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潔冰清

熱愛美食和影視劇的人們,歡迎關注我的博客。
個人資料
玉潔冰清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永遠的事業-著名配音演員施融一家

(2008-08-04 15:02:20) 下一個
注:原文還有施融在東南亞海嘯中經曆喪女之痛的片段,因為太過傷感,我給刪掉了。

文/聶崇彬 原載上海《現代家庭》

一九八六年的三年月號的“現代家庭”雜誌上,有一篇對一對夫婦的采訪報導,他們就是當時上海電視台《生活之友》節目的主持人孫燕和她的丈夫,著名的配音演員施融。
孫燕和施融都是從部隊軍區文工團複員回到上海的,那時候戶口回上海一定要有單位接受才行,所以施融成了上海電影譯製片廠的試用工,而孫燕是生了孩子剛滿月,才去上海電視台試鏡,當上了節目主持人。
他們倆個回到上海可以說是白手起家,無論是從工作上還是生活上。十年浩劫,他們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在文工團當演員時也沒有文化課可補。所以他們在工作上特別累,因為他們倆的工作涉及到的知識麵很廣,需要較深的文學修養。他們夫婦二人都是事業心很重的人,為了把自己的業務搞上去,他們把出生不久的女兒施蕾送全托,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積極進修,充實自己,那種投入,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功夫不負有心人,沒過多久,孫燕以親切溫馨的形象走進了千家萬戶老百姓的家裏,她那清雅大方的微笑,妙語聯珠的口才,不僅家喻戶曉,而且迎來了國際同行的欣賞,日本朝日新聞株式會社為此還特意采訪過她,而且是實況轉播,在黃浦江上,在中國電視史上,船上進行衛星實況直播,尚屬首次。
施融考入了電視大學,同時在工作上刻苦專研,在熒屏銀幕背後為外國電影“聲”色不少,如膾炙人口的佐洛等等,成績顯著,曾獲得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獎。
他們夫婦倆都是對自己的要求相當高的人,他們並不滿意已取得的成績,反而覺得對文化知識的需求更緊迫了,此時,他們有了去國外深造的念頭,施融先行了一步去了美國,一年多以後孫燕帶著女兒去和丈夫團聚了。
十幾個春秋過去了,他們怎麽樣了?一個恬靜的夜晚,我訪問了身在紐約的孫燕和施融夫婦。
紐約的市郊,一棟獨立的小洋房,施融一家就住在那裏,夫婦倆熱情洋溢地把我迎進了客廳。孫燕的形象還是那麽親切溫馨,就是豐潤了一些,施融當然也不甘落後,發福了很多,簡直和過去判若兩人。兩個多小時的訪問,在歡笑中很快的度過,但笑聲過後,卻引出了我的思索。

一,滿腔熱情,想學成回國

1986年的年底,施融帶著一腔的抱負來到了美國,他挑選的專業是大眾傳播學。許少人勸他學電腦,因為這才是有前景﹑能賺大錢的學科,但施融固執地堅持己見。他還是很想在自己事業的上有所突破,確立自己的位置。    艱苦的學習開始了,施融讀的是碩士學位,不但要補上美國大學的一些基礎課程,那時候的他連英語都沒過關。當時的他,腦子裏隻有一個念頭,趕快進專業。他又開始廢寢忘食了,除了發憤地讀書,還要去打工,在一家中文電視台當播音員。第二年的春天,他已通過了所有的考試,進入了碩士生的學習。
對一個沒有得到過正規聯貫教育的人來說,在這麽短的時間裏能補上所有的大學課程,是相當不容易的。他學習的動力是想盡快地與家人團聚,因為根據美國的法律,隻有碩士生的太太才能來美陪讀。可能是遠離家庭的緣故吧,施融特別想家,特別惦記著孩子,當時,施蕾在國內已讀小學三年級了,每天上學要過好幾條馬路,他們家又在鬧市區,路上車多,施融連晚上做夢都擔心孩子過馬路有危險。
不久,孫燕帶著孩子來到了美國,她也是揣著理想到國外來學習,但當時的經濟條件根本不可能。剛到美國的時候,他們一家隻能和另外兩戶一起合租一套舊公寓,與老鼠和蟑螂為伍。丈夫和女兒都要上學,除了學費,一家子的生活費靠施融兼職是不可能的,孫燕隻能向現實低頭,把上學的想法放在一邊,她去了中文電視台做了播音員,直到拿到了綠卡,她才實現上學的願望。

