏幹什麽?盡管去募款吧!你的行政助理能幹得很。”這位院長後來說,他的確犯了幾項錯誤,例如沒有好好凝聚團隊精神,在募款之前沒有好好地對同仁解釋和教育。如果從頭來過,他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也帶來了一個很大的啟示,即人必須不斷地自問:“目前最迫切要做的是什麽?我最大的本領和才華在什麽地方?”如果這位院長一心隻想迎合旁人最迫切的期望,反而比較容易,而且必然能夠擁有錦繡前程。但如果他對當前的情勢看得不夠遠,不了解自己的特長,無法製定有遠見的目標,最後的結果對他自己、教授們、商學院而言,便不可能是“最好”的。

你的“最佳選擇”是什麽?你為什麽沒有傾注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最佳選擇”上?是因為時間、精力都花在其它“不錯”的選擇上了嗎?很多人正因如此而常覺得沒有把最重要的事情視為當務之急,自然難免煩躁不安。

(一)時鍾與羅盤

時鍾與羅盤是我們生活中兩個重要的指引工具,兩者的對立正可說明如何把最重要的事情視為當務之急這一問題。時鍾代表的是我們的承諾、時間表、目標,也就是我們為要做的事所采取的方法與時間管理。羅盤則代表遠見、價值、原則、信念、良知、方向等,也就是我們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

當我們感受到時鍾與羅盤之間存有時差時,問題便產生了,這表示我們沒有對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付出應有的心力。

對某些人而言,這種時差是很痛苦的。那是一種“隻能坐而言,不能起而行”的無力感。仿佛老是被其他人或事所局限、控製,因而隻能被動地應付突發狀況。一個永遠為瑣事所困的人,隻能擔任救火隊隊長,絕對無法有大作為。這種人的生命是為別人而活的。

對多數人而言,這種時差造成的是模糊與不安。在理想、現實與責任之間永遠找不到平衡點,隻能在其中進退兩難,對於未完成的事愧疚難安,對正在著手的事卻又無法樂在其中。

有些人不免會產生空虛感。人們向來對發揮潛能的定義就是功成名就,然而成功卻未能帶給我們預期的滿足感。我們辛辛苦苦一級一級爬上成功的階梯(學曆、加班、升遷是墊腳石),沒想到爬到梯子最頂端才發現付出的代價是破碎的人際關係,錯失了生命中最美好豐富的經驗。因為在往上爬的競賽中,我們根本無暇停下來想一想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麽。

有些人則是渾渾噩噩的,渾然不知生活的意義何在。人生成了機械地一個動作接一個動作,隻是偶爾不禁懷疑自己所做的到底有什麽意義。

有些人知道自己的生活已經失衡,但對選擇其它的生活方式又沒有把握,或是認為改變的代價太高,或根本沒有改變的勇氣。維持失衡的現狀總是比較容易。

(二)警醒

我們可能會在一場巨變後,才警覺問題的存在。比如說至愛的人突然去世,我們才發現過去自己忙於攀爬成功的階梯,對於一份深摯的情感竟疏於嗬護與珍惜。

又或者我們突然發現正值青少年的兒子吸毒,於是腦海裏浮起一幅幅情境——過去幾年來原本可以花更多時間與兒子共處共享的——隻因為我們忙於工作、忙於營造人際關係,甚至忙於看報紙。

又或者公司要裁員,你的飯碗岌岌不保;或醫生告訴你隻剩幾個月的生命;或是婚姻麵臨破碎邊緣。往往在某種危機出現時,我們才警覺到對時間的安排與自己真正的價值觀多麽不符。

麗蓓嘉就對此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曆:“幾年前我在醫院看到一個年輕的婦人,她隻有23 歲,家裏有兩個年幼的小孩。那時她剛得知自己得了不治的癌症。我記得我握著她的手,心想怎麽安慰她才好,她哭著說:‘隻要我有機會回家幫小孩換尿布,我什麽都肯做。’“我回味她的話,又想到自己帶小孩的經驗,想到有多少次我幫小孩換尿布時,都是匆匆忙忙在盡一份責任而已,甚至會因為忙碌而覺得不耐煩,卻不懂得珍惜生命中的片刻情感,這片刻一旦消逝,誰知道還能不能再擁有?”在警鍾未響之前,多數人跟那年輕的婦人一樣根本沒有意識到生命的危機。因此,我們不懂得找尋長期的病根,一有疼痛寧可用OK 繃帶或阿斯匹林,隻求短暫的止痛,接著又為了各種“不錯”的構想忙得昏頭轉向,卻永遠無法停下腳步來問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麽?

