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身兼擁有巨大地理疆域以及二次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和中央集權製國家,已經注定了中國不會屈居一個二流國家的身份。
而以美國為代表的傳統強國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對中國采取遏製為主的政策。使中國注定要同當其在各個領域內爭奪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和戰略空間。
結合此前薩伊德所提出的“文明衝突”理論,我有理由認為,以美國為代表的基督教文明同儒家文明之間也很有可能會發生衝突。(因為基督教同伊斯蘭教同樣具有侵略性的原教旨派別)但這種衝突很可能是“隱性”的,即強勢的一方企圖在弱勢文明尚未能夠有能力對其產生威脅之前將其摧毀或者同化。即通過文化輸出和同化政策來達到目的,將弱勢文明變為其文化殖民地 。
因此擺在中國麵前的道路隻有一條,那就是必須不斷的發展自身,迎接這種挑戰。這是一次絕對不能夠失敗的競技。如果失敗那麽中國不但麵臨著被永遠肢解的危險,更麵臨著中華文明被基督教文明吞噬的危險。
如果中國成功的完成轉型,並且實現複興,那麽未來世界的格局將由美國及其基督教文化圈、俄羅斯及其東正教文化圈、中國及其儒家文化圈以及歐盟、印度,阿拉伯文化圈和拉丁文化圈、非洲南部國家共同構成。到那個時候,就隻有中國、俄羅斯以及能夠形成穩定獨立的決策層的印度、和掌握核技術並同樣具備了穩定獨立的決策層的巴西等幾個國家。
本文想討論轉型期的中國將麵臨和種挑戰,以及我們可能的應對方法。本文擬分為兩篇,前篇為對外戰略,後篇為內部戰略。其中後篇又分為務實改革和務虛改革兩個部分。
前篇:對外戰略
一 對我國外交的總體判斷
在經曆了長久的“韜光養晦”的國家策略之後,我國的國力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國家利益開始轉為向外擴張的內在要求下,我國的外交戰略開始由重在“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向“韜光養晦”與 “有所作為”並重。進入了新的外交階段 。
我認為中國現階段的對外戰略底線,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以建設完備的戰略石油保障和儲備體係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是:1、以不惜戰爭的決心盡一切可能避免發生戰爭。2、絕對不卷入與任何國家軍事對抗或者軍事競爭當中。這兩點從我國曆次處理外交危機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出。
首先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為國家實力有限,當前我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發展經濟,進行國內改革。這一切都需要以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為條件。而美國正是牢牢抓住了這一點,不斷地給中國同周邊地區製造矛盾。其目的無非是幹擾我國的改革進程,破壞我國的周邊關係,擾亂我國的改革發展部署,阻止我國的經濟擴張,並伺機侵吞我國民族資本和國有資本。以及通過作為調停人獲取對中國的談判籌碼,使其獲得經濟利益。而中國周邊的弱小國家也企圖趁勢從中國攫取利益,因此為了保持和平僅僅靠忍讓是不夠的,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威懾力。
因此“敢於進行戰爭”就是我國的一張王牌。因為有了這張王牌在手才能夠徹底威懾周邊的弱小國家使之不敢輕舉妄動。但是一味強調戰爭就又會陷入“中國威脅論”的全套。因此我國所采取的是一種“模糊”威懾力的策略。所謂虛虛實實,亦虛亦實。讓所有人都摸不透,因此不敢輕舉妄動。必要的情況下我國還可以讓某些人充當“鷹派”分子以個人名義散布戰爭恐嚇,達到震懾的目的。當然這一切都僅僅是台麵上的表現,我認為我國的根本底線仍然是“盡一切可能避免戰爭,不參與任何形式的對抗和戰爭”以換取寶貴的發展時間進行最為緊迫的對內改革。
因此無論是台海和東海危機再嚴重,我認為我國政府都會盡一切可能通過外交手段和幕後交易的方式來解決。雖然不怕戰爭但是絕對不會輕易開戰,不但延緩自身發展而且給人以口實。這中間如何斡旋就是中國和各大國之間的政治博弈了。
除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外,我認為我國現階段的外交還體現了以下三個原則:
1、國際交往的和諧原則,所謂和諧就是把“求同存異”切實貫徹到外交當中,對中國有利的要積極響應,對中國不利的要積極改善,暫時無法改善的就擱置爭議。但和諧不等於“我國賠本賺吆喝”,而是要綜合利用政治、經濟等各種手段對對方施壓,爭取國際交往的主動權。從我國同俄羅斯東部石油線路和最近的一係列商貿談判的過程當中就可以發現,我國已經開始走出了改革開放初期的“談判困境”,重新回到了毛澤東所倡導的 “用戰爭的手段解決政治談判問題,用政治談判的手段解決戰爭問題”的軌道上來。一句話,用談判桌之外的手段解決談判桌上的問題,用談判桌解決談判桌以外的問題。
2、積極的多元外交原則。這可以從三個層麵來理解,一就是采用積極回避的態度對應美國的遏製,首先是不承認美國是自己的對手,然後積極參與世界事務,並力爭同各個地區的各個層次的國家都建立排除美國在內的“經濟共同體”,營造一個有中國參與的交叉複合的多個經濟聯盟體,同時盡量將美國完全排除其外。這個外交原則有點類似於脾斯麥為了應對英國的遏製政策而對德國的外交設計,隻不過當年脾斯麥所營造的是安全體係而不是經濟體係。第二個層麵就是外交手段的多元化,我國開始逐步重視文化外交和民間交流的重要性。正在逐步的放開和嚐試支持文化外交以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從根本上影響其它國家對中國的態度,提高中華文明的整體形象。最後一個層麵就是將外交分為點麵的結合,根據同中國利益的親疏而確定不同國家的外交等級(這一點不是新內容了)。對其展開不同層次的外交策略。比如對非洲某些國家的“援助”性開發項目 。
3、務實的外交原則,我國的外交已經走出了從前的意識形態外交和以“韜光養晦”為主導的外交路線。其實從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對外經濟貿易的不斷發達。我國的外交增加了越來越多的務實成分,即外交也成為了發展我國國內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外交和內政被成功的聯係起來成為一個整體。我國開始嚐試在國際社會資本輸出,嚐試尋找產品銷售市場和原材料產地,並力圖在世界經濟規則的製定過程當中發揮作用以及利用外交手段謀取先進的技術和專利為我國企業的結構調整提供幫助,這一切都顯示出這一階段的我國外交更多地體現了務實的色彩。
二 我國的戰略重心
現代社會的任何戰略主要都是圍繞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這兩個因素做出的。因為經濟利益關乎國家命脈和社會穩定。可以說現代社會除了非常時期以外任何國家所麵臨的經濟問題就是國家安全問題。經濟問題處理好了國力才能提高,社會才能穩定,才有資源和能力深化改革,才有資本擴張勢力。
隨著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果,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了顯著提高,我國的國家利益開始從陸地疆域之內逐步向外擴展。與此同時我國的對內改革也已經進入到了至關重要的關口,能否將改革進一步深化並平穩的度過這個時期是我國目前的核心國策。
如何才能夠保障改革的實現呢?重點就在於保障我國持續穩定的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尤其是燃料資源——石油。隨著我國燃料消耗的不斷增加日益成為了我國經濟領域最為脆弱的環節之一。
有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所消耗的石油資源30%以上來自進口,因此國際油市上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給我國造成嚴重的影響,那麽嚴重到什麽程度呢?且不說我國承受著近似乎掠奪般的原油價格,最為危險的是石油瓶頸對我國軍事力量的製約,如果因為油市變動而造成我國石油緊缺,除了汽車不動,飛機不飛,輪船拋錨,甚至坦克待機,潛艇待命以外,紡織業、運輸業、航空、金融甚至飲料行業都會因為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而背負沉重的負擔。
有資料顯示如果石油價格上漲10美元並維持一年,那麽對我國的經濟影響將達到0.5%以上。因此我國目前最為重要的就是擺脫處於國際石油交易鏈的低端,建立一個穩定的石油輸入體係和儲備體係。而且從世界範圍內看,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也始終是石油,中國為什麽力挺薩達姆?說白了這個暴君的伊拉克是有限的幾個不屈從於美國壓力而能夠保障供應中國石油的國家之一 。而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也正是為了石油利益!
