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當年的滿洲國竟然會是如此的發達與富裕(ZT)

(2013-10-07 16:36:18) 下一個
                                鄭重聲明:

   本人轉貼此文僅僅作為學術討論和文獻參考,歡迎討論,但不歡迎任何以此為借口宣揚什麽東北獨立或什麽滿洲獨立的觀點。期待中國能夠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祝福中國永遠是一個完整獨立繁榮富強的國家。
----------------------------------------------------------------------------------------

                                   現狀

    沈陽曾經為自己是中國最大的輕工業基地之一而自豪。改革開放初期,沈陽鐵西區的大片工廠幾乎全部關門,下崗職工無處營生,非常。。。。相當一批人就算毀了。
    當年鞍鋼的企業設備更新資金留的不多,遠不足以更新大型設備,最老的1號高爐是日本人在1920年代從德國買的當時最先進設備。鞍山周圍的八個鐵礦不屬於富礦(最富的西鞍山鐵礦已經讓日本人挖光了,現在很多鞍山人甚至不知道還有西鞍山礦。),冶煉成本高,難煉出優質鋼。現在礦石多靠進口,成本增加企業很苦,鞍鋼老了。
    撫順阜新已經快無煤可挖了。
   --------------------------------------------------------------------------------------
                                 關於鞍鋼

   當年日本人木戶忠太郎在為湯崗子溫泉找水時發現了“西鞍山鐵礦”,這是日本人在回憶錄中的說法。
   據記載,遼代時這一代就已經出現了煉鐵,隻是清代時被禁止了。日俄戰爭時,日本軍隊打到鞍山遼陽一帶發現指北針不好用了,才知道這一代蘊藏大鐵礦。
   關於49年以後到文革開始期間的曆史可參看電視連續劇“鋼鐵年代”,有些藝術加工但還是反映當時狀況的。劇中有些人物用的是真名實姓,一些人物的子女甚至是我的中學同學,劇中有某廠長開裝甲車到車站接大學生的劇節,我們的父母應該就是這批大學生中的某一分子。他們的下一代內容也很豐富,真希望有人接著拍“鋼鐵年代續集”,素材很多。

有關鞍鋼的變遷史可參考“鞍鋼1917---1957(ZT) ”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15761/201310/5401.html
----------------------------------------------------------------------------------------

                                  原文(ZT)

       東北獨特的地理和地緣政治形勢決定了這裏自古以來就是東亞、北亞各大政治勢力的演武場,多少次文化建設在毀滅性戰爭後幾乎要重新來做,這是東北古代文化缺少遺存的重要原因,而東北曆史的本來麵目也就更加撲朔迷離,令史學家望而卻步,可歎的是,在文化紀錄和傳播手段日益完備的近現代,我們仍然難以知道東北的那段歲月。 

零星讀到過《奉天日報》和《滿洲日日新聞》等張作霖時期和偽滿洲國時期的報紙,但對東北從1920年到1949年的曆史一片模糊。讀罷曲曉範先生的《近代東北城市的曆史變遷》,除了驚訝於東北昔日的富強,更佩服於曲先生治學的公心、魄力,悲歎於中國的文化胸懷。在中國的曆史教科書中,關於東北1949年以前的曆史,講的隻是奉係軍閥和關內軍閥一樣壓榨百姓,偽滿洲國的14年就隻是日本如何奴役人民。而對關內中國工商業介紹得太多,以致於誰都知道上海、天津、青島、武漢,知道江浙財團。關於中國電影史則總是反複講上海影業的繁榮,阮玲玉、胡蝶、趙丹廣為人知,而對當時亞洲最大的電影廠――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隻字不提,總是直接跳到 1945年中共到長春接受日偽設備、廠房、人員,成立東北電影公司。這就有太多的自相矛盾,怎麽1949年的東北突然就成了共和國長子?東北又是拿什麽來支援解放戰爭和赤貧中國的建設?長春又怎麽突然成了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其實,東北人從年紀大的長輩那裏很難聽到象關內那樣的對於舊社會生活的痛苦回憶,小時候的疑問在曲先生這部書裏我們找到了線索。 

