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

園中草木春無數隻有黃楊厄閏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聊美國的平權法案

(2023-07-12 12:58:54) 下一個

6月29日,美國最高法院以6票對2票和6票對3票分別做出裁決,美國曆史最悠久的私立大學----常春藤名校哈佛大學和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采用的考慮種族因素的錄取政策違背美國憲法中的平等保護條款。至此,美國大學將不能直接以種族作為錄取學生的考量因素。這一裁決推翻了大學招生中實行了幾十年的平權法案。黑人大法官Clarence Thomas隨後發文讚同高院的裁決,重申美國憲法裏人人平等的原則。

這次哈佛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敗訴,美國最高法院取消平權法案,絕不僅僅是廢除精英大學招生的另類政策,它將對美國社會的方方麵麵產生深遠影響。

 

平權法案及其產生的曆史

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是指一係列保護人們免受歧視並確保平等的權利和機會的法律和法規,這些法案旨在通過采取積極的行動來為特定群體,即因種族、性別、國籍、宗教、殘疾等受到歧視的群體提供保護和幫助,以糾正曆史上這些特定群體遭到的不平等待遇、促進平等和多樣性。這個群體中最受重視的當然是非裔美國人。

美國政府自民權運動興起後,頒布了一係列平權法案,如《1964年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1965年選舉權法案》(Voting Rights Act of 1965)、《1990年美國殘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of 1990)……等等。這些平權法案的通過和實施對於美國社會的平等和包容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盡管還有許多挑戰和工作需要繼續進行,但這些法案標誌著美國社會朝著更加平等和多元的方向邁進,並為許多人爭取到了公平和正義。

了解美國曆史的人都知道,美國是一個法製國家,同時也是一個種族主義根深蒂固的國家。僅僅在幾十年前,美國南方還在施行種族隔離製度。

一九五四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將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製度判決為違憲,還曾在南方激起軒然大波。當時,黑人學生在南方橫遭侮辱被打被殺的情況非常普遍。記得當時一個十四歲的白人女學生曾對采訪她的記者說,“如果上帝要白人黑人在一個學校上學,他就不會把他們造成黑人,把我們造成白人了”。這就是南方普通民眾對種族問題的比較普遍的認識。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在美國南方教書,在課堂上討論民權運動時,還有相當數量的學生依然持這種觀點。

這就是幾十年前美國社會的真實狀況。為什麽種族主義在美國社會能夠“入腦入心入魂”,一些人頑固堅持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呢?這還得從根兒上說起。

我們知道,現代化最早是從歐洲興起的。從十六世紀起,歐洲白種人的國家依仗武器先進,攜船堅炮利之便,大肆征服掠奪其他民族,滿世界攻城略地,強取豪奪,在積累了大量財富的同時,也在各自侵占的地盤上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為了給自己侵略和殖民擴張正名,歐洲殖民者創造出所謂的殖民主義意識形態,而種族主義理論就是這種意識形態的核心。他們製造出“白人至上”的神話,說他們白種人是最高級的人種,而且肩負著上帝賦予他們的教化夷蠻的使命,他們的侵略和殖民活動是響應上帝的號召,勇於承擔起“白人的負擔”(The White Man’s Burden)的高尚行為。

以白人至上為內涵的種族主義威力極大,它直截了當地將有色人種置於絕望的深淵。根據這一理論,有色人種無論創造出何等輝煌燦爛的文明,那都不值一提,根本沒法和白種人的文明相提並論。作為個人,即使你努力接受白種人的“先進文化”,你的教育程度,文化修養和聰明才智甚至高於白人同類,但你沒法兒把自己的皮膚變白吧?在種族主義者眼中,你的膚色決定了你永遠低人一等。

二次大戰前,由於希特勒將種族主義發展到極端,並且由於其種族主義政權在戰爭中的垮台,種族主義才變得臭名昭著。盡管如此,種族隔離製度在美國南方照樣盛行,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民權運動席卷美國。

民權運動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1964年通過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這一法案規定了美國境內不得采取種族隔離,也規定對黑人、少數民族與婦女的歧視為非法。它結束了美國自建國以來長期的黑白種族隔離政策,被認為是人權進步的裏程碑。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在相關政策、立法、司法和實踐中實施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平權法案是美國社會在經曆了長達數個世紀對少數族裔尤其是非洲裔的壓迫、隔離和歧視後,在種族矛盾高度緊張的情況下所采取的一種涉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係統的綜合“救治”行動。這一行動的突出特點不僅是保護弱者和弱勢群體,比如租房,買房和貸款,上學、就業和提幹,都不能因為種族、宗教信仰、性別、國籍等原因有歧視行為,而且在上學就業等方麵還對這些少數人群施行優待。