對一個大國來說最大的命脈就是石油。強如美國對石油的嚴重依賴也是有目共睹的。
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除了掠奪伊拉克石油之外,還能夠牽製其他歐佩克國家,打壓了歐佩克,就等於打壓了國際油價,打壓了俄羅斯經濟。更好的控製中東石油的輸出就能夠把日本韓國等國家牢牢掌握在手裏,並且危脅中國的國家安全。可以說除了那些死難士兵和他們的家屬,美國人在這場戰爭中得到的絕不僅僅是鈔票!因此我認為我國現階段的戰略重心就是“全力和全麵的低調的建設完備的石油保障和石油儲備體係” 。
我認為這個戰略分三個部分,首先是“全力的”,從我國國有大型石化公司的運作來看,我相信我國政府對於我國的整個石油輸入體係和石油儲備體係的規劃和建設是有著精細的總體規劃的。
每一個重要決策都是早有安排的。為了配合我國這個戰略目的的實現,我國政府采取了各種輔助措施,比如對印尼、新加坡等東亞小國在台麵上的忍讓,對俄羅斯的友好舉動,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和完善。可以說我國最近10年以來很多重大的外交措施和對外政策都是為了給這個戰略目標而提供的保障。
由於石油戰略的需要,中國政府正在大力開展能源外交。在國家主席胡錦濤上任以來4次訪問的14個國家中,與中國有石油合作關係的就有6個,分別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埃及、加蓬、阿爾及利亞和烏茲別克斯坦。中國與這些產油國都簽訂了石油供需協議。2004年11月11日至23日,在胡錦濤主席的首次拉美之行中,一個細節引起世界普遍關注:隨訪人員中同時出現了國內石油三巨頭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的數位高管。此次訪問不僅凸現“能源色彩”,而且顯示中國石油供應全球“建倉”戰略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其次是“全麵的”所謂全麵的就是要建成一個立體全麵的石油保障體係和儲備體係:它包括四條主要的石油輸入線,若幹個主要的石油/油氣生產基地和儲備基地。
所謂三條石油輸入線,就是北方從俄羅斯安加爾斯到大慶的“安大線”。有了這條線,我國東北的能源壓力可以大大減輕,並且還使中俄兩國的合作更加緊密,從日本的騷擾和俄國從最初的搖擺到最終的態度,可以看出俄羅斯在這個問題上的底線就是要確保與中國的關係不受影響。
因此這條線路的建設過程中的種種挫折都可以看成是中俄兩國互探底線的過程,雙方在不斷的了解對方的戰略意圖,不斷的消解敵意。可以說這條線的成功就是中俄兩國遠東政策的統一。
西麵從哈薩克斯坦到中國的石油輸入線路。這條線路是最近階段中國重點建設的石油輸入線路,這條線路把中國和中亞產油國緊密聯係在了一起,甚至還能夠將中東的產油國比如伊朗的時候輸入中國。大大緩解中國所麵臨的石油壓力的同時減輕了中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隨著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和不斷完善,這條線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對我國來說這條線路可以為西部地區的經濟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能源保障,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南麵是從巴西、委內瑞拉、東非、中東經過馬六甲海峽的石油輸入線路。這條路線是中國目前的石油生命線,有資料顯示中國進口的石油的50%以上都要通過這條航線。因此可以想象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裏將是中國同美國暗中爭奪的焦點。
除了美國遏製中國的一貫政策以外,六甲海峽對中國、日本、韓國來說都太過重要,可以想象各個國家都會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保障馬六甲不被對方完全控製。在目前尚未有合適的替代路線之前馬六甲因為其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必將是各國爭奪的焦點。
除了馬六甲海峽另外的焦點就是南中國海和台灣海峽。因為這兩處和馬六甲海峽一樣都是中國、日本、韓國的海上生命線。而且南海海域還蘊藏著巨大的石油資源。因此這三片水域就是未來10到20年內我國最為重要的擴張區,其意義怎樣高估都不為過。
所謂若幹個石油油氣生產基地和儲備基地,主要是指我國的十大石油戰略選區而言,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南海地區,和東海地區。言其重要並非是因為這裏的儲油量高,而是因為這兩處海上疆域的戰略價值遠遠高出其他內陸產油區。而東海又遜於南海。
那麽為什麽我國現在高調開發東海而似乎對南海視而不見呢?
我認為這是有原因的。首先,中日關係始終是一個重大的國際事件,可以說中日關係緊張與否的影響力涵蓋了整個東亞地區和東南亞地區毫不為過。而且可以大大牽製美國的注意。而日本又恰恰是一個不知趣的無賴。屢屢用教科書靖國神社問題惡心中國。因此拿中日關係作幌子來為我國的其他策略作掩護是最好的。
其次,東海是日本的門戶失去了東海就等於阻斷了日本的石油大動脈。拋開東海的石油資源不談,光日本的石油進口絕大部分都是從東海駛入東京灣的這一條,就足以讓日本對東海的風吹草動心驚膽戰。所以東海問題可以說就是日本的生死線問題,控製了東海就等於鉗住了日本的動脈。再次,東海處於台灣與日本之間。控製了東海就能夠徹底斷絕台灣同日本的海上通道。極大的威懾台獨分子,為我國統一台灣爭取時間。同時能夠極大的威脅關島的美軍基地,我國東海艦隊在這裏遊弋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另外一點就是,爭奪東海對美國的傷害不大,同時美國在這裏的牌麵很小,可以攪渾水的機會不多,麵對的對手隻有一個尚未擺脫控製的“非正常國家”日本和一個“省級行政區劃”台灣,中國當然遊刃有餘。
但其實這種對美國“側翼的側翼的側翼”的打擊才是中國崛起過程中對美戰略最重要的殺招!(這也是曆代曆史上皇帝打擊權臣和權臣之間鬥爭的常用手段)最後一點當然就是東海已經探明的石油,這也是我國擴張的最好借口。因此我國一反“和諧發展”的外交原則,對東海問題拒不退讓。而且步步緊逼將東海問題引向了日本國對戰爭反思之上,讓日本美國都成了受氣寡婦,有苦說不出。為中國的戰略擴張找到了最好的掩護。
而南海問題則比東海更加凶險。如果說東海之爭不過是中國崛起的牛刀小試那麽南海的爭奪足以稱得上是中國崛起的第一道關口。
有人問為什麽把南海作為重點,而不是台灣呢?
這的確是有原因的。因為首先,中國的崛起不像老牌國家那樣能夠借助戰爭或者經濟危機,中國隻能紮紮實實地從家門口東海開始一步一步的蠶食,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擴張。我們都知道美國圍堵中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島鏈”政策。借日本不斷的騷擾中國。而中國的反擊策略也很明確,收複台灣。但是如何收複就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說複雜其實也不複雜,說白了收複不過是看中國的國力和需要,必要時動武,原則上和平。但是複雜就複雜在如何判斷何時動武何時需要上。
台灣對於中國的重要有三點:其一是是中國牢牢控製台灣海峽,因為韓國日本的石油是從這裏通過的,控製了台灣海峽就鉗製住了日本,徹底讓日本熄火。另一個就是台灣是大陸東部地區的安全保障,台灣在手本來暴露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就成了不是內陸地區的內陸地區,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大大有利。最後一點就是台灣可以作為中國太平洋戰略的跳板和門戶。有了台灣才談得上進行太平洋戰略。
而以目前中國的國力,離太平洋戰略的實現還相差很遠,因此台灣對中國的意義主要是在台灣海峽的控製上以及國家安全上。而在國家安全層麵,隻要維持現狀,以台灣目前的實力和大陸對台灣的鉗製使台灣不可能對大陸的國家安全造成實質性的破壞。可以說隻要美國不駐軍,台灣對大陸的威脅很小。因此如果大量能夠避開台灣海峽而控製日本的石油輸入線那麽台灣的戰略意義在現階段就很小,統一的壓力就被減輕了。我國就從“被迫武力統一”的陰影下走了出來,可以靈活自由的運用武力威嚇、金錢政策、和平交流等多種手段反獨促統。用時間和耐心來解決問題。而東海策略的實施就已經大大減輕了台灣海峽的壓力,日本就在製定100個哪怕上萬個關於幹涉台灣的法律也無法從東海直接跳過去還是要直接和中國在他的家門口衝突,而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估計日本人在變態也不會做。可以說東海策略是這樣一招絕妙好棋。
