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安徽,你被誰拋棄還是自棄?

(2007-08-30 16:20:17) 下一個

  2007年7月10日, 為保上遊河南、下遊江蘇安全,安徽淮河王家壩開閘泄洪再一次淹沒自己的家園。安徽人民又一次做出“棄小家、保大家”的偉大犧牲壯舉,《安徽再次感動中國》的帖子在全國各大網站轉載,引起全國人民普遍關注和大量回帖。

回複的帖子除了安徽人民在網上痛斥央視主持人海霞說安徽人民麵對開閘泄洪是帶著過年的心情外,更多的安徽人民一直在網上討論著、在反問著:為什麽每一次開閘泄洪犧牲的總是安徽?貧窮、落後的安徽為什麽一直都是負麵新聞的報道?安徽的經濟發展為何如此緩慢?到底是誰在拋棄安徽?還是安徽在拋棄誰?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從中國最先農村改革開放的安徽風陽小崗村的“大包幹”開始!

小崗村神話的破滅:安徽農村到底何去何從?

1、曆史的選擇了小崗村

  1978年,曆經十年“文革”浩劫後的共和國,百廢待興。這年夏天,一場關於實踐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在中華大地上廣泛傳播著。緊接著1978年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在這次會議上,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標誌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這次會議是中國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點。

  也就在這一年冬天,曾經“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外出討飯的安徽風陽小崗村18位農民在生產隊長嚴俊昌帶領下冒著坐牢的危險,按下18顆鮮紅的手印,簽訂了一張包產合同書。掀開了中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序幕,改革開放的發源地從安徽大地率先開始了。

  大包幹後的第二年,小崗村獲得大豐收,一舉脫貧,走向溫飽。當人們以為小崗村會步入富裕的道路,然而時空的輪回卻給小崗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在此後的20多年裏,當全國其它地方以華西村、南街村為代表的農村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小崗人卻依然沉浸在“大包幹”成功的榮譽裏,抱著“小富即安”的思想觀念在吃“老本”,守著溫飽的基礎線上徘徊。那麽以小崗村為代表的安徽農村經濟現在日漸蕭條,是什麽原因造成安徽農村貧困的景象呢?

  現在人們普遍在質疑那張簽有十八位農民名字的“秘密契約”是真是假已經不是很重要的事了,但當年小崗村的大包幹當時確實是頂著天大的壓力,冒著坐牢殺頭的風險做出的嚴峻的選擇。他們對中國改革事業的貢獻應該說是功不可沒的。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農村連續多年的糧食大豐收,這是與推廣他們的經驗分不開的。小崗村被稱為改革的“源頭”是當之無愧的。那時小崗村進行“大包幹”的時候,當然跟當時的安徽省委書記萬裏同誌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就在小崗村進行“大包幹”的第二年,“大包幹”如星星之火燎原般在安徽大地推廣著,然後迅速推廣著全國,那時中國農村流傳著:“要吃米,找萬裏;要吃糧,找紫陽。”
  在“大包幹”之前,中國農村都是搞的大集體經濟,中國農民吃不飽穿不暖,“窮則思變”是很多農村都在尋找著自己的出路,其實小崗村的“大包幹”並不是最早的,比小崗村的“大包幹”要早的有:搞“包產到戶”的肥西縣的山南公社和來安縣十二裏半公社。
  然而,曆史有時就是這樣捉弄人,為何小崗村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源頭?在當時"左傾"思想泛濫的嚴厲批判下,山南公社和十二裏半公社都不敢再堅持,功敗垂成!相比下,小崗村的“大包幹,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餘下都是自己的。”既避開了“包產到戶”這個敏感的字眼,又把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都形象而生動地體現了出來。這種上上下下各方麵都能接受的小崗村的經驗一經宣傳,自然風靡全國。所以小崗村注定是鄧小平時代樹立的農村改革開放的典型,一直是中國農村改革開放學習的榜樣。

2、小崗村的未來出路在何方?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國家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向了城市,靠種田打糧過日子的小崗人,就一下變得雄風不再。盡管家家戶戶都有糧食吃,都有衣服穿,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改革開放快二十年了,也就一直停留在了“溫飽”二字上,蓋不起樓房,修不起馬路,用不起電話,吃不上自來水,沒有一所學校,沒有一家企業,甚至,沒有一處稱得上衛生的廁所。
  1998年,小崗村“大包幹”二十年,但村莊依然是“江山依舊,舊貌猶存”,事情出現轉機的是:就在小崗村迎來“大包幹”二十周年的時候,當時國家總書記江澤民同誌要來農村改革開放的發源地小崗村視察了,這時安徽省委和風陽縣委為迎接江澤民總書記的到來,馬上把小崗村的小學給開辦了,牆也帶彩,路也變平,“大包幹”的展覽館也冒出來了,兩排衝天的蜀檜也平地而起了,家家戶戶電話也通了,廁所也變了,也都喝上自來水了。小崗村由“溫飽”一下變成“小康”,既然安徽省因為江澤民總書記的到來而把小崗村給建設的如此美好,但小崗村的村民並不領情,因為他們相信天上不會無緣無故的掉陷餅,也不會相信當時安徽省和風陽縣怎麽想起重視他們了,否則早前幹什麽去了呢?直到江澤民總書記的到來,他們才明白,原來他們是托了江總書記的福!