  尋找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羅傑有個朋友是企管顧問,幾年前他要搬新家,決定請一個女性朋友幫他做庭院設計。這個設計師是園藝學博士,學問好又聰明。

這個主人自己有很多構想,因為他很忙,又經常遠行,所以一再向她強調,庭園的設計一定要讓他不用經常維護,自動混水裝置等省力的設計便非常重要。總之,他一直設法減少需要花在維護庭園上的時間。

最後她忍不住對他說:“我懂你的意思。但有個道理你應該事先明白,沒有園丁,就不可能有花園。”其實多數人都有過類似的想法,如果花園(甚至生活)能有自動維護設備,不必去理會,結果卻繁花似錦,仿佛經年累月有人在細心照應一般,那該有多好。

可惜人生不是如此。我們不能撒幾顆種籽,什麽都不管就走開去做別的事,卻期待回來時能看到花團錦簇,然後悠閑地去采一籃子的花生、玉米、馬鈴薯、蘿卜。唯有平常不斷地灌溉、栽培、除草,才可能享受豐收的快樂。

當然,無為而治是可以生活,花園中總會長出點什麽。不同的是辛勤的園丁會有美麗的園圃,散漫放任的結果必然是荒草蔓生。

在這裏要告訴你的,就是要找出最重要的花草,全力去栽培。而且播種、灌溉、除草,每個關節都不能忽略,也就是將人生的圓滿建立在“重要性”的觀念架構上。每周隻需花費30 分鍾,你就能得到數倍的效果。而且不管你目前的生活品質如何,運用以下方法就能立竿見影。訂定四大需求的實現計劃,發揮潛能以追求符合自然原則的圓滿人生。

我們的建議另有一層裨益,是讓你將實現需求的計劃融入日常生活中。

而且在實現的過程中,你將更信守承諾,也更能以均衡、合乎自然原則的方法把最重要的事列為當務之急。

我們建議你仔細看看下麵提到的六個步驟,最好用筆記下來。投入的心力愈多,效果愈明顯。

你不妨利用計劃表來安排下周的生活。

我們的計劃表與一般表不同的地方是以周為單位,而非以天為單位。以周為單位的好處是可以有整體感。你可能在電視上看過一種廣告,隨著鏡頭的移動,我們仿佛看到山巒起伏的近距離特寫。但是又不能確定那突起的是不是某處波浪狀的荒原,或是遙遠沙漠的沙丘。一會兒鏡頭慢慢拉開,於是我們看到了全景。原來剛剛看到的高山低穀竟是一個橘子的表皮!一日型計劃表會使人目光狹隘,因為鏡頭近得讓我們隻看得到眼前。於是我們隻問事情急不急,多快可以完成,卻不問重不重要,能做得多完美。

反之,以周為單位,我們會有更寬廣的視野。拉遠了鏡頭,我們才能“見山不是山”,也才能以相對重要性的觀點來評論每日的生活。

(一)結合夢想和信念

當你開始為下周生活做安排時,第一步應探討你整個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麽?你的人生意義何在?要想得到答案,你必須先對下麵問題有明確的期許:

1.什麽是最重要的事?

2.你的人生意義何在?

3.你希望成為什麽或完成什麽?