但是這個好棋恰恰是為了下一步好棋所做出的鋪墊。所以我才強調南中國海的爭奪才是中國崛起策略的試金石和第一道關口。
南中國海,除了豐富的石油儲備之外,這裏是日本、韓國、台灣和大陸的石油輸入大動脈。周邊的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石油儲備中心。也是東南亞國家之間的交通動脈。5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文萊之中除了文萊可以不計算在內以外其他四個都對中國心懷鬼胎。而其西麵的門戶馬六甲海峽絕對是所有相關國家誌在必得的戰略據點。因此南中國海對中國來說是崛起最重要的基礎也是最大的挑戰。
回想當年秦國統一戰爭也是從奪取了巴蜀糧倉、平定楚國開始的。因此我有理由相信平定南海,奪取南海的石油資源就是中國崛起的基石。也是中國崛起的序幕。因此對南海的戰略我將在下文討論。
我國戰略重心的最後一個層麵是“低調的”。時代的不同迫使我們不可能再像封建國家那般通過王朝戰爭來達到擴張的目的,而且在我國石油輸入線路和石油儲備體係尚不完善的時候更不能夠輕言戰事。而且我國的這個戰略關乎國家安全,因此更要低調行事,我國政府靈活的運用台海問題和日中關係問題就是要轉移外界的注意力,緩解南部和西部的壓力,為我國的石油輸入線路建設贏得寶貴的時間。可以說隻有低調隱蔽的“內幕交易”才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我國的國家利益。此前在委內瑞拉大勝印度石油公司,對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的收購都不會是一般的商業行為而是關乎國家安全的重要商業決策。也是我國石油外交政策的豐碩成果。
中國的國家戰略(三)
我認為,我國的近期對外戰略是圍繞著保障著我國的石油保障體係的穩定建設,和石油戰略的成功實現,以及建設更加宏觀層麵的外交體係而製定的外交戰略。我認為,近期的戰略目標主要就是一方麵穩定周邊關係,一方麵為我國尋找資源,為中國打開銷售市場和為中國尋找原料產地。為國內的經濟建設服務。另一方麵就是為我國的國家安全做保證。構築一套整體的全局意義上的外交體係,從而為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內改革做保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四麵出擊,廣交朋友,不稱霸,不對抗”。有朋友說這個分析怎麽與台麵上的講法一樣?我認為在戰略層麵上必須實行這樣的政策才能夠保證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內改革的平穩進行。目前對我國來說內政問題比對外擴張更加緊迫。因此,此時的對外戰略應該仍然以緩和矛盾為主,但是一定要在經濟和對外事務上有所作為。同時為我國日後的深度崛起打下基礎。
本部分擬分為六個方麵,分別是中國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的策略分析和對中美關係、中國同歐洲、拉美、非洲的關係的分析。
環顧中國四周,北方的蒙古和俄羅斯目前的狀況已經基本穩定,東部除了韓國、日本就台灣與茫茫太平洋,那裏雖然孕育著未來的希望,但卻沒有中國目前所需要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廉價的人力資源。西部邊疆雖然能夠提供這些,但是豺狼四顧,豐富的石油和重要的戰略價值吊起了了美國和歐洲強國的胃口,慢慢複興的俄羅斯將這裏作為他們帝國重生的希望之地,南部虎視眈眈的印度也在不斷的伺機北上擴張。除了這些影子對手以外,我國還要麵對那些尚不能確定敵友的原教旨派穆斯林。在東突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我國的西進策略需要更加開闊的眼界和胸襟。而南部邊疆則是另一番景色,在那片湛藍的海水周圍散布著星羅棋布的大小國家,他們鬆散、爭吵,尚未找到自己的角色。這裏的一切都還處在未定的狀況,雖然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國都在覬覦著這裏,伺機瓜分。但尚未有任何人完全將這裏掌控。因此這裏將是中國的希望,但同時也是對中國最大的挑戰。
(一) 中國中期對外戰略的北疆部分
我認為我國在北疆方麵的狀況總體是趨向緩和,這是由於北方局勢所決定的。我國北部隻有三個鄰國,俄羅斯、蒙古和朝鮮。過少的鄰國使得我國在北方幾乎找不到可以擴張的對象,俄羅斯的實力注定了隻能作為被防備的夥伴而不是可以控製和影響的朋友。而蒙古夾在中俄之間,除了讓他中立以外,任何偏袒都會影響到中俄關係的良性發展。因此對蒙古隻能在中俄議定的範圍之內進行經濟滲透,而不可能全麵掌控蒙古的經濟。而朝鮮,限於其狹窄的領土麵積和過於敏感的地理位置也不是一個理想的擴張對象。因此北疆的政策主要是防禦性的,防禦的對象主要是俄羅斯和美國,具體就是由當時的國家實力來決定。目前來說防禦的對象就是美國。首先要防備美國在蒙古的滲透。其次就是防止美國在朝鮮問題上做手腳,防止朝鮮半島的局勢發生變化。說白了就是要努力維持朝鮮半島的現狀,因為無論男北方那一方統一對方都會給北疆帶來危險,很難保證統一後的朝鮮半島不會對我國東北提出領土要求。或者借美國對我國進行訛詐。
除了防禦以外,以目前北部的狀況,我國的作為主要體現在對俄羅斯的石油策略上以及對朝鮮半島的“經營”上。石油問題的重要自不待言,朝鮮半島問題對我國同樣有著很高的價值,因為朝鮮半島可以作為溝通中美的鏡子和渠道,一方麵,當美國威脅到我國的核心利益之時,可以借朝鮮警告美國;另一方麵,當中美發關係突遇寒流的時候,也可以借朝鮮半島的問題與美國合作,借半島問題而修補關係。因此我認為現階段最好的半島狀態就是保持原狀,防止韓朝任何一方優勢過大,破壞均衡。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對待朝鮮絕對不能采取像美國對待日本一般的主奴政策。而是要用“王道化之”,一方麵幫助朝鮮自立自強,一方麵把朝鮮作為中國的經濟衛星國。使朝鮮認識到隻有牢牢地依靠中國才能夠發展自身,用我國的實力幫助朝鮮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中朝關係,而不是僅僅靠利益手段。那樣的話一旦今後朝鮮半島統一,那麽統一後的國家非常有可能成為搖擺在中美利益之間的投機分子,對我國來說決不是件好事。
簡析我國北疆地區的對俄策略
作為我國北疆最重要的鄰國,俄羅斯從來都不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無論未來的俄羅斯會繼續保持當前的集權政體+代議製民主政體的混合政治模式,還是向議會民主製國家演變(我個人認為除非在普京主導或者支持之下修改憲法,否則其他政治勢力在近期絕對不可能完成這種改變)都不會改變對中國的策略底線。這是由兩國的自身實力和國際環境所決定的,這兩國國家隻有合作才能夠共同崛起對抗美國的遏製。因而俄羅斯將會以石油為媒介拉近同中國的關係。而今後的北疆很可能就是兩國共同發展的一個窗口。當前俄羅斯所企求的勢力範圍是中亞,在東北亞地區應該不會與我國有什麽衝突,隨著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上海合作組織作用的不斷增強,昭示著兩國將會在更廣闊的領域內展開合作。加上安大線石油管線的建成,可以說是給中俄在東北亞的合作上了保險。因此我個人認為在北疆中俄兩國總的趨勢一定是合作,共謀發展,這是兩國當前最重要的核心國策之一。當然如果俄羅斯認為我國在中亞的擴張行為超過了其能夠容忍的範圍,那麽很有可能在北疆有所動作加以警示。
從最近兩國對邊界、吉化汙染問題的處理來看,兩國政府的相互信任正在平穩的增加。這對我國來說是最好不過的情況。目前搞好同俄羅斯的關係,不但有利於我國的石油戰略,促進國內的經濟發展。而且對我國進入中亞地區大為有利。除此之外,兩國的友好關係將更好的促進整個亞洲地區局勢的穩定,而這將更好地促進中國的崛起。
(二) 中國中期對外戰略的東方策略
東方策略所針對的主要就是台海問題和日本問題。
我首先要說的是,無論台灣問題還是日本問題。在現階段都有兩麵性,首先台灣和日本對大陸的經濟建設都有促進的一麵。其次台灣和日本都有阻撓和幹擾大陸發展的一麵,而且台海問題還是一個相當敏感和複雜的問題。因此我認為現階段我國的東方策略的核心就是四兩撥千斤,綜合各種積極的手段避免危機,始終使日本和台灣對大陸的發展起到正麵的推動作用。決不能因為對方的挑釁和不智行為而主動破壞現有的東部局勢。但是對於日台及美國有預謀的針對大陸的金融安全甚至國家安全的破壞活動或者分裂領土的行為則要堅決的回擊,而且這種回擊一定要打疼對手。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東海問題就是一個好的開端,凸現了我國政府良好的大局觀和對局勢的準確把握能力。
