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什麽改變中國?——專訪張維迎

(2007-01-08 11:50:09) 下一個

2006年3月,時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的張維迎教授發表了《理性思考中國改革》,把關於中國改革的討論引向高潮。前不久,張維迎又就“什麽改變中國”的話題,接受《權衡》雜誌岑科的專訪。

企業家改變中國(chinesenewsnet.com)

《權衡》:對於“什麽改變中國”這樣一個宏大的問題,企業家、社會學家、政府官員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作為經濟學家,你的觀點是什麽?(chinesenewsnet.com)

張維迎:從製度變革的角度看,簡單地說,是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如果從“英雄創造曆史”或“曆史創造英雄”的角度看,是鄧小平改變了中國,因為鄧小平啟動了改革開放。(chinesenewsnet.com)

當然,也有人認為,在改革開放前夕,在經曆了“文革”這樣的災難之後,中國即使沒有鄧小平,也會出來另一個領導曆史變革的人。但無論如何,我們要承認,鄧小平超乎尋常的眼光和膽略,對改革開放的啟動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chinesenewsnet.com)

另一方麵,我自己想強調的一點,就是從社會人力資源的配置變化來講,是企業家的出現和成長改變了中國。我一直認為,發達國家和落後國家的區別就在於社會中最優秀的人做的事不一樣。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是因為它有一個好的製度環境,使得社會中最優秀的人去創業;而在落後國家,往往是最優秀的人去做官。(chinesenewsnet.com)

我在1984年就提出一個觀點,希望中國人從“學而優則仕”轉到“學而優則商”。這個轉變很大程度就是改革開放的寫照。如果我們把中國的地區差異做一個比較,可以看到,平均而言,政府官員占總人口或就業人口比例越低的地區,經濟增長率越高。這說明政府官員比例的減少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chinesenewsnet.com)

而如果我們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GDP情況做一個比較,就會發現,企業家活動越發達的地方,社會收入差距越小。GDP大致可分為勞動收入、利潤、稅收和折舊。如果把利潤占當地GDP的比例與當地的基尼係數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利潤占GDP比率越高的地方,基尼係數反倒越低。(chinesenewsnet.com)

所以,總的來說,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哪個地方對企業家有吸引力,哪個地方的經濟增長就快,哪個地方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就高;哪個地方的創業環境好,哪個地方的企業辦得多,哪個地方的就業壓力就小。企業家隊伍的壯大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麵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幾次大的經濟發展,都與企業家群體的成長有關。(chinesenewsnet.com)

《權衡》:能否具體描述一下中國企業家成長對經濟增長的促進?(chinesenewsnet.com)

張維迎:大致來說,改革開放後的製度變革有三次浪潮,這三次浪潮伴隨三代中國企業家的成長,也是三次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chinesenewsnet.com)

第一次浪潮在1980年代,主要是農村的“能人”轉變為企業家。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沒有機會進入城市。改革開放之後,農村出現自由市場,一些“能人”、包括鄉鎮幹部開始做企業。當時城市裏也有一些人經商,主要都是沒有出路的人,政府顧不了,國企也顧不了,所以就去倒買倒賣,成了個體戶。這是推動1980年代經濟高峰的一個浪潮。(chinesenewsnet.com)

第二次浪潮在1990年代,一批黨政幹部和知識分子下海經商。主要是這批人中很多人失去了政治前途,沒有辦法在政府繼續工作;另一方麵,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改變了中國的政策環境,使很多人看到了商業活動的前途。這批以官員、知識分子下海為主形成的企業家隊伍,是1990年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chinesenewsnet.com)

第三次企業家浪潮是2000年前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一批以海歸人員為主的專家型企業家。這批企業家可以說是21世紀開始以“新經濟”、“網絡經濟”為重要特征的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chinesenewsnet.com)

《權衡》:這三代中國企業家的相同與不同點是什麽?(chinesenewsnet.com)

張維迎:要說不同,首先是教育背景。第一代企業家受的正規知識教育比較少;第二代企業家很多是大學生,甚至研究生,有政府的背景,統攬全局的能力比較強;第三代很多在國外接受教育,熟悉新技術的發展,懂得國際資本運作,更有國際視野。(chinesenewsnet.com)