二,滿心歡喜,看女兒成長

施融一家拿到綠卡,已是幾年之後了,那時施融已經畢業,而且做了一家電視台的記者,工作不定時。在國外當記者,是集采訪編輯﹑導演和播音一身。有時候碰到大製作,要全國跑,例如朱鎔基總理訪問美國等,他都要追著新聞跑,朱總理到哪兒,他帶著采訪小組就跟到哪兒現場播音。可以說,這跟他以前在幕後照著稿子配音的工作截然不同,那是再創作,現在是即性創作,難度要大多了。但也總算從幕後走到了幕前,現身亮相了。
可是,一直在幕前工作的孫燕,卻準備“淡”出熒幕,她去了大學,讀了一門電腦會計。因為那時候,他們已有了小女兒施蕙,大女兒也上中學了,雖然有老人在家,她也需要一份有固定時間的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所以她也選擇了和以前的事業完全不同的科目。
大女兒出生時,正直他們倆剛從部隊轉業到上海,沒準備,沒時間,沒經驗,又加上為了事業忘我忘家地工作,所以沒能好好體會作父母的滋味。小女兒的出生使他們有機會補上了人生最美好的一課,再做一次父母。
他們倆再沒有提回國的事,不是忘了,也不是留戀美國,而是為了女兒們。
大女兒施蕾不是很快適應美國的生活,主要是學校沒找對,初到美國,人生地不熟的,就為了方便施融上學,就在他大學的所在區安了家,又在家的附近找了一所公立學校,等到施融熟悉了美國之後,才知道這間學校在紐約四百多公立學校中,排名是很後的,他們這才恍然大悟,急忙替女兒轉學。施蕾很快上了中學,樣樣順利,成績名列前矛,如果再回國,那她的教育就接不上軌了。
施融夫婦對兩個女兒十分的重視,參與她們生活的每一細節,帶領她們積極投入學校的各種活動,珍惜和女兒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味著人生最大的樂趣。

三,滿懷欣慰,享天倫之樂

如今,施融是獨立製作人,自己有公司。也就是說,不屬於個別媒體,而是接受獨立的合約,他可以代表各種不同的媒體去采訪美國的、中國的、香港的、以及台灣的不同地區的新聞和社會動態等。作為一個獨立製作人,一定要有很好社會關係網,看來,施融“混”的還不錯。他卻不無感歎地說“我們出來後是談不上什麽發展了,隻能看著孩子們發展了。”“你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吧,至少你從幕後走到幕前了。”的確是,看了他的製作,無論是實地現場采訪,還是正經八百的報新聞,都是那麽有“聲”有“色”,非常專業。
我也看了孫燕的錄影,不禁問她有否留戀以前那種豐富多彩的生活,她想了想,認真地回答我﹕“好像沒有什麽留戀,這個時代原本就是一個新人倍出的時代,我演過電影,也拍過電視,什麽都試過,現在的工作我也很喜歡,人也不一定一輩子釘在一個專業上。”孫燕現在在一家美國公司工作,環境很不錯,她很滿意現在的生活。
在美國出生的施蕙今年要上中學了,她考上了一流的,在曼哈頓的女子學校,有獎學金,施蕙英語很好,曾奪得美東地區作文比賽的冠軍。這孩子非常喜歡看書,到哪兒都要拿著一本書這個好習慣在考學校的時候幫了她大忙,學校開出的長長的書單,絕大部份她都看過了。她還喜歡語言,除了在學中文,還學法文和西班牙文。


施蕾已經大學畢業了,在著名的摩根史丹公司工作。施蕾上的是私立紐約大學,但沒用過家裏一分錢,她考上了美國大通銀行的一個獎學金計劃,每年四十個名額,銀行不但付了四年全部的學費,而且每年還有五百美元的書簿費,另外每星期還可以在銀行工作二十小時,每年還給加工資。
施蕾雖然搬出去住了,但每星期都回來看看爸媽、姥姥、奶奶和妹妹,又是買東西,又是問長問短的,非常親熱。
看著施蕙黏著爸媽的樣子,聽著施融、孫燕爽朗的笑談,還有什麽比一家子其樂融融在一起更幸福的事呢﹖談起家庭,施融更感歎了:“以前隻知道為了事業奮鬥,家要放在第二位,現在才知道那是多傻,孩子一會就長大了,如果你不親身去體驗孩子的成長過程,那是終身的遺憾。”
我很認同施融﹑孫燕的觀點,的確:再輝煌的事業也會風光不再,再偉大的成就也會隨著生命的結束而終止,隻有孩子會延續你的生命,去繼續人類的進步和發展。所以,家庭是我們最為之值得犧牲付出的事業,一個永遠的事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玉潔冰清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wj2000的評論:
I can only find this:
http://wenxinshe.landaishu.com/home/blog_read.asp?id=2217&blogid=28927
swj2000 回複 悄悄話 Thank you for sharing. As a matter of fact, I really concern how are ShiRong's family and his younger daughter after the tragic loss of their beloved elder daughter.

Is there any way I can see that part of the article? Thank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