台海問題是一個關乎我國崛起的重要問題。這是由台灣的戰略價值所決定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台灣在地理上的戰略價值以外,台灣對大陸的經濟發展還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對於一切對經濟發展有利的因素我們都要用一切手段加以爭取,隻有這樣精打細算才能夠支撐起我們遼闊的祖國。
因此現階段對台灣的基本政策就是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穩定不要危機。但和平和穩定不是靠等待和祈求能得到的,而是要靠我們冷靜理智積極地爭取才能夠得到。
所謂冷靜,就是始終要保持自己的步調,不能夠被任何他國所牽製。不能夠隨意的暴露我國在台海問題上的底線,何時武力統一何種程度的武力統一是我國對台問題主動權的保證,是絕對不能夠妥協的。 "槍杆子裏出政權”的理論在當今的台海問題上仍然沒有過時。
其次要能夠準確的判斷局勢的變與不變。所謂變就是台海緩和和緊張之間的轉換,能夠從日美台三者的互動當中判斷出局勢變化的端倪,並從源頭上予以解決。不變的就是要緊緊抓住問題的實質:“是否承認一個中國,不承認台灣的獨立地位”絕不能因為台海暫時地緩和或者緊張而錯誤的判斷局勢,給美國日本以可乘之機將台海問題複雜化。
**************附帶說明**************
關於武力統一台灣問題
我認為除了非常狀態下為了奪取戰略主動,對台灣原則上是不能夠使用武力的。因為一旦使用武力,那麽之前大陸所提出的一切“和平崛起”的理論將全部成為泡影,在美國及其盟國的大力宣傳之下,大陸周邊國家(主要是民眾)的敵意將空前高漲。不僅如此還要麵臨巨大的外交壓力,以美國為首的列強必然會以大陸破壞東亞政治格局的行為為借口而進行政治勒索。由此引發的製裁和爭端將是不可想象的。同時戰爭同樣會影響到國內的穩定,戰爭加上戰爭後續的影響和震蕩很難估計會給國內帶來多大的災難性影響,而更重要的是很多影響都是隱性的,難以被觀察和估計。因此可以說戰爭是下下之策。
*************************************
因此我認為現階段,最佳的對台策略就是要從戰略上孤立台灣的同時降低其戰略價值,然後以拖代打。不過這拖不是被動的拖,而是主動的拖。所謂被動的拖就是大陸被情勢所迫必須收複台灣,但當時的條件尚不具備(比如戰略石油儲備不足)因此必須拖延時間。這種情況下我們就相當被動。比如1996年李登輝公然叫囂的時候還有前段時間陳水扁上台後叫囂公投,情況就非常危急,如果台灣那個時候真的鋌而走險逼大陸攤牌,那麽大陸就很難辦了。必須有實質動作應對,但是當時大陸的很多準備尚不充分,所以兩次都動用了最直接的方式--軍事演習來震懾台灣(95、96的大型軍事演習,2004年的中法兩國的海上聯合軍事演習)。
我認為這種方法既能從戰略上打擊台獨勢力,又能保障我國石油輸入線路的安全,而且威脅日本的石油動脈,保障了台灣對大陸經濟發展的良性促進作用,同時減輕了大陸統一的壓力。給大陸以充分的時間發展和準備。那時統一的時間表就完全掌握在大陸的手中,無論日美如何咄咄逼人,隻要台灣沒有核武器就肯定無法阻擋大陸統一的趨勢。但反過來說如果台灣真的有了核武器那麽武力統一的可能性就相當高了。
目前大陸的東海戰略已經成功地把台灣和日本分割開來,初步完成了對台灣的包圍。再加上南海戰略的實現就能徹底完成對台灣的戰略包圍,我認為到那個時候台灣就再沒什麽方法能夠阻擋統一的步伐了。
但如果在這個期間台海發生危機,那局勢就很微妙了。因為很有可能是美日台精心策劃的自救行動,對付起來就要小心謹慎。因為如果丟失了東海,日本和台灣被分割。如同在美國的島鏈之中插入一柄鋼刀,包圍了台灣,威脅著日本。中國由守勢突然變為攻勢。美日台都很難過,我相信美國和日本是絕對不會坐以待斃的,加上走投無路的台獨分子說不定會有厲害的招數出現。不過這就不是現在能夠預測的了。
(三) 中國中期對外戰略的西向方針
中國的西方問題很複雜,說複雜也簡單。
我之所以認為西部問題複雜,是由我國西部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結構決定的。那就是處在一個“兵家必爭之地”上。
中亞在目前的亞歐大陸版圖上的戰略價值,有點類似於我國的中原地區,就是“地處四方之中,可以合天下之全勢。中原四通八達之地,為四方聯係的樞紐。由中原趨周圍地域、由周圍地域趨中原,都很便捷。其形勢與周圍地域息息相關。中原有事,必涉及四方;四方有事,必影響中原”。
從地圖上很容易看出,中亞地區四麵被圍,東有中國,南有印度,北靠俄羅斯,惟有西麵沒有地理大國,但卻與最為凶險的地區,“全球石油動脈”中東地區接壤。那裏正是美國和世界各大國所夢寐以求的土地。可以說中亞將是一個激烈的角逐場。在這裏各大國之間的鬥爭是明確和直接的。
1、 俄羅斯中亞策略簡析
對俄羅斯來說,中亞地區是他最後的防線和擴充勢力的機會。蘇聯解體之後,由於俄羅斯國力的大幅滑坡,導致俄羅斯幾乎完全喪失了原有的歐洲和中東地區的勢力範圍。不僅如此國內也同樣麵臨著民族分裂分子的威脅(前段時間普京曾經改革了俄羅斯地區一級的行政區劃其目的就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尤其是恐怖主義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不斷高漲的今天,俄羅斯的“腹部地帶”變得非常脆弱。如果中亞被美國掌控,對其腹部進行滲透和促其分裂,那麽俄羅斯就又會陷入新的戰爭泥潭,民族和國家複興就又成了泡影。因此控製中亞局勢,保持穩定。以保證自身安全應該已經成為了俄國的基本國策之一。
加上中亞地區可以作為未來俄羅斯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國內經濟危機的轉嫁地。除此之外,控製了中亞還可以形成對中國的包圍,控製中國和印度兩個核大國的陸地石油輸入線路,東南可以直接威懾到中國和印度。向西可以威脅脆弱的中東。如此重要的戰略價值俄羅斯絕不可能不懂。因此我認為中亞地區在俄羅斯戰略決策中的位置就如同台灣在中國的戰略決策中的位置一樣。屬於國家的核心利益範疇。因此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俄羅斯不會允許任何國家染指此地。
但現階段俄羅斯還不能完全掌控中亞,缺乏同美國抗衡的實力。因此我認為俄羅斯最可能采取的方法就是在中亞建立幾套不同性質的集體同盟體係,分別是俄國同中亞國家的單獨聯盟,也就是中亞合作組織與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共同體合並後的新聯盟。以及同中國甚至印度結成的上海合作組織,在未來甚至可能成立包含歐洲在內的合作組織,當然也可能有某個組織邀請美國參加,但我們應該看到這些組織對俄羅斯來說是具有不同意義的。
首先機製最健全,效率最高,權力最大的一定是俄羅斯單獨同中亞國家建立的聯盟。因為這個是俄羅斯影響中亞的最重要工具,沒有任何其他大國插足的餘地。其次與中國甚至印度結成的上海合作組織將會是合作最廣泛,並且唯一能夠具有“軍事力量”的合作組織,因為隻有聯合了中印的力量俄羅斯才能夠在中亞保持駐軍,同駐紮在阿富汗的美軍抗衡。並且借上海合作組織加強與中印的合作用能源利益保障兩大國對中亞穩定和承認俄羅斯地位的承諾。最後俄羅斯也不能夠完全排除美國在中亞的勢力,造成事實上同美國的全麵競爭,因此我傾向於俄羅斯還會在經濟領域或者新技術領域同美國或者歐洲結成一個能夠對話的“論壇機構”當然其作用主要就是利用其資本和技術,僅限於經貿領域的“論壇”。
但中亞各國也對自己處境有一定的認識,不會甘心成為俄羅斯的附屬國。相反,各國都希望此地能夠成為平衡各大國之間利益的緩衝地帶,這樣各國就可以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因此保持中亞各方勢力的平衡將成為中亞國家的外交原則之一。以防止形成美國或俄羅斯獨霸中亞的局麵。這也決定了美國不會在中亞完全消失。以及中國可能會在中亞得到更多的利益。
2、 印度中亞政策簡析
印度,是繼中國之後最有實力加入大國俱樂部的新貴。但是因為地理和曆史的原因,印度向外擴張的道路注定是崎嶇的。因為它的東北與中國接壤,而東麵的東南亞又是中國傳統的勢力範圍。按目前的中緬關係來看,印度幾乎沒有向東擴張的機會。如果印巴沒有分治那麽印度很可能會以準“伊斯蘭第一大國”的身份向西推進,擴張其勢力範圍。並且很容易同阿富汗等伊斯蘭國家達成聯盟。但是由於印巴分治之後在很多原因作用之下,印度與巴基斯坦成為了不共戴天的仇敵,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堵住了印度西擴的可能性。因此印度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與巴基斯坦和解,並且迅速與其展開合作。但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幾十年的宿怨加上很多不確定的外因作用,要想與巴相逢一笑,不是輕鬆的事。
