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高跟總對於海歸或者外派待遇的信息差別的疑問,我想就我了解的一點皮毛,說說個人看法。其實樓下說的50萬或者100萬甚至於120,150萬的都是正確的事例,而且不是極個別的鳳毛麟角,恰恰是有一定的行業代表性的。
絕大多數時候,薪酬待遇不是對於從業者的絕對能力或者水平的評估,也並不是完全取決於決定者的個人好惡或者關係,而是機遇。就是一個機會大潮來的時候,個人在哪裏,有沒有被機會卷進去。說實話,真正的時代弄潮兒是極少的。很有眼光,有能力,又有機遇,在大的浪潮到來前,早早地擺好姿勢等待著,那是真的能在浪尖上跳舞的。絕大多數的人都是以各種姿勢在水裏漂著,被機會大潮打到的,還可以遊幾米的就成功了。
國內的房市就是一個經典例子,有5,6套甚至於10幾套的,那是真正看好,並且有計劃炒房的,得到最大的好處。有一兩套的,國內的很多就是因為環境或者分配,或者周圍的人的影響;國外的,很多像我們這樣的,就是為了家人,或者家人相勸,或者朋友影響,被這個房產大革命的大潮打濕了,就順帶得到了利益。
海歸與外派,還是符合這麽一個現象。最早的海歸或者外派,除了極個別的胸有大誌的,有被強迫的,被半強迫的,也有被利益誘惑的。符合一定條件,所在公司有這個意圖,也就成行了。當然一開始條件很好,要求卻並不高。開始的機械製造、通訊,自動化,後來的軟件,金融,等等行業,都經曆過這個動輒百萬的潮流,就像所有人說的,有多少個C字頭的職位啊?所以慢慢的很多職位回到理性價位。盡管金融行業在國內與國外薪酬差不多,但是那種回去就跳好幾級的日子早就過去了。很多大公司在國內結構早就完整了,並且本土化也卓有成效。就像高跟總說的,一般的資深工程師,可能也就是幾十萬人民幣,比加州紐約低的工資,盡管可能職位好聽一點。
十幾年前,在國內民企或者國企,你如果堅持強調流程規範,不給人扔出去,也要吃不少白眼。但是現在很多領域,人們發現不規範化的話,別說競爭力,連許可都拿不到。所以 iso 9000或者FDA等等的,也常常被拿來放在宣傳裏麵,哪怕就是包裝紙符合標準,也會被用來有意誤導一下。從來都是發表文章,或者科研,或者所謂新技術吃香的海歸行當,忽然那些生產過程流程管理,或者質量檢測評估,或者同各種評估機構打交道的專業人員,一下子變得很吃香了。
小刀教授曾經不止一次地提醒過我們,生物醫藥往海外轉的趨勢,而且不單單是生產部門,還包括研發部門,這個真的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實實在在能夠看到的。製藥這些東西,這幾年在國內還是比較紅火的,畢竟宮廷秘方,純天然,絕無副作用的這種荒謬廣告多做也不靈。現代社會還是以西藥主導,中國反正沒有什麽自己研發的能賣到國外的西藥,那麽國外的那一套就很有市場。醫藥這個行當,美國別的缺陷不說,但是對於安全衛生這方麵還是非常嚴格的。不但是批準核發的標準,而且實驗室,生產場所,包裝,儲存,運輸,各種環節都有嚴格的硬件,軟件,與流程的規定。這些東西,不是簡單看看就會的,也不是學校裏能學到的,更不是翻譯幾篇人家的論文可以掌握的,需要的是有切切實實長期經驗的,在規範大企業實踐過的專業人員。這批人,我的感覺是現在的海歸高薪人員,當然那些C字頭的另說。我身邊就有搞生產的120萬被請回去的。
海歸外派的薪酬一直在波動,同時也在不同的行業領域間波動。國外的行業興衰,產業回流等等,也是類似的道理 - 機會的潮水一直在洶湧澎湃,就是不知道什麽時候打到哪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