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在看完這些故事就會改變您的人生觀、心性、氣質、甚至個性和行為。看完之後您還會選擇汲汲營營你的功名利祿,還是溷溷愕愕,虛無飄淼的荒度人生,而忽略自由自在的生活, 忽略了生命中最深層的意義,忽略了關愛、珍惜?讓我們用敬畏、謙卑、感恩的信念認真的走完此生!
《前世今生 - 輪迴的故事》——美國發現頻道(Discover Channel)專題紀錄片
美國當代著名靈媒及靈魂學家——埃德加•凱西的解讀精華要旨
凱西的解讀對人類的本性和靈性發展,給出了許多理論和模型。如人體的七個靈力中心(就是瑜珈所講的七輪),三層次意識(顯意識、潛意識和超意識),物質界三維體驗(時間、空間和耐心),等等等等。但在進入完全了解凱西概念之前,有必要理清凱西哲學中的幾個根本生活基石:
所有皆相聯係,萬物都是原一(All Is One)
原一(Oneness)概念是凱西解讀之出發點。有一次解讀甚至建議那些有興趣研究靈界法則的人士,先去花6個月時間理解原一法則,然後才有可能開始理解其餘的課程!
神秘論(Mysticism)的基礎就是萬物不同外表後麵的同一,其意味著超出光明和黑暗,好與壞,內在和外部世界的區別,在意識的某處,所有極至都歸於統一。
凱西的解讀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當我們體驗過不同外表後麵的同一後,我們的挑戰則是回到萬物世界,麵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將同一的含義表現在我們的所說、所為、所想中。這引出了另一個基石。
生命是有目的性的(Life is Purposeful)
解讀告訴我們,生命有個中心的目的。作為原創能量(Creative Energy)的一部份,我們要將靈性生命帶入物質世界。“使無限進入有限(making the infinite finite)”。靈性化並不是簡單的脫離物質世界的纏繞,而是向物質世界注入靈的性質。
細化到每個人,大家均有個人的人生任務,或稱靈魂目標(Soul Purpose)。每個人生來具有的才能、技藝、天資,使我們為這個世界的存在提供自己的特色。這種特色既能夠提高自己的靈力覺醒,同時也為他人提供機會和幫助。凱西在給出生命解讀時,經常給解讀人通過提供個人生活宗旨(Personal Mission Statement)來幫助他/她發現人生任務。
生活之路是快樂的冒險(Approach Life as an Adventure)
生活應是對真理的快樂的探索。他命名以他解讀為基礎的整體療法醫院為“凱西探索和領悟醫院”(Cayce Hospital of Research and Enlightenment)。醫院因經濟和合作問題解散後,他和他的支持者們沿用同樣的理念建立起“探索和領悟協會”(ARE)。解讀反複強調我們隻有通過將思想應用於個人生活中才能成長。僅靠說什麽是無法使人相信的。他的解讀經常強調說,人們應在發現解讀信息對他有用後再相信解讀,而這必須是通過個人的研究和應用才知曉。對那些想不通過艱苦的個人實踐,直接跳到智能和領悟的人,“睡著的凱西”評論說:“將車放在馬前麵的馬車,是無法工作的!”(254-81)
富於同情,免除競爭(Be Noncompatitive, Be Compassionate)
沒有任何東西比競爭能夠更快地將我們從同一和靈魂目的處引向歧路。從這個意義上說,競爭並不是指在體育比賽中分數的高低,而是指將自己與他人比較,並設法超出的心態——一種痲痹靈魂成長的狀態,是同情的反麵。
同情,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能如我的體會到對方的心境,體會到對方的情緒和感受,並為這種狀況的產生覺得有責任。同情同時也是為他人服務——並不僅僅是感覺到大家相互聯係,而是做一些有幫助的事情,以讓他人更加好的這樣一種心態。凱西說:“獲得到主麵前——或有人稱為天堂——的意識層次的途徑,是由你曾經幫助過的人建起的”。