1925年,奉係軍閥在第三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占領上海,這背後的基礎就是東北的經濟已經比肩江南,20年代末東北工業化水平已超過長江流域,張氏父子的新政使東北的民族工商業成為日本滿鐵附屬地經濟的威脅,這成為9.18事變的經濟誘因。東北形成了以鋼鐵、煤炭為中心的重工業體係和以糧食加工、紡織、食品工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體係,而直到1949年,關內中國可憐的的工業還隻是局限於幾個大城市。20年代末,北平、上海拍發到歐美的電報需轉經沈陽。東北易幟前夕,東北擁有了中國最強大的海空軍,易職後全部移交南京政府。而當我們廣泛宣傳上海灘的繁華時,千萬不要忘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亞洲第二國際大都市 ――哈爾濱,34家外資銀行在哈埠開設分支機構,與巴黎、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直接業務往來,哈埠的金融動態左右遠東的金融形勢。在哈爾濱的外國商業機構達 1809個。1928年,以出超實際利益比較,哈爾濱濱江海關穩坐全國六大海關頭把交椅,成為全國最大的麵粉生產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產基地, 1926年,中國第一座廣播電台――哈爾濱廣播無線電台成立並開播。1928年5 月,哈爾濱車站已經可以出售直達歐洲各城市的客票。 

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成立, 1943年,當時世界上約有80個獨立國家或政權,承認偽滿洲國的有蘇聯、泰國等23個,中華民國雖不承認偽滿洲國的合法性,但在1935年之後與其建立了通郵、通車、通航及貿易聯係。從 1933年到1942年,偽滿當局詳盡規劃了大大小小109個城市的建設,而這樣的對東北的全麵係統規劃我們還沒有做過。 

長春曾是亞洲近代唯一一個比東京還先進的城市,是中國第一個全由外國專家規劃設計的城市,是中國唯一的仿照外國首都建造的城市(巴黎、堪培拉),“國都新京(長春)”到1934年,整個城市全部掩映在綠海之中,因此有了“城市山林”和“森林之都”的美稱。到1942年,長春人均占有綠地2272平方米,超過華盛頓1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綠地麵積的5倍,為世界大城市之冠,一時在國際上聲名鵲起。1934年,長春建成亞洲最大的無線電台――新京無線電台,長春是亞洲第一個全麵普及抽水馬桶的城市,是亞洲第一個全麵普及管道煤氣的城市。長春是中國第一個規劃地鐵的城市,1938年開始,在長春規劃120公裏的環城地鐵和有軌電車道路,還有環城高速公路。主要街道的照明和電訊線路采用地下管線,是亞洲第一個實現主幹道電線入地的城市。 

偽滿洲國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由於關內連年內戰,赤貧的中國人口大量湧向關外,1936年1月,全東北人口3097萬,到年底猛增到3701萬人,1941年達到4229萬人。東北在張氏家族時代就以驚人的城市化進度超越東部沿海,偽滿時期城市人口繼續增長,1931年9.18事變前夕,東北城市化水平為11.5%,1942年達到23.8%,而中國城市化水平1990年才達到18.96%(2001年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東北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達到52.1%,而2003年中國城市化水平為37%,)。1939年東北鐵路裏程超過10000公裏,1945年達到11479公裏,而中國1949年鐵路總裏程22000公裏,1943年東北公路總裏程近6萬公裏,而到了1949年,中國含東北在內公路總裏程才8.09萬公裏,1932年,東北航空線總裏程1.5萬公裏,當年或近年的中國航空線總裏程目前沒有數據,但是可以參考的是,1950年的中國民用航空線總裏程才 1.14 萬公裏。1940年,時速130公裏的彈丸高速列車由大連機車廠研製成功。1934年至1943年運營於南滿鐵路新京至大連區間的亞細亞號特快列車采用大連製造的SL-7流線型機車,全封閉式空調車廂。 

到1945年,東北工業規模超過日本本土,亞洲第一。從沈陽到大連的沈大線兩側工廠煙囪林立,城市連成一片,成為舉世聞名的“綿長工業區”,沈陽鐵西區被譽為“東方魯爾”。東北工業化水平迅速提高,1931年,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6.9%增加到59.3%,而中國2003年才達到 57.5%。1938年,偽滿洲國共發電16.3億度,而且有亞洲最早的大量的水力發電,1943年,豐滿水電站開始發電,發電能力每年22億度,而到了 1949年整個中國發電量才43億度。1943年時,東北以占中國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產了占全中國49.4%的煤,87.7%的生鐵, 93%的鋼材,93.3%的電,69%的硫酸,60%的蘇打灰,66%的水泥,95%的機械,形成了龐大的人造石油、特種鋼等當時領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業。1945年時,全中國工業總產值東北占85%,台灣占10%,連年內戰的“一窮二白”的中國其餘部分隻占5%。 

