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2007中國房市波濤暗湧

(2007-01-02 15:25:28) 下一個
 2006年,中國房地產行業好熱鬧。這一年,中國針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政策頻出,近至年底卻看不到成效;這一年,房產行業的反腐力度陡增,一批地方高官紛紛落馬,似乎戰線越拉越長;這一年,普通老百姓在受夠了高房價的折磨後,開始在網絡裏各種不滿的發泄匯成文海;於是,這一年,一個新名詞“房奴” 在網絡間廣為流傳;2006年……

  巨亨網稱,5月間,中國“國六條”及“國六條”細則出台,涉及住房供應結構、稅收、信貸、土地、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等方麵。有人說這六條措施拉開了2006年房地產調控序幕。隨聲而出的90平方米、70%帶來了震感,這兩個數字在今年備受關注。

  6月起,中國規定凡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建設,建築麵積為90平方米以下(含經濟適用房)麵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麵積的70%以上。90平方米成為一道分水嶺,不論是對購房者還是對開發商,此為首次從供需兩個方麵對房價進行的宏觀調控。

  但實際上,90平方米70%的政策顯現作用最早也要等到明年下半年。小戶型產品會在明年下半年才能夠批量投入到市場中,明年不會是9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房大幅度占據市場空間的一年,應該大中小都有各自一部分。

  10月,限製外資購房條件話題一時熱於坊間。《關於規範房地產市場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出台,其主旨即在於加強外資購房結匯時的審核,其關鍵則在於把握真實性。

  12月,落實樓市調控,建設部通報要求,各地今年必須全麵完成住房建設規劃。同時,對於尚未建立廉租住房製度的城市,必須在2006年年底前建立並實施。國務院同意,全國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部際聯席會議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印發了《關於各地區貫徹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情況的通報》。



  如果嚴格執行這些政策,2007年的中國樓市將有望切實調整結構,穩定房價。

  然而從最初的房地產市場調控到“國八條”、“國六條”,房地產投資過熱現象有所緩解,但房價過高問題卻更顯突出,10月份統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6.6%,漲幅比上月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北京以10.7%的漲幅名列首位。

  財經專家易憲容表示,調控成效不理想的關鍵,並非調控政策的滯後性,而是房價過快增長帶來的調控政策執行不力。

  對於房產商來說,2006年初是賺得盤滿缽滿。房地產商的公開利潤是15%至30%;暗地裏,房地產商的利潤經常可以達到暴利水平。根據最近公布的一些資料,房地產的成本利潤率是100%。但要算到開發商的自有資金利潤率就超過300%。比起其它的醫藥、電子等等行業的止步不前(這些都是國際競爭最激烈的行業),房地產利潤如遍地黃金。



  終於在一係列暴風驟雨般的宏觀調控政策後,開發商陣營開始有了實質性的“鬆動”。一些有實力的大型開發商開始“轉型”,一些中小型的開發商被淘汰出局。在廣州,十家開發商被注銷房地產開發資質。在上海,一些開發商資金斷裂導致樓盤出現爛尾。

  那麽銀行呢,在房市的冷熱中扮演了什麽角色?一邊是“難以承受”的高房價,一邊是持續升溫的住房熱銷;一邊是開發商抱怨貸款難,一邊是目不暇接的樓盤開工與封頂;一邊是宏觀調控措施的頻頻出台,一邊是商品房價格的飛速上漲……人們不禁要問:建房的錢從哪裏來的?買房的錢又是從哪裏來的?

  中國銀監會有統計顯示,2006年1至9月,以房地產業為代表的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從年初的增長16.2%上升到9月末的增長 21.4%,比貸款總量增速快6.8個百分點。此前的7月末、8月初,銀監會曾以“特急文件”形式下發的“54號文”,從銀行信貸和房地產信托等方麵進一步收緊房地產開發、土地貯備等貸款的發放。

  中國銀監會有統計顯示,現在住房貸款仍占了銀行貸款的很大比例。

  2006年,在怨聲載道的網絡地產“評台”上,出現了一個新詞——“房奴”,真可謂一詞包羅萬象,又滿含酸楚:隻要你想買房子,就很自然就搭上了這時尚的詞匯。“年輕白領,工作不久,存款不多,基礎不牢,為了安家,東拚西借,貸款不夠,家長來湊”。以後呢,得還貸啦,於是……

  有91.1%的人購房用了按揭,其中31.75%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按照國際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三分之一是房貸按揭的一條警戒線,越過此警戒線,將出現較大的還貸風險。也就是說,現在超過三成房貸族淪為“房奴”。

  在新加坡,85%左右的人口都住在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中,剩下的房子愛怎麽漲就怎麽漲,反倒對國家有利。在很多人眼中,政府本就應為中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性住房,麵向高收入者的商品房則按市場規律運作。

  但是在中國,截至2006年9月底,還有65%的地級以上城市、91.1%的縣級城市未公布住房建設規劃。尚有五個省(區、市)沒有建立廉租住房製度目標責任製,十九個地級以上城市沒有建立廉租住房製度。

  很多人想租住廉租房卻不知道哪裏有這樣的房子,很多人需要經濟適用房卻總也排不上隊、買不上房。在北京,經濟適用房早已變味,中低收入者買不到,買到的因為生活不便同樣怨聲載道,更有許多經濟用房成了租用房。

  到底經濟用房是建來做什麽用的?而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界限在哪裏?夾在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間的中等收入群體該買什麽樣的住房?國家財政能否負擔起大量的保障性住房?經濟適用房該壽終正寢還是繼續保留?這些問題仍在爭論不休卻沒有明確答案,看來必要延續至2007年來接著解決吧。

  還是專家們表示,2007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在於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了解與判斷,在於政府還會推出什麽樣的政策。如果順著2006年房地產市場政策思路,那麽2007年房地產市場會圍繞著改變房地產發展模式、調整產品結構這個大思路進行,就必須生產更多絕大多數民眾有支付能力的住房產品。

  然而,和任何方麵的調控一樣,政策見效總有一個“時滯”,即使是良藥也不可能馬上見效。2006年,盡管房地產投資增速有所下降,但規模依然偏大;商品房供給結構仍然很不合理,大戶型的高檔商品房開發比重過大;北京、深圳、廣州及呼和浩特、大連等城市房價還在頂風而漲;不僅開發商,而且不少地方政府甚至陽奉陰違,政策執行力度如蟻拳擊象,可見,房市的調控,還任重而道遠;可見,2007年房市波濤暗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