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口的悲劇:再看蔣介石的戰略
來源: 三桂曆史
蘭封會戰的失利
1938年4月份,中國軍隊在山東台兒莊擊退日軍第十師團瀨穀支隊、第五師團阪本支隊。這是正麵戰場上中國軍隊取得第一次勝利。台兒莊戰役勝利後,蔣介石決定在徐州一帶打一次大戰役,並希望能再打一次勝仗,他匆忙調集數十萬,徐州一帶一下雲集中國軍隊五十多萬人。
日軍方麵認為這是殲滅中國軍隊有生力量的機會,為此日軍華北方麵軍和華中派遣軍一拍即合,集中30萬人對徐州展開圍攻。其中華北方麵軍第二軍第14師團在配屬獨立機關槍第5大隊、獨立輕裝甲車第1中隊、野戰重炮兵第2旅團、獨立野戰重炮兵第8聯隊(欠第一大隊)、迫擊炮第5大隊、高射炮2隊、獨立工兵第4聯隊、獨立工兵第1聯隊第1中隊(戍)等。[1]
日軍第14師團加上配屬部隊將近35000人(師團本身將近2.8萬人)強渡了黃河,他的目的是阻止中國軍第一戰區的援軍增援徐州,而中國軍隊調集12萬餘人在蘭封一帶對日軍展開圍攻。麵對日軍強大的炮火轟擊下,中國軍人靠著血肉之軀拚死抵抗,血
日軍占領。日軍第16師團則攻占了商丘,另一支日軍從豫北渡過黃河向日軍第14師團方向靠攏。這一下子導致整個會戰局勢對中國軍隊十分不利。5月31日,蔣介石下令蘭封一帶的戰數十日,日軍第14師團傷亡巨大。按照《高崎步兵第十五聯隊史》記載,僅第14師團第15聯隊就傷亡2010人。[2]同時中國軍隊一度收複蘭封、羅王車站等。
可惜的是,關鍵時刻固守蘭封的第88師擅自撤退,導致蘭封再次被中國軍隊全線撤退,第32軍、第39軍在開封、中牟一帶阻擊日軍。
困在洪水中的日軍
蘭封戰役失利後,蔣介石認為日軍很快會突破開封一帶,並長驅直入進攻鄭州折斷隴海線。在6月1日的一次軍事會議上(由蔣介石主持),經過反複討論,“策定豫東大軍向豫西山地戰略上之轉進,同時決定黃河決口,企圖作成大規模之泛濫,阻敵西進。[3]
被黃河淹沒的中牟(1)
被黃河淹沒的中牟(2)
6月9日,經過幾天的不停挖掘及爆破,新編第8師終於將決口工程完成,並開始放水。10日當天,突然下起暴雨,黃河水量猛增,花園口決口處被衝大,很快泛濫的黃河席卷了河南、安徽、江蘇三個省44個縣。據戰後統計,花園口決堤導致89萬人死亡。其中僅河南省就死亡435351人、逃亡917363人,被淹沒的耕地5150905畝,房間2010320間。損失牲畜505360頭,折合法幣約26784080元。農具損失6530538596元,其他損失為112311548562元。[4]
關於中國軍決堤的事情,完成出乎日軍所預料。按照《水戶步兵第二聯隊史》記載,當時日軍第14師團準備進攻鄭州,以第2聯隊配屬炮兵、工兵為先頭部隊。當第2聯隊從中牟出發時突遇洪水,聯隊長緊急下令停止前進。
日軍第二軍司令部得知第14師團的情況,為了救援孤立在中牟的第14師團的一部,從第5師團、第10師團、第114師團、軍部兵站抽出工兵各約一個中隊及架橋材料一個中隊,配屬給第14師團。隨後16日又從第一軍調來獨立工兵第2聯隊主力及渡河材料一個中隊[5] 救援第14師團。
被困洪水中的日軍
另一邊,在尉氏作戰的第16師團就沒有第14師團幸運了。按照日軍第16師團第38聯隊戰後編寫的《奈良聯隊戰記》一書記載,正在作戰的第16師團瞬間被所洪水包圍,糧秣短缺,隻能原地等待友軍救援。[6]
為了救出困於洪水裏的第16師團,第二軍除調用第14師團工兵兩個中隊外,又逐次增加了架橋材料兩個中隊,折疊船40個,獨立工兵第11聯隊主力。同時華北方麵軍於6月17日命令臨時航空兵團,全力以赴援助第16師團方麵的補給。用運輸機,輕、重轟炸機,在6月16日—24日之間,給兩個師團投下補給糧秣、衛生材料等,合計約六十一噸。[7]
而中國軍隊趁機對被黃河分割的日軍發起進攻,經過數十日的激戰,先後收複尉氏縣、中牟縣、太康縣等地。戰鬥截至6月28日結束,整個徐州會戰,日軍第二軍戰死7452人。
以水代兵是否改變戰爭局勢?