這種政治現象代表的是文明社會的發展方向。一個社會隻有進步到一定程度,才會刻意強調保護其中的少數人和弱者。美國社會接受並強調這種做法,在政治上無疑是正確的,表明這個國家比民權運動之前已經進步了一大截兒。

 

平權法案與政治正確

社會變革往往從器物層麵到政治和社會製度層麵,再到思想文化層麵,由表及裏地展開。民權運動後,美國種族問題不但在政治製度和法律層麵上,而且在思想文化層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而種族問題在思想文化領域產生積極變化的最顯著標誌就是“政治正確”的觀念被社會普遍接受。

那麽,什麽是政治正確呢?“政治正確”是指使用一些用詞及施行部分政治措施,避免冒犯及歧視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如不能冒犯少數族裔、女性、同性戀者及跨性別人士(LGBT)、不同的宗教信仰或持不同政見者,及殘疾人士(見《維基百科》)。

“政治正確”一詞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現並在社會上流行的,最早是指大學中的一種左派思潮。在當時的文化爭論中,反對派給激進的左派人士貼上一個標簽,即“政治正確”,諷刺他們的觀點隻在政治上正確,在其他方麵一無是處。

其實, “政治正確”也可溯源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是人權平等觀念的延伸。它由“人人生而平等”推演開來,發展出種族平等、性別平權、性向和信仰自由等社會理想。上世紀六十年代,除了民權運動,美國社會還出現了廣泛的社會抗議運動,如校園民主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反戰和平運動、環境保護運動、同性戀權利運動……等等,這些反傳統的社會運動雖然轉瞬即逝,但在推動社會進步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產生了持續性影響。

隨著民權觀念深入人心,美國社會逐漸形成一種風氣,即反省社會應該如何善待弱勢群體。除了立法保護和優待弱勢群體外,在語言上也相應地做了尊重弱勢群體的規範,將帶有歧視性的詞語剔除。您不能再管黑人叫Nigero,而改稱“非洲裔美國人”,將印第安人改稱“美洲原住民”,“妓女”變成了“性工作者”,“瘋子”改稱“精神病患者”,連“傻子”也不能直呼其傻,要用“智能受挑戰者”來避免在語言表達上犯政治錯誤。在某種程度上,堅持“政治正確”的人在理想主義的道路上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甚至給言論自由劃上了紅線。

“政治正確”的推行並非一帆風順。反對者認為,主張“政治正確”的人提倡的是一種平均主義,弱勢群體要求平等意味著政府必須以不平等的方式來優待他們。事實上,平權法案允許在招聘、錄取和雇傭等領域采取積極的行動,以糾正曆史上的不平等待遇。這意味著特定的受保護群體可能會得到額外的關注和優先考慮,以確保他們能夠獲得平等的機會。但是,在優待黑人、婦女、同性戀者等少數群體的同時,在人口上占多數的白人異性戀男性常常會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導致了逆向歧視。因此,也引起社會中起沉默的大多數人的強烈不滿。

正是在“政治正確”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形勢下,社會上的種族偏見從公開轉向隱秘,成為美國社會一股強大暗流。唐納德.川普在2016年巧妙地利用了民眾對“政治正確”、特別是對精英階層(包括主流媒體)的“政治正確”的憤怒,大膽地拿“政治正確”開刀,說老百姓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因此,贏得相當“民意”,當選總統。他那個“讓美國重新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口號無疑是對一個消退的文化傳統的回歸,同時也在客觀上為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的回潮開了綠燈。

任何一種文化傳統的形成都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這種文化傳統的改變消失也是如此。這就是所謂的“傳統的持續性”,也是為什麽美國種族主義文化傳統不易消失的原因。正因為如此,係統性種族主義和種族偏見得以存在於很多人的潛意識中而不自知。

 

政治正確麵臨的挑戰

拜登總統在2020年的選舉中獲勝使在美國一度式微的“政治正確”重新占領了道德高地。然而,透過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意識形態爭鬥的雲翳,人們仍能清晰地看到: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平權法案實施了長達半個世紀之後,非洲裔美國人在美國社會中的狀況依然堪憂。作為人口占13%的少數族群,黑人在美國社會中最嚴重和長期存在的問題之一仍是貧困,近25%的黑人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他們教育程度低,失業率高於平均水平;犯罪率高,在美國各州和聯邦監獄裏被羈押的犯人也以黑人居多。因此,人們對黑人的成見(stereotype)也就容易理解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然黑人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已有很大改善,但前麵的路仍然很長。雖然實施平權法案後政策明顯向黑人傾斜,但效果卻不如人意。是黑人族群自身的問題還是製度問題?是否因為機會不平等造成的結果不平等?在很多人心中是有數的。然而,由於曆史的原因,由於白人的“原罪”,由於“政治正確”對言論自由的設限,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廣泛討論和認真對待,甚至還有被黨派鬥爭利用的嫌疑。