處於發展本國經濟和構築戰略石油體係的目的,這使得印度具備逐鹿中亞的主觀條件,但就是缺少一個機會,因此我認為印度會很高興能夠加入到中、俄的上海合作體係當中,獲得夢寐以求的在中亞地區的發言權。而美國也樂意讓印度加入到上海合作組織之中牽製中俄。印度的加入會讓整個南亞的勢力變得更加均衡。而對俄羅斯來說,印度的加入也有好處,一方麵,印度也希望這個地區保持穩定,促進其本國經濟發展。並且基於對石油和市場的共同需要,印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中的作用,更有利於俄羅斯扮演協調人的角色。因此對俄羅斯也會歡迎印度的加入。對中國來說,盡管印度可能會削弱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當中的作用,但也是利弊兼有的。比如印度對於美俄任何一方獨霸中亞都是一個牽製,在某些敏感問題上,印度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掩護,便於我國隱性調節各國利益關係。這對對我國就是利的一麵。
3、 美國的中亞政策簡析
我認為美國的中亞政策到目前為止與俄羅斯進入了膠著狀態。從反恐之初到烏克蘭顏色革命勝利期間所取得的戰果正在逐步消退,俄羅斯在中亞的卷土重來讓美國也一時陷入了防禦策略之中。現階段美國肯定在積極製定新的應對策略,目的就是為了奪取裏海附近的石油資源同時防止俄羅斯控製中亞。最低限度要把中亞和中東分割開。使俄羅斯、中國、印度都不能借助中亞地區近而滲透至中東地區。並加緊對中東地區完成實際控製,顛覆對美國不友善的國家。將石油資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說起來真的讓人難以想象,世界頭號強國在石油麵前恰恰是最脆弱的,是世界上對石油依賴度最高的國家,如果有哪個國家能夠控製中東的石油,那真的牢牢卡住了美國的脈門了)。我認為美國的首選策略就是在伊朗阿富汗一線建立戰線。牢牢守住這條“紅線”不能允許中俄印任何國家插手紅線以西的事務。
同時盡一切可能平衡中亞的局勢,防止中俄瓜分中亞或者共同主導中亞地區。盡一切可能削弱中俄在中亞地區的決策和執行能力,也就是削弱上海合作組織。
另外美國可能會采取各種手段破壞中亞地區國家的穩定,因為中亞地區的混亂將直接幹擾到中俄的國家安全,並且這種安全隱患給美國以反恐為名義的滲透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如果滲透成功將直接威脅到中國的石油安全和西部邊疆的國家安全,因此我認為中亞地區最大的威脅是美國暗中進行的顛覆和破壞活動致使中亞國家的不穩定。
4、 試析我國的中亞政策
我認為近期我國的中亞政策的核心將是兩點:1、優先解決石油問題後,主張中亞地區門戶開放、利益均沾2、借印度、俄羅斯之兵穩定西部抵禦美國。無論在經濟還是軍事安全兩個領域裏都不稱霸,都不當頭。但要用一切手段防止美國成功的破壞中亞地區的穩定。
把石油問題排在首位,我覺得是當前的石油儲備形勢的客觀需要。前文已經談過,這裏主要談後者。為什麽要提出門戶開放與利益均沾呢?這個策略是當年美國人在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候所提出來的,其用意在於表麵上是為了調和列強之間因為勢力範圍和利益不平等而發生的爭執和衝突,能夠保證列強之間勢力的均衡,維護和平。實際上是使沒有任何勢力範圍和軍事實力弱小的美國能夠借其他列強的堅船利炮進入中國,同其他列強一起侵略中國。這個政策的妙處就在於當各個大國之間的勢力不平均,並且互存敵意的情況下利用大國矛盾為相對弱小的國家創造機會。而當前的中亞地區正是大國之間利益和勢力不均衡的狀態。我國在東亞的核心利益就是石油、經貿、國家安全。這三者的實現都有賴於中亞地區的穩定。與我們相似,俄羅斯和印度利益的實現也有賴於中亞地區的穩定,隻有美國可能是一個破壞性因素。因此我認為我國的策略要以穩定東亞局勢為基礎。
其次,因為俄羅斯、印度、中國都將中亞地區作為自己的重要市場,三國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肯定會導致貿易上的摩擦和衝突,而這種衝突對目前處於發展中的三國來說都將是嚴重的問題。對於中印兩國,很可能一筆小小的糧食貿易就關係到兩國幾千萬糧農以及中間商的全部財產。所以我國要盡一切可能避免和減少與俄羅斯和印度因為貿易而發生的衝突,能夠預見風險,同時把可能出現的衝突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第三,我國已經成為了美國理論上的假想敵之一。現階段在我國尚未完成國內經濟體製改革,經濟法發展尚未完全走向良性軌道,國內政治體製改革尚未完善,政府執政能力尚未達到最佳,為了保障我國的改革順利完成,鞏固經濟建設成果。此時絕不能給美國或者任何國家以妖魔化我國的口實或幹涉我國事務的借口。所以我國西亞政策的第三個重點就是要盡可能隱蔽在俄羅斯甚至印度的身後,絕不直接幹涉中亞事務和明確的擴張主張。
基於這三點,我認為我國最好的中亞策略就是學習當年的美國,提出門戶開放與利益均沾,即能夠平衡俄羅斯和印度的利益還能夠滿足中亞地區國家發展經濟的要求,而且促進了當地局勢的穩定。可以說對我國是最為有利的。
中亞策略的另一個方麵是防禦性的。除了前麵主動積極地穩定局勢,我國必須時刻警惕美國的破壞和幹擾。我認為此地區的局勢混亂隻對美國有利。因此我國要時刻團結俄羅斯和印度,使這兩個國家能夠同我國一起穩定本地區局勢。要注意的是雖然俄羅斯最希望能夠在中亞地區駐軍,但如果由他主持就等於是把自己推向了直接同美國競爭的pk台。因此俄很有可能借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共同協作貫徹和實施駐軍的政治意圖。這對我國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一舉措很有可能把我國和俄羅斯牢牢的拴在一起,從而將俄美關係中間人的角色拱手讓人。那時我們將失去中間人角色所能夠得到的一切利益。因此我認為最好的方法仍然是站在幕後,借印度甚至聯合國的力量來達到駐軍維護穩定的目的。盡量防止同俄羅斯過分緊密的聯係,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保證本地區穩定。通過談判桌而不是解放軍發揮我國的作用。(當然我們需要用解放軍來解決談判桌上的問題)要牢牢把握住自己不結盟不對抗的策略底線。
(中國收購伊朗價值千億的油田,說明我國的石油外交又上層樓,但不知美國將有何對策。)
(四) 南方政策
我認為南方政策是我國崛起戰略的重點。
我之所以反複強調,是因為我認為南海地區可以成為我國未來的石油戰略儲備區和我國領海安全體係的另一個基礎。而且東南亞地區同樣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而對我國這樣一個石油需求大國來說,自家門口的石油資源自然是誌在必得。而且就目前的石油形勢來說,隻有我國牢牢控製住了南海,才能夠保證在戰略石油儲備上的獨立地位,不再受製於人,不再承擔石油風險。
同時東南亞還有豐富的橡膠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和巨大的消費市場,而且最重要的是東南亞大部分國家在世界經濟鏈條上處在中國的後方,這裏的國家沒有自己的製造業體係,沒有自主的知識產權。隻有在這裏我國尚不完善的製造業和科技企業才能夠賺取到高額的附加利潤。換句話說我國的經濟要逐步實行走出國門的轉變這裏就是我國最佳的商品市場和一部分製造中心。
同時東南亞國家的農業潛力相當大,可以大大緩解我國的糧食壓力。全可以作為我國經濟轉型期糧食儲備的重要來源。
因此我國南海策略的最終目標是要完全掌控南海,但是目前又不能直接同美國爭霸,也不能夠個任何國家以中國崛起威脅論以借口。而且南海沒有其他大國能夠加以利用,這給我國的決策將帶來巨大的困難。因為美國將有更多的機會直接與我國交鋒,而在缺少其它大國的情況下,我國可以借助的力量不足,給我國的決策將帶來很大困難。而如果扶植本地區國家則完全有可能成為有實力的“騎牆派”,反而給自己製造了障礙。如果將印度、澳大利亞、日本等國拉入本地區,又會造成請神容易,送神難的局麵也不利於我國長遠目標的實現。
因此基於全麵掌控與不稱霸兩者之間的矛盾,而把南海問題作為最重要同時最艱難的對外決策。
1、試析美國在南海的可能策略
按照目前的東南亞形式,我認為美國圍堵中國比在中亞地區要容易得多,因為這裏除了中國以外沒有其他的大國,美國的決策減少了很多壓力。同時東南亞各小國之間的矛盾、本國內部穩定的政治和經濟局勢、小國外交缺少原則性的屬性都為美國插足這一地區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條件。美國可以運用經濟、軍事各種手段幹擾東南亞的局勢,阻撓或者挑釁中國的東南亞政策。