三代企業家最重要的不同是麵臨的產權製度不一樣。第一代企業家基本是戴“紅帽子”做起來的,有很多麻煩;第二代比第一代的產權狀況要好,那個時候允許注冊私人企業,原來的企業開始改製、摘帽子;而第三代企業家在產權治理結構方麵一開始就比較正規。(chinesenewsnet.com)

社會上對第三代企業家的非議很少,一方麵是他的產權結構一開始就比較清楚,他們的企業很多在國外上市,拿外國人的錢,似乎與我們無關。另一方麵,他們的企業大多與高科技相聯係,一般人不太懂,看起來沒有可比性。而前兩代企業家做的事好像每個人都能做,所以他們的成功似乎總隱藏著什麽問題,容易受到懷疑。(chinesenewsnet.com)

要說共同點,所有的企業家都有一個,就是創業時要冒很大風險。1980年代企業家麵臨的主要是體製風險。別人不敢幹,你敢幹,你的收入就高。1990年代成長的企業家開始要麵對市場風險。因為這種風險,當時很多成功的企業,現在已經死掉;很多當時叱吒風雲的企業家,現在默默無聞,甚至連生活都成問題。高風險與不確定性是所有企業家的共同特征,現在成功的企業家也同樣如此。(chinesenewsnet.com)

《權衡》:在你看來,中國經濟增長的背後是企業家的成長,而企業家成長的背後又是什麽呢?(chinesenewsnet.com)

張維迎:企業家成長的背後是人們選擇和創業的自由。隻要給人們自由,就會有人去創業。比如某一個地方,某種產品供不應求,價格很高,就會有人想方設(chinesenewsnet.com)

法,組織資源,去生產和銷售這種產品。這就是企業家。企業家的作用就是通過調配資源使得社會財富增加。(chinesenewsnet.com)

自由擴大也意味著分配製度和激勵製度發生變化。過去大家都不願意做企業,因為做企業不僅被人看不起,而且生活品質不能提高,例如坐火車級別不夠,坐不了軟臥,坐飛機買不到票。到後來,政府官員能得到的東西,通過做企業照樣可以得到。這就鼓勵了更多的人通過創業去追求自己的利益。(chinesenewsnet.com)

還有一點,中國企業家的成長也依賴於社會觀念的改變。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對於中國人來說,企業家或資本家完全是一個貶義的概念,它對應的是剝削、欺詐、罪惡之類的詞匯。這樣的觀念如果沒有改變,中國企業家的成長是不可想象的。(chinesenewsnet.com)

地方政府功過(chinesenewsnet.com)

《權衡》:在中國的改革過程中,地方競爭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你過去的研究表明,地方競爭是促成中國經濟民營化以及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麽?(chinesenewsnet.com)

張維迎:所謂地方競爭,主要指地方政府吸引資金、企業家、占領市場等資源的競爭。為了吸引資源,地方政府必須改善交通環境,增加基礎設施,提高政府服務質量等等。這些行為當然有利於經濟增長。(chinesenewsnet.com)

企業家改變中國,是從人力資源的配置變化來說的。如果從具體的行業來分析,沒有房地產就不會有中國經濟的今天。如果我們觀察中國各個城市的基礎設施、生活環境,很難想像10年之間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當然這中間也有問題,例如形象工程、貪汙腐敗等等。但政府形象工程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曆朝曆代都是這樣,改革開放之前就是這樣。關鍵在於,你要建這個城市,要修這麽多路、架這麽多橋,錢從哪兒來?(chinesenewsnet.com)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很多城市出現了國有企業“抱著金飯碗討飯吃”的局麵。在城市的黃金地段,有些老國企衰落之後,連職工的工資都發不起。但隨著房地產的發展,這些企業把土地一轉讓,它的資產成百上千倍地增值。這樣一來,企業職工安置解決了,新的商業區建起來了,城市建設的錢也有了。這就是房地產業的作用:地還是那塊地,人還是那些人,但由於改變用途,生產要素重新組合,財富就被創造出來。

回到地方政府行為。我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報道:北京有一起債務糾紛案,債權人勝訴,但錢就是拿不回來。而河北有個地方法院,對債務強製執行,於是北京的債權人把債權賣給河北,河北人打官司,然後幾家分成。這就是司法服務的競爭。如果以後北京的法院不好好判案,就會有外地法院搶北京的案子。所以地方競爭具有促進司法公正和產權保護的作用。(chinesenewsnet.com)