  如今“大包幹”將近三十年了,以小崗村為代表的安徽農村依然處在貧困、溫飽的基礎線上徘徊,安徽有1000多萬農民工背井離鄉到發達地區尋找生計,農村看到的情景盡是“老、弱、病、殘”等現象,到底是什麽原因造成安徽的農村為何如此貧窮呢?目前小崗村的村民們現在也迷惘著,雖然有安徽財政廳安排專人來扶持,但依然沒有幫助他們走進富裕的道路,他們也在反思當年走“大包幹”的路是否正確?於是小崗村要學習南街村,走“合作社”之路。
就在小崗村學習南街村之路引起很大爭論的時候,2006年,王中華、周盤龍以及苗娟三名大學生,到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創業,心甘情願做農民種蘑菇,王中華、周盤龍以及苗娟三人也因此而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有人認為是作秀的,有人認為是“形象工程”?安徽省各級政府對於他們“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有先行者作榜樣,很快,安徽、江蘇等省的上百名大學生也紛紛來到小崗村,準備在那裏大幹一場。就在外界對王中華、周盤龍以及苗娟三人在小崗村的創業前景普遍看好的時候,周盤龍和苗娟卻正在商量將自己的蘑菇大棚轉賣他人,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有人說是風陽縣壓縮他們創業資金和規模,或者其它種種原因讓這些滿些激情創業的大學生打退堂鼓了,如此這樣曇花一現的景色在安徽出現已不是一次了。
  2000年,著名相聲演員牛群到安徽蒙城縣當副縣長,希圖以名人效應來帶動蒙城縣經濟發展,其結果蒙城縣三任縣委書記先後出現經濟問題,牛群經營陷入困境,當了四年縣長不得不辭職離開安徽,那麽作為文化名人當過縣長的蒙城現在還是沒有步入富裕的境地。
  再過幾個月,就是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那麽小崗村也將是“大包幹”三十周年,那麽以小崗村為代表的安徽農村又將何去何從呢?走南街村“合作社”的路能行的通嗎?《國際歌》裏有一句歌詞,世上本來就沒有救世主!小崗村的出路在何方?小崗村還能像當年那樣的勇氣再創造出自己的輝煌嗎?


國家拋棄了安徽?

1、國家為何一直要冷落安徽?

  有人說:1978年前,中央對安徽的投資是排在倒數第二位的,僅比西藏多點。在計劃經濟年代,安徽兩淮煤礦以及銅陵的銅礦等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都用在支援著發達地區的經濟建設。
  又有人說:安徽出了兩代國家領導人,按道理領導人應該會照顧家鄉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兩代領導人出生地是在江蘇,隻是祖籍地是安徽宣城地區的(旌德縣、績溪縣),出了領導人的安徽也並沒有得到國家的重視。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1979年建立了深圳經濟特區,以後相繼建立了珠海、廈門、汕頭、海南等經濟特區。
  上世紀八十年代,東南沿海十四個城市開放開發,1990年,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以上海為龍頭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方針;九十年代中期,國務院宣布開發天津濱海新區,著力打造北方重要經濟中心;1999年,中央宣布西部大開發,以雄厚的資金投入西部發展;2003年,國家宣布振興東北,東北老工業基地又煥發生機;2005年,溫家寶總理確立中部崛起戰略,武漢大都市圈和中原都市圈領跑中部崛起;2007年6月,中央確立重慶、成都為新一輪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示範區。
  在國家宣布一輪又一輪的給予政策傾斜和優惠政策重點扶持開發開放的地區,為何沒有安徽的名額?在中央確立中部崛起的戰略發展的計劃裏,安徽又不是一個重頭區域。在東部沿海開放的時候,安徽被冷落成了西部,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安徽被冷落又成了東部,在中部崛起的戰略發展,又沒有安徽的重頭戲,安徽處在不東不西的尷尬省份,被人們戲稱為“不是東西”!
  那麽作為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發源地的安徽,作為在鄧小平時代樹立的“大包幹”典型的農村改革樣板的安徽,到底是什麽原因一直受到國家的冷落呢?
  
  有人說:安徽被國家定位為農業大省,注定發展是緩慢的。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因為安徽省的農村麵貌,在全國十二個農業大省中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如果就農村的改革而言,安徽在全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中,就更具有典型意義。被稱作新中國農村三大改革的土地改革,“大包幹”和農村稅費改革,後兩項改革,就源自安徽。前總理朱鎔基就曾不止一次地說過:“在農業的問題上,在中央要對農業做出重大的決策時,我往往是會到安徽來調查研究的。可以說,我們許多成功的經驗都是從安徽來的,安徽為中國的農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溫家寶總理也說過:“事關農村的政策問題,我就想到安徽來聽聽大家的意見”(來自《中國農民調查報告》)。
  從兩位總理說過的話分析,如果國家需要出台農村方麵的決策和方針問題,那麽就要到安徽來調查研究,那麽從這些話判斷國家是否定位安徽就是中國農業大省的代表呢?如果依此判斷國家把安徽定位於中國農村改革進步的模式,為何不對安徽農村進行重點投資而改革呢?然而事實上是國家對安徽農業方麵並沒有多少重點投資!國家為何一直要冷落安徽呢?