作為全亞洲最美麗的城市,長春一度成為許多學者討論國民政府還都何處的首選。膠著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為了換取蘇聯參戰以大幅減少自己對日作戰的傷亡,在雅爾塔,美英合夥秘密出賣了中國,以中國在外蒙古和東北權益的巨大喪失為代價換取了蘇聯的參戰,他們指出:“惟有蘇聯參戰,才能最終戰勝和徹底摧毀日本”。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聯150萬軍隊在滿洲裏、朝鮮半島北部、南薩哈林島(庫頁島)迅速摧毀了日本軍隊。僅僅23天的戰爭,蘇聯軍隊以極少的對日作戰傷亡從中國換取了巨大利益,(中國抗戰後沒敢追究關於中國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加入蘇聯成為圖瓦人民共和國的問題,又在1946年1月被迫同意了外蒙古獨立,合計失去達173.5萬平方公裏的領土,而打下1300萬平方公裏江山的清政府才丟失領土150多萬平方公裏。唐努烏梁海地區和外蒙古大部是豐美的草原和高山森林、草場,還有星羅棋布的湖泊和豐富的礦藏,而我們中國人至今還以為那裏都是戈壁荒漠。)還繳獲了豐厚的戰利品。這還不知足,從1945年9月到1946年5月,蘇軍把東北的工廠、礦山、電站等物資絕大多數拆運回國,9月起7個月裏火車日夜不停,甚至連長春市政府的辦公家具都不放過。僅拆運宏大的鞍鋼就用了40天,發運貨車60列。1945年11月15日前,僅從沈陽每天就有200輛貨車開往蘇聯,到1946年初,大沈陽90%以上工廠都成空殼,連門窗都被拆走。共計劫走東北鐵路機車的75%和貨車的93%,而東北集中了中國當時的大部分鐵路物資和幾乎全部的世界先進水平的運輸車輛。 

東北抗日英雄李兆麟將軍抗戰後曾任中蘇友好協會會長,麵對當時東北複雜險惡的形勢,他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堅定地說:“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喚起人民的覺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據我黨的一貫說法是,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將軍在哈爾濱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但至今仍有歧義認為是蘇軍所為。著名地質學家、吉林人張莘夫受國民政府委派接收撫順煤礦,1946年在試圖阻止蘇聯工程師運走工廠裏的機器時被害。鑒於蘇聯在伊朗、東北、東歐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威脅了美國利益,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在中國要求下對蘇聯提出交涉,1946年3月蘇軍開始回國。 

殘存的千瘡百孔的東北工礦交通和破敗的城市仍然讓全副美式裝備的國軍咋舌,國軍更沒有見過密集的高壓電網和遍地飛馳的火車,留下了“將軍全國都走遍,發現工業聚南滿”的驚歎。

東北的犧牲在哪裏?

看了太多全國各地人們打筆仗,你好,我好.你壞,他壞.夠了!終於拿起筆自己寫一點東西,不為別的,隻為我摯愛的家鄉--東北,鳴幾聲怨,以減輕我心中壓抑了多年的沉重感,表達一下我對他們的懷念. 


我出來前是遼寧省某重工業城市某局辦公室成員,負責寫一點東西.接觸的文件資料多一點 , 內心便有諸多的憤慨:為什麽東北會變成這個樣子?這難道僅僅是偶然的嗎?為什麽我們無法發展,越來越差?現在可以肯定的是,整個東北的"落後化","非工業化",並非偶然,而是某種無形的東西在起作用,如果你不想被任何的謊言和矯飾所迷惑,那就請往下看! 

先看看剛剛建國的時候.如果大家看過那時候中央政府出的任何一個關於工業和產業布局的文獻,都回注意到這樣的一句話"中國的工業,主要集中於上海和偏居一地".這個"偏居一地 "是什麽意思?中央政府可是對東北連稱呼一下都不屑的!毫無疑問的是,上海是輕工業的基地,占全國輕工業產量的35%左右.而當時的東北,準確地說是遼寧,卻把當時全國重工業的產量囊括了近七成!其中,關係到國際民生的主要產品:鋼材,成品油,電力,機床,軍工更高達八成以上!即便是原煤這樣在關內手工勞動盛行的產業,遼寧仍然占到55%的份額(因為有撫順 ,阜新這兩個當時在亞洲無可匹敵的露天煤礦). 

今天,總有一些人牽強附會地說什麽武漢, 青島,天津,甚至重慶,太原什麽的是"老工業基地",這真叫人笑掉大牙.不客氣地講,跟遼寧中部的重工業基地相比,這些城市根本不配叫什麽工業基地,頂多能稱得上"手工業基地".當時東北區的主席高崗很牛,為什麽?資格老是一方麵,主要是實力強,毛擇東在北京閱兵,他在沈陽閱兵,然後的群眾隊伍展示的是什麽?北京老百姓拿出來的是棉花和麥子,沈陽的老百姓拿出來的是火車和機床! 