而且更主要的是,美國已經意識到了中國目前的策略重點,因此以高調的軍事行動,警告我國其已經做好了準備。我認為在東南亞美國有以下一些重要優勢:
首先,美國已經利用軍事優勢在東南亞駐軍,可以預想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裏美國將依靠駐軍這種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控製更多的東南亞國家,依靠美國的駐軍來保證東南亞親美政府的連續性。如果美國能夠在東南亞大範圍的駐軍,那麽中國的南海策略肯定是無法展開的。因此我們首先要反對的就是美國軍事力量在南亞的擴張。
其次美國還可以利用經濟優勢控製東南亞各國。因為自東亞經濟危機以來,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命脈不同程度的受到美國資本的控製,因此美國完全可以通過經濟控製的方式來達到脅迫東南亞各國政府的目的,不用軍事手段迫使東南亞國家向美國靠攏。
第三,東南亞小國外交的無原則性也是美國可以加以利用的重要方麵。因為作為小國,很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大國之間的緩衝地區,從而左右逢源。所以東南亞各國很可能有義無意的挑動中美之間的摩擦,從中獲得利益。
再次美國還可以在東南亞國家之間製造摩擦和爭端,導致發生武力爭端,或者直接挑動東南亞國家的內戰使本地區局勢動蕩。給美國更進一步控製東南亞提供機會和借口。美國的這一政策對中國的傷害尤其重大,因為如果中國介入東南亞事務就肯定要穩定該地區局勢。到時候美國將和中國一同扮演調停人的角色,完全可以借中國企盼和平之機訛詐中國。
此外美國對馬六甲海峽的控製就像是懸在中國頭上的利劍,時刻威脅著中國的石油命脈。借這張牌,美國可以輕而易舉的從中國航運榨取利潤,或者以海盜為借口訛詐我國。
而且美國還可以拉攏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不斷的將東南亞地區形勢複雜化,使我國的南進策略遭遇更多的困難。逼迫我國為了保證南進而采取美國所希望看到的方式:“組織聯盟國家”的方式。這樣就可以抓住中國企圖擴張的證據對我國大肆加以誣蔑和妖魔化,逼迫東南亞各國對中國擴張問題表態,從而圍堵中國。
除了這些策略,美國還可以通過扶植某東南亞小國直接對中國進行挑釁和侮辱,迫使中國對其進行報複,而後美國以調停人的身份介入,不但成功妖魔化中國而且迫使中國依賴美國的調停和幫助,借機對中國進行訛詐。
可以說美國在東南亞的策略實質就是:惡化和複雜當地局勢,圍堵中國的南進。並采取一切手段逼迫中國動武或者建立聯盟以保護自身利益。從而使美國能夠得到妖魔化中國的借口。
當然,除了優勢以外美國在東南亞的策略也不是無懈可擊的,其同樣存在著很多劣勢。隻要我國政府能夠準確判斷局勢,巧妙運用個中手段,完全可以四兩撥千斤,將美國的優勢化為我國的優勢。
美國的第一個劣勢就是,除了美國希望本地區動蕩和混亂以外,任何國家都不希望看到一個混亂動蕩的東南亞。首先是東南亞國家自身,任何其中一個國家陷入動蕩都會影響整個東南亞國家的發展。在東南亞國家普遍以恢複經濟為核心的今天,混亂和動蕩無疑是東南亞國家最不希望看到的。其次,印度也不希望看到動蕩的東南亞。作為同中國一樣的發展中大國,印度也需要東南亞為其國內不發達的製造業尋找市場和原料。因此印度在東南亞的核心利益同樣是經貿,並且同中國一樣企盼穩定的東南亞。尋求穩定的共同要求將是美國破壞的最大阻力。
其次是美國對馬六甲的控製,不僅僅牽製和遏製了中國。還封堵了印度,控製著日本。因此美國利用馬六甲問題訛詐中國必然會影響日本,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利用日本這張牌,妥善解決馬六甲的爭端。
再次,東南亞國家不是傻子,不會主動選擇與中國對抗,更不會放棄中國,一邊倒的靠向美國。所以這些國家絕對不會隨意在關係中美大局的問題上表態。相反各國還會對美國心存戒意,害怕美國會擾亂其本國的政治局麵。因此隻要我們善待東南亞各國,維護本地區穩定,東南亞各國是不會放棄中國這個巨大的商機的。在商業和國家安全聯係上的緊密性將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天然的紐帶,這個牢固的基礎決定了中國不可能輕易被美國排擠出東南亞。
另外就勢經曆過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的國際形象大幅提升,而美國的形象則一落千丈。東南亞國家的領導階層都能夠明白美國對東南亞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危害有多麽深刻。因此美國重回東南亞的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綜合上述優劣形勢,我認為美國很有可能采取類似“馬歇爾計劃”一樣的經濟援助,首先以美元為手段再次打開東南亞的大門,為其進一步拉攏和分化東南亞國家做準備。其次拉攏印度進入東南亞,挑動中印貿易衝突,破壞我國的南亞政策。第三將南海問題複雜化、國際化,借助某個傀儡政權在南海挑釁,逼迫我國采取軍事手段。從而給其妖魔化中國提供口實,同時方便美國的軍事力量進入南海。或者將南海問題國際化,徹底斷送我國的石油夢想。還可以在東南亞國家製造內亂和武裝衝突從而武力介入,或者以共同解決為名義訛詐我國。
2、試析中印關係及印度可能的東南亞策略
作為中國南部最大的國家,印度也是為數不多的核大國之一,中印兩國的關係如何發展,將影響到整個亞洲地區的和平和穩定。因此如何麵對印度無疑應該是我國南方政策的重點。在印度尚未掌握核技術的過去,中國可以隻把印度作為戰術層麵的敵人,並扶植巴基斯坦與印度對抗削弱印度。因為我們掌握著對印度的王牌力量,無論如何印度也不敢同我國開戰。但隨著印度核力量的發展和壯大,我國必須將印度的地位提高到戰略層麵,並且作為友好國家之一。改變以往的對印策略,緩和中印關係。爭取與印度這個南亞大國共同發展。而不是相互競爭。
我們不能因為掌握著緬甸和巴基斯坦,就認為可以高枕無憂的對待印度。我認為盡管印度的政府效率、國內的凝聚力等等很多可能不如中國,但是印度絕對不會是一個短視的國家,正相反印度的實力決定了印度早晚會成為世界強國之一。麵對一個正在成長的強國,我們要積極地培養、幫助其樹立牢固的外交原則,使之成為一個有著明確外交原則的能夠負責的大國。而不是成為搖擺在各國利益之間,不斷進行訛詐的無賴國家。因此不斷的弱化巴基斯坦和緬甸對印度的鉗製並且及早的在印度同這兩個國家和解或者找到其他解決方法之前,以朋友的身份主動同印度解決南亞地區的勢力問題是當務之急。並且應該及早的將印度作為一個夥伴一個地區大國加以對待,加強同印度的戰略對話以及戰略合作,幫助印度樹立大國形象。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南部邊疆獲得真正的穩定。
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中印兩國之間的競爭不僅存在而且相當激烈。並且由於兩國都是人口大國,在製造業尤其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以及農產品的貿易爭端都關乎兩國的核心利益,即政治穩定問題。因此如何科學的處理好中印之間的經濟摩擦將使中印關係中頭等重要的問題。甚至可以說如果經濟問題解決了、處理好了,那麽中印之間就沒有任何障礙了。
因此我認為現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從前力圖將印度鉗製在印度洋和馬六甲以西的對抗思維,轉而變為接納印度,並同印度一同穩定東南亞局勢。化敵為友,使美國借印度之刀對付中國的策略變為推動中印兩國關係的催化劑。
而美國現階段破壞中印兩國關係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在巴基斯坦和緬甸製造混亂和武裝衝突,中印兩國基於對局勢的不同判斷肯定會采取相互針對的策略以保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之中,很容易導致兩國政府的猜忌即對對方誠意的懷疑。而最近一段時間緬甸的微妙也可以發現其中美國的影子。因此我國目前必須同印度開誠布公的討論問題,盡快地將兩國關係推進到戰略合作的高度。決不能夠允許美國此時在我國周邊製造混亂,離間中印兩國關係。將中國同印度割裂開來。
所以我們必須要保證緬甸和巴基斯坦局勢的穩定,在談判桌上講我國同印度的勢力範圍問題解決。我認為,因為穩定和經濟發展是中印兩國的共同追求,因此兩國深入合作走向共贏的基礎是存在的,可能性是相當大的。
************附帶說明***************
對於緬甸問題,緬甸可以說一直以來就是美國的一塊心病。因為緬甸與中國密切的關係,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戰略利益——印度洋的出海口以及對馬六甲海峽的潛在控製權。可以說,如果中國在緬甸駐軍,那麽馬六甲完全就是囊中之物,如果再跟越南和解,獲得金蘭灣的軍港那麽可以說整個中南半島就是中國的囊中之物。那麽我國就從陸地上控製了馬六甲海峽,美國企圖苦心經營的南亞三角戰略:馬六甲——金蘭灣——菲律賓,以及長蛇戰略:馬六甲——菲律賓——(關島)——日本,就都變成了一文不值的垃圾。因此美國必然會下力氣爭奪對緬甸的控製。