有人認為地方競爭會滋生地方保護主義,這是一種短視的觀點。比如你去陝西投資,跟陝西的企業發生糾紛,陝西的政府袒護本地的企業,短期內,他能占便宜,但是時間長了,他就知道這樣一來外界的企業都不願意進來,他的經濟很難發展。曆史上,外國人去英國倫敦做生意的時候,曾經很受歧視。但後來英國人發現這樣對他們並不利,所以提出要對外國人公平對待。這種吃一塹長一智的過程,最終會對地方保護主義產生約束。(chinesenewsnet.com)

總的來說,中國過去20多年的改革中,地方政府競爭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在今後的改革中,我們應該加強而不是限製這種競爭;應該增加而不是減少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力。(chinesenewsnet.com)

《權衡》:但在最近一段時間,隨著房價高漲和對投資過熱的擔憂,很多人對地方政府提出指責,認為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與房地產商合謀推高房價、阻礙中央宏觀調控等等。你對此怎麽看?(chinesenewsnet.com)

張維迎:我從來不同意這個觀點。追求GDP增長不是問題。如果GDP增長是問題,那很簡單,哪個地方GDP增長得快,哪個地方的官員撤職就完了。但要知道,GDP跟工業總產值不一樣,它不是胡亂投資、生產出來搬到倉庫裏就可以的,要賣(chinesenewsnet.com)

出去才行。如果我們希望國家的經濟實力在世界上更有地位,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GDP增長是必須的。(chinesenewsnet.com)

說地方政府與房地產商哄抬房價,完全是推卸責任。前一段時間很多人說房價太高,老百姓買不起房,所以中央部委出了好多政策,例如要求70%建90平方米以下中低檔房,嚴格土地審批等等。但在我看來,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姿態。既然老百姓抱怨房價,那麽我就針對房價製定一套政策,表明我關心群眾,就夠了。至於能不能解決問題,根本沒有認真考慮。(chinesenewsnet.com)

你想想,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這麽快,政府還要收緊土地供應,房價怎麽能不漲?如果你擔心老百姓買不起房,就應該拿出更多的地來,更多的錢來,專門建廉租房給窮人住。想通過限製富人買房來幫助窮人買房是不可能的。這其實是有些政府部門在推卸責任;推卸責任的同時,又想擴大權力。而且製定政策的官員還要揣摩上麵的意圖,而上麵對房地產市場的具體情況又不可能很了解,所以最終的決策往往建立在很混亂的信息基礎上。(chinesenewsnet.com)

總之我認為,過去20多年如果沒有地方政府的推動,就不會有中國改革的成功。中國的好多改革都是地方政府發起的,而且在地方政府剛做的時候,中央是不允許的。但因為地方政府的做法更有利於中國經濟的成長,最後中央才承認。我們今後麵臨的問題,是怎麽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權力。(chinesenewsnet.com)

《權衡》:現在對地方政府一個強烈指責是,由於招商引資、發展房地產,所以在征用農民土地的時候有很多惡劣行為,例如野蠻拆遷、壓低補償等等。(chinesenewsnet.com)

張維迎:這是荒唐的土地產權製度造成的結果。現在的農民相當於一個佃農,種了一片莊稼,地主說要用土地,莊稼砍了就砍了,不讓你種就不種了。原因是什麽?農民沒有土地所有權。我們的法律規定農民的土地是集體所有,而“集體”又是由政府管理的,所以政府行使權力的成本很低,對土地征用幾乎是掠奪性的,但又是合法的。(chinesenewsnet.com)

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賦予農民真正的土地所有權。有了土地所有權,政府和房地(chinesenewsnet.com)

產商要征用土地,必須按市場規則跟農民討價還價。否則農民可以拒絕出讓土地。這裏蘊含著一個基本原理:產權是人的所有權利當中最基本的東西。如果你不落實農民的土地所有權,想靠同情、憐憫使他得到公正的待遇是不可能的。目前土地征用中的問題,根源不在地方政府,而在於法律對土地產權的界定不合理。(chinesenewsnet.com)