很多人會把答案寫下來,作為個人的信念或使命。其中包含的不隻是你對生命的期望,也透露出這期望背後的原則。你對上述問題一定要有清楚的答案,因為你的目標、每一次抉擇、觀念架構、時間安排,一切一切都會受到影響。前麵我們曾以爬樓梯作為例子,我們可以說這份信念將決定你的梯子通往何處。

正因為信念是一切的基礎,自然應列為第二象限的第一步驟。如果一件事情對實現你的願望毫無幫助,又何必去安排?你必須對自己的信念有深切了解,才能建立以重要性為依據的觀念結構。這對於第二象限的實踐也有很深的影響。比如說你的信念包含個人的成長、家庭的親密關係、存在的意義、助人等,你每次深思這些信念,心中的“最重要的事”便會有更明確的定義。

在下列步驟中,這種信念的強化會幫助你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決策架構。

如果現在你還沒有明確的個人信念,不妨通過下麵的方法獲知究竟什麽事情對你最重要:

4.列出你認為“最重要的”三、四件事。

5.想想你有什麽長期目標?

6.想想看,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是什麽?

7.想想看,你最希望有什麽貢獻?

8.重新思索你最希望得到的感受是什麽,是和平、信心、快樂、意義,還是有所貢獻?

9.假設你隻有六個月的壽命,想想看,這個星期你要做些什麽?好好思索下麵問題,你就能了解個人信念的重要性:

10.假如你對自己的原則、價值觀、終極目標有清楚的認識,這對你如何安排時間有什麽影響?

11.如果你知道最重要的是什麽,你對生命會有什麽不同的看法?

12.如果你把人生的意義寫下來,對你有什麽價值?這會影響你如何安排時間與精力的運用嗎?

13.如果你每天檢討一遍這樣的書麵信念,是否會影響你在這一天中所做的事?

如果你已經有這樣一篇書麵信念,在你還沒有計劃未來一天怎麽過以前,現在就拿出來檢討,反省你內心覺得最重要的事。如果現在還沒有把你的信念寫下來,請花一點時間查看內在的軟盤,想想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究竟是什麽。

(二)認清角色

生活其實就是各種角色的串連,這裏所說的角色當然不是虛假或演戲的意思,而是指我們選擇去擔當什麽。我們可能在工作上、家庭、社區等各方麵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角色代表的是責任、人際關係以及貢獻心力。

人生有很多痛苦,常是因為我們自知雖然成功地扮演某一角色,卻犧牲了另一個可能更重要的角色。比如你可能是某家公司的副總裁,而且做得有聲有色,但卻不是一個好爸爸或好丈夫。你可能善於滿足客戶的需求,卻常無法滿足個人發展與成長的需求。

如果你對各個角色間的關係有清楚的認識,生活自然能維持秩序與均衡。而清楚的信念可自然衍生各個角色的定位。要在不同角色間取得均衡,並不是指花在每個角色的時間要均等,而是指這些不同的角色能共同促進個人信念的實現。

現在我們隻要你以最自然的方式,列出你所想到的各種角色。第一次不必太急於把每個角色都說對,可能要幾周以後你才會覺得真正抓住生活中的每個層麵。角色的定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兩個人做完全一樣的事,所定義出來的角色也可能不一樣。此外,角色也會隨著年齡而有所不同,你可能會換工作、加入某個社團、結婚、生子、當祖父母等等。

比如說,你可能將你在家庭中的角色簡單定義為“家庭成員”。但你也可能身兼二職,如“丈夫兼父親”“妻子兼母親”“女兒兼姐妹”等。工作上的角色也可能是多重的,如涵蓋行政、行銷、人事、長期規劃等。此外,你也可能定義一個與個人發展有關的角色。

一個產品研發主管可能會做如下的角色定義:角色1.丈夫——父親;角色2.經理——新產品;角色3.經理——研究;角色4.經理——員工培訓角色;角色5.經理——行政;角色6.經理——社團主持人。

