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乙醇危機”與人爭糧:中國感受新的通脹壓力

(2007-04-10 14:39:44) 下一個

季譚

國際生物燃料需求增加的影響繞過一道彎之後,將導致中國玉米供求偏緊,並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提出挑戰。“目前我們國內對玉米需求是基本滿足的。”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陳萌山昨天在農業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但從長遠看,玉米對於食品、飼料、工業原料需求會進一步加強,未來會向供求偏緊狀況轉變。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昨天也表示,工業加工對玉米需求量急劇增加和國際貿易影響將會導致我國玉米供需偏緊。國內權威機構曾預測:“十一五”期間,玉米供需狀況將較“十五”期間緊張,玉米產需缺口在350萬噸左右。在2007~2008年度或者2008~2009年度,我國將由玉米的淨出口國轉變為淨進口國。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玉米產量為2880億斤。

美國和我國去年下半年分別公布了關於燃料乙醇的“新能源計劃”。燃料乙醇等清潔燃料已經成為許多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部分。趙久然說,美國作為最大玉米生產國和出口國,這些年的石油漲價已經改變了國內消費格局。美國國內的大量玉米已被用於生產燃料乙醇,2005~2006年用於生產燃料乙醇的玉米達到 4200萬噸,占國內總消費量的24%,超過了出口量。

就中國的情況而言,陳萌山表示,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去年12月專門下發文件,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為名,違規建設生物燃料乙醇項目,我國生物質能源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他說,我國支持糧食發展的政策框架已經建立,其中就要求處理好玉米飼料和加工需求,特別與發展燃料乙醇的關係,並將進一步搞好宏觀調控。

不過,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巡視員馬淑萍日前曾表示,現在玉米生產已經不僅為了滿足口糧,更多是用於工業生產和能源補給。她介紹,比如吉林省去年的玉米轉化率已經超過了一半,創造的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超過了汽車產業,成為全省主要的經濟產業之一。統計顯示,近五年來,我國玉米工業消費量年均增加300萬噸。

去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玉米期貨價格大幅上漲,市場主要交易商均將玉米列為第一位報告的品種。同時,大連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貨交易量、持倉量和價格也在節節攀升。中航期貨一位人士介紹,目前美盤玉米期價已經創出10年來新高,數據顯示基金重新大幅增持,並且對未來玉米市場旺盛需求的預期已經壓倒了季節性集中上市的供應壓力。

昨天農業部官員也預期,市場對玉米的需求在今後3年裏還將急速上升。有消息顯示,玉米價格在替代能源需求上升推動下創下曆史紀錄後,已經刺激許多農民將小麥和大豆田全部改種了玉米。陳萌山說:“因為效益關係,農民肯定會減少大豆種植來生產玉米。不過我們的大豆和玉米種植上是輪作的,所以無論是玉米多種些,還是大豆少種些,從種植結構來說,不會大起大落。”

為了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並繼續保持去年9800億斤的糧食產量,我國必須把提高玉米產量來作為重點。為了達到今年玉米產量2900億斤的目標,陳萌山表示,必須首先提高單產。他說,從不同地區看,同一個品種,畝產相差150斤左右,提高單產,就可以增加總產。“比如我國玉米麵積4億畝,美國接近5億畝,我們畝產700斤,美國是1200斤,這個潛力是很大的”。他認為,提高玉米單產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一個基本的出路。

2007年我國玉米單產達到715斤/畝,總產達到2900億斤以上。到2010年種植麵積不低於4億畝,單產達到750斤/畝以上,總產3000億斤以上。據悉,從2006年3月起,我國已經暫停玉米出口。陳萌山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對於我國玉米出口問題,主要根據國內需求進行綜合考慮,相關部門正在調劑。

此外,陳萌山還表示,由於全球利用玉米等農作物生產替代能源需求量大增,玉米價格目前處於曆史高位,在未來幾年幾乎不存在價格異常下跌的風險,各地農業部門可以有針對性地安排擴大種植。農產品價格的飛漲正推動全球範圍內的食品價格上漲,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對生物燃料需求的驅使。它為通脹壓力又多了一個新的來源。