《權衡》: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把土地審批權向中央集中,讓中央來監督地方政府,會不會好一點?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現實中已經出現這樣的政策趨勢。(chinesenewsnet.com)

張維迎:我不認為把地方的審批權收到中央可以解決問題。現在的核心問題是農民的權利不受保護。好比你家裏有值錢的東西,但不讓你上鎖,東西被偷了。現在說,你不能上鎖,但給你換個鄰居,能解決問題嗎?在地方競爭的情況下,出於政治前途的考慮,地方政府可能還有點收斂。如果把審批權都集中在中央,靠什麽來約束?幾個部委的司長、處長能把全國的土地管好嗎?我不相信。那樣的話會有更多的人到北京遊說,出現更多的腐敗。政府部門曆來喜歡爭奪審批權,誰掌握審批權誰就有了尋租的機會,這是我們要警惕的。(chinesenewsnet.com)

如何提高“經濟安全”(chinesenewsnet.com)

《權衡》:您對產權問題一向比較重視。不久前,在《物權法》的審議和修訂中,立法部門提出,就產權保護而言,現實中受侵害最嚴重的恰恰是國有資產,所以要加強國有資產的保護。您對此怎麽看?(chinesenewsnet.com)

張維迎: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如果說國有資產受到嚴重侵害的話,我們看最嚴重的情況是什麽?不是由於某個人把它偷走了,或者轉讓的時候價格被低估了,最大的問題是投資的時候就打水漂了。但沒有人去關注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好好地調查,這幾個五年計劃期間,所有國家投資的項目效果如何。我所知的內部人跟我講,至少60%或70%都是浪費性投資。國家投出去1萬億元,真正創造效益的隻有4000億或3000億元,甚至更低。這是沒有辦法靠《物權法》解決的。(chinesenewsnet.com)

國有資產根深蒂固的問題就是沒有責任和權利的匹配。這樣最好的結果也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北大的一些企業當年在香港上市,股價在20塊錢的時候,我建議學校轉讓10%的股票,這樣就可以兌現幾個億的資金,用於學校的發展。但是沒人敢采納。如果20塊錢賣了,萬一過一段時間漲到了25塊錢,就有人罵你,你賣便宜了,國有資產流失了。但事實是,過段時間股價跌到兩塊錢,學校虧了,當然也沒有人負責任。(chinesenewsnet.com)

好多國有資產就是這樣,該做的事不能做,能做的事又不該做。所以它沒有辦法有效利用,最容易受到侵害。我從小在農村就知道,公家的東西肯定壞得最快,集體的牲口就是不長肉。沒有辦法,你隻要給公家操作這個事,就變成所有與公共財產相關的人的行為方式。《物權法》解決不了這個問題。(chinesenewsnet.com)

國有資產不能有效地利用和保護,該怎麽辦?是放在那兒,爛下去?還是變現為資本,創造更多價值?我認為,一個東西在我的手裏隻值1塊錢,但是在你的手裏值10塊錢,我把它5塊錢賣給你,你賺了我也賺了。這就是我一直主張國有企業要盡快轉讓出售的原因。有的時候,盡管交易中存在問題,也隻能退而求其次。(chinesenewsnet.com)

《權衡》:如果出售國有資產的話,麵臨一個問題:賣給誰?例如凱雷收購徐工這樣的案例,就有人認為,外資並購會對民族產業和國家經濟安全造成威脅。你對這個問題怎麽看?(chinesenewsnet.com)

張維迎:首先我不同意從國家經濟安全的觀點來看待這些問題。在全球化條件下,安全的概念要重新考量。什麽叫安全?我從來不認為糧食是個安全問題。如果真打起仗來,糧食到處可以種,北大校園都可以種糧食。隨著世界貿易的發展,包括資本、人力的流動,依存度高了以後,大家不願意動幹戈,我覺得沒有經濟安全問題。(chinesenewsnet.com)

對國際收購,我覺得還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國家有的時候可能是作為國際鬥爭的政治策略,就像美國一樣,有很多的政治策略,這個可能需要研究,這方麵我沒有什麽特別的觀點。(chinesenewsnet.com)