一個兼職的房地產銷售員則可能列出下麵幾種角色:角色1.家庭管理;角色2.母親;角色3.家長會副會長;角色4.銷售——開發客戶;角色5.銷售——財務、行政;角色6.銷售——房地產;角色7...根據研究顯示,人腦一次至多隻能處理7 類事物,超過7 類以上則效率較差。因此我們建議你把類似的合並在一起,例如行政與財務、人事與團隊精神的建立,如此有助於讓我們凝聚注意力於同一範圍。但這並不表示你一定要想出7 種角色,5 個、6 個都無妨,7 隻是代表人腦輕鬆運作的上限。

角色的定義能讓我們對人生的圓滿有整體觀,我們會知道生命中不隻是工作或家庭或某種情感,而是全部的綜合。此外,角色的定義也可突出我們所忽略的“重要但不急迫”的範圍。

除了你自己定義的角色以外,我們另外建議一套所謂“利器”型的基礎角色。之所以特別把這套角色分開來看有兩個理由:①這是每個人都有的;②這是扮演好其它角色的基礎。你可以在一個周計劃表的左上角看到這四大類型的角色。

所謂的“利器”是形容人必須投資心力,以提升物質、社會、心理、精神四方麵的能力。我們常常忙於呈現具體的成果,卻忘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儲備了足夠的能力,將來才可能繼續有成果出現。我們可能忽略了運動的重要(物質),或荒廢了重要人際關係的建立(社會/情感),對自己的領域不夠精(心理),或是不確知什麽是重要和有意義的事(精神)。

如果我們無法增進在這些方麵的能力,很快便會“鈍化”,並因此失去均衡而筋疲力竭,結果自然無法扮演好其它角色。

我們都聽說過奧林匹克運動選手賽前經過了多少年的苦練和準備。

可以說實際比賽的情形他們早已在心中預演過無數次了。如此培養出一股力量,才能在比賽中有精彩的表現。如果他們平常隻是輕鬆愉快地練習,到時則不可能奢望僥幸獲得勝利。同樣,如果我們平常不好好培養生命的潛能,也不會有享受生命的能力。

上述的“利器”型角色可能與你自己定義的個人發展角色相重疊,這沒什麽關係。真正重要的是怎麽做最適合你。

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同的角色並不是要把生活分割成許多部分,再硬生生塞入計劃表的每一格,而是彼此形成密切的整體。同時也是要通過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人生,尋求均衡與和諧。總之,我們應該從事物的重要性、相互關係性來建立觀念架構。

現在請把你所扮演的各種角色寫下來。

接著思索下麵的問題:

1)你是否常感覺被一、二種角色所吞蝕,因而無法花更多時間和精力來經營其他角色?

2)在你花最多時間精力去經營的角色中,是否已涵蓋所有“最重要的事”?

3)所列出的這些角色是否有助於實現你的信念?

4)如果你每周就這些角色檢討一次,以使一周的活動維持均衡,是否有助於追求圓滿的人生?

(三)找出每周角色中的第二象限目標

現在你已經明白了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請思索下麵這個問題:這一周內當你扮演每一種角色時,有哪件最重要的事能產生最大的效果?思索這個問題時,你應該同時聽從理性和感性的聲音。什麽事情對你所扮演的角色有重大影響?比如說什麽事會影響你扮演妻子、朋友、父母、員工角色?你應該利用羅盤來幫助你尋找答案,而不是時鍾,仔細傾聽你的良知,答案的關鍵是重要性而非緊迫性。

比如說你的某個角色與個人發展有關,你的目標很可能包括安排個人內省時間、明白信念、收集速讀班的信息等。假如你的角色是為人父母,你的目標可能是安排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如果你已結婚,你的目標可能是安排與配偶約會。至於工作上的目標則包括做長期規劃、訓練部屬、拜訪客戶、增進與老板的共識等。

在“利器”型領域,物質目標可能是定期運動與適當的飲食;精神方麵可選擇冥想、祈禱或研讀有啟發性的書籍;心理方麵不妨製定目標去上課或自修;至於社會性發展方麵,可在“與人互賴”的原則上下功夫,比如培養用心傾聽的習慣、誠實、無條件接受人的能力等。總之,關鍵在於持續加強這幾方麵的修養,使自己更有能力去愛、生活、學習與發揮影響力。每天隻要花一小時“利其器”,你就能擁有建立內在的成就,從而充實外在成就的能力。

