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心靈,自在的人生. 無人能識之,唯獨山水雲.
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從人性弱點到投資誤區
(2010-06-24 23:57:35)
下一個
來源:
北美尋夢者 於
10-06-23 17:28:45 為什麽說“人們傾向於過早地賣出賺錢的股票,而長期持有虧錢的股票。”?華爾街有句古老的格言:市場由兩種力量推動,一種是貪婪,一種是恐懼。投資的目的是賺錢,可是投資一定可以賺錢嗎?如果可以賺錢,那麽可以賺多少錢呢?對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實際上是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投資動機;不同的投資動機帶來的是不同的投資行為;不同的投資行為對應不同的投資心理。今天推薦一篇文章,聊聊投資中常見的一些心理誤區。
先從巴菲特的一次講話開始吧:
巴菲特在一次演講中,提到投資的誤區,指出有些人並非認為整個市場會繁榮,他們隻是認為他們能夠從剩餘當中挑選出勝利者。他解釋說,雖然創新可能讓世界擺脫貧困,但是曆史上創新的投資者後期都沒有以高興收場。以下是他的原話:
“這張幻燈片隻有列示半頁內容,而這些內容來自於一張長達70頁的清單,裏麵包括了美國所有的汽車公司。”他在空中晃了晃那張完整的清單。“這上麵有 2000家汽車公司:汽車是20世紀上半葉最重大的發明。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果你在第一批汽車誕生的時代目睹國家是如何因為汽車而發展起來,那麽你可能會說,“這是我必須要投資的領域。”但是,在幾年前的2000多家汽車企業中,隻有三家企業活了下來。而且,曾幾何時,這三家公司的出售價格都低於其賬麵價值,即低於當初投入公司並留存下來的資金數額。因此,雖然汽車對美國產生了巨大的正麵影響,但卻對投資者產生了相反的衝擊。”
在這新模式,新概念興起的互聯網時代,被稱之為web2.0,web3.0的黎明時刻,巴菲特的講話是否能給我們一點啟示呢?
接下來,看看徐鵬發表在《上海證券報》上的文章:
第一個誤區:過分自信與控製性幻覺。
一項專業調查顯示:82%的駕齡超過一年的司機認為自己超出一般水平。很顯然,大部分人高估了自己的水平。而對2499位創業者的深度采訪發現:82%認為自己的企業一定會成功,而隻有39%的人認為別人的企業也會跟他們一樣成功。這就是難以避免的過分自信。
在硬幣拋出前下注是幾乎所有賭場的規矩。比如玩骰子猜大小,賭場老板們發現賭徒在搖骰子之前下注,明顯比骰子搖完之後下注要大得多。當投資人作出投資決策時,他會認為自己對未來的事情有足夠大的把握,似乎自己可以掌握未來的變化。而實際上你對未來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控製能力,隻是因為自己參與其中,你便認為自己有了控製能力。這是一種過分自信導致的控製幻覺。
實際投資中,過分自信與控製幻覺至少導致三個問題:
首先是頻繁交易。把我們在2007年的股票交割單打印出來看看吧。我們高估信息的準確性和自己分析信息的能力,導致頻繁交易。不但提高了交易成本,也導致我們更容易作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不能充分分散化投資:因為過於自信,導致集中投資,風險集中。投資大量地集中於股票等權益類產品,完全失去了對於大類資產配置的把握。包括基民,去年將絕大多數的資產集中於股票基金一種投資品種上,即便不考慮後期的市場行情到底如何變化,從資產組合、風險管理等任何一個角度,這種做法本身是不合理的。
選擇性過濾:隻願意接受支持自己判斷的信息,而過濾掉不支持自己的判斷的信息,導致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市場每天都存在多空爭奪,看空看多各有理由, 資本市場隨時如此,但是堅決看多的人往往忽視掉看空的理由,即便這些理由非常明顯。原因何在?過分自信和控製幻覺導致的對於信息的選擇性過濾。
第二個誤區:驕傲與遺憾心理
人們會避開導致遺憾的行為,而去追求自以為好的行為。遺憾就是當人們認識到以前的一項決定被認為是糟糕的時候情感上的痛苦;自豪是當人們認識到以前的一項決策被認定是正確的時候引發的情感上的快樂。
舉個例子:幾個月以來你一直購買相同的一組彩票號碼,朋友建議你選擇另外一組號碼,你會改變嗎?其實,任何一個人都知道兩組號碼的中獎概率是一樣的。
可能的情況有四種,更改號碼原號碼中獎、更改號碼新號碼中獎、不更改號碼原號碼中獎、不更改號碼朋友推薦的號碼中獎。考慮一下,哪些會讓你遺憾不已,而哪些會讓你自豪。再來看看自己的決定吧。更多人不會選擇更換號碼,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是自己的選的號碼概率高,而是如果換了號碼,中獎的喜悅沒有堅持原來的號碼中獎帶來的喜悅大。同樣的,如果沒換號嗎,朋友推薦號碼中獎帶來的遺憾,也遠遠小於如果換了號碼,而原來自己選的號碼卻中了將帶來的遺憾。
