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

園中草木春無數隻有黃楊厄閏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2025巴塔哥尼亞徒步之旅 (二)

(2025-04-04 13:13:26) 下一個

高海拔的拉巴斯,是一個以獨特自然景觀而聞名的城市。為了欣賞這個城市的自然風光和打卡名勝古跡,我們把遊覽市容的一切都交給了旅館代辦。旅館派專車並配備了一名導遊,帶著我們遊覽了月亮穀,並乘坐城裏的幾條線路的纜車,逛了一個長達幾裏地的集市,遊覽了市容,並且下館子吃了一頓地道的當地美食。

月亮穀(Valle de la Luna)是我們去的第一個景點,位於拉巴斯南部,從市中心開車半個小時就到了。

進入景區後,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遍布的灰白色岩石尖塔、錯綜複雜的峽穀和深不見底的溝壑,好像是大自然的雕刻大師用千百年的時間精心打造的。景區的整體麵積並不很大,但置身其中,卻有遠離塵世之感。準確地說,景區的地貌頗似另一個星球。導遊說,這裏的地貌是長期風化和侵蝕而形成的,因其酷似月球表麵而得名。

A close-up of a rocky mountain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沿著一條蜿蜒的小徑進入峽穀,途中不時停下來拍照,或者站在觀景平台上俯瞰整個穀地。淅淅瀝瀝的小雨下個不停,整個景區,遊人寥寥,孤寂中,月亮穀展現出的奇特風貌,讓我們流連忘返。

拉巴斯號稱纜車之都。因為地形的原因,纜車取代了火車和大巴成為拉巴斯居民日常通勤的重要工具,也是遊客俯瞰城市的絕佳方式。導遊帶著我們乘坐了黃線、銀線、紅線等不同線路的纜車,在天空之路上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山城的壯麗風景。

A city with many buildings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當纜車緩緩上升,城市的全貌在朦朧的煙雨中逐漸展現在眼前:五彩斑斕的建築撒滿峽穀,顯得擁擠卻生機勃勃,遠處的伊利馬尼山(Illimani)如同守護者,矗立在城市的天際線。纜車滑行平穩而安靜,給了我們充分的時間沉浸在這片高原風光之中。

一路上,導遊不停地介紹腳下的著名景點,使我們得以從不同角度瀏覽總統府、國會大廈、聖弗朗西斯科教堂、拉巴斯舊火車站和拉巴斯總公墓等拉巴斯的名勝古跡。最後,她把我們帶到克哈利觀景台(Mirador Killi Killi),在那裏不但可以俯瞰拉巴斯全景,還可以看到城市被安第斯山脈環繞的壯觀景象。

我們這次來玻利維亞最主要的目標當然是“天空之鏡”。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鹽沼,位於玻利維亞西南部的烏尤尼鎮附近。來玻利維亞之前,我們預訂了一個“天空之鏡”三日遊,出發地點就在烏尤尼鎮。因此,遊覽了拉巴斯之後,我們便登上從拉巴斯到烏尤尼的夜間巴士,在車上睡了一宿,第二天早上一睜眼,車已到達烏尤尼車站。

下了車,來到鹽之屋(Casa de Sal)旅館,但不能馬上入住,因為旅店一直客滿。這家旅店之所以成為熱門,主要還是因為它的獨特設計。它是世界上獨特的鹽製旅館之一,其設計和體驗深受遊客喜愛。這家旅館結合了烏尤尼鹽沼的自然特色與現代舒適設施,是一個融合自然與文化的傑作。

A large statue of a person in a building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盡管無法馬上入住,我們把行李存好後,還是先在旅館裏轉了一圈,先欣賞一下這個特殊的旅館。這座建築是用鹽磚建造的,牆壁、地板、家具主要由烏尤尼鹽沼的鹽磚和鹽塊製成,連餐廳提供的許多餐點都以鹽為主題,如鹽烤牛排等。正是由於突出的地方特色,鹽之屋不僅是一座單純的旅店,在此居住更是來這裏旅行的一種獨特體驗,讓人感受到鹽之大地的神奇。