諸位有興趣的去看看老將軍們的回憶錄,多少人走南闖北很多年,"到了南滿才見到成片的高壓電網,密集的鐵路,知道了什麽叫工業".這裏還必須提及一個城市--大連.大連是日本人在中國的戰略基地,基礎設施良好,工業底子勝過川琦和廣島。剛建國時,大連是中國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重化學工業基地,其中原因我就不說了. 

關於大連的貢獻,這裏還要糾正一個曆史的冤案。大家可能都還記得某位元帥在淮海戰役之後講的一句話:淮海戰役是小推車推出來的。但是,曆史上的原話是:淮海戰役的勝利,*的是山東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這裏的"大連的大炮彈"指的是當時國內軍工第一廠.

"大連立新廠"的產品.這個廠就是後來的"大連五二三廠",首任廠長是吳運鐸. 為什麽後來有人把後半句刪去了呢?僅僅是因為領袖人物講的"新疆和東北仍然是兩塊殖民地 "嗎?請各位讀者自己去理解吧! 

毫無疑問的是,中央政府的高層也很清楚東北的重要性,否則也不會有"隻要我們有了東北這塊鞏固的根據地,即使失去了現有的所有根據地,中國革命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礎 (見諒!可能記的不大準確)"這樣的話.東北人民不但肩負了解放中國的重任,在保家衛國的朝鮮戰爭中也是前方戰士流血,後方百姓拚命.大家想過沒有,如果不是遼南地區稠密的鐵路網,前方的物資如何能無誤送到?比較一下此後的抗美援越,差距多大!可是令人氣憤的是,即便是這些,今天也被歪曲成了,流血犧牲的是四川人,山東人(今天甚至有人寫出是湖南人這樣的鬼話,真是無恥!),大生產的是上海人!奇怪了,難道中國的幾個王牌軍不是由東北子弟兵編成的?難道數萬火車皮的戰略物資不是由遼中工業基礎生產的?這等明目張膽的歪曲是不是太無恥了呢! 

再談談建國後的建設時期.筆者從祖父那裏認真地學習過"一五計劃建設綱要"(一本發了黃而且被老鼠啃過的小冊子).其中工業建設的中心意思其實隻有八個字"完善一個,鋪開大網 ".最中心的一句話是"建設並完善以鞍山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礎,使之能夠有效地支援全國的工業建設,這裏,前半句是手段,後半句是目的.不幸的是,這個"目的"一直持續了五十年!!!請各位注意,計劃經濟時代,東北產品的輸出與八,九十年代的"廣貨北上"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叫"調配".所謂"調配"是無償地支援 , 如果是出售的話,年產量一直超過五千萬噸,穩產二十年,人口隻有八十幾萬的大慶豈不早就成了科威特了? 

全國機電產品的集中地--沈陽, 每年無償調配到關內的產品多達89%!有人說,沈陽是共和國工業的長子,我看,應該叫奶娘才對!鞍鋼大型廠很長一段時期是國內唯一能生產重軌的工廠,可是諸位讀者你們想一想,建國以後,在東北地區究竟建設了幾公裏的鐵路?就是七十年代建設的溝海線也是遼寧省自籌資金建成的!沒有東北的無私奉獻,何來的中國六十年代鐵路建設的黃金時代?其實,又何止是產品?六十年代支援"大三線"建設,遼寧承擔了最重的任務.超過30%的技術,管理骨幹被抽調到了西部,很多甚至是整廠整礦地搬遷.今天在河南,在陝西,在四川,在雲南,在貴州,在甘肅,在湖北的工廠,礦山,軍企,基地中大部分 ,甚至整廠整礦的沈陽人,大連人,鞍山人,撫順人,本溪人...在金沙江畔,赤水河邊,陰山腳下,戈壁荒灘,他們甚至隱姓埋名,死了都不為人知(筆者父親的一位年輕時的好友,在一個叫金川還是金昌的地方工作,死後整整六年家裏人才知道). 