2、淮河汙染嚴重和一次又一次洪水犧牲著安徽!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的桐柏山,經過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至江蘇省江都注入長江,河道全長1000公裏。流域總麵積18.7萬平方公裏,其中安徽省6.69萬平方公裏,占35.8%。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由於淮河沿岸工廠的大量增加,汙染日趨嚴重;從1994年國家開始集中整治淮河汙染,但十年多來,前後投入達600億資金(一說193億),雖然整治略有些成效,但淮河的水質依然不見幹淨,至今沿岸人民特別是皖北人民還不能飲用淮河的水源,治理淮河的路依然漫長而艱巨!
  淮河給世人的印象不是“天災”就是“人禍”,2007年7月10日,為保上遊河南、下遊江蘇,安徽淮河王家壩開閘泄洪,又一次以大無畏的精神犧牲著自己,安徽,再一次感動中國:不管自己會承受多大的委屈,不管別人會怎麽看待自己,安徽人民都願意以大局為重,都願意犧牲自己,保全國家。也許安徽隻是一個貧瘠的省會,但它就這樣,以自己的方式,感動中國 !
  那麽安徽,為大局總共泄洪了多少次?
  1954、1956、1960、1968、1969、1971、1975、1982、1983、 1991、2003,還有2007——這已經是建國以來我們安徽12年第15次分洪了,安徽雖然貧窮,但是安徽人民又一次做出“棄小家、保大家”的偉大犧牲壯舉,開閘泄洪淹沒自己的家園,在中國,沒有再比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家園更痛苦了。洪水來時,房屋倒塌、殘垣斷壁、道路被衝、良田被毀;工廠、學校、家園、鄉村都成廢墟!一片狼藉...一片蕭條...一片淒涼...

  那麽國家對安徽這樣本來就十分貧窮的農業大省進行一次又一次的開閘泄洪,有沒有通盤考慮過怎麽樣把泄洪區的人民遷移到安全的地方居住呢?既然舉世聞名的三峽大壩能建好,以目前盛世中國的財力能否把淮河水患治理好呢?如果不采取強有力手段和發揚大禹治水精神來治理淮河水患,那麽必將導致安徽皖北有些地方將一直在貧困的基礎線上循環!
  上世紀五十年代,深知中國國情和對中國農民無限關愛的人民領袖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話語猶然回蕩在耳,如果人民無限愛戴的主席在天有知,聽說淮河又一次泛濫成災,不知作何感想?今年夏天,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十屆人大報告了中央56個部門違規資金高達348.53億元,如果中央把這些巨額浪費的資金投入淮河水患的治理,也許淮河水利將大大改觀,當然這也隻是想像罷了,在這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兩極分化的今天,誰又會來同情貧困的安徽人民呢?

3、長三角為何一直對安徽緊關著大門?難道是嫌貧愛富?

  目前中國最富有經濟活力的當屬長江三角洲,以上海為龍頭、江浙兩省為兩翼的長三角領跑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火車頭,2006年,長三角GDP達到47493.9億,占國內GDP(209407億)的22.7%,成為中國目前最富裕的地區。那麽麵對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安徽是多麽急切想加入長三角,目前以安徽經濟發展勢頭最好的當屬蕪(湖)馬(鞍山)銅(陵),這幾年來,因毗鄰長三角,經濟發展很快,產業基礎也越來越好,蕪馬銅地區集中了安徽最優秀的企業如奇瑞汽車集團、馬鋼集團、有色金屬集團等特大型企業,早已做好準備加入長三角。從2003年開始,合肥、蕪湖、馬鞍山、滁州、銅陵、巢湖等城市就先後提出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申請,但由於安徽城市經濟基礎遠遠落後於長三角,在長三角“富人俱樂部”的大門外排隊,得到的答複是:“長三角近期“不考慮擴容,待機再議”,至今隻能以“觀察員”身份出現。

  長三角現在自身礦產資源、能源、基礎工業等已十分匱乏,近幾年出現了地荒、電荒等情況。現在蘇浙滬紛紛來找安徽合作,就是看中安徽豐富的能源資源,對於長三角來說,安徽的能源資源在華東無疑是最富有的,在國內也是排在前列的,麵對安徽這樣有豐富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大省,對於上海、江蘇、浙江這樣極端缺乏能源的省市來說無疑是垂涎三尺的!
  2006年,上海市發改委主任蔣應時任滬皖能源合作領導小組組長。蔣應時為滬皖第一個能源開發合作項目——安徽淮南田集電廠——而忙碌。
  就在上海與安徽合作開發能源的時候,浙江已與安徽達成了“戰略夥伴”關係。而在雙方不久前簽署的“加強經濟技術戰略合作”文件中發現,一直備受矚目的“鳳台煤電一體化”和潘集電廠項目赫然在目。
  據透露,這兩個項目均是淮南礦業集團與浙江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聯袂而建,股權各占50%,裝機規模均達4×60萬千瓦,總投資達150億元左右。“國家發改委已經批複。”淮南礦業集團一位負責人透露。 “這幾個省份的共同特點是,自身能源缺乏,電力需求旺盛,深受缺電之苦,而且與安徽離得很近。”安徽省政府一位參事分析。
  麵對上海與浙江在安徽大力投資的能源方麵,江蘇省方麵也不甘示弱。“我們也在與安徽接觸,希望能在電力合作上有所突破。”江蘇省發改委一位不久前從安徽調研歸來的人士透露,“投資規模在百億以上。”(來源於網易新聞網)
2007年,中廣核滬皖三家聯合總投資460億在蕪湖建立核電站,充分說明長三角是多麽需要安徽這樣一個大省提供充足的能源供應基地。
  麵對長三角對安徽能源的迫切需求,安徽更是甘當配角,積極主動配合長三角,以豐富的兩淮煤礦資源,打造著“皖電東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著長三角。更由於安徽輸送著1000多萬龐大數量的民工對長三角城市建設做出很大的貢獻,他們從事最艱苦的工作,拿著低廉的薪水,揮灑著辛勤的汗水,建造著長三角城市的繁華,從某種意義上說:長三角城市的繁榮離開不了安徽民工的默默無聞的奉獻!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長三角過去主要依靠投資擴張、高消耗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長三角麵臨資源瓶頸、土地瓶頸、產業能級瓶頸的嚴重約束,亟待進行產業重構和區域調整。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表示:“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城市群,長三角擴容是一種必然”
  目前南京正積極打造多條與安徽城市的城際快車,以便更能擴展自己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南京現在把蕪湖、馬鞍山、滁州、巢湖納為自己的都市經濟圈;徐州把淮北、宿州劃為自己的經濟都市圈;杭州則把黃山劃為“杭州經濟都市圈”;這些舉動無一不說明長三角中心城市擴張的意圖。
  長三角現在不但能源資源極端缺乏,而且更由於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大量擴張,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更由於長三角製造業成本的劇烈增加,長三角的企業開始向安徽大量轉移,因為安徽確立東進的目標就是與蘇浙滬無縫對接,做蘇浙滬產業轉移基地,而且安徽有更豐富的土地資源和低廉的勞動力以及豐厚的能源資源滿足長三角的需求,現在以聯合利華這樣的世界著名企業開始大規模轉移到安徽就是個明顯的例證。
  那麽以長三角雄厚的經濟實力與安徽豐富的能源、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整合,打破行政區域的壁壘和限製,無疑是雙贏的,目前長三角西擴到安徽已刻不容緩,鄧小平同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上海浦東開發,以上海為龍頭,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的戰略步驟就已明確了!

