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經濟被中石化徹底捆綁

(2006-12-28 11:36:31) 下一個
中石化及其附屬公司再獲一次性補償人民幣50億元,以補償他們為中國經濟穩定及民生福利所作出的巨大犧牲。中石化神速二次獲補貼,說明政府財政部門不僅對中石化的處境充滿同情,對中石化的成本核算方法也全麵認可,央企犧牲說與無壟斷說於此再度覓得實證。換個角度,中石化再獲補貼也再次印證中國經濟已經被中石化等石油巨頭徹底捆綁。

按照中石化的計算——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前9個月中石化累計煉油業務收入虧損111.2億元。中石化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2006年9月末,中國石化煉油板塊的淨資產已由2003年末的550億元減至270億元,資產負債率由2005年末的60%上升到82%——這50億元無異於杯水車薪,盡管這筆費用已經動用了每個國民平均3.8元左右的人民幣。先脫離中石化的口徑測算一下中石化的收益。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原油年產量過 10億桶,以每桶成本20美元計,與今年國際原油平均每桶價格60美元左右,形成了40美元左右的差價。按照中石化的原油產量占國內原油產量的20%計 (由中石化進口原油占全國80%倒推),以12月27日人民幣兌美元7.8匯率計算,將形成約4368億元人民幣的收益。這些收益足以抵銷任何的成本價格倒掛等不利因素。

其實,按照中石化新聞發言人此次答記者問所透露的數據,2004年與2005年兩年,中石化共加工原油28610萬噸,其中進口油19345萬噸,進口率為67.6%左右,遠遠低於80%的估計,其成本還要低得多,收益還要高一些。當然,中石化從不承認有此收益,向來強調虧損巨大。理由一是隨著開采難度的加大,國內原油生產成本可能超出了20美元;二是其大部分原油來自於進口。但即便如此,其利潤之豐仍不容否認:今年前9個月,中石化主營業務利潤達到了939.67億元。幸虧中石化上了市,否則我們對財務數據更加盲人摸象。

事實上,在成本方麵,壟斷國企擁有絕對的話事權。按照中石化公布的2004年、2005年采購進口原油的平均到岸價平均為37.36美元/桶、50.31 美元/桶,低於北海布倫特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價格,而中國進口的原油以高硫原油為主。並且,除成品油之外,中石化的其他產品如乙烯、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單體及聚合物產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增長多少,獲利幾何,價格上漲幅度,都應在數據之中有所體現。否則,我們隻有對中石化所說的價格上漲對中國石化整體效益增長的貢獻隻有30%,而其餘70%主要靠的是公司減員增效,像補貼的決策者一樣深信不疑。不管怎麽樣,這幾年石油巨頭四處投產煉化項目說明投資回報率不菲,否則,就很難解釋中石化的投資積極性——據此次中石化透露的數據,初步統計近5年中石化用於企業發展建設的資金總額達到近3000億元,目前每年的投資規模超過800億元——以及資金來源,僅僅靠資本市場是不夠的。並且,一個難以贏利的公司也很難給投資者以明確的預期,在資本市場上也很難融到資。資本市場對於成熟的資源性企業隻肯錦上添花,而吝於雪中送炭。投資者不是活雷鋒。不要告訴我中石化就是活雷鋒,如果是這樣,說明央企改製無尺寸之功,對於利潤的追求正是我國國企多年改製的要義。我們之所以讓全體國民哺充這些巨無霸企業,有關部門之所以理直氣壯說央企無壟斷,無非是為了與國際巨頭競爭中獲勝,維護民族經濟安全。

目前國際上已形成了以BP、埃克森美孚、殼牌、道達爾、雪佛龍和康菲石油六大能源企業巨頭,它們通過在世界各地的聯係,控製著全球超過80%的優質油氣資源。中國的石油巨頭們正在四處尋找、收購、參股油田,成敗如何尚不可知,但中石化等企業已經成功地扛著虧損的牌子,不僅頂住油價下跌的壓力,還讓全民為他們的犧牲做出了補償。此次補償說明中國石油業仍處於生存危機之中:如果是因為煉油業虧損巨大,說明中國的石油業從效率到價格都未曾理順;如果有關企業謊報軍情,說明政府無法對這些企業進行有效的控製,所謂的經濟安全堪虞。受此刺激,26日早晨開盤,中石化大漲8.42%,報收9.01元。看來最懂其中奧妙的是識趣的投資者。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