難得下午沒任何安排,便決定在烏尤尼小鎮閑逛。

A clock tower in a city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從旅館步行幾分鍾便來到了烏尤尼公園(Parque Uyuni)和附近的鍾樓。烏尤尼公園位於鎮中心,雖然不大,卻是小鎮居民和遊客們的社交聚集地。公園中央有一座噴泉,周圍點綴著幾排長椅和鬱鬱蔥蔥的樹木。公園入口處的鍾樓是小鎮的標誌性建築,樸實的磚石結構映襯出小鎮的樸素與真實。小鎮的主幹道呈 T 字形布局,簡單明了。街道兩旁的建築多為低矮的房屋,色彩柔和,為這個高原小鎮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魅力。

這個坐落在玻利維亞高原的小鎮,因為其獨特的鹽沼而聞名於世。然而,除了廣袤的鹽灘,這個小鎮還是無數旅行者探索夢想的起點。這一天,我們用腳步丈量了小鎮的寧靜與平凡。

A statue of a person with arms out in the air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下午稍作休息後,我們還是迫不及待地在街上叫了一輛車,前往距離小鎮不遠的烏尤尼鹽沼(Salar de Uyuni)。鹽沼從遠處看就像一片無邊無際的白色沙灘,平坦得讓人分不清天與地的界限。進入鹽沼之後,漸漸發現了它的魔力。

鹽沼的天氣多變。我們進入鹽沼後,一會兒下雨,一會兒晴天,唯獨陽光一直缺席。這對拍照來說很不友好。我們的司機是個很有經驗的導遊,也理解我們在鹽沼拍照的心情。於是,趁著下雨,他將車開向烏雲的邊緣,找了一塊積水的地方,與另一輛車並排停在一起,心有成竹地等待雨停之後取鏡拍照。果不其然,沒等多長時間,雨過天晴,烏雲逐漸散去,碧空如洗。天上的雲朵好像觸手可及,倒映在鹽灘的鏡麵上,與真實的天空融為一體。此時此刻,真讓人感覺像置身於一個超現實的世界。

兩位司機不愧都是老手,他們尋找最佳拍攝角度,使用特殊的攝影技巧,讓天空與鹽灘完美融合,為我們拍下一張張令人驚歎的照片。

A group of people standing in a line with their arms raised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隨著太陽緩緩落下,直到夜幕降臨。我們在這片靜謐的鹽灘上久久佇立,直到風寒雨驟。

回到小鎮,夜晚的烏尤尼街道安靜而祥和,耳邊卻回蕩著白天的風聲和鹽沼上的歡笑。

旅途中常能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給人帶來驚喜。第二天上午,我們拖著行李前往小鎮上的旅行社集合,參加烏尤尼鹽沼和彩色瀉湖三日遊活動。等到司機開著車來接我們時,才意外發現,來接我們的正是昨晚帶著我們在鹽沼拍照的兩名司機,大家再次見麵,似老朋友意外重逢。

烏尤尼鹽沼和彩色瀉湖三日遊活動就這樣在以外的驚喜中開啟。天,格外藍,心情,超級好,登上越野車,開始了讓人充滿期待的旅程。

A group of people standing on a train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從烏尤尼出發,我們最先來到小鎮南邊的火車墓地(Train Cemetery)。這是一個露天博物館,墓地上停放著許多鏽跡斑斑的火車頭和車廂。這些不同類型和型號的蒸汽機車,曾經為當地的采礦業和工業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據導遊說,這裏之所以成為火車墓地可追溯到十九世紀末。當時,玻利維亞政府計劃在這裏建造一個鐵路樞紐,將內陸的礦產品運往沿海港口。然而,由於玻利維亞在與智利的領土爭端中失去了太平洋海岸線,這一計劃未能實現。後來,隨著玻利維亞采礦業逐漸蕭條,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甚至被送到烏尤尼車站進行維修的列車都無法運行,隻好被遺棄在小鎮外這片空地裏。隨著時間的消逝,這些鏽跡斑斑的列車逐漸變成了靜止的紀念碑,向人們訴說它們經曆過的工業發展和衰落的時代。

由於來自世界各地參觀鹽沼的遊客越來越多,昔日寂寞荒涼的火車墓地現在竟有人滿為患之勢,從一個側麵顯示出烏尤尼旅遊業蓬勃發展的趨勢。為什麽這裏能成為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仔細看看周圍的環境,荒涼而遼闊,這種荒涼的景象與廢棄的火車相得益彰,工業革命的發展與衰落,大自然中的這一曆史瞬間,在這裏清晰定格。久而久之,這個火車墓地就不僅僅是一個廢棄的工業場所,它慢慢蛻變成了一個承載曆史記憶的地方。

