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譽為“南美的巴黎”,以其濃厚的歐洲風情和保存完好的曆史建築而聞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城市之旅是旅行社的傳統節目,對我們這些來過這裏的人來說,多少有些舊地重遊的感覺。從旅館出發,導遊一路上不停地介紹這座城市的曆史及名勝古跡,使我們對它的文化和曆史積澱有了更多了解。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城市建築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既與時俱進,又曆久彌新。我們首先來到花瓣雕塑(Floralis Genérica)所在的廣場,即“聯合國廣場”(Plaza de las Naciones Unidas)。上次來布宜諾斯艾利斯遊覽市容,沒來這裏,這次正好補課。
花瓣雕塑以一朵巨大的金屬花為原型,最獨特的設計在於其可開合的花瓣——白天花瓣張開,象征希望與活力;夜晚花瓣閉合,象征休憩與沉靜。在一些節日,花瓣會保持開放,象征喜慶和自由。
接著參觀的是雷科萊塔公墓(Cementerio de la Recoleta)。這裏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最著名的公墓,埋葬了無數阿根廷重要的曆史人物,伊娃·庇隆的墓是這裏的一個標誌性景點。上次來時,她的墓前擺滿了鮮花;這次再來,隻有一朵玫瑰,顯得有些冷清。
遊覽布宜諾斯艾利斯不能錯過的景點當然是五月廣場(Plaza de Mayo),相當於北京的天安門廣場。這個見證了阿根廷曆史變遷的廣場,曾是無數重要政治事件的發生地。
著名的玫瑰宮(Casa Rosada)曾是阿根廷總統的官邸,二樓的陽台是伊娃·皮隆(Eva Perón)和胡安·皮隆(Juan Perón)曾經發表演講的地方。想象著那個時代他們演講時的激動人心的場麵,仿佛能聽到曆史的回響。
五月廣場中最引人注目的雕塑無疑是曼努埃爾·貝爾格拉諾將軍的騎馬像(Monumento ecuestre al General Manuel Belgrano)。貝爾格拉諾被尊為阿根廷的民族英雄,他的貢獻在阿根廷曆史上占據重要地位。這座青銅雕像位於玫瑰宮(Casa Rosada)前,騎在馬上的貝爾格拉諾將軍高舉阿根廷國旗,英姿颯爽。然而,銅像卻用有機玻璃圍了起來,裏麵的台階上堆滿了寫著字的鵝卵石。讓人一看,不免心驚。瞧這陣勢,讓我想起上次來這裏時導遊為我們講解過廣場上印有戴著頭巾的女人圖像的故事,是不是“五月廣場母親”又把抗議活動升級了。一問導遊,原來這些石塊是阿根廷民眾在“石頭遊行”(Marcha de las Piedras)活動中留下的。新冠疫情期間,阿根廷有超過10萬人因感染新冠去世。許多失去親人的民眾,曾在五月廣場舉行悼念活動,同時表達對政府處理疫情不力的抗議。
廣場四周還有一些曆史悠久的建築,其中最具標誌性的是大都會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這座宏偉的教堂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宗教文化的象征。
阿根廷民族英雄何塞·德·聖馬丁將軍(José de San Martín)的遺骨就安葬在教堂的一個小禮拜堂中,前來瞻仰的人絡繹不絕。
聖馬丁陵墓由法國雕塑家阿爾貝-歐內斯特·卡裏耶-貝勒斯(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設計,采用多種顏色的大理石建造,黑色大理石的棺槨上覆蓋著阿根廷國旗,並由三尊白色大理石雕像守護,這三尊雕像分別象征阿根廷、智利和秘魯,因為聖馬丁將軍為這三個國家的獨立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兩名身穿傳統軍服的衛兵輪流守衛,每兩小時進行一次莊嚴的換崗儀式。
離開五月廣場,我們來到色彩斑斕的博卡區(La Boca)。這裏原本是工人階級的聚居區,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充滿活力和色彩的旅遊勝地。
卡米尼托(Caminito)步行街藝術氣息顯得比先前更加濃烈,兩旁的房屋被漆成紅、藍、綠、黃等強烈對比的色彩,每一扇窗、每一個陽台,都像是在向我們講述一個熱情洋溢的探戈傳說。人們仍然圍著街頭那座著名的陽台拍照,隻不過陽台上的教皇塑像換成了足球明星梅西。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逗留的最後一天,時間由自己支配,我們繼續在市內閑逛。旅館附近有家名氣極大的書店,即埃爾·阿特內奧·大劇院書店(El Ateneo Grand Splendid)。光看書店的名字就相當誘人,進去逛了一圈,果然找回了當年愛逛書店的那種感覺。
這家書店位於一座始建於1919年的舊劇院內,曾是歌劇院和電影院,如今被改造成世界上最美書店之一。原劇院的華麗裝飾、穹頂壁畫和紅色天鵝絨帷幕仍然保留,使書店充滿濃厚的藝術氛圍。舞台區域如今成了喝咖啡的地方,而原來的包廂則變成了私人閱讀角。
埃爾·阿特內奧不僅是書店,還是文化地標,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和文學愛好者。這裏藏書豐富,涵蓋文學、曆史、藝術等多個領域。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個生活用水博物館(Museo del Agua y de la Historia Sanitaria),同行的驢友推薦說值得看看。來到這座獨特的博物館門前,僅其精美的建築外觀就令人歎為觀止。這座十九世紀的建築本身就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重要曆史地標。
走進大廳,見不少當地人排隊在這裏繳納水費。看來,這座建築曆史性的實用功能還在發揮著作用。
這座建築由英國工程師設計,建於1877年至1894年之間,采用了法式和維多利亞風格,外牆裝飾華麗,內部原是城市的中央水泵站。最初是阿根廷國家供水公司(Obras Sanitarias de la Nación)的總部和水庫,後來改建為博物館,以展示布宜諾斯艾利斯供水係統的發展史。
博物館展出了大量關於城市供水係統、衛生技術和公共健康曆史的展品,包括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使用的供水設備、管道、水泵和測量儀器。舊式自來水龍頭、瓷製水箱、水表等家庭用水設備。布宜諾斯艾利斯早期的供水規劃圖紙和檔案資料。
布宜諾斯艾利斯生活用水博物館不僅是一個技術與工程展覽館,更是一座城市曆史的見證者。
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有一座中國城(Barrio Chino),是阿根廷最主要的華人社區和商業中心。入口處醒目的中式牌樓,是中國政府贈送給阿根廷的禮物,上麵雕刻著中文和傳統裝飾圖案。三條街上有不少華人經營的超市和餐館。逛累了,我們在中國城吃了碗麵條,外加日本壽司,吃出來的卻都是正宗的阿根廷味道。
早已記不住布宜諾斯艾利斯中國城那家餐館麵條的味道了,但塔哥尼亞徒步之旅的一幕幕則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