你可能認為在每個角色中都有好幾個目標要完成,不過你最好把範圍限定在一兩個最重要的目標中。內在羅盤可能也會告訴你,不宜在一周內設定每個角色的目標。第二象限的特色就是非常有彈性,你大可依照內在羅盤的指示,決定最重要的是哪件事。

現在請在一周計劃表的目標欄中填上你的目標。

如果你考慮得夠周詳,所選定的目標應該都是你認為有助於角色實現的。

現在請你思索下麵問題:

1)如果你在下星期完成這些目標,會有什麽結果?

2)你對自己的生活會有什麽不同的感受?

3)如果你隻完成部分目標,結果又如何?

4)會對你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嗎?

5)如果你持續每周都這麽做,會有什麽結果?

6)會比現在過得更好嗎?

(四)確立一周的決策依據

要有效地實現第二象限的積極目標,首先必須確立一套決策的依據。多數人的生活因第一、三象限的事務而擁擠不堪,卻又不斷想擠出一點時間來完成,無非是要為“最重要的事”挪出一些時間。其實根本解決方法不是把時間都排滿了再來騰挪,而是先確定輕重緩急,再安排時間。

下麵是一位時間專家和大家分享的一段經驗:“我參加過一場討論會,課題是《時間》。講到一個段落時,講師說:‘下麵我們來一段問答時間。’他從桌下拿出一個寬口罐子放在桌上,旁邊有一個盤子,盤子上放了拳頭大小的石頭。他問大家:‘你們認為可以放進去多少石頭?’“大家猜完以後,他說:‘好,我們看看誰猜得對。’他拿起一個石頭放進罐子裏,然後是第二個、第三個..我不記得他放了幾個,總之最後放滿了。

“他問:‘這個罐子是不是放滿了?’“每個人看了看罐子都答‘是’。

“他說:‘是嗎?’他從桌下拿出一小桶小石子,把一些倒進罐子裏,搖了搖,小石子紛紛跑到大石塊之間的空隙。他笑了笑又問大家:‘現在罐子滿了嗎?’“這次我們都不敢大意了,‘不一定’。

“‘很好’,說著,他從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倒進罐子裏,沙紛紛跑進大小石塊的空隙。他再一次望著大家問:‘罐子滿了嗎?’“大家齊聲大喊:‘沒有!’“他說:‘好極了。’說完拿出一瓶水來倒進罐子裏。然後他說:‘我這麽做是什麽意思?’“有人回答:‘意思是我們總能找到空隙,隻要肯用心,生活中總可以填進更多東西。’“他說:‘不,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如果你沒有先放那些大石塊,你會放小石子、沙子和水嗎?’“如果我們的觀念是‘做愈多愈好’,我們永遠都想在一段時間內填入更多的事。但如果你填入的不是最重要的事,做再多又有什麽意義?’”第二象限的目標就好比那些大石塊。如果我們先擺其它的東西(水、沙和小石子),然後再擺大石塊,結果不但無法填滿,過程中很可能會搞得一團糟。

但如果我們知道大石塊在那裏,而能夠先擺進去,不但可以放進非常多的石塊,更可以在空隙間填進無數的小石子、沙和水。不管其它東西放進多少,大石塊(即第二象限的目標)先放進去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再來看你的一周計劃表,把你的第二象限目標填進去。你會發現表上的每日行事曆有兩種空欄,一種是依據時間分配的,一種則是要列出當天的最重要事項。你應該在一天中設定一個時間來實現第二象限目標,或者把它列為當日重要事項。

具體的計劃通常是最有效的。比如說,你認為一周中最重要的目標是做長期規劃、運動、準備一項大型提案,這時應該針對這些目標確實安排時間來做。除了要加以規劃外,還應將其它活動排開。如果屆時有事無法實現,應立刻安排別的時間。

