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電美國市場再遇專利陷阱
(2006-12-08 10:38:47)
下一個
近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透露,在2007年3月1日起將對進口數字電視加收專利費,這筆專利費遠遠超出目前彩電利潤的幾倍,海信、TCL、創維、廈華等國內彩電企業稱不會因此退出美國市場,並已經結成戰略同盟,與海外的專利權人進行談判。 國內彩電企業紛紛表示,中國的彩電企業自有品牌要真正走出去,進入新的市場,品牌、渠道都需要從零開始積累,這些必須有巨大的投入,必須做好國際化初期虧損的準備,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是某些國外企業刻意設下的貿易壁壘甚至陷阱,國內的企業一定要在行業協會的組織下據理力爭。 疑被外企設下專利陷阱? 根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日前公布的信息,2007年3月1日之後,在美國銷售的13英寸以上的數字電視出口到美國市場,都需要符合ATSC標準的技術規範。根據權威部門統計,如果按照ATSC對韓國(電視)的收費標準(每台數字電視20~30美元)計算,中國彩電企業因專利授權,每年將不得不支出大約10億美元的費用。按照彩電行業樂觀的估計,國內彩電全行業全年的利潤總和也隻有30億元人民幣(折合不到4億美元)。 對此,國內彩電商紛紛表示,彩電行業的專利糾紛由來已久,如果國外企業的專利收費是合理合法的,國內家電企業還是應當遵循WTO的相關規定執行專利費的相關要求。但被某些外資企業設下專利陷阱已不是新鮮的事,如果這個國外企業刻意設下的貿易壁壘甚至陷阱,國內的企業一定要在行業協會的組織下據理力爭。 而一部份國內彩電企業表明態度是不打算接受它們的專利費要價。廈華廣東分公司總經理黎清中表示,目前中國彩電企業利潤率不超過2%,20~30美元的要價對於已經將利潤空間壓縮到極致的國內彩電行業企業而言無疑災難性的。 “國產彩電不是弱勢群體” 海信廣東分公司總經理楊迎時表示:“中國彩電企業已經不是弱勢群體,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世界級的營銷水準和人力資本優勢,慢慢從全球產業轉移中的“世界工廠”角色跳出來,走國際市場勢在必行。 據介紹,長虹、TCL、康佳、創維、海信、廈華、海爾、上廣電、熊貓、西湖、新科、萬利達和夏新等13家中國彩電企業正在共同注冊一家合資公司,以此與海外的專利權人進行談判。這家合資公司將於今年底前正式成立。同時,這些企業已確定共建數字電視專利池,有實力的彩電企業還會加大研發力度,這樣可以全部或部分抵消互相繳納的專利費用。 廈華電子新聞發言人魏自力表示,國內企業沒必要對此事件過度恐慌。美國的專利費新規對所有進入美國市場銷售的電視品牌都一視同仁,也就是說其他國家競爭企業的專利費都會有同等增加,因此中國彩電在其他方麵的成本優勢依然能夠顯現。 長虹公司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將依靠綜合競爭優勢彌補“專利門”帶來的局部競爭劣勢。據其介紹,長虹也已加大專利技術投入,僅今年就已申請專利近300件。 信息產業部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份,中國生產彩電6344萬台,出口比例是50%,2005年生產了9000多萬台彩電,出口數量是4000多萬台,其中,美國、歐洲正是中國彩電出口的最主要市場。 -市場分析 中國彩電業:留下來還是走出去? “加入WTO之前,我們的對外出口遭遇了很多貿易壁壘,歐美市場對非WTO成員國有諸多歧視性貿易限製,我們本以為加入WTO後進入國際市場會變得輕鬆,但是我們發現貿易壁壘消除了,而各種非貿易壁壘對我們的製約卻越來越明顯。”近日,廈華電子的新聞發言人蘇再泉表示。中國彩電業是留下來還是走出去麵臨兩難,引人關注。 國內市場價格肉搏 2006年以來,外資彩電企業進行了步調一致的調價行動,外資品牌的32寸、34寸、40寸液晶電視把自己的價格調到與國產液晶電視同一價位。國內彩電中國市場麵臨價格“貼身肉搏”已經使利潤空間一再見底。 另外一方麵,外資品牌紛紛在中國就地招兵買馬,利用中國本土低廉的生產力要素,建立研發基地、生產基地,建立完善的營銷網絡,外資家電的降價底氣可媲美國內彩電。 但國內彩電商很有信心表示,從大局來看,中國的冰箱、彩電、洗衣機等家電產品的總量在世界上還是領先的,中國作為製造業基地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家電是規模效應非常明顯的行業,國內企業有這個規模效應,就一定能夠笑到最後。 國外市場專利陷阱多 回看中國彩電業國際之路的艱辛,2002年8月29日,歐盟委員會發表公告,宣布傾銷調查結束,卻僅給予廈華、海爾、海信、康佳、長虹、創維、TCL這7家中國廠商每家40萬台彩電的出口配額,這總共280萬台彩電占歐洲彩電市場2%的份額都不到。 2006年7月1日,歐盟環保令(RoHS指令)正式強製實施,即含鉛等6種有害物質的機電產品將不能在歐盟市場上出售,違例者須負法律責任。該法令將導致家電企業成本增加6%—7%,這對歐美強調品牌、實行高價策略的外資企業影響不大,但是對奉行“性價比”的中國家電產品是一個打擊。 帕勒谘詢公司的家電分析師羅清啟認為:“歐美市場對中國家電企業的抵製和限製不會取消,因為中國的低生產成本優勢對歐美本土家電企業產生了衝擊,他們本能地要保護自己。中國沒有加入WTO時,就用WTO的貿易保護條款;中國加入了WTO,就改用非貿易性條款。” (作者:王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