  2006年3月27日,建設部下屬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楊保軍一行,抵達安徽省馬鞍山市。馬鞍山市市委書記丁海中親自出麵接待。“他們是為了把安徽省納入長三角規劃而來的。”馬鞍山市政府的領導都這麽認為。
  建設部正在編製的長三角城鎮群規劃,將安徽蕪湖、馬鞍山、合肥、銅陵四市納入其中,長三角“ 擴容”邁出實質性一步。關於長三角擴容的消息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日前,長三角城鎮群規劃專家組成員、倫敦經濟學院區域規劃學博士沈玉芳也透露類似信息。據悉,這次擴容主要出於三方麵考慮:一是曆史淵源和發展的實際情況,二是區內聯係的緊密性和地理的完整性,三是共同利益與存在問題的相對一致性。
  南京大學長三角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誌彪說:“種種跡象顯示,‘大長三角’正呼之欲出。”
  
  2007年春天,滬蘇浙皖四省市的30多名地方官員和知名專家,齊聚安徽蕪湖,就“大長三角”內各城市的區域統籌協調發展問題展開討論。所謂“大長三角”,上海市委副秘書長、上海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戰認為,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加速,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得到進一步提升,構建“大長三角”經濟區時機日益成熟,“大長三角”的建設將有利於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
王戰表示,“大長三角”,不應該按行政區劃而是按流域經濟體係的思路來構建,要突破了以往的16城市和“16+7”的模式紛爭,尤其要按市場經濟的規律促進區域內要素流動。他認為,長三角城市群概念需要進一步拓展,以城市為單元設置一定的標準擴大進入該城市群的城市數量。他的構想是,下一步應該從建立長江流域經濟體係的角度來構建“大長三角經濟區”,範圍向西可延伸至黃山、天柱山、大別山山脈,包括合肥在內的整個江淮地區、皖江城市帶和蘇北地區。
  眾多專家和學者都提出把安徽和蘇北擴容成為大長三角經濟區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更符合經濟發展一體會的進程,然而《“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城市入會規程(建議稿)》出台了,人均GDP相對上海比值不低於20%、GDP總量相對上海的比值不低於5%、城市化水平不低於20%、經濟聯係強度係數不低於10等7項具體評價指標,以過高的門檻把安徽排斥在外。
 與國家發改委牽頭製定的長三角全麵規劃比起來,建設部《長三角城鎮體係建設規劃》是專項規劃。
 據參與該規劃的一位建設部城鄉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告訴記者,2005年12月中旬,規劃組的核心成員在北京開了一次定基調的會議,會上提出把安徽省的一部分劃入東部地區,納入建設部所做的長三角規劃。
 “無論是從與長三角的地理距離、經濟聯係,還是共同利益來說,安徽都不應該被撇在一邊。”這位專家說。
  據分別參與了這兩個規劃草案編製工作的兩位專家透露,發改委所做的長三角區域規劃中,長三角城市群被劃分為上海、杭州、南京三個次級城市群;而建設部的思路是把它們劃分為四大次級城市群:一是以上海為中心、西起常州東到杭州的最核心城市群;二是與之相接的東抵常州、西至合肥、馬(鞍山)蕪(湖)銅(陵)的南京城市群;三是把南緣拓至溫州的寧紹甬城市群;四是由泰州、南通及鹽城組成的蘇中城市群。

 “經濟落差不應成為阻止後來者加盟的理由!”一位長三角“觀察員”城市的官員指出,用經濟指標來設置高門檻,勢必會阻撓次發達城市分享區域經濟群體增長的要素資源和經濟機會。這會不會導致區域經濟成為事實上的“富人俱樂部”?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建文說,區域經濟合作的形式,應當與經濟發展的內在趨勢相適應。比如,現在很多長三角的企業因為商務成本不斷提高,正逐漸向成本較低的周邊城市轉移,這一趨勢就要求長三角突破原來“半封閉”狀態,使其更加開放。他告誡,不要把長三角看成是一個凝固的、封閉的概念,長三角品牌不是某一部分城市獨有的,也不是某一個地區能夠形成的,它需要共同打造,這樣才可能真正成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最接近長三角的安徽,從2003年開始一直努力著加入長三角,積極的把自己豐富的能源資源奉獻給長三角,但是為何一直加入不了長三角呢?是國家不允許嗎?還是長三角嫌貧愛富呢?