有些目標則不適宜安排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而將其列為重要事項效果較佳。比如說你的目標是要改善與女兒的關係,你應該知道改善關係的適當時機是很難預測的。因此與其列出一個特定時間,不如隻把女兒的名字寫在“其它重要事項”最上麵,然後靜候時機到來。比如說你在星期一寫下來,但時機一直沒有到來,你可以畫個箭頭拉到星期二,如果仍然沒有適當機會,再延到星期三。如此,這件重要事項會一直在你腦海,同時你也可以觀察你們之間的關係在這周內的變化。

於是在星期三晚上,當你在看報紙時,女兒走進來想和你說話,你便有足夠的動機推開報紙,而不是推開你女兒。

當然安排與子女從事共同的活動也很重要,親人間最自然的交流通常都是發生在打保齡球、看電影時。你必須對你的目標有深切的認識,才能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如果你是一邊閱讀本書一邊做一周計劃,現在不妨花點時間列出你的第二象限目標。

要把最重要的事擺在第一位。安排時間實現第二象限目標是很重要的。

如果我們不先排定第二象限的活動,一周的時間會很容易被第一、三象限的事情填滿,因為這些事情總是不斷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時候重要的第二象限活動反而很難再找空隙填入。

但如果先把大石塊擺進去,結果便會完全不一樣。我們不但可以把心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更可循隙填入其它事項。

等大石塊都填入後,你就可以安心安排別的活動了。安排一項活動時最好先思考這活動究竟屬於哪一個象限。有些事乍看之下似乎很緊急,實際上是否隻因別人對你造成壓力,所以才產生急迫感?這件事真的很重要嗎?或者因為感覺急需處理才以為它很重要?前麵已說過,如果你是個習慣處理緊急狀況的人,很可能會誤以為你所做的每件事都屬於第一象限,仔細分析後可能發現很多時間其實都是花在第三象限上。如果你苦於找不到時間投資在第二象限,最值得改善的地方應該是第三象限。

一旦你開始投資的時間在第二象限,在其它象限所花的時間會大量減少。當你傾注更多心力在計劃、準備、建立人際關係、享受建設性休閑中,你將不再急於收拾第一象限的爛攤子,或是為了第三象限中別人的緊急需求而忙得不可開交。你應該朝著減少三、四象限的目標努力。方法是盡量多花時間在一、二象限,而慢慢地把重心移向第二象限的準備、預防、充實自我等。

安排一周計劃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排得太滿,要預留彈性空間。

當然你要盡力安排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但不要忘了,不管安排得多周詳,真實的生活絕不可能像計劃表那樣有規律和一成不變。如果你忽略了生活的不可預測(其實是很難做到的),必然會喪失機會、變化和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

學習第二象限的時間安排,並不是為了設計一套嚴密無缺點的行事曆,而是要建立一種基本態度,讓你在每時每刻的選擇都能以事情的重要性為原則。

如果你正在作一周計劃表,可以第二象限的目標為主,再將其他重要活動列入特定時間或編入“其他重要事項”。

這樣的每周計劃對你有意義嗎?你不妨先思索下麵的問題:(1)做完計劃後,你對這樣的一周生活有何感受?(2)如果你每周都計劃好每一種角色的第二象限目標,並確實實行,對生活會產生什麽影響?(3)你是否認同“先放大石塊”的道理?這個道理如何幫助你完成重要的事情?

(五)在每一刻發揮誠信原則

當你將重要的第二象限目標都安排好後,接下來每天要做的就是麵對不可預測的機會和挑戰,同時把握住“急所當急”的原則。所謂發揮的誠信原則,也主要是以自信、泰然的心態,將你的信念貫注於每一刻。具體的方法可能因人而異,比如說你可能偏重計劃的實踐,或依據良知去改變生活。到目前為止,我們所建議的每個步驟都是為了提升你的個性、能力、判斷力,使你在麵臨抉擇時更能夠審視內在的羅盤。