對自己負責(Take Responsibility For Yourself)
沒有人能代你解決你的問題。當然,我們可以尋求幫助,但根本來說,每個靈魂應對自己負責任,必須用自己的自由意誌去選擇和提高。這個自我負責的原則既是凱西整體療法的基礎,也是凱西靈性發展理論的中心。基督是路,是榜樣;祂無法救你。佛也同樣,你必須自己選擇走祂們指出的路。
在凱西的那個時代,(我們當代也是一樣),這種信息與眾人認識不合。指責別人是我們不幸的原因,常常是我們的自然選擇。事實上,一個人需要很高的成熟度,才能看明白我們自己如何創造了自己的困境。解讀說:“大家太習慣於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指責別人上了——包括父母、政府、家庭成員、同事、路人。最好的方法是為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發現內部和外部的可用資源去解決問題。這是痛苦的價值所在——尋找和發現回歸之路。”
(雲思騰編譯於 “Essential Edgar Cayce”, by Mark Thurston)
凱西的輪回轉世觀
輪回轉世(Reincarnation)
1901年,24歲的凱西第一次的靈異解讀是為自己的喉部毛病而做。但一直到1923年輪回轉世(Reincarnation)的概念才由一位俄亥俄州的印刷商人的解讀而被推出前台。有趣的是,經過仔細研究凱西的解讀,這一概念早在1911年就在一個解讀中提出過,但凱西和他周圍的人對輪回轉世根本沒有認識,所以也沒有人在意。自1923年後,解讀從“身體解讀”(Physical Readings)擴展到“生命解讀”(Life Readings)。到1945年,凱西共給出有近2000個生命解讀,這樣我們有了較豐富的信息和資料來講述東方的觀念——輪回轉世。
什麽是輪回轉世?就是我們每個人通過一係列的人世經曆和體驗,以達到靈魂的發展和完善。凱西的解讀並沒有給我們以任何人與動物之間的轉世案例。這一點與佛教的觀點不一樣。
解讀中有一個基本的概念需要認同的是,我們每個人並不是指我們的這個物質世界的身體;甚至不是這個身體有一個靈魂;我們根本就是不滅的靈魂體,是原創能量(Creative Energy)的一部分,在這個三維空間和時間裏使用這個身體,去經曆、去學習,以使我們每個個體滿足與原創能量(或上帝、梵、道、佛)合一(Oneness)的需要和目的。作為靈魂,我們來到這裏,利用這個身體去認識我們的原有屬性、完善自己。關於靈魂的起源、經曆和最終命理(Destiny),在關於靈力修行(Spiritual Growth)裏會有詳細講述。
從解讀的觀點來看,我們每個人並不是被動地照著寫好的劇本扮演角色(雖然有時候可以這麽去看以便理解),而實際上我們都主動積極參與我們的每一個生命曆程。而這一曆程是由報應(Karma)、自由意誌(Free Will)、宿命(Destiny)和恩典(Grace)交織而成!
關於報應律(Law of Karma)
一提到輪回轉世的報應律,大多數人的理解是我們麵臨的困難、經曆的親屬關係是我們的“報應(業)”。“報應”一詞非常中性,不像我們日常生活中多有貶意。在梵語中,Karma一詞的解釋是“作為,行為或行動(work, deed or act)”;它被解釋成“因果”。盡管解讀同意這種說法,但最引人注目的卻是他獨特的解釋:報應可以簡明地定義成一種記憶!報應並不是從類似於“平衡表”裏的一堆債務(這些債務來自於我們過去或前世的錯誤和罪過),需要我們去償還;而是一個我們潛意識汲取和利用於現世生活的信息源!報應就是記憶!這些記憶存在於我們非顯意識裏並且施影響於我們的各種能力、正確或錯誤的決定、與他人的關係。
例如,一個人某一世深受另一位的欺侮並因此含有深深的憤恨逝去,極有可能這一世,他們決定一起解開對他們成長不利的這個結,這樣他們可能以夫妻、父子、同事等關係出現。但是他們深藏在潛意識中的情結不斷地影響他們的判斷,無理由的猜忌、不滿、不信任不斷地浮現,於是危機出現了,雙方都在想為什麽是自己的“報應”,去遇到這麽個人!
