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評朱雨心的《人口論(2):男女關係創造了人 --從小老婆說起(之四)》

(2009-12-31 11:54:46) 下一個

 

這篇文章有好些重大的問題: 

(注:文中“》”為所引用的原文言論。)

  1. 關於“男優女劣”: 

 實際上,女性在智力上也比男性更低劣。這其實也是個明顯的事實。訓練動物(例如馬戲),通常是男性學的快,做的好。 


看你舉了個什麽破例子?還是別的動物的。。。

我來給你舉個人的例子吧: 訓練人跳舞時,通常是女性學的快,做的好。而且其差別是很明顯的。到各個舞蹈學校問問那些舞蹈老師就知道了。


 有些技能,女性是學不會的
 
什麽技能是女性學不會的?請說說看?
 

 而反過來的現象:即,女性學的會,而男性的學不會,是不存在的。


對人來說,兩性之間的差別小到讓任何一方學的會的,另一方也能學會。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男性學的會,而女性的學不會,是不存在的。

》男優女劣,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規律。

為什麽?有什麽證據和道理麽? 

 
你這篇文章中一直貫穿著這個中心思想。而且口口聲聲宣稱什麽“女性生長的比男性更低劣”。 但你對這個中心思想卻沒有有力的和足夠的證據與論述。這是這篇文章的最大的敗筆。。。

 
而且,從人的曆史來看,母係社會的曆史有幾萬年以上,遠遠超過父係社會的幾千年曆史。這說明什麽?
 

》因為女性生長的更強壯而帶來的對物種的生存競爭力的好處,不足以彌補因為女性生長的更強壯而產生的對物種繁殖過程的負麵影響所帶來的對物種的生存競爭力的壞處,以至於為此不惜以降低女性的生存競爭力為代價,以使持物種的生存競爭力最大化。 


請說明:

  1. 女性生長的更強壯會產生對物種繁殖過程的什麽負麵影響? 
  2. 降低女性的生存競爭力如何使持物種的生存競爭力最大化?

  

  1. 關於兩性體型的問題: 

其實各種動物有不同的兩性體型比。有的雌性比雄性的大,有的反過來。一般來說,脊椎動物中,多數是雄的體型比雌的大。動物學家發現,在采取一夫多妻製的動物中,雄性的體型比雌性的大,比如大猩猩;而在采取一夫一妻製的動物中,雄性的體型與雌性的差不多大,比如狐猴。

這其實很好理解:在采取一夫多妻製的動物中,雄性動物之間爭奪配偶的打鬥比較激烈。爭不過的,常常沒有機會交配留下後代。所以這些後代傾向於有體型更大、體力更強的雄性。 而在一夫一妻製的動物中,這個爭鬥並不明顯,後代的雄性也不見得需要體型更大、體力更強。 

這裏還得注意一件事:雄性比雌性“體型更大、體力更強”並非意味著“男優女劣”。要區別“優劣”,就得有標準:  你是用什麽標準的呢? 

一般來說,動物的“優劣”可以用其生存能力來做標準吧?而“生存能力”的表現就是用“生存的數量”和“壽命”等量來測量、評價的吧?

那好,用你的話說:“母羊更容易被狼捉住;母猴更容易被餓死”。 可是,她們中的大部分不但生存下來了,而且產下並哺育了寶寶。再看看人類,女性的平均壽命居然比男性的長! 這是不是意味著“女優男劣”呢?

 

  1. 關於恐龍:

》恐龍是我們對遠古動物的總稱,包括了各種不同的動物。

差矣,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日常用語中,恐龍不是我們對遠古動物的總稱,而是對其中一類遠古動物的總稱。這一類動物是有嚴格定義的。不是任何遠古動物都可以被稱為恐龍的。
 比如:恐龍隻生活在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陸上。連那三個紀中別的動物,比如天上飛的翼龍、水裏遊的魚龍等,統統都不算恐龍。

如果你要說遠古動物,就說“遠古動物”好了,別用恐龍來統一代表它們。


  1. 關於“勞動創造了人”:

 》一個人的遺傳是天生的,不會因為他的勞動而使他遺傳變的更聰明,也就是說:不會因為他的勞動而使他的後代變的更聰明。

 
一個人的勞動或別的活動(對後代的教養過程不算)是不能讓其後代變的更聰明。但是,我們看的是群體。 在別的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個會勞動或者勞動的比較好的群體相對於一個不會勞動或者勞動的比較不夠好的群體來說,其存活率和生殖率應該是高於後者的。 而會勞動或者勞動的比較好的原因往往是因為他們比較聰明(記住,別的條件基本相同)。所以這些比較聰明的基因(組合)就比較多的傳遞到他們的後代中去。而一代代人對這個過程的篩選和加強,就使古猿變成了人。

你說的那個“在人類進入私有製社會後”的例子是對的,但那是“在人類進入私有製社會後”,不是從古猿到人的大部分過程中。

這就是“勞動創造人”的原理。你如果不懂,可以虛心的去學習,而不是在還沒搞清楚的時候就攻擊別人的論述是“在邏輯上有重大的缺陷”。

 
》其實,我們所知道的事實僅僅是:原始人類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是人類特有的現象。所謂“勞動”,應該更準確地說是:使用工具。當然,要使用工具,必然首先要設計、製造工具。人類使用工具,自然就包括了設計、製造工具。這些,需要發達的大腦。那麽,如何從原始人類使用工具這一事實推導出:使用工具創造了人呢?一個比較合理的假設是:原始人類在爭雌的過程中,使用了工具 (實際上應該叫:武器),從而使善於設計、製造,使用工具的猴子占了上風,贏得了優先的交配機會。隻有這樣,智力被運用到爭雌的過程中,才有可能是:勞動創造了人。其實,準確地說法應該是:使用工具創造了人。

 
非也。原始人的工具,也是從最簡單的沒有多少加工打磨的石片,漸漸進步為經過各種精巧加工的、有相當程度的分工的高級石器(e.g. 手斧、刮削器等)。其中經曆了兩百多萬年。不是一蹴而就,從沒有一下跳到很高級的工具的。這也就是說,原始人對於工具的製作和使用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進步的。

 
你不但看不到這一點,還提出了一個“原始人類在爭雌的過程中,使用了工具 (實際上應該叫:武器)”的假設。 你這假設實際上還是那個一蹴而就的思想。是根本錯的。 ---稱為“性擇”過程---對人類的演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性擇”隻是自然選擇的一部分。如你的文章一樣過分強調和誇大“性擇”的作用而抹殺別的自然選擇過程的做法,是以偏概全的做法,隻會蒙蔽自己和某些讀者,讓你和他們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

當然,原始人的武器其實也是他們的工具之一。所以,他們從簡單到複雜的學習製作和使用武器的過程,也是我上麵指出的學習製作和使用工具的過程。可惜你根本看不見。 


最後,跟別的動物一樣,人類選擇、爭奪配偶(不僅僅是雌性)的過程

 

**********************************************************************

附朱雨心原文:人口論(2):男女關係創造了人 --從小老婆說起(之四)

男女關係,“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人口論(之二):男女關係創造了人  

自然界中的物種(主要指哺乳類)的男性,包括人類的男性,通常,除了輕鬆、快樂的播種活外,幾乎什麽都不負擔。而女性卻有懷孕、哺育等等的額外負擔。理論上講,似乎應該女性生長的比男性更強壯才合理,才更有利於後代的存活,從而更有利於物種的生存競爭。 

然而,自然界中,女性不僅沒有生長的與男性一樣強壯,反而是女性生長的比男性更低劣。女性在體力上比男性更低劣,這應該是個沒有爭議的事實。實際上,女性在智力上也比男性更低劣。這其實也是個明顯的事實。訓練動物(例如馬戲),通常是男性學的快,做的好。有些技能,女性是學不會的。而反過來的現象:即,女性學的會,而男性的學不會,是不存在的。 

男優女劣,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規律。人類從自然界中來,當然也是:男優女劣。這,仿佛是有意要女性經受更嚴酷的生存競爭的考驗。然而,不論是什麽具體的機製造成男優女劣,男優女劣是出於物種維持生存競爭力的需要。生存競爭造就了男優女劣。  

