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32)
2006 (64)
2013 (1)
2017 (3)
2019 (5)
2021 (1)
2025 (5)
1977年恢複高考,至今已經三十年了。三十年前的這一曆史事件,改變了千千萬萬中國年輕人的命運,也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形成一個巨大轉折。
高考更換了我的職業----小木匠變成了大學生;
高考改變了我的政治麵貌----反革命分子升級成為人民群眾;
更重要的是,高考使我找回了做人的尊嚴,拓寬了求知的道路。
當然,所有這一切都是當時的社會巨變在我身上產生的結果,但是,我仍然願意把這些變化同高考聯係起來。
我是屬於該長身體的時候趕上挨餓,該學知識的時候趕上文 革的一代人。
大革文化命前,我上過四年小學,算得上品學兼優。要不是那場大革命,我可能會直接升中學,考大學,盡管上大學對於那個時代的我來說,還是非常遙遠的事兒。
記憶中,誘發出想上大學的念頭是我們胡同裏有個叫劉球子的大學生。
街坊鄰裏,提起劉球子,沒有不誇的。他在北京上大學,星期天常回家來蹭飯。您瞧人家,整個一活生生的大學生樣板形象:板板正正的學生裝,上衣兜裏總是別著支鋼筆,特顯博學。修剪整齊的長發,常有一縷兒搭在深棕色的近視眼鏡框上,透著儒雅。腳上那雙紮眼的回力球鞋,走起路來英姿颯爽。從我記事起,他就成了我們胡同孩子們的偶像。每次看到他,我都羨慕得不得了,恨不得長大了當個劉球子第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跟劉球子住街坊,可能是我做起大學夢的原始起因。然而,上大學對於還在上小學的我來說,頂多也就是個虛無縹緲的夢。北京的大學大都坐落在郊區,胡同裏的孩子和大學幾乎沾不上邊兒,接不著地氣。除了春遊去頤和園路上見過北京大學的門樓子外,我對大學沒有任何具體的印象。劉球子的常回家蹭飯才使我這個夢得以時斷時續。
然而,少年時代的夢還沒來得及編織,現實的狂風暴雨已將它吹打得七零八落。不要說上大學,小學還沒念完,學校就都關門了。這對懵懵懂懂的小學生來說,簡直是太好了。不用上學啦!胡同裏的孩子可以整天湊在一起瘋玩兒。那時的我早把想上大學這碼事兒忘得一幹二淨了。
那年月,雖說大多數學校都關了門,但是,有一所學校卻辦得非常紅火,那就是毛澤東思想大學校。在“一打三反”運動中,我以“現行反革命”的身份被保送到一所毛澤東思想大學校,主辦單位是北京市公安局。
直到進了這所特殊的大學,接觸了一些具有大學學曆的政治犯後,我對上大學這件事才有了一點兒概念。上大學是人的一生中比較集中而且係統地學習知識的機會,這個機會對我來說,可能是永遠地失去了。不要說上大學,能全須全尾兒地出了這所毛澤東思想大學校我就得念阿彌陀佛。還想上大學? 沒門!反革命分子能上大學,那不是複辟變天了嗎?在大力提倡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當時,異想天開想上大學不是精神有點兒不正常了,就是企圖變天,與黨和人民為敵。
雖說死了上大學的念頭,但我對大學仍然是向往的,久而久之,大學在我心目中幻化成一座高不可攀的聖殿。
從毛澤東思想大學校出來後,不好意思地說,就是刑滿釋放後,我進入了高爾基所說的社會大學。這個時期,我是以阿Q為生活的精神支柱,以黃老為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當時我的政治身份算敵矛轉人內(即敵我矛盾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與賤民無異,但在精神上卻還能堅持自己的陣地。生活上隻能自己找樂兒,而當時能夠找到的最大樂趣也就是讀書。
任何東西,當你失去它的時候就顯得更加珍貴。人在年輕的時候,求知欲較強。當我意識到自己再也沒有機會上學的時候,上學的渴望和求知的欲望因為受到了刺激而惡性膨脹。在這種失學的狀況下,我就拚命讀書,什麽書都看, 恨不能地上撿張報紙都通讀一遍。
年輕的時候愛較勁。大學的門不是進不去嗎?大學的書不能禁止咱讀吧,咱自己悄悄在家念大學,跟梁漱溟學,進不了北大,日後上北大教書去!等咱長了本事,大學選倆,上一個,教一個。
為了能多讀點兒書,幹臨時工期間,我專門找那些和書沾邊兒的單位,在人民出版社當了半年泥瓦匠,又跑到社科院當木匠。這期間,我非常幸運地遇到了許多良師益友,也體會到非常時期的人間真情。我至今無法忘記韓林德老師慷慨贈書,張聯芳老師班主任式的關懷,戈寶權老師為我買內部書籍的一幕幕,。。。。。。
白天為社會主義添磚加瓦,晚上悶家裏為自己點燈熬油,基本上是我那時候的生活寫照。
當初要不是這麽自己跟自己較勁的話,我也不至於後來一口氣兒念了四所大學五個專業。現在回想起來,這種現象多少有點兒不正常。
當然,自己跟自己較勁,也能產生一些積極的結果。當恢複高考的機遇出現的時候,我倒是沒怎麽因為文化知識的問題犯怵,因而能夠比較從容地麵對人生中的這次機會。但是,抓住這個機會的過程卻是非常痛苦的。
過程不是純粹的享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