東北人民為國家作出了這樣的貢獻,可是得到的是什麽?別的不說,"陳三兩",想來大家都還記得吧?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作出了無數貢獻的人們,每人每年隻有三兩油吃!難道是東北不產豆油嗎?不是,東北的大豆產量占全國的44-57% (1962-1977年).難道是全國人民都隻吃三兩油嗎?不是,北京市的人均配比是東北的6.67倍,可是它半兩油都不產!年輕的人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問問任何一個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人,那究竟是怎樣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筆者外祖母的一個學生在溝幫子機務段負一點責任,現在回想起來滿肚子的氣: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東北的情況也不大好,但還可以勉強維持,因為有吉林和黑龍江兩地的大糧倉.但是上邊連續的指令,調配口糧,飼料糧入關,目標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北.調走的那是什麽?那是人命啊!要不是東北的自然基礎好,大自然賦予的糧食多的話,這等釜裏抽糧的作法保不齊也會在東北發生人間慘局.今天有人發貼說東北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死人較少是因為周恩來從蘇聯那裏弄來了糧食,簡直是一派胡言!事實上,這樣的無償調配不僅滋長了懶惰和依賴, 更重要的是它鼓勵了*詐和詭辯! 

今天,那麽多的人上網罵東北人的不是,他們可曾記得,他們的父輩,祖父輩是*那一口東北大米活下來的?為什麽如此的忘恩負義!今天四十歲以上的人們應該還記得七十年代東北人到北京搶購的情景吧,"豬肉甚至整扇整扇地往回扛!",這裏麵有一個問題,為什麽東北的工業產品可以無償地調配給關內,而關內的農副產品卻不能無償地調配給東北呢,而是要東北人民千裏迢迢進京去買?這其中是否就有資本外流一類的什麽問題呢? 如果說八十年代之前,東北人民隻是"小苦"的話,那麽改革開放之後,東北人民便是"獨享"這份苦果了.改革開放,鄧小平在南海邊畫了幾個圈搞窗口,搞實驗田,當然是有風險的,這就需要由上繳財政的大戶來分擔,這其中東北又是主力軍.八十年代初期,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每年的本級財政支出都是財政收入的三到六倍.如果說,此時的廣東,福建等地經濟實力弱 ,減免稅收製度對中央財政的影響不大的話,那麽到了一九八四年(請大家記住,一九八四年是中國經濟領域一個極為重要的年頭,這一年很多有利於南方各省的經濟政策出台,東南部各省的發展勢頭正式形成),南方各省的經濟已初具規模,再如此地"減免"就不免有些偏心的味道了(當然,這其中有政治和派係交易的因素在裏麵).當時的情況是,南方,尤其的廣東,已經初顯活力.而北方,尤其是東北已經顯得有些吃力了. 但是當時的決策層似乎很欣賞這樣的 ,即將發生的"馬太效應",對東南部各省的優惠政策一個接著一個,對東北個省要求一視同仁 ,減輕負擔的呼聲充耳不聞.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東北真正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大業成本的承擔者(李貴鮮語)". 

這裏筆者要澄清一個事實,一直有人聲稱,並有人相信,八十年代上海為國家上繳了最多的稅收,這其實是錯誤的,真正的第一是遼寧省.問題就在於上海是作為一個整體為國家交稅的,而遼寧省內還分出去了幾個所謂的計劃單列單位:沈陽市,大連市,鞍鋼,遼河油田...最為典型的是一九八八年,全國上繳稅利的前十名中 ,竟有四個來自遼寧省:遼寧,沈陽,鞍鋼,大連.此外在鞍鋼之前是大慶油田,東北一共占了五個!占全國人口總數不到十分之一的東北三省,是不是有些出血過度了呢?!其實,按比例上繳稅金未嚐不可,但是問題就在於它的不公平,這時的廣東,其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遼寧的 70%,可是上繳稅金之少,卻隻能用"駭人聽聞"來形容了.同樣的情況發生的福建和浙江(這裏必須提及,江蘇在東南地區是個例外,它經濟一直不錯,而且很少搞雞毛蒜皮的小動作).這時候的東北已經顯出發展後勁的不足,表現在:工業設備老化,技術落後,企業留利過少,自我發展資金短缺(當然,這些都是相對於全國而言的).為了完成每年沉重的上繳任務,東北工業基礎錯過了八十年代後期工業領域升級換代的良機!這難道是無意中形成的嗎?錯!上層搞經濟的人心知肚明. 

舉個例子.鞍鋼是鋼鐵行業的老大,每年上繳的利稅是武鋼的 3.5倍,首鋼的6 .5倍,可是它每年的留利隻有三千多萬元,在冶金工業部十大鋼廠中名列第七,僅比酒鋼,水鋼高一點點,連首鋼的一個零頭都不夠!用鞍鋼計劃處的人的話講"連每天的流動資金的最低線都不夠!".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實,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 可以參考那幾年冶金工業部出的年鑒,你就會明白什麽叫不公平,什麽叫壓榨!九十年代初期 ,鞍鋼最困難的時候,連買煤的錢都是全體職工捐來的,可是國家的上繳任務卻未見絲毫的鬆動.同時的首鋼確實利稅全退,國家貸款多得擋不住,又是建大高爐又是買大鐵礦,真是風光無限!更多的例子發生在沈陽的鐵西區,這裏就不再重複了.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 86-89年出版的遼寧經濟信息報,那裏的東西更全麵,相信會更有說服力! 

