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

園中草木春無數隻有黃楊厄閏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聊君子之交淡若水

(2006-11-17 15:14:42) 下一個

“君子之交淡若水”,是人們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字麵上意思挺明確的,也就從來沒再仔細琢磨過。直到前些天,有個網友提起這句話,認真推敲了一下,才覺得很多人引用這句話的時候是有問題的。

“君子之交淡若水”出自《莊子·山木》篇。原文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意思是說,君子之間的交往,淡得跟水一樣,其中不摻雜任何利害關係;小人之間的交往,則像醇酒一樣,有濃厚的利益關係在裏麵。君子之間的友情不牽扯利益關係,雖然淡薄反倒親密;小人之間的友情好的時候甜如蜜,遇上利益衝突反倒蕩然無存。

莊子不是個俗人,人家是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主兒。他鄙視亂哄哄的世俗社會,但也無意解民於倒懸。因此,他所說的話在高山空穀中可能振聾發聵,但有多少現實可行性則是值得懷疑的。如果不了解莊子其人,不清楚他說話的語境,想當然地把他的話引用到我們的世俗世界, 就容易望文生義,鬧個猴吃麻花滿擰。

莊子所謂的君子和小人與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君子和小人是個不同的概念。莊子的君子實際上是擺脫了現實生活的一切困擾,獲得了身心自由,實現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大人”;而小人則是你我這種尚不能脫離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俗人。在這裏,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並不存在儒家給出的道德評判,他們所代表的實際上是兩個世界。用莊子的話說,這是鯤鵬和燕雀的區別。

既然我們不是莊子所說的那種絕聖棄智,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道法自然的君子,而是苟且於現實世界的枷鎖之中的凡夫俗子,那麽,談論交友之道時搬出“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就顯然是斷章取義了。

當然,中國曆來有儒釋道兼容並包的文化傳統。由於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不知何時,莊子這句話就和孔老夫子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被人攪和到了一起,人們提起這句話時大都持有一種褒君子貶小人的價值取向。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東西。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中的君子和小人,也像“打掃衛生”,“老頭兒曬太陽”這類病句一樣,被人們不求甚解地接受後並廣泛流傳開來。因此,這句話現在就被大多數人理解成: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交友,追求單純如水的感覺而不摻雜私念;俗人或小人交友,看起來甜蜜如美酒卻不能長久。

正是由於對這句話的誤解,有些人對君子的交友之道津津樂道,甚至人為拔高。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談“君子之交淡若水”,說一杯清水,平平淡淡,索然無味,然而,卻能比任何飲料都解渴。如清水的友誼也是如此。這就顯得多少有點兒牽強,有點兒矯情。

既然“君子之交淡若水”這句話變成了俗語,又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並且成為一些努力成為君子的人的交友原則,那麽,它就肯定也有一定的道理,盡管有時候是似是而非的。比如說,現實生活中,您是個負點兒責任的人,又是個重視人際關係的人。有時候,您就會被請客送禮隨份子等俗事兒鬧得心煩意亂,您不但要顧全六嬸七姑八大姨的情緒,同張處李科王隊協調好關係,還要時不時和您那幫狐朋狗友聯絡感情。這星期孩子生病,工作也忙,連博客留言都沒功夫回複,又接到電話通知,說下周同學聚會,發小兒結婚,老師祝壽,同事升遷,請客送禮的事都擠到一堆兒了。這時候,您就會覺著累心,產生“死拽死”(stress),因而,您就忒讚同“君子之交淡若水”這句話,覺得這話忒有道理。不僅您想當君子,也希望您的朋友都成為君子。盡管您有這個願望,可是,這個願望總實現不了。

為什麽呢?在現實社會中,尤其在中國社會,如果把自己當成君子,交朋友都“淡若水”的話,很容易成為孤家寡人。社會發展到今天,還沒形成一套完善的製度來保證公民的各項生活需求。有些事情您可以依賴製度,有些則必須通過朋友的關係才能解決。因此,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您就不能沒有朋友。不然,到需要幫助的時候,您就得自己扛。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服務體係算是不錯的,西方文化相對地也比較強調個人主義。但是,西方人照樣相信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這樣的說法。

人不僅在物質生活中需要朋友,在精神生活方麵同樣也需要朋友。不是常說嘛,有了喜事和朋友分享,喜悅程度能夠加倍;有了煩心事向朋友傾訴,痛苦能夠減半。瞧,這就是朋友的價值。毋庸諱言,朋友對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東西方社會對朋友的定義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西方人對朋友的重視程度不如中國人,對朋友這一稱呼也不像中國人那麽認真。我認識的一些美國人,彼此都認為是朋友,當然,咱在口頭上也都這麽稱呼人家。說實在的,很多人也就是認識而已,按中國標準,頂多也就算是熟人。有的甚至沒見過幾麵,也就是個臉兒熟。再看中國人呢,對這個問題可就認真多了。上至聖賢,下至百姓,沒有不把朋友當回事的。您有功夫翻翻先秦諸子,哪個沒正兒八經地談論過朋友問題呢?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第一個輝煌時期,先秦諸子對朋友的論述奠定了朋友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麵,以倫理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哲學浸染了曆代精英人士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而朋友關係就是中國倫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另一方麵,這種倫理也以民間傳聞,說唱,戲劇等等大眾文化形式向廣大人民群眾廣為宣傳,效果極其顯著。即便您沒條件上私塾,讀不懂四書五經,沒關係!曆史上有的是重義輕利的英雄事跡,什麽“管鮑之交”,“荀巨伯義退胡兵”,“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全都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