國民政府認為,1938年6月9日的花園口決堤,也是中日雙方沿著黃泛區邊界東西對峙的開始,依賴重炮、戰車、裝甲車等軍事裝備進攻隴海線和平漢線的日軍被迫改變原來沿鐵路線西進南下的戰略,一方麵把部隊從豫東尉氏、中牟、通許、陳留、杞縣等各縣向東撤退,轉移、集結到以商丘、徐州為中心的豫皖蘇交界地帶,另一方麵確定了沿江淮水路西進的路線,分調多路人馬圍攻武漢。戰事南移到豫南、皖西、贛北、鄂東的廣大湖沼山地地區,豫東戰場逐漸冷卻下來,武漢附近地區接著成了中日兩國軍隊廝殺的新戰場。這樣一來,從鄭州斜貫東南,穿越豫東大平原的新黃河就成為軍事分界線,把日軍阻隔在泛區的東麵,相持一直延續到1944年日本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戰役。
反攻日軍的中國軍隊
日軍方麵,按照《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記載,日本原計劃以一個軍沿平漢線南下,一個軍沿長江進攻,但在4月份製定漢口作戰計劃的時候,考慮到當前該方麵敵情,需要很大兵力,而且華北治安不良,抽調兵力也有困難,因此這一計劃被推翻,改變計劃以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北部的部隊,以一個軍沿揚子江助攻。這個方案除了節約兵力外,還有利於華中派遣軍統一指揮。[8] 6月12日黃河決口後,因為黃河水湧入淮河,造成水量過大,對行軍補給不利,因此華中派遣軍第二軍變更主攻方向,沿長江主攻,沿淮河助攻。[9]
《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原文
《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大本營陸軍部(摘譯)》也寫到:“中國軍隊6月10日左右於鄭州東北掘開黃河堤防,使黃河水向東南方向湧出,采取了水淹戰術,淹沒了自己的廣大沃野,形成了經中牟、尉氏、周口、阜陽連接淮河的大地障,給我軍行動造成極大困難。”[10]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軍隊保住了隴海線、京漢線的交通要點—鄭州城。按照《水戶步兵第二聯隊史》記載,當日軍占領河南省開封市後,為了漢口作戰之準備,第14師團準備進攻隴海線、京漢線的交通要點鄭州城。[11]但由於中國軍決堤,導致日軍不得不放棄進攻鄭州。
國外方麵,英國泰晤士報也相繼評論道“黃河潰決後,業已釀成水災,日軍既已被迫而變更作戰計劃,漢口之爭奪戰,亦必因延長若幹歲月。日本政界已因戰事之持久,軍用之浩繁,而有躁急之色。”[12]
參考文獻:
[1]《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日文原版)第二卷第66頁
[2]《高崎步兵第十五聯隊史》(日)(非賣品)第482頁
[3]《第二十集團軍參謀長魏汝霖呈報黃河決口經過》南京第二曆史檔案館七八七全宗3468案卷
[4]《河南省抗日戰爭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第96頁~第99頁
[5] 《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日文原版)第二卷77頁
[6] 《奈良聯隊戰記》(日)野口俊夫著第237頁
[7] 《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日文原版)第二卷第77、78頁
[8] 《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日文原版)第二卷第109頁
[9] 《戰史叢書: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日文原版)第二卷第110頁
[10] 《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大本營陸軍部(摘譯)》第440頁
[11] 《水戶步兵第二聯隊史》(日)(非賣品)第265頁
[12]《英國泰晤士報論黃河決流日寇困窘》,《新華日報》1938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