安徽,你被誰拋棄了?

外省人說:安徽有世界級的名山--黃山;有兩條黃金水道---淮河、長江;有華東最豐富的能源資源;有充足的人才資源;更讓中部和西部等省份最羨慕的是安徽最接近長三角的,接受長三角的輻射和影響力是最多的,而且很有可能加入長三角。既然安徽有如此好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能源資源與旅遊資源以及充足的人才資源,那麽最先農村改革開放的安徽為何成了貧窮、落後的代名詞?2006年,安徽GDP6149.9億,中部六省排名第4位、全國排名第15位,人均GDP排在全國第28位,安徽無疑是華東、中部省份以至國內是最貧窮的。那麽到底什麽原因造成安徽發展如此緩慢呢?

1、戰略發展方向的錯誤定位?

1990年,當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發開放浦東的決策後,上海市就提出開發的總戰略:“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麵向世界。”顯而易見,開發浦東不隻是為了浦東,也不隻是為了上海,而是我國在經曆了前十年經濟特區和沿海十四個城市改革開放之後,進入更高層次改革開放的戰略選擇。說到底,開發浦東是為了全國新一輪的發展。鄧小平同誌對此曾有精確的論述,他在1991年就指出:“開發浦東,這個影響就大了,不隻是浦東的問題,是關係到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
 1992年,他再次強調:上海開發了,長江三角洲,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局麵,都會不一樣。
 浦東開發後不久,江蘇就向全省提出了上海開發浦東,江蘇以什麽樣的實力和姿態進入21世紀的課題,迅速製定發展外向型經濟規劃。原來以鄉鎮企業發展為主的江蘇,步入了全新的發展軌道。
 浙江要求全省人民認識開發浦東的重要性,提出加快建設滬杭高速公路,盡快使浙江的開發區與浦東連結。
 重慶和武漢意識上海浦東開發對沿長江流域的重要性,先後提出呼應上海浦東開發。
  1990年7月,也就是中央決定開發開放浦東兩個多月之後,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機遇、開發皖江、強化自身、呼應浦東、迎接輻射、帶動全省”的戰略決策。
然而當時安徽省委製定的皖江開發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為何過了不久就沒有聲音了呢?就是戰略發展方向的定位模糊和搖擺不定所導致的。
 麵對江蘇浙江兩省全力對接上海浦東開發和其他省市意識到沿長江流域的重要性,此時的安徽沿江流域卻是沉默寡言的旁觀者,十多年的發展大好時機白白的浪費了!
  安徽過去幾十年在構造所謂的“合肥經濟圈”和“沿淮經濟帶”。正因為經濟發展戰略上的畫地為牢和固步自封,致使沿長江流域在上個世紀改革開放的關鍵起步階段八十年代成為決策上的空白,沿江幾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同一流域的蘇南地區,麵對上世紀八十年代毗鄰的“蘇南模式”和九十年代的“上海浦東開發”及“浙江模式”,相鄰的皖江流域卻是無動於衷的閉關自守者!

  當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開始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一直在沉浸過去小崗村輝煌的安徽如夢初醒,茫然四顧,發現周圍的兄弟省份都在飛速的發展,東邊的江浙兩省早已把安徽甩的遠遠的,北邊的河南在打造著中原經濟圈,西部的湖北正建立大武漢都市圈,江西開發著昌九工業區!湖南打造長株潭城市群,在中部省份和全國其他省份振耳發聵大發展的時機裏,唯有安徽經濟大麵積塌陷。
  也許如夢初醒的安徽也感覺不能等待下去了,也就在新世紀,安徽也匆忙推出自己的發展規劃!
  以2000年為例,安徽提出了打造“一線兩點”的大合肥都市圈,形成以合肥、黃山為南北軸,沿江城市為東西軸的城市群,作為引領全省經濟加速發展的龍頭。這個城市群包括合肥、黃山、安慶、巢湖、蕪湖等10座城市。在這一規劃中,合肥謀求的地位是成為安徽省的加工製造業基地、科教中心。
 2002年,合肥提出打造“合肥—蕪湖—安慶城市帶”,即以合肥、蕪湖、安慶為中心,以皖北、皖南為經濟後盾,發展“合蕪安”3小時都市經濟圈。
 2003年,合肥撇開安慶,提出打造“合肥—蕪湖都市圈”。
 2003年,合肥市首次提出了“合肥經濟圈”概念,主要內容是以合肥為中心,與周邊蚌埠、滁州、巢湖、蕪湖等城市分工合作,發展經濟圈,逐步與長江三角洲經濟圈融合。
 2004年年末,合肥再提出“9+1”城市圈發展戰略。即以合肥為中心,建立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淮南、六安、巢湖、滁州、池州1~2小時經濟圈。
 但是多次設想、多個規劃,左右搖擺不定的做法在殘酷的現實麵前全部無疾而終。綜觀中國其他省份,沒有哪一個省份像安徽這樣如此“史無前例”的翻來覆去打造所謂以合肥為中心的“都市經濟圈”,其結果最終一一夭折。