***********************************
3、試析當前東南亞地區的局勢對我國的挑戰
我認為我國目前在東南亞地區的核心利益就是兩個,石油和經貿。因此我國必須采取多種手段保證該地區的穩定。決不能讓美國破壞東南亞的發展進程。至於對其它方麵利益的爭奪,要與我國國力保持一致,不能太過超前或者太過貪心。
首先從馬六甲海峽到南海是我國的石油生命線,而現在這條線被美國所威脅著。所以經略南海的首要問題是解除套在我國脖子上的石油枷鎖。前段時間盛傳我國要在泰國地峽修建地“二條馬六甲”就是這樣的一種嚐試。不過遠水解不了近渴,停留在紙麵上的運河無法解決當前我國的問題。因此我們首先麵對的難題就是如何破解美國對馬六甲的控製和威脅。另外就是如何一方麵保證我國對南海油氣區無可爭議的控製同時保障南海地區的局勢穩定。
其次是如何緩解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警惕和敵意,因為任何人都很容易將中國崛起同稱霸東南亞相聯係,而這恰好是東南亞國家所懼怕的。東盟的成立本身就是為了防止本地區被其他大國所操縱和控製。因此中國在東南亞的戰略決不能給美國或者其他國家以口實。從而使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敵意更加濃厚。
再次是如何善於用於大國關係處理南亞問題,如何利用印度、東南亞的印尼和日本、美國甚至加上俄羅斯的複雜關係來達到維護我國利益的目的。如麵對印度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家介入東南亞而產生的東南亞新格局,我國如何應對。以及如何利用印度和日本的東南亞政策來抗衡美國。這其中存在著很多難點,比如與印度完全和解並結成共贏發展的關係就是一個漫長艱難的過程,與日本的合作更需要高明的政治智慧和極大的勇氣。這個過程將是對我國政府外交能力的重大考驗。
第四是如何利用東南亞國家達到防備美國的目的。即利用東南亞國家和美國的矛盾以及那些希望成為本地區大國的東南亞國家對抗美國的滲透和威脅。如果說借助印度和日本的力量抗衡美國不過是傳統的“借力外交”政策的話,那麽借助東南亞國家作為我國的代言人同美國的傀儡政權之間的鬥爭則檢驗著我國在“影子戰場”中的運籌能力。
而後是如何利用隱性影響力統合東南亞國家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成敗將很大程度決定我國未來能否將東南亞國家重新納入儒家文化框架的努力的結果。因為目前的東南亞國家,各類宗教信仰和文化之間的平衡並不穩定,有的矛盾並不容易調節。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將是我國未來南方政策的一個重點。
最後一點就是還要能跳出東南亞來解決東南亞的問題,要從更加宏觀的層麵完善和加強我國對東南亞的控製基礎。我們的眼光要照顧到巴基斯坦、緬甸甚至日韓同東南亞的關係,一步一步推進我國的勢力範圍。這一點才是對我國政府的最大考驗。
綜上所述,我認為南方策略應該是我國近期外交策略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困難的一部分。能否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之下,不稱霸,又保證石油利益;不對抗,又能抵禦美國,運用自身力量化敵為友,化不利為有利將是我國南方策略的最大難點。也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國在南海的韜略很多都需要做隱蔽的功夫,要在其他地區做好鋪墊。比如前文所提及的東海問題。我們在東海將了日本一軍,日本肯定急於還擊。這個時候我們完全可以穩坐釣魚台,盡情看日本表演,抓住日本的錯誤還可以借機擴大戰果。當日本招數用盡不得不同我們談判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要求日本為我們在東南亞買單。再比如利用美國在東南亞駐軍的事實,借東南亞國家之手要求美國執行海上警察的職能,利用美國納稅人的錢,替亞洲國家對付海盜。進而使美國不得不做出妥協。當然這僅僅是舉例說明,實際上的策略要很隱蔽很巧妙。不是我能夠預測得了的。總之我認為在南海問題上盡管存在巨大的困但並非沒有出路,我們隻要依靠耐心和智慧,一步步拓展利益,穩固地布局運籌,這蔚藍的海洋仍然是我國崛起的希望和強大的助推力量。
(五) 試析中美關係
對我國來說,無論從哪個角度上講,中美關係都是我國外交的重中之重。這是由美國自身的地位和中美關係的複雜程度決定的。台灣問題、中日問題、朝鮮半島問題、中亞的顏色革命危機、中印正常化問題、東南亞勢力格局,任何問題都與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甚至可以說解決了中美關係就解決了我國所麵臨的一切國際關係問題。但是我們也不能僅僅隻盯著中美關係,應該看到中美關係僅僅是我國全球戰略的一個重點,不是全部。我們對待中美關係要能夠跳出中美關係本身來看待問題。我國需要的是一個多邊的、整體的國際友好環境,中美關係固然重要,但中美關係並不能夠替代我國與任何其他的國家之間的友好合作。因此我們要能夠從全局著眼,構築一套能夠維護穩定的多邊的“防震體係”,使中美關係能夠有一個良性的保障機製,不會危害到我國的整體國際策略。
我認為從曆史和現實的角度來看,近期美國的對華政策仍然會在主張完全遏製中國的鷹派意見和主張對話與遏製並重的鴿派意見中變換。還會對中國采取兩手策略,一方麵尋找代言人圍堵中國。一方麵扮演調停人和中間人的角色謀求在中國的經濟利益。
這是由中美之間的國際角色所決定的,之前我曾經談到過中國的國家力量注定了我國有能力成為新的世界強國。因此作為目前世界強國之首的美國肯定是對中國懷著警惕和不安的,因為美國急於確定中國是否要挑戰美國的權力和在美國主導下的世界體係。而且美國過早的將中國作為敵對國家的做法使中國對美國的美好願望一一落空。不得不重新思考對美政策。但是美國不是傻子更不是無賴國家,不會簡單的采取某一派別的政策,也就是不會選擇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美國的目的不是到處樹敵,到處開展,而是要交朋友獲取利益。隻有對待那些能夠打贏而且毫無還手之力,並且獲利豐厚的情況下美國才會選擇戰爭。對待中國這種核大國是絕不可能正麵衝突的。相反美國在表麵上還會不斷地接近中國、俄羅斯、印度這些地理大國,從中獲取利益。因此隻要中國繼續保持自身的外交原則,不做國際世界的投機分子,中美關係就會不斷地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因為美國越來越認識到中國的重要性,也越來越認識到近期不可能完全從內部瓦解中國。可以相信,在隱蔽的領域內兩國會不斷地相互的試探。依靠暗中的競爭來考察對方的意誌和外交政策的底線。而在台麵上不斷地接近,以保證自身利益的安全。
所以從長遠角度來看,中美關係很可能會走向新的方向。這是因為大國之間為了彼此的安全而不得不作出的妥協。而且我認為隨著新興大國的增多,世界局勢將更加均衡。作為世界上有能力的大國,中美都對本地區和很多世界問題的處理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美國與中國的對話和交流將不斷的增加。當然美國也會把對待中國的方法運用到俄羅斯和印度身上,也就是說我認為未來的美國不會主動的選擇冷戰模式將任何國家視為對手,並且在國際關係中修築“鐵幕”。各新興大國也都不會講自己置於美國的對立位置。因此各大國之間的關係將變得更加緊密而不是疏遠。但各國之間都會在暗中繼續進行較量。
正是基於此種分析,我認為中美關係將會向一種軟競爭方向發展,一方麵中美之間的競爭將會集中在輿論、外交、經濟、金融安全乃至文化各個領域。美國會采取各種可能的手段同中國進行軟競爭。比如通過環境、財政、人權法律製度或者現狀不斷地對中國進行訛詐;通過外交和政治手段對中國進行遏製,比如通過對石油的控製;通過經濟和金融手段對中國進行幹擾;同時繼續培植親美勢力和尋找機會擾亂中國的改革以及擾亂中國的穩定局麵,製造混亂從內部瓦解中國。這種威脅應該是當前美國對中國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威脅。因為我們一方麵要進行改革,容易造成社會波動,給美國以可乘之機,另一方麵無論美國還是中國都必須敞開國門,迎接對方所帶來的挑戰。
因此我國近期最大的威脅仍然是美國可能對我國進行的滲透和破壞。所以我認為我國近期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如何能夠在主流社會中培養出一個政治共識,即以穩定和改革為共同目標,在保證穩定的前提下不斷推進改革。防止敵對勢力利用改革中暴露的矛盾對我國進行破壞活動。