接著,我們來到毗鄰烏尤尼鹽沼的科爾查尼(Colchani)小鎮。街上停滿了越野車,司機轉了好幾圈,才找到停車位。走在街上,看到相當數量的房屋是用鹽磚建造的,與鹽之屋旅館的建築材料如出一轍。一問導遊,才知道這裏鹽磚比普通磚的價格低了許多,人們普遍用鹽建造房屋,也就不足為奇了。

科爾查尼小鎮守著鹽沼,當然“靠鹽吃鹽”。小鎮裏裏外外,都與鹽脫不了幹係。我們參觀了這裏的一家鹽碘化廠。工作人員為我們講解並演示了鹽的幹燥和粉碎,並將碘混合到鹽中的加工過程。小鎮生產的食鹽在玻利維亞各地銷售。旅遊紀念品商店裏,鹽依然是主角。

在小鎮轉了一圈,了解了鹽的加工過程後,我們乘車深入鹽沼腹地。中午時分,到達了鹽沼的中心的旗幟島(Playa Blanca)。

Several flags flying in the wind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旗幟島也被稱為“旗幟廣場”。其實叫旗幟廣場更貼切,因為這裏根本沒有所謂的島。這裏曾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鹽製酒店所在地,但這家鹽製酒店早已停止運營,唯旅館的建築仍在。旅行社帶來的遊客基本都在這裏的餐廳吃自帶午餐。餐廳外的廣場上豎立著世界各國的國旗,五顏六色的旗幟在白色鹽沼的映襯下,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午餐過後,是我們進入鹽沼的真正高光時刻!這天老天特別照顧我們,天高氣爽,陽光燦爛,汪著一層清水的鹽沼宛如一麵巨大的鏡子,豁然出現在眼前。天空與大地在鏡裏交匯,分不清哪兒是天,哪兒是地。鏡裏鏡外,似乎都同樣真實,虛幻與現實,消失了界限。也許,這就是為什麽人們爭相來這裏朝拜的原因。

A group of people in the snow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導遊為我們在鏡麵上拍下了許多富有創意的照片,從跳躍到倒影,到端起酒杯共同歡慶這段歡樂時光,都一一收入鏡頭。

打卡天空之鏡後,司機開車在鹽原上狂奔。此時此刻,遼闊的鹽原沒有時速限製,可以閉著眼睛信馬由韁。人生能有幾次任意把油門踩到底,睜開眼睛人還在路上?不一會兒,我們便來到鹽灘中部的印加瓦西(Casa del Inca)島。要知道,這個島距離烏尤尼鎮有一百公裏左右,我們卻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這段旅程。

印加瓦西島也被稱為“魚島”,是鹽沼中間最著名的島嶼。這個由古老的珊瑚礁化石構成的島嶼形成於數百萬年前。當時該地區被海洋覆蓋,島上的化石不但記錄著地球曆史的變遷,也為地質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現如今,滄海桑田,長滿巨型仙人掌的小島成為鹽沼中的一顆光芒四射的明珠。

A cactus in the desert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隨著遊人登上小島的頂端,烏尤尼鹽沼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遠處,平坦潔白的鹽原一望無垠;腳下,怪石嶙峋的小島曆盡滄桑。大自然的宏偉與神奇,讓人難以捉摸。

黃昏時分,導遊帶著我們重返鹽沼,等待落日。烏雲遮擋著天邊的晚霞,鹽沼變得如夢如幻。站在白茫茫的鹽麵上,感到一種無法言喻的寧靜。

翌日,前往彩色瀉湖區,350公裏的緊張行程,穿山越嶺,一路顛簸,既刺激,又具挑戰性。

雖然如此,路上的風景仍令人難忘。我們最先看到的是碧藍色的卡納帕瀉湖(Laguna Cañapa)。高山環繞,湖水湛藍,宛如鑲嵌在高原上的藍寶石。不久,我們又在另外兩個瀉湖邊上停靠,一個比一個顯得壯觀。尤其是瀉湖裏的火烈鳥和湖邊的野生動物,為這些瀉湖增添了動感。