鄧小平在九十年代初的南巡後,說過一句話:改革開放把上海落下了,現在是該大發展了.這時陳雲的勢力已衰,對上海的控製已經不行了,上海得到了各種各樣,也許連它自己都不敢想的優惠政策,如出欄的猛虎一般,大發展了.而這時,用經濟界的一句共識來形容"東北,仍然是計劃經濟束縛下的籠中之虎".也就是在這幾年,遼寧的工業產值先後被江蘇,廣東,山東超過(接下去是浙江,甚至河北,河南!).不難看出,中央的經濟政策何等見效!共和國的工業長子就這樣被無情地廢掉了!此時的中國,第一次出現了"東北現象"這個名詞,關於這個詞的理解,筆者清楚地記得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的某期參考消息的第四版右上角,一位讀賣新聞的記者講的一句話"中央政府對滿洲的政策是歧視性的".這句話筆者半個字也沒記錯,同時他也半個字沒說錯. 

對於一個經濟日益衰落的地區課以重稅,並設法堵塞它左衝右突的道路,居心何在?良心何在?二零零一年的統計分析顯示,全中國社會發展水平排行中,遼寧省排名第四,在所有省區中名列第一,吉林,黑龍江也都在前十之列。但是,這樣的發展水平卻不能給我們帶來收入上的實惠,廣東,福建,浙江,甚至河北,湖北這樣的落後地區的收入都排名我們之前,為什麽?如果說粵,閩,浙,蘇是第一批起飛的地區的話,京,滬,桂則是第二批了.那麽,東北能否成為第三批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中央政府的目光已經投向了西部,重慶,四川,甘肅,新疆...東北有一次被扔進了曆史的**堆.這一次,也許就是致命的. 

但是,這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其中關於地區經濟布局的部分,上麵已經給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未來定了性:...完整的原材料基地,確定大農業的發展方向!看看,用心何其惡毒,決口不談一個"工"字.把一個工業區"發展 "為一個農業區也許就是這個"綱要"的指導思想.由此,我想到了當年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發展的指導思想:非工業化. 對的,非工業化!!!套用當年德國人的話說"我們(東北人)將永遠為他們(南方人)生產煤,原油,提供木材,大豆,糧食,並世世代代作他們的奴隸!德國人民是幸福的,有鐵血的宰相,有自由發展的契機,頸上也沒有沉重的枷鎖,而的東北人民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6)
評論
楓葉紅了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聲明' 的評論 :

來這裏的人雖然觀點相異但都是緣分,不希望出現人身攻擊。拜托。
聲明 回複 悄悄話 以訛傳訛。

“引起很多爭論。通過爭論,是曆史更清楚”?先把小學語文學好了再說吧!憑你的水平,你也隻會爭而無論,永遠不知道什麽叫曆史,腦袋永遠是一盆漿糊!
楓葉紅了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indatang' 的評論 :

大清已經不存在了,也不可能複辟,滿族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
楓葉紅了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生常談12' 的評論 :

高崗當年的一個重要罪名就是在東北搞獨立王國,其實也不是要搞東北獨立,隻是在經濟上有一定獨立性,結果被搞下去了。東北的問題也是出在中央內部有說話權的東北人份量太低了,不是說有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嘛。現在說要搞環渤海圈經濟區,如果能落實很有前途,拭目以待。
楓葉紅了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生常談12' 的評論 :

老弟(估計八成是)對這些曆史研究的很仔細,不愧當初能背如此之多的文章,再討論下去就變成討論曆史了。


>>>沈陽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既為“最大”,就沒有之一。
不錯。

>>>努爾哈赤就在鞍山挖鐵礦石煉鐵,造兵器,
隻是官方在造兵器時煉鐵,不允許民間煉鐵。
19世紀中期時,東北甚至不能生產針頭線腦等工業品,1860年“中英天津條約”打開東北唯一的通商口岸營口(文件記:牛莊),幾年後才真正開始通商,對外貿易的主要項目是農產品大豆和豆餅與土特產,換來的主要是棉布等生活用品。要說工業主要有遼陽一帶的釀酒業,紡織技術是末期從日本傳來,主要在蓋縣一帶發達起來的。