每天都要先做三件事,你將更能夠把重要的事列為當務之急。

1.省思一日的生活

這與傳統時間管理的“一日規則”大不相同。這是要你在一天開始時花點時間檢討行程,看清楚方向,審視內在軟盤,調整心態以應付未可知的機會和挑戰。有些人喜歡在行事曆上多留一點空間來做這個工作。

2.安排事情的先後順序

首先你應該認清所要做的事情究竟屬於第一或第二象限,這樣才能確保第三象限的事情不會以偽裝的姿態溜進時間表,同時也能幫助你從時間的品質或羅盤的觀點來看待一日行程,並且強化“重要性”的原則,讓你更明白自己在做什麽。

如果你需要進一步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可就一、二象限的每項活動做一記號。比如說依重要性記上甲、乙、丙的記號,然後把重心放在標記為“甲”的事情上,而有的人則喜歡詳細分類後以數字標記。

不管你用哪一種標記方式,我們都非常希望你能把最重要的事項特別標出來。如果你在這一天中安排了兩項第二象限的活動,便須在二者間選擇一項。如此,即使你當天別的事都沒做成,知道自己完成了最重要的事,也就值得安慰了。

安排事情的先後順序時,不要忘了某些事情是無法安排的,比如意料之外的機會或挑戰。如果你對自己的角色與目標做過周詳的考慮,你的一周計劃自然能反映出你的用心。但人究竟無法未卜先知,有時候突發事情的確比計劃中的任何事情都重要,這時候,你必須參考內在的羅盤,如此才能信守重要的事優先處理的原則,而不是拘泥於計劃表。

3.利用T 形一日計劃表

所謂T 形一日計劃表是指左邊列出具體時間性的活動,右邊則列出一日中隨時可做的事。如此不但在時間的安排上較有效率,又可兼顧真正重要的事。一周計劃表則是將這二類分列上下欄。

所謂具體時間性的事情,是指這件事必須在特定時間完成才有價值。比如說去大醫院看病,安排在早上比晚上有價值。但這並不表示特定時間一到,你就應該放下所有事情去做。如果你剛好在忙一件更重要的事,原來那件事當然應該另外安排時間。關鍵在於你必須能分辨當時兩件事情孰輕孰重。

一天中一定會發生很多事情迫使你重新評估計劃的可行性,比如老板突然要開會、朋友送你兩張音樂會的票、女兒在學校意外骨折、客戶突然取消約會等等。

通過第二象限組織法,你才能根據重要性的原則做最佳時間的安排,而不是繞著急迫的事團團轉。當發生突發變化時,你應該停下來請示內在的羅盤,以決定時間與精力如何安排最恰當。如果突發狀況不如你計劃中的事情重要,第二象限的原則能幫助你堅持原訂計劃。反之,也可讓你毫不猶豫地因時製宜,因為你知道自己所做的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六)評估

完整的第二象限組織法最後必須有一個完美的句號,亦即利用這一周的經驗為基礎,使下一周的生活更圓滿。如果我們無法從生活中取得教訓,又如何避免犯同樣的錯誤,遭遇同樣的問題呢?一周結束前,你應該先探討以下問題,再開始下周的信念檢討與生活安排:

1.我完成了哪些目標?

2.我遭遇過哪些挑戰?

3.我作過哪些決定?

4.作每項決定時,我是否把最重要的事列為當務之急了?

做完最後一周評估的步驟後,第二象限組織法便成為生活與學習的完整過程,使個人成長更上一層樓。

假設未來一年中,你每周都將花30 分鍾來實行上述步驟,再假設你所設定的第二象限目標隻完成了一半,將來你會比現在花更多時間在第二象限上嗎?多多少?如果你真的投入更多時間在第二象限上,這對你的生活和事業會產生什麽影響?

