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

園中草木春無數隻有黃楊厄閏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話愚人節 (1)

(2007-03-30 19:41:56) 下一個
 

 

 

每年4月1日,是西方的民間傳統節日愚人節。和其他節日不同,這一天並不是要紀念愚人什麽的,而僅僅是人們自發地借機和周圍的人開開無傷大雅的玩笑,把在平時繃得太緊的神經放鬆一下。

美國聯邦政府和私人企事業單位都未把愚人節列為休假日,若不是趕上周末,您被告知在愚人節這天您不必上班,可以在家休息,那麽,您不是被炒了魷魚,就是被人愚弄了一把。

由於愚人節不像其他一些節日那樣,由教廷或政府頒布敕令或法令來紀念某一重要人物或事件,因此,它的起源是相當模糊的。據說,愚人節起源於法國。實際上,這個輕鬆的節日起源於一個挺嚴肅的曆史事件,即中世紀歐洲的曆法改革。

在中世紀時,多數基督教國家都使用公元前46年愷撒所頒布的儒略曆(the Julian Calendar),但是,這種曆法隨著天文學的發展被證明愈來愈落伍了。

Roman dictator Julius Caesar established the Julian calendar.

於是,改革曆法就被提到日程上來。1545年,天主教的特倫特(the Council of Trent)會議批準了曆法改革一案。

1582年,羅馬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正式頒布其所製新曆,史稱格裏高利曆(the Gregorian Calendar),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陽曆。

The truth is that the Catholic Church did not invent or devise the 365 day solar calendar, pagan Rome did. It is called the Julian calendar after Julius Caesar, who implemented it. The Julian calendar has a leap year every fourth year of 366 days. By the 16th century, the effect of the imprecision of the Julian calendar was becoming significant enough that it prompted the Catholic Gregorian (Pope Gregory XIII) calendar reform of 1582, in which Thursday, October 4th, was followed by Friday, October 15th. The method of adding leap years was also changed in order to stay in sync with the solar year. Note however, that the weekly cycle of 7 days, Sunday through Saturday, was NOT altered at all by the Gregorian calendar reform. 

新曆頒布後,有些國家接受,有些國家則抵製,當然,後來那些有抵觸情緒的國家也逐漸采用了新曆。蘇格蘭是在1660年代,德國,丹麥和挪威是在1700年代,而英格蘭直到1752年才改用新曆。

1564年,早在格裏高利曆正式頒布前,查理四世在法國就率先采用了新曆,引來不少麻煩。愚人節的出現也就是這些麻煩引起的。

按儒略曆計算,每年有八天是過年的時間,從3月25日開始,一直過到4月1日。這期間,也跟咱們現在過年似的,教會的各級領導除了認真總結過去一年來的光輝業績,展望新的一年的光明前景之外,也不失時機地利用過年搞搞團拜,聯絡聯絡感情,該吃吃,該喝喝。每年還都弄個聯歡會什麽的,歌星大腕的請來一批,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那時候交通不是很發達。即使在過年這個黃金周裏,去歐洲附近國家旅行的都不多,更甭說去什麽新馬泰了,絕大多數人過年期間都呆在家裏找樂兒。4月1日這天是過年的高潮,人們習慣上要在這一天互相贈送點兒過年禮物表示祝賀,意思有點兒像咱們大年初一串門拜年似的。 

但是,新曆冷不丁地把過年的日子挪到了1月1日。好家夥,這一差就差了三個來月。這麽一變,好多人都找不著北了。甭說日子變了這麽多,就是時間變一點兒都會給人帶來諸多不便。

我所在的印地安那州以前就沒有夏時製的變化,據說最早也實行過,但是,人們老是記不住,反而造成麻煩。因此,州議會立法,來個以不變應萬變。前兩年,州議會又通過了決議,從去年開始,重新實行夏時製,省得老讓人家說俺們印第安那人是“土老帽兒”。雖然時間上跟其他州接軌了,老百姓還是對改變時間的事不習慣。這不,上星期把鬧鍾往前調了一小時,好多人早起上班,沒睡夠覚,星期一上午的交通事故明顯增多。打著瞌睡開車,能不撞車嗎?我不知道這夏時製到底能節約多少能源,但給人們帶來的不方便則是非常明顯的。

 

中世紀的人思想本來就偏於保守, 您說,人們本來按部就班,該幹嘛幹嘛,日子過得好好的。教會一聲令下,日子都變了,能一下子就習慣嗎?不但法國出現這種問題,歐洲許多國家都存在這個問題。老老實實過日子的人反對這種改革,稀裏糊塗過日子的人也不重視這種改革。4月1日這一天,咱照樣過咱的年。

一開始,大家對此也無所謂,等到多數人都使用新曆法了,您還按照老黃曆在4月1日給人拜年送禮,就顯得不那麽“與時俱進”,多少還透著點兒迂腐了。

於是,一些好找樂子的人就開始捉弄起這些人來。每到4月1日這一天,他們就提溜幾瓶特優香檳幹邑什麽的,假模假勢給這些人拜年,打開瓶蓋,沒喝幾杯,怎麽全出溜到桌子底下去啦?過年一高興,也忘了品了,哪是什麽香檳幹邑呀,都是“二鍋頭”!

還有的人被邀請參加新年聯歡會,等到他們穿上節日盛裝趕到會場,才發現是白跑一趟。這些上當受騙的人還被人嘲笑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尋開心。反正4月1日也不過年了,玩玩兒這種無傷大雅的惡作劇獲得的樂趣也不比過年差,因此,它就慢慢地演變成在法國流行的風俗。

時間一長,人們又為自己多創造出一個生產快樂的節日。愚人節時,人們常常把自己的家布置得象過新年一樣,來了客人,假模假式地祝賀他們“新年快樂”,大夥兒一起冒傻氣,逗悶子,別有一番情趣。

 

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傳到英國,接著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於是,愚人節就成為歐美國家的一個民俗節日。到了這一天,人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編造出一些謊言,去哄騙、取笑、愚弄別人。隻要你做得不過分,連被愚弄的人都會享受到一種被愚弄的“樂趣”。

但是,開玩笑也要看有沒有水平,玩笑開得水平高,是一種通俗藝術的享受;反之,不但令人興趣索然,有時還會招惹麻煩。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