  安徽省決策層為何一直要打造以合肥為中心的經濟圈裏?在安徽省內,目前還沒有一個很有影響力的經濟大城市,那麽在安徽省內必然選擇省會城市來打造了,合肥在毛澤東時代出於戰略考慮以小縣城而作為安徽省會的,經過安徽幾十年造血似的投資和擴張,就經濟而言,無疑是省內最強的(06年GDP:1073.86億),但由於不靠江不靠河,更是由於小縣城發展起來,對其它城市的影響力顯然不夠,而沿江城市自己本身處於皖江的優勢,毗鄰長三角,發展速度很快,與長三角接軌是必然的,當然不會北上呼應合肥都市圈。作為沿江城市的蕪湖、馬鞍山、銅陵、巢湖、滁州如果單個跟合肥競爭,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如果沿江五市抱成團(06年五市GDP:1859.9億),合肥又沒法比較。由於合肥經濟影響力太薄弱,沿江五市又不願意服從合肥這個省會城市作為經濟老大,所以注定合肥為中心的經濟圈的必然失敗。而且沿江城市有著名的奇瑞汽車集團、馬鋼集團、有色金屬集團、海螺集團這樣特大型企業已經成為是安徽省內本土支柱性產業。相比下,合肥除了江淮汽車集團外,曾經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風光一時的本土企業榮事達、美菱、揚子都已雄風不再了,這些企業為何衰落了?當然是人的因素!
  
 也就在安徽省戰略發展方向錯誤定位和搖擺不定的時間裏,珠三角、長三角、環勃海灣、西部大開發、東北複興、中部崛起等都在飛速的發展時候。也許處在東西部交匯尷尬定位的安徽感到不能再這樣等待和反複下去了,於是提出了中部崛起,東向發展戰略,積極融入長三角經濟區,體製機製東接,產業東聯,市場東擴,實現與蘇浙滬無縫對接,做蘇浙滬產業轉移基地,為蘇浙滬大工業配套加工製造業基地。
 2006年安徽省推出了東向接駁長三角,八百裏沿江城市群,成員市:8個。由長江沿岸的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組成。 麵積5.6萬平方公裏,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萬,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2254.5億元,占全省的41.9%。相比於中部其它五省提出的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昌九工業走廊、大太原經濟圈,皖江城市帶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更易直接受長三角中心城市的輻射,爭議徘徊多年來才定位的皖江城市帶,似乎姍姍來遲了些?
 2007年3月,湖南省在京參加“兩會”代表提出長株潭申報建立長株潭城市群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由此被稱為向國家申請“浦東特權”;武漢城市圈、中原經濟圈努力領跑中部崛起的火車頭;2007年6月,以重慶、成都為勝出的國家新一輪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立;

  麵對其他省份經濟圈紛紛向中央申請優惠傾斜政策重點支持和出現咄咄逼人的激烈競爭;安徽,為何從來沒有向國家要政策的勇氣呢?剛剛定位好的沿江城市群,現在又要搞合肥城市群、蚌埠-淮南城市群三足鼎立的形勢,對於安徽這樣貧窮大省有那麽多的財力、人力、物力同時搞三大城市群嗎?安徽經濟發展的中心到底定位在哪裏?安徽最接近長三角的皖南至今沒有一條完整通向長三角的高速公路,把皖南豐富的旅遊資源給白白的浪費了,在打造省內所謂條條高速公路通合肥的決策,為何安徽省決策層一直走不出以合肥為中心的經濟怪圈呢? 
 南京現在把沿江城市群的蕪湖、馬鞍山、滁州、巢湖劃為“南京都市經濟圈”;徐州把蚌埠-淮南城市群的淮北、宿州劃為“徐州經濟都市圈”;杭州則把黃山劃為“杭州經濟都市圈”;在安徽的經濟版圖上,作為省會城市的合肥城市群,在中國15個城市群競爭力排名倒數第一位,她本身所轄的幾個縣依然貧窮,長豐縣還是國家級貧困縣,對於合肥城市群的六安、巢湖根本談不上有什麽影響力及輻射力;在福布斯發布的2006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榜中合肥隻排到第53位,比蕪湖排名第38位還落後15個名次。沿淮城市群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六市,國土麵積占全省28%,人口占全省44.2%。沿淮城市群特別是所轄廣大鄉村經濟遠遠落後於全省平均水平,是安徽經濟和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地區。

  過去幾十年以合肥為中心,以淮河為重點、希圖以皖北經濟發展帶動皖南,可結果呢?跟蘇南同處在長江南岸的皖南卻依然發展緩慢,幾十年錯誤及現在仍然繼續定位的重北輕南發展所導致的惡果依然是這個農業大省的經濟一直徘徊不前,曾在曆史上商業燦爛一時的皖江流域卻寂寞無聞了,麵對武漢城市圈的擠壓,沿江城市群和蚌埠-淮南城市群被“南京都市經濟圈”和“徐州經濟都市圈”所“瓜分”和“邊緣化”,呈現出“四分五裂”的態式,合肥城市群麵臨著四麵楚歌的境地。
  2007年,安徽省域競爭力在國內的排名第21位,下降達6位,成為國內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安徽未來的出路又將何去何從呢?
  
2、守著眾多的旅遊資源和本地產業開發力度遠遠不夠?