而另一方麵,中美會繼續保持穩定良好的關係,不斷接近不斷通過對話消除敵意。必須看到中美關係的發展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學習美國的民主建設經驗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的政治改革。這些都是中美關係中的正麵因素,是我們要加以利用的。
而隨且美國也會認識到中國的崛起是無法遏止和避免的,它必須麵對中國,並思考如何同中國相處,以及將中國置於何種地位的問題,夥伴抑或對手。
因此我認為現階段我國應該將中美關係簡單化和模糊化。所謂簡單化,就是明確表示中美之間不是對手,也不承認美國是中國的敵人。永遠不承認美國和中國之間存在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放棄從前試圖利用挑起美國同其他大國之家矛盾,從而扮演中間人獲利的外交思維。我們要堅守一個大國所應有的外交原則,而不是做國際社會的投機分子。中國必須要學會承擔責任,必須要承擔大國的義務。從而贏得美國的尊重,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中美關係的穩定。另一方麵要將中美關係模糊化,就是不去明確的積極的按照美國的標準與美國交往。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和原則保持自己的發展節奏和交往政策靈活的處理中美關係,剛柔並濟的對待美國。讓美國人去費力思考如何看待中國,如何對待中國,我們學習如何融入世界,如何與美國相處的同時,也讓美國人來學習如何與中國相處。
換句話說我們要在戰略層麵時刻與美國保持聯係,讓美國不斷地了解中國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發展自身,這使中美之間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對方,減少不必要的敵意。但在戰術層麵我們要讓美國始終無法摸清中國的底牌,這就是模糊化的含義。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外交領域,中美關係不會出現太大波折,雙方都不會選擇當麵撕破臉皮。兩國的競爭和鬥爭絕大部分將集中在隱蔽的領域和未來的局勢控製之上。
比如台灣問題,美國一定不會讓大陸很舒服的完成對台灣的戰略包圍。肯定會有新的手段或者通過日本、菲律賓直接幹涉台灣問題,或者在其他地區製造事端,與大陸討價還價,逼迫大陸仍然維持台海現狀。當然美國也會明白在台海問題上大陸的妥協空間遠遠小於美國,通過打台海牌來牽製中國將越來越難以收到效果。
(六) 試析中國同歐洲、拉美非洲國家關係
我認為我國同歐洲以及拉美非洲國家的關係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尋找朋友,構築穩固的全局性外交體係。外交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越多的夥伴國家就意味著越廣闊和穩定的國際空間。意味著越多的機會和越多的安全保證。我認為近期中國的外交就凸現了這樣一個大局觀,不再局限於針對少數重點國家。而是著眼全局,從世界角度鋪開,不斷的利用自身實力同各個地區的不同國家展開各種層麵的交流,所體現的就是我上文提到過的“多元外交原則”。
同其它地理大國相比,我認為歐洲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很尷尬的存在。一方麵歐洲國家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整個歐洲加起來就超過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實體。但是另一方麵,整個歐洲卻始終無法統一,始終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各國之間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爭吵不休,並對國際形勢進行著不同的判斷,這大大削弱了歐洲對世界的影響能力。
因此我對歐洲的一個基本判斷是,英國將繼續在親近美國保持傳統大陸政策和融入歐洲兩者之間搖擺,一部分歐洲國家也將對法德主導的“歐洲一體化進程”采取觀望態度,而法德自身也會由於內政的問題而陷入停滯時期。因而近期之內歐洲以整體成為世界“一極”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說,歐洲國家無論對美國何種態度,在近期都不可能成為真正有實力調和中美關係的杠杆。但是歐洲大國可以在“隱性”方麵給我國國家安全以極大的幫助。同時,歐洲是國際輿論的主要陣地和國際習慣、國際法訂立修訂的重要支撐力量之一,可以給我國提供有力的道義和法律支持。此外歐洲大國對我的我國科技尤其是製造業技術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歐洲國家具有大國外交成熟穩定的特點,原則性很強。在這裏雖然不一定能找到堅定的盟友,但至少會有難能可貴的的夥伴。因此歐洲將仍然是我國外交的重點對象。
非洲和拉美國家從前是我國外交上的盲點,至少在台麵上很少見到來往。但今天,從我國近期的一係列高調外交活動可以看出,我國政府有意表現出對非洲和拉美國家的重視。我認為這絕對不是台灣省一般的做秀。而是要高調的傳達我國力圖構築全球外交的這一訊息。並且意味著中國將把目光投向整個世界,在全球尋找朋友。也是在事實上給中國威脅論以有力的回擊。
我認為高調的結交非洲和拉美國家,可以說是很高明的策略。以中美關係為例,中國高調拉近同拉美和非洲國家的關係,就意味著這些國家在對美政策上多了一個籌碼。意味著他們可以借中國同美國講條件。使美國不得不麵對突如其來的政治訛詐。給美國增加不大不小的國際壓力。美國政府雖然會看到我國此舉的意義,但是絕對無法指責中國。因為這些國家並不是得到了中國的授意,僅僅是出於小國外交唯利是圖的本性使然。此外中國也可以借諸多小國為媒介拉近同美國的關係。比如從前很多非洲和拉美問題中國都沒有發言權,但隨著中國與非洲拉美國家聯係的不斷緊密和交流的不斷深入,中國在很多問題上都具備協調能力。美國出於一貫的“借別國荷包善後”的政策,肯定不會放過讓中國掏錢替美國買單的機會。那時中美之間的聯係就會不斷增多,在很多問題上美國都會首先征求中國的意見。另外拉美和非洲國家的資源、市場如能為我所用,都能夠大大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當然這些不過隻是表麵上能夠看出的有利因素,很多深層次的戰略考慮還不是我能夠分析出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我國目前的外交政策正在逐步走向靈活、多元、全局著眼的大國外交。我認為如果能夠維持穩定連貫的外交政策,並且繼續保持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所秉持的外交原則,我認為我國的對外戰略必將取得斐然的成績。在不結盟、不對抗、不稱霸的前提下,成功的構築一套穩固的全球戰略體係,為我國國內的經濟發展和改革提供必要的保證的堅實的基礎。
易經上說:“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我認為當前的中國就處在二與三的交匯之處。一方麵我國要在這個時期,初建事業,但功業未見,還需磨煉,因此要立足修身,以德服人。麵對大好時機,要開始組織資源,製定策略,蓄勢待發,要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另一方麵我國要有戒懼的心態,做到勤奮、警惕、不輕率大意,不掉以輕心,要有危機感。韋爾奇就是經常在公司裏麵創造各種各樣的危機感。張瑞敏有一句名言,麵對成功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隻有這樣才能夠鞏固我國外交上的點滴成績,才能夠支撐起遼闊的中國。
可能有一天,中國這條東方巨龍將再一次龍吟驚天震驚世界,儒家文化將與基督教文化一起成為人類文化的最重要支撐。但我想,那不是今天,也不會是明天。因此我所能做的不是為了中國的未來而歡欣鼓舞,相反應該是努力觀察和思考中國當前所麵臨的種種問題和矛盾,思考中國所可能麵對的危機和困難。並努力提出真正或者相對重要的問題,甚至能夠提出一點點建設性的意見。
我想本文的意義不在於我提出了多少觀點,或者進行了怎樣的分析,而在於大家對我的某些觀點感到親切,我希望我的觀點能夠被大家接受和討論,這也是除了對自己前一階段思考的總結以外我寫作本文的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