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薛湧: 保護“中國”品牌刻不容緩

(2007-05-10 09:40:36) 下一個

五月六日,《紐約時報》以頭版顯要位置和另外整整兩個全版的篇幅報導了中國的毒糖漿案。在過去二十年,全球所發生的大規模中毒事件中至少有八起跟有毒糖漿有關,合計死亡人數成千上萬;而在最近的四次事件中,有三次是中國產品所引起。

報導形容,中國是假藥的一大來源。

最新的一起大規模中毒事件發生在巴拿馬,起因於中國不肖商人拿有毒的工業用溶劑二甘醇冒充藥用糖漿,而巴拿馬當局把這些進口的「糖漿」摻入二十六萬瓶感冒藥。

報導說,已有三百六十五名巴拿馬病人在服用這批藥品後喪生,其中一百人確認是因中毒死亡。政府調查人員目前趕著在雨季來臨之前,加緊挖掘可能死於中毒者的屍體,以進行化驗。

二甘醇是防凍劑的主要成份,呈糖漿狀且具有甜味,人類服用後會引發腎衰竭,中樞神經係統失常,癱瘓程度擴增,導致呼吸困難,而多數中毒的人最後無法活命。

紐約時報調查發現,四十六桶二甘醇從中國以純度九十九點五度的甘油名義,從江蘇經北京、西班牙巴塞隆納運到巴拿馬港口城市個朗。甘油是常用於藥品和食物的糖漿,價格比二甘醇昂貴許多。

報導指出,位在三大洲的三家貿易公司經手這批來自江蘇泰興的二甘醇,但沒有人加以測試,看看是否與標簽相符,同時,謊報貨物成份的文件不斷遭到竄改,製造商和原貨主的身份也難以查考。

最後,買方不知道這批有毒糖漿來自何方或由誰製造。

報導說,巴拿馬的中毒事件和去年稍早發生的中國齊齊哈爾第二製藥廠誤用二甘醇導致許多民眾死亡的事件,顯示中國的相關安全規定跟不上中國做為世界低價原料供應者的發展,也顯示各國對銷售管道的監督不足,使得偽藥得以滲透全球市場。

除了巴拿馬和中國,有毒糖漿在印度兩次引發大規模中毒事件,在海地、孟加拉、阿根廷和奈及利亞也曾經發生。

十年前發生在海地的事件,造成八十八名兒童死亡。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的調查人員循線追縱到中國東北大連的一家公司,但中國一再阻撓美方,不讓調查人員實地調查。

一年多之後,中國方麵終於讓步,但那一家公司已經搬走,紀錄也被銷毀。

而在幾天前,CNN報道,沃爾瑪最近把中國進口的嬰兒圍嘴兒取下貨架,因為檢測發現,這種產品的含鉛量超過美國的最高標準十五倍。四月一個月,有215種中國進口產品在美國海關因為沒有通過檢測而被退貨,遠遠高於其他國家。再早些時後,美國出現毒貓食,使許多貓死亡。調查顯示毒源來自從中國進口的被汙染的原料麥麩。目前美國已經禁止進口中國麥麩。

更糟糕的是,中國在食品安全和藥物管理上的法規極不健全。根據《紐月時報》的調查,在毒糖漿事件中,一個僅上了九年學的裁縫為賺錢而製造假貨,以後的一係列銷售過程居然都沒有破壞法律,有關部門接到調查的任務後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毒糖漿商標上的名字公然叫“TD糖漿”,而TD的意思,就是“替代”的漢語拚音的縮寫,簡直是明火執仗地騙人。還有,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對外來的調查一般都不情願合作。《紐約時報》還特別提及十年前發生在海地的類似事件,造成八十八名兒童死亡。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的調查人員循線追縱到中國東北大連的一家公司,但一年後才獲準進行實地調查。那時負責的公司已經搬走,紀錄也被銷毀。

這一係列事件,嚴重損害了中國產品的信譽。雖然美國政府還沒有公開表態,但中國的食品藥物危險的名聲正在迅速傳播。即使是進入美國市場的產品,也有媒體不斷警告:這些沒有經過檢驗,中國是個汙染大國,食物生產過程極不安全!再加上在國內網站讀到假藥和食品中毒的事件,連我這種習慣買國貨的中國人,進了中國超市後也盡量躲避“中國製造”:鹹鴨蛋買台灣的,醬油買日本的,盡管價錢會貴很多。

應該說,在日益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品牌正在麵臨著空前的信譽危機。因為中國的食品大量出口美國,美國的檢測機關也忙不過來,萬一有些害群之馬因出口不合格的產品在美國引起惡性事件,中國的出口業就將麵臨嚴重的公共關係危機,許多好的產品也可能被鎖在美國的市場之外。

在這樣的時刻,需要政府出來捍衛“中國”品牌的聲譽。我們不得不指出,當中國經濟迅速轉向市場體製,進入全球化的秩序時,中國的政府行為還沒有跟上這種巨變,許多觀念過時,行政效率低下。比如,當我們出口的產品在人家那裏惹出麻煩後,人家要來調查,我們第一常常想到的是“主權”問題,合作很不積極;第二則是決定合作後具體的部門拖泥帶水,當然這裏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想掩蓋責任的因素。最後給人家的印象,就是能遮掩就遮掩,使整個中國的產品都變得靠不住。

其實,在全球化的時代,最好的對應方式,是給中國產品的消費者大開方便之門:誰懷疑中國產品有問題,想來調查隨時可以調查,中國政府提供一切方便。這就象奧運會選手的興奮劑檢測一樣:你要證明自己無辜,最好的辦法保證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奧委會的檢測人員可以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找到你作各種化驗。眾所周知,中國在食品的安全管理上法律不周,經驗不足,效率很低。如果外國人要來檢測,我們正好“搭便車”,借人家之力證明自己的清白,同時也能學習到許多管理的經驗和技術。如果我們聽任無效率的官僚機器阻礙人家的檢測,或者放任地方政府保護某一個廠家,那麽就可能因為幾個有問題的產品,敗壞了所有中國產品的聲譽。

另外,中國產品的安全和質量標準,要迅速和國際接軌,除非我們甘心情願地放棄國際市場。道理很簡單:在國際上競爭,就象奧運會的競爭一樣,有守一個規則。那些在國內以另立的規則競爭慣了的運動員,到了國際賽場就適應不了規則。貿易也是一樣。比如兒童產品的含鉛度,發達國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確立了標準,我們的內銷產品也不妨依照人家的標準生產。這樣才不至於一下子被人發現我們的產品超過安全指標十五倍的現象。

總之,目前美國媒體上有一種中國產品危險論。這和過去的妖魔化中國有所不同,主要是基於日用消費品的安全問題。中國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對應,將之看作一個機會,利用國際的監督,不僅保持“中國”品牌的信譽,也由此提高國內食品藥物的安全管理水平,最終造福於中國的消費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