  安徽不但人傑地靈,更有名山秀水,有天下第一山的黃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天柱山、“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世界文化遺產有黃山的西遞、宏村;湖泊有太平湖、巢湖;更有出過兩代國家領導人的文房四寶之鄉---江南詩畫之地的宣城地區,那麽以皖南為例,既然擁有如此眾多的旅遊資源,為何皖南至今還沒有一條完整通向長三角的高速公路,守著這麽多的旅遊資源為何不好好的利用和開發呢?
  然而事實上黃山旅遊區門票收費太高,作為世界級的名山的黃山似乎跟杭州西湖學習呢?降低門票價格或者取消門票,以刺激更多海內外遊客來黃山旅遊,更能帶動黃山的第三產業如服務業、餐飲業、住宿業、當地土特產業等興旺發展起來,相對來說政府的稅收也就大大的提高了!
  皖南既然有這麽多豐富的旅遊資源,幾個城市如黃山、池州、宣城、安慶為何不聯合起來打造以黃山、九華、天柱山、敬亭山為中心的皖南都市旅遊圈呢?通過各自的定位和優勢互補合作來定位發展有特色的旅遊!

  從安徽省地圖上看,最接近長三角中心的城市的當屬宣城市(轄五縣一市一區),東麵與江蘇南京、常州、無錫等地域接壤;南與浙江湖州、杭州等地域接攘,是安徽唯一與長三角兩個最富裕的兩個省份接壤,距離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京、杭州、湖州、嘉興等中心城市不過100-300公裏,車程不過1-3小時,如此近距離的地方,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和江浙兩省的輻射及影響力。經濟發展應該是快速的,並且擁有兩個省內十強縣(寧國市、廣德縣),然而現實中的宣城的經濟發展遠遠不及同在皖南的蕪湖(GDP480億)及馬鞍山(GDP415億),宣城與相鄰的江浙兩省城市比較,隻是因為省份行政區域的差別,經濟竟然是天壤之別,2006年GDP288.1億,人口275萬,人均一萬出頭點,經濟總量是南京GDP2780億的10.4%,是常州GDP1560億的18.5%,是無錫GDP3360億的8.6%,湖州GDP760.89億的37.8%,杭州GDP3440.99的8.4%。
  宣城市經濟總量在全省17個地市級排名第13位,那麽作為最接近的長三角的宣城市早在2001年底就提出與長三角接軌、全麵融入蘇浙滬的東進戰略目標,那麽到了2007年,在省內其它城市如蕪湖、馬鞍山、銅陵等城市紛紛提出加入長三角,而最先提出全麵融入長三角的宣城市卻消聲匿跡了,連與長三角的接觸都毫無聲息了!宣城所轄的兩個十強縣,寧國(GDP68億)、廣德(GDP50億)經濟近年因接軌長三角,經濟發展迅速,然而相對於接壤的江浙兩省縣域經濟相比,天壤之別!

  宣城市與江蘇浙江兩省交界,2001年就提出全力接軌長三角,全麵融入蘇浙滬的戰略發展,那麽對外開放和發展,公路無疑是最重要的,然而從江蘇浙江進入安徽的公路,明顯感覺出省如同兩重天,為何安徽段的公路比起江蘇浙江的公路是如此的糟糕呢?從江蘇浙江乘車進入安徽的公路的人都有一句口頭禪:“汽車一搖,就到安徽了”!更可以看出官員們對於公路的建設是如此令人痛心的劣質工程!
  宣城市所轄的涇縣,是中國著名的宣紙之鄉、早期中共領導人之一的王稼祥的故鄉,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新四軍軍部所在地的雲領、江南第一漂流、太平湖、李白所寫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桃花潭鎮,更有新四軍主要將領葉挺、項英、陳毅、粟裕、張雲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活動在涇縣活動留下的足跡和舊址,“皖南事變”發生地的涇縣茂林,一個守著如此眾多豐富旅遊資源的縣,卻還是個國家級貧困縣,讓人實在是匪夷所思!

  宣城市所轄的郎溪縣與江蘇常州溧陽、南京高淳、無錫宜興接攘,早在1996年,就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綠茶之鄉”,境內有八萬多畝茶園,是中國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為何連一個知名品牌都打造不出來呢?境內茶場種植的茶葉采摘後賣到江蘇溧陽、宜興等地做深加工,給別人品牌做嫁衣,更讓人不解的是,作為中國最大的綠茶之鄉,起碼連以“茶文化節”打造旅遊品牌的想法都不曾有過,政府官員們都在忙碌些什麽呢?郎溪的鄰居溧陽市打造“以茶文化”為旅遊的搞的有聲有色,在全國都有些知名度和影響力。如此這樣長久下去,那麽郎溪這塊“中國綠茶之鄉”的招牌遲早會被別人拿去!同樣命運的是中國十大茶葉品牌其中有三個是安徽的,如果不好好的開發、宣傳、包裝品牌,遲早也會消聲匿跡的!
  今年無錫太湖藍藻事件後,大批的高耗能的重汙染企業將向蘇北和安徽轉移,宣城市所轄的廣德縣和郎溪縣與無錫宜興接攘將首當其衝,那麽當地政府會把重汙染企業拒之門外嗎?

誰在拋棄著安徽?