A rock formation in the desert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午餐後,我們進入西洛裏(Siloli)沙漠。這個海拔5000米高的沙漠,色彩斑斕,景色荒涼,冷風刺骨,連沙粒都碩大粗壯。進入Eduardo Abaroa國家公園後,直奔遐邇聞名的石樹(Árbol de Piedra)

石樹是一塊高約7米的風化岩石,其形態酷似一棵孤獨的樹,纖細的“樹幹”支撐著較為寬闊的“樹冠”,仿佛隨時會被強風吹倒。它的獨特外形是長期受到強風和沙塵侵蝕的結果。由於西洛裏沙漠的強風日夜不停地刮削岩石的下部,使得這塊火山岩形成了如今的“樹狀”形態。因此,石樹成為這個國家公園最具標誌性的自然景觀,象征著這裏的荒涼之美。石樹周邊大量奇形怪狀的石頭,要是生長在曆史悠久的華夏大地,一準兒能流傳下來數不勝數的神話故事,讓它們更加栩栩如生。

A group of rocks stacked on top of each other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翻越了崎嶇的山路,穿越了荒涼的沙漠,我們終於抵達了海拔4,278米的科羅拉多湖(Laguna Colorada)。這個占地麵積 60 平方公裏湖顏色與眾不同,湖水呈現出深淺不一的紅色。導遊告訴我們,這是由於水中的藻類和浮遊生物產生的色素,以及富含礦物質的湖底沉積物反射陽光的結果。湖水顏色還會隨光線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從橙紅色到深紅色,形成奇幻的視覺效果,為這個瀉湖增添了神秘色彩。

科羅拉多湖是我們當天旅程的最後一站,到湖邊後大家都比較放鬆,沿著湖邊散步,為湖中的火烈鳥拍照。一天的行程結束後,我們與導遊和其他驢友舉杯暢飲,不亦樂乎。

A group of people standing in a field with steam coming out of the ground with Old Faithful in the background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三日遊的最後一天,天剛蒙蒙亮,我們就乘車來到火山間歇泉“Sol de Mañana”。在這片海拔近五千米高的沙漠地區,間歇泉星羅棋布,頗像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隻不過人煙稀少,讓人感覺更加狂野和荒涼。這裏的間歇泉形態各異,有的一柱衝天,能讓你立刻想到熱氣十足,幹勁衝天這些詞語的含義。有的則熱氣騰騰,宛若桑拿。在這荒無人煙的沙漠中,這些間歇泉無疑是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存在。

接著,導遊將我們帶到溫泉勝地Laguna Polques 。在海拔4410米的溫泉池中泡個澡,感覺當然不錯。然而,沙漠的早晨,“風頭如刀麵如割”,為了體驗一下在這裏泡溫泉,凍著了,太不值。再說了,明天還有一次泡溫泉的機會,於是,就放棄了。

稍事休息後,我們的車駛向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沙漠。為什麽要專門給這片沙漠命名,到了那裏後才了解了其中的奧秘。導遊告訴我們,這個以西班牙著名畫家的名字命名的沙漠與他的一幅沙漠景觀畫作中沙漠極其相似,連岩石的位置和形狀都高度吻合。這一現象被人發現後,這裏便逐漸被人們稱為達利的畫作。甭管這個說法是真是假,可姑妄聽之,但這個沙漠的景觀確實漂亮,遼闊的荒漠,孤獨的怪石,綿延的雪山,令人流連忘返。

A group of people posing for a photo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遊覽了薩爾瓦多達利沙漠後,我們來到綠湖(Laguna Verde )邊緣,背景是利坎卡布爾(Licancabur )火山。光禿禿的火山是玻利維亞,阿根廷和智利三國接壤的地方,山下的湖中及湖邊的荒野毫無生命跡象。這個湖的綠色源於高濃度的鉛、硫和碳酸鈣、砷,這些砷來自5960米高的利坎卡布爾火山。綠湖與白湖(Laguna Blanc)相連,像沙漠中的兩滴眼淚,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憂鬱的光。

到這裏,我們的三日遊活動就算結束了。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同伴和司機後,我們來到智利的聖佩德羅德阿塔卡馬(San Pedro de Atacama),從此開啟了我們在阿塔卡馬沙漠的自駕行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