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steiner

Random thoughts over random matters at random times
個人資料
正文

八十年代,北上廣不少教授訪問學者,哪怕黑在中餐館的廚房打工也不肯回去

(2016-07-12 12:47:21) 下一個

當然,後來這些人中有些沒能再次回國投機,錯過房產大革命和改開入世紅利,看到昔日的同事學生做著院長書記,後悔的不少。

但是當時那麽明顯的選擇比較,說這土不土的就沒意思了。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家裏有海外關係的帶點尼龍絲襪圓珠筆回來,就大受歡迎。小孩子帶幾支Zebra 圓珠筆到學校,漂亮的大隊長中隊長主動拉著手要幫助你。

八十年代中後期,北清複交都在攻托攻雞,各國使領館門口都是通宵排隊,自己的利益自己權衡,都是用腳說話的。

九十年代浦東開發,上海開始看到顯著變化。那是比較好的時代,人們的心氣積極向上,努力工作把日子過好,地鐵站馬路上都是匆匆忙忙的年輕人,各地的各種園區如雨後春筍般地撲騰。

2000年高級商品房標準出爐,房子才開始有比較高的質量。2005年開始真正的印錢房產大革命,才徹底把各戶的資產吹了起來。

2010年後,各國開始在商店門口擺“我們也收銀聯卡”的牌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加州老李 回複 悄悄話 我就是八十年代自費出國留學的,出國前在大學當教書匠。如果不出國,現在還是大學教書匠,可能是博導。那些在國內的大學同學,沒有一個當大官或發財的,當教授博導的倒是好幾個。
rotwein2008 回複 悄悄話 原來在大學食堂總能看到一個中國大媽和學生一起吃飯,後來發現原來是冒充學生蹭學生價的飯菜。別人告訴我她居然當年是中科院的,至於為什麽滯留未歸不得而知。一個人住在政府廉租房裏。。。
linmiu 回複 悄悄話 我認識的一位社科院的就這樣留在了美國,當時他在這邊打工幾天就趕上國內一月工資了,確實反差太大。
那時有一個順口溜:遠看象要飯的,近看象撿破爛兒的,仔細一看是社科院的。他們院滯留不歸的不下幾十人。
山地 回複 悄悄話 多數人眼觀不夠敏銳,包括我自己。
Blue-Crab 回複 悄悄話 他們當初打工,也是不得以而為之。我想這些年他們中許多人在美國也功成名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