  不要臨時抱佛腳

要了解客觀原則的存在,最理想的角度是從“農場法則”切入。在農業上,我們很容易看到耕作時序與收獲多寡深受自然法則的影響。但在談到社會或企業文化時,我們卻自以為可以無視自然法則,欺騙組織,最後還能獲得勝利。而且很多證據似乎也支持這樣的看法。比如說你有沒有臨時抱佛腳的經驗?整個學期都在混日子,大考前熬夜想把整學期要學的知識都塞到腦子裏?史帝芬:“說來慚愧,但我一直到大學都是用臨時抱佛腳方式念書,而且還自以為很聰明。我學會了分析我們的教育係統,以及每個老師的要求是什麽。這個老師是怎麽打分數的?主要看上課表現?好極了,那教科書就不用看得太仔細。另外這個老師呢?要考課本?沒問題,趕快去找參考書看一看就成了。也就是說,我想要得高分,但又不肯花功夫改變生活習慣。

“後來我進了研究所,那裏的環境完全不同。我進去頭三個月都在猛啃書,拚命想彌補大學四年的空白,結果落得結腸潰瘍住院。萬事都有一定的發展進度。我後來發現刻意去扭轉終究是沒有用的。過去我的價值觀根本不符合自然原則,後來我光為了彌補年少時的愚昧就耗費了好幾年的時間。”你能想象農耕時“臨時抱佛腳”會有什麽後果嗎?假設春天忘了播種,夏天又瞎混過去,到了秋天才想努力趕上,翻土、播種、澆水、灌溉,但你能預期一夜之間就滿園豐收嗎?像農耕這樣的自然體係是不能靠臨時抱佛腳的。這也是社會體係與自然體係的根本區別。社會體係建構在價值觀之上,自然體係則是建構在原則之上。在社會體係中,短期內也許可以靠臨時抱佛腳。隻要技巧得當,下一番猛藥表麵上往往會有立竿見影之效。

但到頭來生活的每個層次還是要受農場法則所主宰。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曾懊悔在學校時臨時抱佛腳?即使拿到了學位,卻沒有真正受到教育。我們終究會發現,學校社會體係中所認可的成功,與真正的心靈發展是有別的,後者代表我們能擁有分析、創造、高度抽象的思考能力,能夠以語言或文字與別人溝通,能夠跨越障礙,處理事情時能拋棄陳規,尋求較好的解決方法。

個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很難“臨時抱佛腳”後立刻改頭換麵,變成一個正直、勇敢、富有同情心的人。體能也一樣。如果你多年來都是吃馬鈴薯片、巧克力,又從來不運動,總不能今天在健身房運動一個晚上,就希望明天可以參加馬拉鬆比賽。

婚姻也是一樣。主宰婚姻的究竟是學校法則還是農場法則,要看你希望婚姻能夠維持多久。很多人結了婚以後完全不想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這種人可稱之為已婚的單身漢。他們不想花時間培養共同的想法、對彼此無私的關愛,等到荒草滿園時卻又無法置信。他們可能想采用社會體係的惡補法來挽救婚姻,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婚姻是受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則主宰的。

親子關係何嚐不是如此。有些人可能會想走捷徑,畢竟我們比小孩子聰明、成熟,又有權威。無論是靠說理、威脅或強迫,我們都能占優勢。而且我們可以把教養小孩的責任推給學校、教會、托兒所。但這樣的方法能教養出聰明、負責、有愛心的成人嗎?將來小孩能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嗎?更重要的是,我們能保有親密的親子關係,甚至與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嗎?安東尼·羅賓指出,短期間內我們也許能夠靠走捷徑得到表麵的成功。

盡管我們可以讓人印象深刻,甚至討人喜歡;我們可以學會察言觀色,八麵玲瓏,知道說什麽話會得到什麽效果,但是收獲是無法偽造的。誠如布瑞姆博士在《阿波羅精神》一書所說的:“自然自有其均衡,這是人力所無法破壞的,因為我們知道因果律是自然界最無情而又報應不爽的。然而,無論是國家或個人常常不知自己的均衡點,這是因為我們仍然執迷不悟,不知道我們的人生與社會一定躲不過自然的規律:怎麽栽種,必怎麽收獲。”注:第一象限活動是指急迫的且重要的事;第二象限活動是指不急迫的但重要的事;第三象限活動是指急迫的不重要的事;第四象限活動是指既不急迫又不重要的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