我關心的問題是:在企業經營中,我們給外資企業好多特殊權力,而我們的民營企業沒有,使中國的民營企業家不能夠很好地發展他們的潛能,這是不公平的。現在的官員心態很複雜,國有企業賣給外國人的話,好像政治上冒的風險少,但是賣給民營企業冒得風險大。我知道有些案(chinesenewsnet.com)

例,同樣的土地,我給你每一畝比外國人多出10萬元,但是政府就賣給外國企業,不賣給中國的私人企業,因為他有另外的盤算。(chinesenewsnet.com)

我主張應該給中國的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同等的機會和權力,否則的話,出現很多怪事,例如假外資。這就跟晚清的時候中國輪船掛著法國國旗是一樣的。那個時候為什麽掛法國的國旗?因為掛中國的國旗受不到保護,土匪來搶警察不保護你;但是掛法國人的旗就是外交事件了,警察就管。1980年代私營企業戴“紅帽子”,現在的假外資,都是經濟歧視政策的結果。(chinesenewsnet.com)

作為一個中國的經濟學家,或者中國人,我希望中國的民營企業能得到與國有企業公平的待遇。否則的話,還不如把國企賣給外國人。因為現在國有部門浪費的資源太多了。與其讓它浪費,還不如賣給外國企業,讓它替我們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他拿走一部分,我們還分享一部分。(chinesenewsnet.com)

我原來打過一個比喻,我們國有企業像殘疾人,讓他參加奧運會;民營企業身體健康,但手腳被捆綁起來不讓去。結果你想拿金牌是不可能的。但我們還批評我們的企業被外國人收購了。其實如果我們想拿金牌,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就是要把健康人手腳放開,讓他們也去參加比賽。你讓殘疾人去參加比賽,比不過別人,就呼籲把外國人也綁起來,那不是一個好辦法。(chinesenewsnet.com)

如果沒有外國企業的進入,中國很難有今天的轉變。我1987年訪問日本的時候,到小吃店吃飯,當時最羨慕的是:什麽時候國內的餐館有這麽幹淨就好了!那個時候國內的餐館桌子都是油膩膩的,盤子都是髒兮兮的。這種狀況什麽時候改變的?麥當勞進來以後。麥當勞這麽一個快餐店進來,整個改變了中國飲食業的衛生環境。(chinesenewsnet.com)

我的意思,不是國家一定要給民營企業特殊的優惠,但首先要做到不歧視它。如果早有這樣的政策的話,我們的產業環境會比現在要好多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黃亞生教授寫了一本書,用大量的數據統計分析,為什麽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如此之多、如此之廣?他的答案是因為中國限製民營企業,國有企業不爭氣,沒有辦法填補這個市場空缺。所以,如果我們真正關心國家的經濟安全,關心民族產業的發展,就應該給民營企業進入各種產業的自由和平等的條件。如果離開這一點談什麽保護,對外資限製,我覺得毫無意義。(chinesenewsnet.com)

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家國民的幸福程度、福利水平不僅取決於自己的收入狀態,還取決於整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而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僅是你的GDP,還依賴於你對影響人類進步的重大技術、組織製度有什麽創新和貢獻。假如我們中國的GDP上去了,但是所有好品牌的東西都是外國企業的,所有的核心技術都是外國創造的,中國人不會有很高的國際地位,仍然被別人看不起。(chinesenewsnet.com)

自主創新隱憂(chinesenewsnet.com)

《權衡》:你談到一個國家的核心技術和優秀品牌,這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把自主創新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很多企業對自主創新寄予厚望。你對此怎麽看?(chinesenewsnet.com)

張維迎:創新是跟企業家聯係在一起的。創新和發明不一樣,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講得很清楚,創新是企業家的基本職能,企業家是進行“創造性的破壞”,帶來財富的不斷增加。現在很多人把創新理解為科技行為、政府行為,這是誤解。發達國家之所以創新做得好,是因為企業家在做。我們現在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本來企業家應該做的是技術創新,包括新技術的發明和推廣,政府應該做的是體製創新;結果我們倒過來,大量的企業家是做體製創新,而政府成天忙著叫喊技術創新。(chinesenewsnet.com)

創新不是政府能設計出來的。我也不主張政府投入太多的錢搞創新。政府搞創新經常會變成我們前麵講的形象工程。上海交通大學“漢芯”的問題,實際上是與政府行為有關的。政府迫切需要你這個東西,去顯示一下,樹立典型。也許當事人不是一開始就想著造假,但想到領導對自己有這麽大的希望,自己沒做出來對不起領導,於是想趕快弄一下,這個時候就可能琢磨造假了。(chinesenewsnet.com)