1、辦事效率的低下

  安徽辦事效率低下是眾所周知的,也是每一個安徽人民所深深體會的,有些政府部門對老百姓來說依然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一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形象!
  在安徽有這樣一種說法:一位農民空著手去政府部門找人辦事,接待他的辦事幹部見他兩手空空,對他說:你先回去,你的事放在我們這裏要研究研究幾天。過了幾天,這位農民又找到這位幹部,這位幹部看他還是兩手空空,就說:等我們領導回來再研究研究幾天。這位農民失望的回家後跟一位見過世麵的鄰居說:每次去政府部門辦事怎麽這麽難?次去,都說要研究研究,到底給我辦不辦呀?這位鄰居說:你真笨,研究研究這話你聽不懂呀?“研究研究”是跟“煙酒煙酒”諧音呀,你不送煙酒,當然這事沒人給你辦呀!後來這位農民買了好煙好酒再找那位辦事幹部,事情就馬上辦好了!
  今年,筆者回家鄉去辦事,就遭遇過這樣的一件事:在辦事過程中,筆者嫌對方速度太慢,讓我等的很是焦急,我就催他,問他怎麽這麽慢呀?誰知對方竟回答說:我們這裏是落後地區,辦事效率當然不能跟發達地區比!聽到這樣的話,筆者隻有啞口無言,深感悲哀!
  
2、前仆後繼的官員們接連落下馬和一係列負麵新聞事件的發生:嚴重的傷害著安徽人民的感情和敗壞安徽的風氣、形象!
  
  這幾年來,安徽官場正上演著前仆後繼的官員接連落下馬事件,已經成了國人認為安徽就是中國最大的貪汙腐敗溫床滋生地,王懷忠、王昭耀、何閩旭、尚軍、肖作新、楊楓、十八個縣委書記、吳洪明,還有最近因出國旅遊偽造國外邀請函的安徽省檢察院副檢察長徐文艾等落馬的事件!
  安徽阜陽政協副主席張西德狀告《中國農民調查》事件;“毒茶葉”;“大頭娃娃”;“阜陽特大假藥事件”;及安徽華源“問題藥”事件,以及今年6月份出現的安徽高考文科分數“漏統”事件等一係列負麵新聞事件
  前仆後繼的官員接連落下馬牽出一大堆腐敗窩案,觸目驚心、世所罕見!再加上一係列負麵新聞事件,把一個本來就已十分貧窮的安徽折騰的貧上加貧、雪上加霜,弄的全省上下烏煙瘴氣、聲名狼藉!嚴重傷害著安徽人民的感情,嚴重敗壞安徽的形象和風氣,讓安徽人民承受太多輿論方麵的心頭之痛!
  如果國家不采取鐵腕手段清除這些瘋狂貪婪腐敗和隱藏的官員們,安徽未來的出路在哪裏?作為在外漂泊的每一個遊子們多麽希望能聽到家鄉經濟快速發展以及美好事物報道的信息,然而我們聽到的太多是負麵的信息,也讓每一個遊子對家鄉的未來失望甚至麻木、冷漠;
不久前到有關阜陽嬗變的報道,阜陽大力清除腐敗,努力改變自己的負麵形象的好消息,然而時隔不久,阜陽又傳出了耗資幾千萬建豪華白宮辦公大樓的新聞事件,麵對阜陽這個安徽最貧困的地區來說,哪裏來的這麽多的資金建豪華辦公大樓?前後比較,到底是誰在拋棄著誰?每當聽到外省人嘲笑安徽種種的不幸,每一個安徽遊子們心如刀絞般疼痛!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3、徽商為何不能在本地開花結果?

  全國各地民營企業生機勃勃、遍地開花的時候,為何民營企業在安徽的土地上也成不了氣候?如南京雨潤集團的老總:祝義才,他上世紀九十代在合肥創業的時候,遇到了種種刁難,最終他沒辦法,隻好到南京創業,在南京他就能生根發芽,把雨潤集團事業做的很大很大,成為著名的現代徽商代表之一。為什麽安徽人離開安徽,到外地發展就能如魚得水,都能變成龍了!到底是什麽原因造成這樣的境況呢?難道安徽的土壤不能讓安徽人在本土企業嗎?其他著名的徽商代表如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比亞迪集團總裁王傳福,投身於網絡遊戲開發的史玉柱,都是離開安徽後做的比較傑出的徽商代表。


安徽,是你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拋棄了你?

  輕輕的安徽我走了,正如如我輕輕的來,你沒有給我一絲快樂,我沒有帶走你一點關懷!
  曾經那些悲傷往事...讓它隨著時間而逝...我依舊是我,生活還得繼續,安徽,隻能作為我心疼中的記憶......
  這是一位安徽教師即將離開安徽帶著愛恨交加的心情所寫的詩!

“馬蘭出走”事件發生後,作為馬蘭這樣一位安徽文化藝術界的優秀代表,曾經把安徽黃梅戲帶至輝煌頂峰,更給安徽帶來極大的榮耀。然而這麽優秀的黃梅戲演員代表卻被安徽拋棄了,很多正義感的安徽人民和全國人民一直都在呼籲安徽把馬蘭請回去,然而安徽官員們對此無動於衷、充耳不聞!從某種意義上透視了安徽對人才的冷漠,“馬蘭出走”事件後的“安徽現象”,更加透視著安徽的體製機製等原因造成安徽這塊土壤上留不住優秀的人才!
  一位安徽博士說:“安徽人出來是條龍,回去就是蟲”。大量的人才由於得不到重用,紛紛離開安徽,到發達地區打拚、創業;優秀的、傑出的、成功的在發達地區買房安家落戶,把自己的父母接過去,從此擺脫安徽的烙印,再也不回安徽了,安徽隻是成了他們心中偶爾的回憶!
  兩年多來,在長三角的行走中,遇到眾多的安徽人士,當每個人談起自己的未來時,有人說在上海安家、有人說在蘇州安家、有人說在杭州安家,把戶口遷出來,安徽再也不回去了,安徽,難道你注定是要被拋棄了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