>>>鞍山鐵礦不是日本發現的。
與日本人說發現釣魚島沒有所屬一樣,沒人相信。隻能說才知道。


lindatang 回複 悄悄話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4096/201310/5994.html
曆史: 大清不是中國
1huzuo9 回複 悄悄話 沒啥好爭論的,也沒必要遮遮掩掩,是個東北爺們就要堅決支持東北獨立,這是我80年代讀大學時就明白的道理。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楓葉紅了
沈陽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既為“最大”,就沒有之一。
努爾哈赤就在鞍山挖鐵礦石煉鐵,造兵器,鞍山鐵礦不是日本發現的。
楓葉紅了嗎 回複 悄悄話 看大家的討論十分收益,不過討論文還是短一些好。另外,本人認為次文的後麵部分有些偏激。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楓葉紅了嗎' 的評論 :
70年代初,我寫作文:《楊運戰鬥的一生》,寫的是蓋縣楊運公社楊運抗日的故事。最後楊運被日寇殺害。為了紀念英雄,公社名字改成楊運公社。

雙搶老太婆也是遼南的。她在遼南抗日殺了1000多日本鬼子,被蔣介石在全國豎立典範。日本投降時,重慶派她和她兒子去接受,經過共軍根據地,1000多人全部失蹤了。
楓葉紅了嗎 回複 悄悄話 >>>>東北人從年紀大的長輩那裏很難聽到象關內那樣的對於舊社會生活的痛苦回憶
-----------------------------------------------------------------------------
------------------------------------
在遼南地區,由於日本人的勢力非常強大,隻要中國人是順民,不會出現華北的三光情況,自然也不會有那麽痛苦的回憶。當地人如果在日本企業礦山(比如昭和製鋼所)做技術人員做工有工資,雖然隻是日本人的幾分之一,最起碼高粱米水飯雜糧小豆腐還是能吃飽的。就算是工廠碼頭最底層的苦力也能活下去,這多少反映出那時的東北還是比較富的。
真正悲慘的是那些從關內以各種名義抓來勞工,包括國共兩黨的士兵,政治犯經濟犯,以及街頭隨機抓的勞工。用悶罐子車拉到地方分到礦山(這時已經有死人了),用電網圈起來,狼狗看起來,吃穿都非常差,幹最苦最危險的工,很多人累死病死被打死,逃跑的抓回來砍頭。遼寧有很多萬人坑,基本就是這些人的屍骨。
與日本人的鬥爭也是沒有停止的,比較著名的湯崗子療養院日本傷兵被襲擊事件,100多傷兵護士被當地遊擊隊(日本人稱:馬賊)全部砍頭,一人裝死幸免。
楓葉紅了嗎 回複 悄悄話 我有1938年拍的亞細亞號照片,背景應該是哈爾賓車站,無法在這裏上傳。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前後左右' 的評論 :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6694.htm

亞細亞號列車亞細亞牽引機車太平洋型 亞細亞牽引機車太平洋型

亞細亞號特快列車(あじあ號),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所屬的著名列車。1934年至1943年運營於南滿鐵路新京至大連區間(1935年後運營區間向北延伸至哈爾濱)。

亞細亞號采用大連沙河口滿鐵車輛廠製造的SL-7流線型機車,全封閉式空調車廂。

滿鐵將亞細亞號定為“特急”快車。列車編組為6節車廂,機車之後為行李車、兩節三等車廂(定員88人)、餐車、一節二等車廂(定員68人)和一節一等空調包廂車(定員12人)一節流線型頭等展望車(定員48人)。共有兩組列車,每日上午由新京和大連對開,完成大連至新京間701.4公裏的運營裏程,所需時間為8小時30分(中途不停車),平均運營速度為85公裏/小時。機車的最高測試時速為130公裏/小時。亞細亞號是近代高速鐵路發展的裏程碑。

