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嚴謹態度討論嚴肅問題 - 與R總 (Royal Flush)商榷.
(2010-05-06 10:28:58)
下一個
首先,我覺得你近來的帖子稍顯偏頗。不是說你說的沒道理,但是上來百分百全部打倒,肯定是錯的。適當時候,還是需要帶一頂鋼盔的 (把部分與全部區別開),說保護自己少受攻擊是開開玩笑的。但是,既然我們在討論嚴肅問題,一個嚴謹的態度是最起碼的,不然的話,人家怎麽同你認真探討?
我們都對那種極盡誇張之能事的脫離實際的吹捧深惡痛絕,但是我們厭惡的是這種罔顧事實的吹捧的行為呢,還是僅僅是厭惡吹捧的對象呢?如果是前者的話,那麽我們就應該避免一棒子打死的批判;如果是後者的話,那麽屁股決定立場,同我們所厭惡的行為也就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了。
把什麽過錯都歸於中國文化的弊病,或所謂華人的本性,是簡單粗暴的,也是不符合邏輯的。同樣地,如果把什麽問題都歸於人口多底子薄,或者蔣光頭把黃金都運到台灣之類的“客觀因素”,更甚至於得出結論,這已經是好到不能再好了,很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
不管人家怎麽看,自己怎樣認為,我們生來就有的中國文化的烙印不是任何人能夠剝奪的,也不是自己能夠放棄的。所以要正視自己,要進步,就一定要批評。但是如果我們全盤否定,也就否定了我們自身存在的基礎。
中國文化曆來的傳統是重修飾,輕說明;重結果,輕過程;重定性,輕定量;重形式,輕本質。這是文學的搖籃,但不是科學的土壤。我一直覺得,中國文學美到極致,浪漫到極致,而科學卻是同樣地隨意到極致。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大膽假設,絕不求證。我們也看到很隨意的所謂“蓋棺定論”,從三七開到所謂的主流是好的,等等。個人立場不同,結論也自不相同。能夠統一的隻能是事實的本來麵目,而不是結論。對曆史人物的評價,應該著重於他所影響到的曆史事件與背景,而不是主觀的論斷。對於 “成王敗寇”的準則,我是深惡痛絕的。在某些人眼中,忽必烈可能是一代雄主,但我認為他就是個殺千刀的直娘賊。對於某些人來講,主流是好的事件,對另一些人可能就是災難。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對於結果或對於名義上的正確性的追求,是我們過度沉湎於靈活手段,而失去了對於規則的敬畏。假如結果可以justify過程與手段,那麽舉著大義的旗幟,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古代有身份的人都愛用劍,而劍走偏峰,並不是堂堂正正的。如果你力大勢猛,招招“力劈華山”或“三羊開泰”,攻敵不得不救,什麽偏鋒都擋你不住。我很喜歡看蕭峰在聚賢莊那一段,大開大合堂堂正正簡簡單單一套“太祖長拳”壓製住了少林七十二絕技。郭靖的反反複複一招“亢龍有悔”,生生擋住了歐陽克。兩位大俠從不華麗,也不取巧,但是以勢以力取勝,自然贏得華麗,這就是將陽謀發揮到極致。
這年頭人變得越來越浮躁,喜歡走捷徑,將老祖宗的對於“術”的鑽研發揚光大,不擇一切手段來達到目的,所有的規矩都可以拋棄。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即使你用技巧暫時規避了規則,別人還是可能用類似的技巧來擊敗你,同時,你還是在規則的威懾之下。與其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避開規則,不如大家努力營造一個遵守規則的社會。
本來想回R總下麵的帖子,但是一寫就囉嗦了,那就新開一帖吧。本來想說說鬱領事的事件的,但是一說就形散神也散,自己也不知道要說什麽了。同學們多包涵,湊合著當個不負責任的小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