再來看一個更具體的假設:你有兩隻股票,股票甲和乙。股票甲目前盈利20%,股票乙目前虧損20%。你會賣出誰?絕大多數投資人的選擇是賣出甲而持有乙,因為賣出甲給自己帶來情感的快樂,而賣出乙則給自己帶來情感的痛苦——我要至少等到乙回到成本價再賣掉。這就得到了那個看似可笑、卻真實的發生了很多次的結論:人們傾向於過早地賣出賺錢的股票,而長期持有虧錢的股票。
第三個誤區:眷戀過去
所謂眷戀過去,是指人們傾向於將過去的類似投資結果作為評估一項風險決策的考慮因素,甚至是非常重要的。2007年為什麽出現了基金銷售如此火爆的情景?並不是廣大的普通老百姓發現了基金的投資價值,並不是他們對於這項投資進行了風險決策,哪怕僅僅是借助銀行客戶經理的專業知識進行風險決策。他們僅僅是根據鄰居買了基金賺錢了,小孩他二舅買了基金賺錢了等原因,做出了投資決策。我們稱之為“財富效應”。而等他自己投資賺到錢以後,這種財富效應就更明顯了。而實際上,稍具投資經驗的投資人都知道,投資的風險和收益與過去該項投資的業績沒有直接的關係,甚至過去的高收益一般會代表透支其未來收益,從而導致高收益的保持是非常困難的。
一個很有名的心理學實驗。第一次實驗:要求95名金融學本科生作出參與或者不參與關於硬幣正反麵的賭博決策,41%的人選擇參與。第二次實驗,另外找同樣教育背景的95人參與該實驗,不同在於,事先由組織人員無償贈送給他們參與這項賭博的賭金15美元。結果,78%的人選擇了參與。這就是有名的 “賭場的錢效應”:在賭場裏,人們傾向於不把賭博賺來的錢當作“自己的”,而是當作“賭場”的,大不了輸回去。拉斯維加斯的每家賭城裏,隻要你入住酒店,房間裏幾乎都有贈送的一點籌碼,這就是賭場老板的高明之處。同樣的,在一般的投資決策中,一旦以前的同類的投資決策賺了錢,許多人傾向於兩種判斷:
第一就是剛才講的,用經驗來判斷這個投資是很好的,繼續投資甚至追加。
第二個判斷:這錢是白賺來的,不是我的,繼續投資,大不了虧掉。從而,我們不斷地看到有人在大牛市的曆程中不斷的追加投資。
把“眷戀過去”作為一種心理誤區,並不是否認總結投資經驗的重要性。必須承認,在資本市場的背後有維持其運作的最基本的規律所在,這是難以改變的。但是我們同時認為,這種不變的規律,表現形式卻是多種多樣的。以2005年底到現在的市場為例:2006年的時候,我們沉浸在漫長的熊市思維中;5·30大跌讓我們把前期辛苦總結的垃圾股、概念股、st股行情徹底顛覆;當我們又花了幾個月時間才好不容易欣喜地發現了價值投資、長期持有、藍籌股、資源股的時候,長期持有又讓我們受害頗深。
不是資本市場沒有規律,而是我們還不夠認識它。我們對其規律的粗淺的認知,可能導致的是更大的虧損。於是,聽到了業內資深人士一句讓我們回味無窮的話:
賺大錢靠智慧,賺小錢靠技術,虧錢靠知識。
第四個誤區:代表性思維與熟悉性思維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利用捷徑簡化信息的分析處理過程。利用這些捷徑,大腦可以估計出一個答案而不用分析所有的信息。這無疑提高了大腦的工作效率,但同時也使投資者難以正確分析新的信息,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代表性思維根據固定的模式進行分析判斷,認為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是相同的。
熟悉性思維是指人們喜歡熟悉的事物,做出投資決策的時候也是如此。
經常有人對同一支基金、同一支股票反複的操作。如果是出於對該公司、該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長期、深入的了解,這種操作無可厚非。而實際上,大多數人並非如此。他們關注或者操作某種證券品種,僅僅是因為“我經常這麽做”。就好像球迷們總是支持本地球隊一樣。讓我們看一下美國401k養老金計劃例子吧。研究發現,42%的401k養老金計劃的資產投資於本公司股票。因為他們熟悉自己的公司,往往造成投資本公司的比例過高,而這是非常危險的。比如,安然公司該計劃投資於本公司比例高達60%,公司破產導致養老金計劃損失了13億美元。
總結來講:熟悉性思維導致兩個問題:
第一,高估自己熟悉的投資品的投資價值;
第二,投資集中度僅因熟悉而大幅度提高。
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那就是大問題了。
投資是高智商的遊戲,在這個遊戲裏,隻有戰勝了自己,才能戰勝別人。既然稱之為心理誤區,那就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對於這些誤區的把握可以幫助我們盡可能地避免這一類的錯誤。最後,我們再次傳誦巴菲特的名言:我跟大多數的投資者一樣,也會貪婪和恐懼。但是我跟大多數投資者不同的是,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