由於太平洋戰爭局勢惡化,亞細亞號於1943年2月停止運行。一列車廂在蘇軍進攻中國東北時被運往蘇聯,另一組列車留在中國,其機車現存兩輛,為別為:SL7-751 (現存於沈陽蒸汽機車博物館-位於蘇家屯),SL7-757,現存於原滿鐵沙河口機車工廠(現大連機車廠)。其尾部觀景車現存於黑河火車站(車體號:GW 95000),轉向架已經更換成了長春軌道車輛廠製造的202
沈成涵 回複 悄悄話 不止是東北,台灣也是這樣。日本是把東北和台灣當成自己的領土來治理的(當然,當地的非日本人是受歧視的)。而且,當時日本比中國更有資金、有技術,又一心謀發展,自然搞得不錯。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前後左右' 的評論 :
解放前:
有軌電車:長春,大連,鞍山,沈陽,上海
煤氣化:長春,大連,鞍山,沈陽,齊齊哈爾,哈爾濱
城市給排水(特別是地下排水係統):長春,大連,鞍山,沈陽,齊齊哈爾,哈爾濱
前後左右 回複 悄悄話 “1938年開始,在長春規劃120公裏的環城地鐵和有軌電車道路,還有環城高速公路。”到底建成沒有。朝鮮還規劃自己成為最發達國家呢?
前後左右 回複 悄悄話 "1934年至1943年運營於南滿鐵路新京至大連區間的亞細亞號特快列車采用大連製造的SL-7流線型機車,全封閉式空調車廂。"
車載空調哪年投入實用?敬點業好不好?
楓葉紅了嗎 回複 悄悄話 不得不承認,同南方人相比東北人比較缺少開拓意識。自古以來東北土地肥沃人煙稀少,很容易生存下來,冬天寒冷人們基本躲在家裏。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使東北人主動性較差,在經濟轉型時不能很快跟上變革,這也是目前落在沿海地區後麵的原因之一吧。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楓葉紅了嗎' 的評論 :
80年代初,我就已知道
1。1945年前東北的工業能力。
2。也知道1945 - 1950年的情況:支援了解放戰爭。
《把一生獻給黨》--吳運鐸,《工作著是美麗的》也講那時的大連gonmgye。
3.1950 - 1984年的《中國經濟年鑒》,幾千頁厚的每年一本,我看了很多。
我特別為東北的富饒和貢獻而自豪,經常和北京人打嘴仗。

到了1984年了,全國僅有9個省的工業產值超過大連一個城市,超過沈陽的就更少了。全國僅有遼寧省是工業大省,城市大省。遼中城市群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營口,盤錦,鐵嶺是中國唯一的密集的工業化群。那時京津唐,滬寧杭,珠三角都不能同日而語。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有4個。全國才有14個。
楓葉紅了嗎 回複 悄悄話 To:老生常談12

從你那裏轉來的文章,沒想到被貼上了文學城。這篇文章以前也在哪裏看過,很有保留,謝謝。總體來說,研究東北曆史文化的文章較少。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HENRYMTL' 的評論 :
大明朝僅有3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滿清入關使中國有13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即多了幾乎1000萬平方公裏。 不是東北人丟了320多萬平方公裏,恰恰是山東人移民東北,才使這100多萬平方公裏固定下來,至今還屬於中國。

是東北人民堅持了抗戰14年,抵抗號稱百萬的關東軍。
14年期間,失去政府支持的東北民眾,東北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共殲滅日軍25萬人。直至1941年春,抗日聯軍主力1500人才轉入蘇聯活動,但抗日活動一直進行。
楓葉紅了嗎 回複 悄悄話 回wendy1015 :
樓主是什麽意思呢?侵略有功?!漢奸光榮?!
--------------------------------------------------------------------
拿來的文章,覺得有保留價值。
文章確實有些情緒化內容,但這都是基本事實。實際上還有更難以登上紙麵的東西,不要什麽都上綱上線。
根本問題,我認為是不是漢族人對滿族源地的某種攝取意識?也是當初管理者不大懂宏觀經濟?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為什麽轉貼這篇文章?

1。說“滿洲國”工業發達的人不一定是日本人或漢奸。你要先了解曆史再說話。
2。“滿洲國”工業發達並不是東北人民生活富裕。恰恰相反,人民失去主權,被奴役,更悲慘。
3。如果你看了45集記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你就明白中國抗日是多麽艱巨。中國沿海發達地帶全部被日本占領,中國政府僅有西南和西北落後地區,哪有多少工業來支持抗戰?
4。稍微讀一點日本曆史,就會明白為什麽日本要侵略中國。為什麽小鼻子把他鄉當己鄉。日本曾說:寧可放棄日本本土四島,絕不放棄關東!這就會明白為什麽日本如此經營中國東北。
5。日本資源如此貧乏,要打勝這場戰爭隻有靠東北的資源和工業。
6。東北是世界上最富饒(自然資源)的地區之一(德國魯爾,美國大湖區)。誰拿下東北,誰就容易拿下中國。

這篇文章會引起很多爭論。通過爭論,是曆史更清楚。
wendy1015 回複 悄悄話 樓主是什麽意思呢?侵略有功?!漢奸光榮?!
瑪瑪米亞 回複 悄悄話 出處哪裏?作者是誰?
HENRYMTL 回複 悄悄話 東北競無一人是男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