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重析抗戰史
【本號原來關聯公眾號“老周的深度君事”被永久封凍,現已開新公眾號“老周深度君事28”,敬請繼續關注支持】
以前那篇蘭封會戰中74軍的損失問題,筆者提到“馮聖法指揮的第58師具體傷亡情況並不很清楚,但根據第74軍軍史中的記錄,該軍在蘭封會戰中,傷亡官兵總計3870人。除去51師的損失,58師的損失應該為2063人。”
後來筆者仔細閱讀《武漢會戰第58師戰鬥詳報》找到了詳細描述:
該戰報在戰後總結的“戰役經過中之補充情況”一段提到了該師在豫東戰場(實際是徐州隴海路和蘭封附近戰鬥)的損失情況。
這份戰報還提及,第58師在豫東戰場傷亡總計達4400餘名。這個損失數字是筆者前文估計的一倍,而多出來的2200餘人很可能就是第58師在豐縣,韓道口等地與日軍血戰的損失。
這一段不僅僅提到前一次的損失情況,還詳細記錄了至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轉移至永修期間,58師先後共十二次補充情況:
7月份:
1、江西保安第21團官佐12員,士兵840名;
2、宜昌第二補充訓練處第2團官佐67員,士兵1720名;
3、宜昌第二補充訓練處第4團官佐20員,士兵672名;
4、潯饒師管區輸送營第2、4兩連,輸卒252名;
5、江西傷兵管理處傷愈士兵227名;
6、收編馬當要塞守備隊潰散士兵223名;
7、高安第45後方醫院傷愈士兵276名;
8月份:
8、淮泗師管區第4補充營官佐17員,士兵389名;
9、林衡師管區輸卒345名;
9月份
10、江西傷兵管理處傷愈官長2員,士兵211名;
11、預十師第37團官佐12員,士兵963名;
12、新編20師官佐19員,士兵255名;
總計補充官佐149員,士兵6472名。
檔案資料中還提及, 這些補充人員訓練程度參差不一,補充之後旋即投入作戰,而且上下情感未通,僅賴同仇敵愾之一念以為支持。訓練之機會絕少,惟以戰場為教場。
此後58師在武漢會戰(8月至11月)中,戰死軍官64人,士兵2416;戰傷軍官164人,士兵3180;失蹤官兵435人。
其中172旅中校參謀淩焯在馬廽嶺戰鬥中負傷,後來由王伯雄接替。同時在馬廽嶺戰鬥後,172旅旅長邱維達調職,由40師旅長廖齡奇接任。
在萬家嶺戰役中,58師偵察隊少校隊長楊日升犧牲,第343團團長劉昇犀失蹤,344團第2營營長周渝凡,第3營營長張少平,第347團中校團附留雲夫,348團第1營營長吳樂吾,第2營營長羅英,共計6位校級軍官負傷。
第174旅旅長勞冠英,因為“在馬逥嶺戰鬥中以少擊眾,萬家嶺兵盡援絕,堅苦支持,穩定全軍”,被授予四等寶鼎勳章。
第172旅旅長廖齡奇,因“南潯線萬家嶺殲敵鬆浦師團大部”,獲華胄榮譽獎章,第344團團長蔡仁傑,因“馬逥嶺戰鬥中以少擊眾,萬家嶺殲敵木道聯隊鬆浦師團大部”,獲華胄榮譽獎章。
但是,在1938年9月馬廽嶺戰鬥後,第74軍中多名團長旅長因“指揮不當”被記過或被撤職留任。
在俞濟時1938年9月11日上報戰後檢討電文中,提及“151旅旅長周誌道,301團團長張漢鐸奉命不力,302團團長楊雪山處置失當,第58師師長馮聖法失卻指揮掌握,第347團團長李嵩動作遲緩,除團長楊雪山畏罪潛逃外,其餘撤職留任以觀後效。“
再結合1938年11月20日俞濟時關於第36軍團人事調整電文中內容,“第51師旅長周誌道,58師旅長廖齡奇堪任副師長,而團長中張漢鐸,李嵩堪任旅長”。這就很有趣了。拿到軍團內最高榮譽獎章的勞冠英並未被推薦進入提拔人選,反而在武漢會戰中,被處罰撤職留任的旅長周誌道,團長張漢鐸,李嵩卻在推薦替補候選之中。
這其中有軍官經曆問題,比如勞冠英於1938年8月中旬剛剛由副旅長提拔為旅長一職,也有周誌道,張漢鐸,李嵩已經擔任當前職務近一年,參與三次大戰,經曆曆練已經足夠了。此外,馬廽嶺戰鬥後,俞濟時和薛嶽產生了不小的矛盾。
此外廖齡奇除了是俞濟時的老部下以外,資曆也比同級的勞冠英要高出不少。
廖齡奇是中央軍校四期步科畢業,而勞冠英是中央軍校五期步科畢業,廖齡奇是勞冠英的學長,高他一年級;
廖齡奇在淞滬抗戰期間任88師團長,在黃梅興旅長犧牲後,代理旅長職務,再到南京保衛戰時,廖齡奇任264旅副旅長,在旅長高致嵩犧牲後,又第二次代理起旅長職務,最後率領城外的88師殘部撤退過河。
蘭封會戰前,廖齡奇終於正式接任264旅旅長,但蘭封會戰後,廖齡奇與師長宋希濂發生衝突,離開第88師,轉而投奔他的老長官俞濟時。俞濟時也很器重廖齡奇,先是想保舉他任第40師副師長一職,但未能成功。就隻能先讓他擔任第40師旅長,而後轉入第58師任旅長。在1939年58師由二旅四團製改為三團一補充團製,廖齡奇被提為第58師副師長,而此時勞冠英職務是58師步兵指揮官,還是比廖齡奇還是低了一頭。
廖齡奇在第58師被王耀武看中,另外王耀武也想換掉黃埔一期出身的師長陳式正,於是支持廖齡奇任第58師師長。勞冠英卻跟著老長官馮聖法、俞濟時離開第74軍,去了第十集團軍,後任暫編35師師長,其後又被調任夔巫師管區司令。
而前文提到的,周誌道、張漢鐸、李嵩等人都一直在74軍係統中,周誌道後來升任第51師師長,與張靈甫在第74軍可謂並駕齊驅(所獲嘉獎還勝於張靈甫)。而張漢鐸跟隨周誌道,升任第51師副師長。
李嵩在第58師從團長升任步兵指揮官,後調第100軍任第19師副師長。
到抗戰後期,實際俞濟時的第58師班底大部分還是離開了74軍係統,比如俞濟時58師師長的繼任者馮聖法,第58師原來的旅長何淩霄,朱奇,以及俞濟時的小弟陳式正,第58師參謀長楊邵任。這些人調離,可以看作是王耀武為組建第74軍搬開絆腳石,因為這些人的資曆都高於王耀武,大多為黃埔一、二期。王耀武也會比較順利的將自己第51師舊部更好安排於第74軍重要崗位, 例如盧醒,先調第57師任代理參謀長,後調第58師任副師長。至抗戰結束,第74軍團級以上主官近半數都是出自於王耀武的第51師,因此這時的74軍基本上就可以算是王家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