物種的生存競爭力,是通過內部的與外部的兩個過程來維持的。內部的過程,最主要的就是男女關係。外部的過程包括:取食、對抗天敵、對抗自然(如寒冬)、以及對抗疾病等等。在這些過程中,一般而言,那些身體、智力有缺陷,或者相對較弱的個體,以及其它種種在那個特定的生存環境中生存競爭力相對較弱的個體,會優先被淘汰掉。雌性一般不受內部過程的淘汰,不論優劣都參與繁殖,但是,卻要經受那些外部過程的,相對而言比雄性更嚴格的淘汰。懷了孕的母羊,在逃避狼對羊群的追捕時,實際上需要付出比公羊更多的努力。懷了孕的母猴,在采果子時,實際上需要付出比公猴更多的努力。所以,母羊更容易被狼捉住;母猴更容易被餓死。即使沒有懷孕,因為雌性比雄性體弱,愚笨,也仍然比雄性更容易喪命。也許可以認為:這是彌補女性內部生存競爭考驗的缺失。這樣看,自然似乎是公平的。  

其實,自然現象與我們的審美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公平,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審美;自然產生的,隻是物種的生存競爭力。人類的審美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從自然現象演繹出來的,這就是所謂:存在就是合理,但是,這隻是相對的,不是絕對。人類文明已經能夠產生種種與自然現象、自規律然相脫離的審美。正因為這樣,人類有可能在自己的某些審美的影響下,向著脫離自然、違背自然規律的方向演化,最終走向毀滅。 

就外部的生存競爭的過程而言,與男性一樣強壯、聰明,甚至比男性更強壯、更聰明的女性,隻會有利於物種的生存競爭,不會不利於物種的生存競爭;而比與男性更弱、更笨的女性,隻會不利於物種的生存競爭,不會有利於物種的生存競爭。所以,可以推論:男優女劣,不是物種外部的生存競爭造成的,因而必定是物種內部的生存競爭造成的。男優女劣,為的就是確保一夫多妻的實施,以便讓盡可能多的女性與最優秀的男性交配。關於這一點,在本文的第二講“進化論”中已經敘述了,這裏就不重複了。 

鳥類有許多是一夫一妻的。這也許與孵卵有關。孵卵需要連續不斷的幾十天,而飛鳥身上的脂肪特別少,多了就飛不起來了,不能幾十天不吃東西,或是需要雄鳥采食來喂雌鳥,或是雄鳥、雌鳥輪流孵卵,老婆多了,雄鳥忙不過來,不得不一夫一妻。從這一點上講,一般而言,哺乳類的生存競爭力應該優於卵生類。卵生的恐龍類滅絕後,哺乳類的興起,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吧。但是,雞似乎是一夫多妻,母雞身上大概脂肪很多,能熬幾十天不吃不喝,不需要公雞幫忙。  

那麽,恐龍是一夫一妻呢,還是一夫多妻呢?也許可以這樣推測:如果恐龍是冷血動物,那麽,恐龍不需要孵蛋,比較有條件搞一夫多妻。如果恐龍是熱血動物,那麽,恐龍多半需要孵蛋,一夫多妻可能就搞不起來。當然,恐龍是我們對遠古動物的總稱,包括了各種不同的動物,很可能其中有冷血的,也有熱血的。現代的卵生動物,就是既有冷血的,也有熱血的。  

恐龍不是好的稱呼。西洋人的“獗艮”(dragon)的形象與典型的恐龍的形象是很接近的,但是西洋人的獗艮(dragon)與中國人的龍,是完全沒有任何關係、沒有任何相似的,兩種完全不同的“動物” 。龍不應該翻譯成dragondragon也不應該翻譯成龍。龍應該翻譯成longdragon可以翻譯成“獗艮”。如果非要把dragon與龍扯在一起,那麽,或許可以把dragon翻譯成“西洋龍”; 類似的,把龍翻譯成Chinese dragon。如果不把“獗艮”(dragon)與龍硬扯在一起,那麽,那些遠古動物就與龍沒有任何關係,不妨就簡單地稱:古獸。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男優女劣的現象說明:內部的爭雌過程,也就是,一夫多妻的實施,對維持物種的生存競爭力,是至關重要,不可缺失的。因為女性生長的更強壯而帶來的對物種的生存競爭力的好處,不足以彌補因為女性生長的更強壯而產生的對物種繁殖過程的負麵影響所帶來的對物種的生存競爭力的壞處,以至於為此不惜以降低女性的生存競爭力為代價,以使持物種的生存競爭力最大化。這是自然現象。你的審美與自然現象不一致,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要求自然現象符合你的審美。  