這次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決重申了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不再迎合“政治正確”,算是邁出了回歸現實的可喜一步。大學招生本應建立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之上,而不是通過平權法案來刻意增加特定群體的錄取機會。大學招生應該以學術成績、才能和個人素質為依據,而不應該考慮種族或其他身份因素。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平等和公平的招生,避免歧視和偏見。利用平權法案人為製造校園內的平等和多樣性,不但會剝奪其他學生的平等機會,製造新的不平等,而且還會損害學校的聲譽。學校就是學校,NBA就是NBA,各有各的術業專攻,如在NBA也推行這種表麵上的平等和多樣性的話,那他們的球賽也就沒什麽看頭兒了。

美國社會真正實現種族平等,非一日之功。在今後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種族問題仍將是美國最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企圖以激進的方式改變這種狀況,效果很可能適得其反。隻有堅持機會麵前人人平等,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才能淡化種族分歧和矛盾,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金玉屋 回複 悄悄話 ahniu--
--------------
翻錄評論太便宜了,不值五毛。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民權運動直接起因和最著名的事件是阿拉巴馬阻止黑人學生入學事件,是州長華萊士親自帶人在大學阻止,肯尼迪接管了阿拉巴馬國民警衛隊,命令警衛隊逮捕了州長,得以讓黑人學生入學。期間每個黑人學生分配了兩名美國國民警衛隊士兵跟隨保護,防止他們在學校裏被攻擊。
這是12個黑人學生。
也就是最初的事件是關於大學入學問題,因此平權法案的產生是圍繞黑人入學,也就是不難解釋和具有合理性的。
隻是如今平權法案的意義已經不限於黑人學生入學的問題,而是促進多元化的問題,那麽膚色為標準就是落伍了。
另外黑人入學這種事本質上是防止階層固化現象,如今也還是有意義。因此修改這個法案,改變依據膚色,而是依據收入和族裔的社會地位,才是具有合理性。
可惜美國國會並不願意做這種修改,而法院沒有權利做這種修改,這就給保守力量空子可鑽,利用了膚色不再合適的特點,而不提這個法案的實質,促進多樣化,避免階層固化,照顧社會弱勢,這些都屬於人類社會文明的內容,不屬於動物本能。
很可惜很多華人不意識這件事產生的作用,推翻平權法案,客觀上對華人本身也會產生巨大的負麵作用。比如學校裏除了華人就是白人,缺乏多樣化特點,那麽在美國霸淩文化下誰更可能是犧牲品?
我們這裏的學校裏97%是白人,我們在小家夥初中時就送她進入IB學校,當然就是多樣化的環境,華人因為學習好而處於學校優勢地位(IB學校隻關心學習),在北加州,學區的一個任務就是避免出現“亞裔種族優越”的認知,但這僅限於亞裔占人數比較多的學校。
一個老中朋友的孩子是一直在本地的中學到高中畢業,這也是所謂的藍帶學校,是加州最好的一類。但據她父親講,她最終有一種精神分裂的症狀,因為學校到了高中,幾乎隻有她一個亞裔,非常孤獨,融不進學生群體。
在美國,群體的劃分是以財富等因素,族群因素不那麽強,畢竟美國社會客觀上還是多樣化的。但對學校的孩子來講,這不是指標,畢竟孩子都沒什麽錢,孩子這種世界觀都還沒形成的人更喜歡依據種族區分群體。而到了高中,荷爾蒙和戀愛問題讓孩子之間的競爭產生潛規則。
華人作為客觀上的少數族裔,不論什麽都應該支持任何導致多元化的政策和法律,這是硬道理。因為這是華人提高自己生存環境的唯一方式。


ahniu 回複 悄悄話 種族是平等的,文化是優劣的,信仰是真假的。
槍迷球迷 回複 悄悄話 "種族問題仍將是美國最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 沒有根據。 種族歧視在美國作為社會問題已經基本不存在。至少是微乎其微。 種族歧視無非是個某黨派的炒作和忽悠。
localappleseed 回複 悄悄話 大學招生,適當照顧非裔還是可以接受的,但用AA的名義,限製亞裔,讓華人的錄取分高於白人,這才是真正的歧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