未來中國能不能變成一個創新型國家,依賴於企業家。如果產權得到有效的保護,企業家有很好的激勵機製,對未來充滿信心,創新自然有動力。如果我們的政府不能放開投資領域,企業家總是提心吊膽,企業家精神得不到尊重,企業家行為不能得到合理報酬,無論國家投多少錢,我們永遠不可能變成創新型國家。(chinesenewsnet.com)

像汽車工業,現在滿大街上跑的車,上檔次的都是外國品牌。中國三大汽車製造廠都被外國的品牌汽車肢解了,這個合作一條生產線,那個合作一條生產線,“一女多嫁”。這樣的好處是市場的車多了。但是我們想象一下,假如上世紀80年代就允許民營企業進入汽車產業,即使說90年代開始就給像李書福這樣的人做汽車的自由的話,外國汽車品牌不會像今天占這麽大的市場份額。單一個桑塔納就占了多少市場份額?但我們的政策不行,很長時期不允許民營企業生產汽車。比如華晨,好多年前就開始研製“中華”汽車,但就上不了政府的汽車生產目錄。(chinesenewsnet.com)

李書福這樣的人不可能在國有企業生存。他的曆史地位、成功與否隻能從他本身做的事業來衡量。我不是說企業家本身的個人素質沒有關係,但我們有好的製度安排以後,最優秀的企業家才可以做好創新。(chinesenewsnet.com)

《權衡》:在你看來,中國目前有哪些阻礙企業創新和經濟健康發展的因素?(chinesenewsnet.com)

張維迎:首先是金融體製。我們的金融體製幾乎所有的製度安排都在增加交易成本,這是很大的問題。金融是創新的血液,如果沒有好的金融體製,新的技術即使出來了,也沒有辦法投入生產。不過這一點現在越來越樂觀,因為好多外國的私人資金進入中國,來幫助中國創新企業家融資。(chinesenewsnet.com)

另外值得擔憂的是,好多違反市場原則的政策不斷出現,加上輿論的推動,使我們的經濟在往前的時候有很大的脆弱性,如果處理不當的話,說停下來也就停下來了。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關於勞動合同法的修訂,按照現在的版本的話,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非常嚴重的不利後果。(chinesenewsnet.com)

有個搞人力資源的資深人士講,如果新的勞動法實施的話,就沒有什麽人力資源管理了。因為企業的解雇自由基本上就沒有了。如果一個國家勞動市場變得非常的僵化,人們把保護勞工的希望都寄托於政府,而不是相信市場力量的時候,這個國家的經濟要健康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chinesenewsnet.com)

但勞動部門不管你的企業搞得好不好。按照這個規定,工會的權力大了,勞動部門的權力大了,動不動就仲裁,動不動查你的賬,打的幌子是保護工人利益,保護弱勢群體,實際上是在尋租。這有點像歐洲的一些福利國家,深究起來他們的勞動製度有很大的問題。如果我們把這些東西引進我們的國家,後果可能非常嚴重。因為我們沒有他們那樣的本錢來運行那樣的製度。(chinesenewsnet.com)

另外還值得擔心的是,現在有好多政策,打著宏觀調控、治理產能過剩等冠冕堂皇的理由,限製企業投資,破壞企業產權,使民營企業麵臨非常困難的局麵。比如你原來跟銀行有一筆3億元或5億元的貸款,一搞宏觀調控銀行就要求你提前收回來,你說怎麽辦?這就是侵犯產權。侵犯產權不是簡單的偷和搶,隨時破壞遊戲規則也是侵犯產權。(chinesenewsnet.com)

我原來講過一句話,沒有哪個媒體敢登。你們一定要準確表達我的意思。我一般不太用國家利益這個詞,因為好詞被壞人用得太多。但我還是想說,對待民營企業的態度問題是一個愛國主義的問題。愛這個國家,就要扶植民營企業,給他們公平競爭的環境;對民營企業的歧視,是對國家利益最大的損害。(chinesenewsnet.com)
原載《中國青年報•冰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