人類的男優女劣的現象說明:在人類的進化中,內部的爭雌過程,也就是,一夫多妻的實施,也是至關重要,不可缺失的。由此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推論:僅僅靠與男女關係不相幹的過程,人類無法從原始物種,進化成人類。  

有一個說法:勞動創造了人。然而,勞動不能改變一個人的DNA。一個人的遺傳是天生的,不會因為他的勞動而使他遺傳變的更聰明,也就是說:不會因為他的勞動而使他的後代變的更聰明。暫且不論這裏的所謂勞動的確切含義。按前麵得出的推論,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倘若勞動的猴子,因為勞動而有了優先的交配機會,那麽,勞動才有可能創造了人。然而,難以想象:還是猴子的時候,勞動是怎樣與男女的交配機會掛鉤的,以至於因為勞動而贏得了優先的交配機會。 

在人類進入私有製社會後,因為勞動而贏得了優先的交配機會,這倒是不難想象。一個男人,因為喜歡勞動,或善於勞動,而積累了更多的物質或財富,能夠吸引或供養更多的女人,因此能夠娶到優秀的女人做老婆,以及能夠娶更多的女人做老婆,從而養育更多的後代。所以,在人類進入私有製社會後,勞動創造了人到是有可能的。但是,人類進入私有製社會的時間不長,那時的人類,已經是相當的智慧了,與現代的人,應該沒有什麽大區別。人類肯定不是私有製社會的勞動創造的,盡管私有製的勞動有使人更快速進化的可能。 

勞動倘若與男女關係不相幹,勞動倘若不能導致優先的交配機會,那麽勞動就不可能創造人。恩格斯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的邏輯是錯誤的。恩格斯的論述,充其量隻是說明:人類的勞動不同於動物的本能活動;人類的勞動需要遠遠超出一般的動物的本能的技能,因此需要遠遠強大的大腦的功能。這樣的說法,基本上是不錯的。但是,不足以由此推導出:勞動創造了人。如果說:人創造了勞動,那還差不多。 

恩格斯的論述,在邏輯上有重大的缺陷。這可能不是因為恩格斯的智力與知識的不足,而更可能是因為被“民主崇拜”遮住了雙眼(關於“民主崇拜”,詳見《共產黨的崇拜》,《一代人的追求》,《論曹劌論戰》,《也談文學和出汗》等文)。 

其實,我們所知道的事實僅僅是:原始人類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是人類特有的現象。所謂“勞動”,應該更準確地說是:使用工具。當然,要使用工具,必然首先要設計、製造工具。人類使用工具,自然就包括了設計、製造工具。這些,需要發達的大腦。那麽,如何從原始人類使用工具這一事實推導出:使用工具創造了人呢?一個比較合理的假設是:原始人類在爭雌的過程中,使用了工具 (實際上應該叫:武器),從而使善於設計、製造,使用工具的猴子占了上風,贏得了優先的交配機會。隻有這樣,智力被運用到爭雌的過程中,才有可能是:勞動創造了人。其實,準確地說法應該是:使用工具創造了人。 

羊的爭雌,是頭部的簡單頂撞,身體高大、健壯的公羊占上風。這樣的爭雌,可能會導致羊的體型越來越高大,腦殼越來越硬,一百萬年也不會讓大腦更發達起來。隻要羊的爭雌方式不變,它永遠都隻能是羊。有發情期的動物,交配的時期很短,大概這樣的簡單爭鬥,就足以把劣等男性排斥在繁殖之外。而沒有發情期的原始人類,要常年累月地防止劣等男性參與繁殖,簡單體力爭鬥恐怕不夠,這很可能給智力的運用提供了空間,從而促使人類向智慧的方向進化。 

不論具體是什麽因素創造了人,有一定可以肯定:智力在人類的爭雌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從而使得人類的爭雌的過程向著智力,而不單單是體力的方向傾斜,最終導致了人類的大腦的發達,而不是導致人類的身體的高大。智力或許是通過工具進入爭雌的過程,或者是通過其它的機製進入爭雌的過程。總而言之,無論是從廣義還是狹義,一般還是具體的角度講,準確說法都應該是:男女關係創造了人。 

朱雨心 20091230日。 (未完待續:第四講:人口論-之三,之四……,第五講:相對論,第六講:社會契約論,第七講:理想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