中國人看重朋友重視友情的傳統根深蒂固,由此形成的倫理道德標準也相當高。在傳統社會,如何對待朋友是衡量一個人的重要道德標準之一。如果一個人被視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那趁早兒就甭在社會上混了,這種人會被人為沒有人味兒。

中國人如此看重朋友,好不好呢?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我在中美兩國社會都生活了不短的時間,在這方麵也有些感性認識。

美國人所謂的朋友,一般來說就是興趣愛好比較一致,走得稍微近乎點兒的人。由於強調個人主義,張揚個人權利,尊重個人隱私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每個人都是相當獨立的,是一座孤島。這對鼓勵個性自由發展,推動文化多元,無疑具有積極作用。

然而,這種文化氛圍也有它的缺陷。比如說,您獲得自由的同時,也收獲了孤獨。您某個時段手頭有點兒緊,可也不值得找銀行借錢,但您也甭惦記著朋友掏腰包支援一把。您要是一開口,以後連朋友都做不成了。

情場失意的,賭場失敗的,工作不順的,家庭不睦的,心裏不痛快臉上掛著像的,朋友知道是怎麽回事,也不好出麵幫忙。人家得尊重您的隱私不是?作為當事人,您也不好意思張口跟朋友提這些窩心事,這不是給人家添堵嗎?得,很多人遇上這種情況,隻好自己悶頭灌酒,自我麻醉,一醉解千愁嘛。實在解不了,沒準兒就得了抑鬱症,輕點兒的去看心理醫生,吃prozac;還不行的話,買把槍,不是朝別人開,就是向自己開。因此,美國的心理醫生特別多,生意還特火。

在中國,假設您也遇上這些不順心的事,幾個朋友一聚,就著幾瓶二鍋頭,七嘴八舌,一通慷慨激昂。不就情場失意嘛,哥們兒再幫你踅摸一個;不就是損失倆錢兒嘛,哥幾個湊湊,你現把這坎兒過去。你們那頭兒也忒孫子,這不明擺著擠兌人嗎?非找人收拾他一頓不行;。。。您甭吱聲,聽著心裏就舒坦。得,您也甭看心理醫生,用不著prozac,幾個朋友,幾瓶二鍋頭,齊活!您那點兒堵心的事就消解得差不多了。在這方麵,我覺得中國文化比美國文化就顯得更有人情味兒。

朋友重要,友情珍貴。那麽,什麽樣的人才能算作朋友,如何交朋友以及如何建立並保持朋友關係,就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麵對的問題了。在中國的倫理關係中,應該說,朋友關係是比較複雜且難於掌握的。作為個人來講,盡忠盡孝比較容易實行。無論是皇上也好,國家也罷,做到忠心耿耿就行,哪怕是愚忠,盡忠的對象非常明確。盡孝就更不用說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定位清楚。可是,朋友關係既缺乏君臣之間那樣的政治穩定性,又沒有父子之間那種血緣確定性。朋友之間的關係是互動的,既不明確,也不穩定,更不像夫妻關係那樣受法律約束。因此,選擇什麽樣的人做朋友,怎麽交朋友,實在是一項非常個人化的選擇。

自從漢武帝實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文化中心與政治中心合二而一,以及儒家倫理占據統治地位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顯著特征。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社會政治專製道德一律的現實使傳統社會的人們不可能在選擇朋友的問題上有太多自主權。

隨著西方民主思想傳入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傳統道德遇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結果,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在這種形勢下,人們選擇朋友的範圍擴大了,交朋友的標準也在發生變化。然而,遇到傳統意義上的生死之交的可能性卻大大下降了。

在現代社會,交友不必遵循傳統標準。有人欣賞鍾子期和俞伯牙式的神交,斷琴絕弦為知音。也有人喜歡水滸弟兄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為朋友兩肋插刀的風格。這就叫“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實在是無法強求的。

那麽,說到“君子之交淡若水”,我倒覺得君子之交,既可以淡如水,也可以濃似茶,香似酒,關鍵是分什麽時候,什麽場合。還是列寧同誌說得對,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朋友遇到難處了,需要您的緊急支援,您卻唱起“君子之交淡若水”的高調,就顯得有點兒自私,虛偽,還不厚道。如果您的領導三天兩頭過生日,借機收禮,您倒應當堅持“君子之交淡若水”的原則,顯示自己不隨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娓娓 回複 悄悄話 言之有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