食品價格上漲已經導致了世界上一些地區的消費者深受其苦。如果這種傾向再與一些因素聚合的話,那麽它將迫使消費者減少其他消費,或者促使央行提高利率以應對通脹,這或許將導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的變緩。食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物燃料和乙醇的新需求。生物燃料和乙醇可以從玉米、棕櫚油、糖和其他農作物中獲得。這種需求推高了那些商品的價格,並導致從牛肉到雞蛋、到軟飲料各方麵產品價格的高企。在全球經濟增長的這幾年裏,食品的消費也在隨著上升,通脹壓力也隨之鋪開。

在印度、中國、歐洲,甚至像土耳其、南非、波蘭這些小經濟體國家,食品價格一直都在上漲。2006年,匈牙利食品價格上漲幅度超過了13%,而2005 年,才不到3%。而中國食品價格在以漲幅6%的速度上漲,這3倍於一年前的速度。德國、意大利和英國的價格也在上升。經濟學家認為今年美國的食品價格的上漲速度將比總體通脹速度要快得多。

如果這種傾向持續下去,美國消費者很可能會在超市中看到從牛奶、到穀物、到蘇打粉等各類食品更貴了。因為玉米一直被用作飼養牲畜、製作高級果糖玉米糖漿,後者是軟飲料中的關鍵成分。美國全國雞肉協會的一位發言人最近在國會的一個委員會中作證時表示,美國人將可能吃到更貴的雞肉,因為美國雞肉協會遇到了“乙醇危機”。

一些經濟學家相信,最近不斷擴大的玉米需求可能不會導致全球經濟麵臨嚴重的緊張形勢。他們認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價格又將重新下來。特別是如果一些國家(其中以巴西為最)有更多的土地用來種植作物,將能增加很多的產量。技術的推進,比如更好的種子,也能促使產量跟上需求的步伐。迄今為止,食品價格的走高還沒讓全球通脹大規模的高企。與曆史水平相比,全球通脹仍然保持相對較低和穩定的狀態。

但是一些經濟學家相信,當前導致食品價格上漲的因素還將繼續存在,或者過些年後還將卷土重來。一些國家正麵臨著土地和水資源的短缺,這種短缺在過去的阻止食品價格上漲的時候並不存在。在現在的情況之下,他們不能很容易地種植更多的作物來緩解短缺的壓力。

瑞士銀行的研究員指出,由於大量的農田被工廠和商務區占用,中國的平均食品價格在過去5年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更早先的5年。與此同時,收入的持續增長也讓中國人和其他地區的人在飲食方麵不吝支出,這也加劇了糧價的上漲。經過幾年世界經濟的強勁增長,全球糧食庫存現在處於30年來的最低水平。而如果農民將更多的農作物用於生產乙醇和其他燃料,情況可能更為嚴重。據估計,美國用於加工乙醇的糧食比例將從2006年的16%上升到2008年的大約30%。

這一切也讓全世界的中央銀行感到棘手。上世紀70年代以來,雖然他們麵臨著能源價格暴漲的壓力,但大部分至少還不需要應付食品價格的長期上漲。而從今以後,食品價格上漲引發的通貨膨脹將持續困擾各國央行。在最近幾年,央行試圖忽視食品漲價,隻要這個問題還沒有嚴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為糧食價格的波動大多是短暫的,比如天氣變化就可以迅速使糧食短缺變為過剩,使價格重新回落。

但如果出現食品價格持續上漲,則可能迫使銀行調高利率。印度過去為了應對食品價格膨脹,就數次采取過提高利率的策略。“上一次糧食庫存如此之低是在 1972年,那時候的通貨膨脹沒有得到好下場。”紐約的高頻經濟學首席經濟學家卡爾溫伯格說,當年通貨膨脹嚴重,不僅因為原油成本較高,而且全球糧食成本也驟漲,所有這些都加劇引發了美國經濟衰退和全球經濟的放緩。“食品價格是這次通貨膨脹開始的重要起點。”

但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和其他一些央行開始相信,麵對短暫的食品和能源價格上升,他們可以避免采用提高利率的措施,隻要他們有足夠的能力阻止這種漲價蔓延到其他經濟領域。今天,發展中國家經濟通貨膨脹的風險可能是最大的。在菲律賓,消費價格指數中,食品占了50%的權重。泰國的這個權重約是35%。而在美國,食品隻占CPI的大約1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