如果某人以原諒和關懷對待危機,那麽潛意識的記憶對他不再起作用,因為愛的恩典已將其改變;反之,以打擊、迫害或其它非道德手段去解決危機,那麽你的任務失敗,更多的憤恨和恐懼儲存在潛意識中。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冤冤相報”的結果。在凱西的解讀報告中這類的例子很多。
下續
以上三個視頻打包下載地址:
http://ggraphicc.com/b/ShengMingLunHuiVideo.zip
台灣著名通靈人伶姬探究前世今生
通靈人蔡伶姬,透過特異能力,搭起人間與靈界的溝通橋梁,幫助相欠債或來報恩的“有緣人”,了解前世的因、今世的果……
探究前世今生,催眠是多數人熟悉的方法,但是透過通靈人幫你調閱記錄前世今生的“黑盒子”,並為你立即道出因果輪回,對許多人卻是個新鮮、陌生的嚐試,通靈人蔡伶姬十多年來,就因為這突如其來的通靈能力,不隻是協助政府偵辦白曉燕案,近幾年來更透過座談會上立即通靈的方式,幫助無數在生活、婚姻、事業中遭遇困境的人,檢視自己、麵對現實,並找到了重新出發的力量。
本篇報導特別搜錄了伶姬近幾年來重要的通靈著作精華,幫助讀者更快速地了解因果法則,一起感受生生世世不間斷的學習曆程。
調閱前世因果 接收靈界訊息
“我想知道和先生的因果?”座談會上,一位年約四十歲的婦人向伶姬提問,伶姬閉上眼接聽畫麵與訊息,手指也跟著不自主地輕輕擺動,不久後,她道出了一段陳年往事,“我看到了一個野戰部隊的醫療站,當時妳是護士、妳先生是傷兵,他的身體正好橫擋住通道,這個通道正是護士推醫療車必經之路,大概是床位不夠吧!那個傷兵沒辦法住院,可是他傷得不輕,連移動身體的力氣也沒有。”
“這位護士氣壞了,於是托著傷兵的腋下,硬是將他拖到幾乎沒人看到的偏僻角落,接下來我就不用看了,不管這位傷兵有沒有因為妳拖到角落而死亡,這個因果,妳錯得太離譜了!妳是護士,救人是妳的任務,妳不但沒醫治他,還見死不救,妳不隻欠妳先生,我想這一世的工作也不會如意。”“妳和妳先生現在怎樣?”
“我先生死了,留下兩個孩子要我照顧,我的工作的確不太如意。”那位婦人表情落寞地說著自己的遭遇。
伶姬回憶,上門來問因果的,不少是家人年紀輕輕就死掉的例子,有的是白發人送黑發人,因為上一輩子,父母欠兒女,這輩子兒女自然沒有奉養父母的義務;也有的是妹妹欠哥哥的,哥哥先走了,照顧父母的擔子自然就落在妹妹的身上,當然,還有更多是欠另一半的因果故事,剛剛那位婦人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專屬的黑盒子 記錄你的一生
伶姬強調,不隻是一家人才會有因果關係,身邊較常往來的朋友前世也多半曾相處過、認識過,當因果關係出現時,雙方互動也將因過去世的不同而有親疏好壞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人根本無法判斷彼此的互動到底是這一世的因,還是這一世的果,也因此,“珍惜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情緣”相當重要。
伶姬特別解釋,不要以為因果指的都是上一世,可能是前二世、前十世,而因果關係的進行也不是一出生就開始,往往必須等到時機成熟了,也就是類似事件重演了,才會進入所謂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係,至於前世的發生地點也不一定在台灣,可能發生在另一個國家,特別要注意的是,就連起心動念,也可能對因果發生影響,並記錄在屬於你的生活日記“黑盒子”裏,等你斷氣回到靈界的那一刻,靈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把記錄你一生的黑盒子打開,幫助你快速地重溫舊夢。
當然,每個人身上的黑盒子都與老天爺的超級電腦連線,方便將資料作即時處理,巧妙而快速地為你安排下一世。
伶姬表示,因果基本運作模式原則上與加減法無關,一因對應一果,絕非把這一生所有的惡與善加減後才得出一個果,也不可能後功抵前過(除非對方原諒你,不想向你討債,因果模式走到天譴或劫數,由老天爺接手,才有機會功過相抵),至於民間所謂念經功德回向給往生者的說法,伶姬強調,在她通靈服務的十多年中,從來不曾發現過。
個性影響命運 老天眷顧好人
除了“一因對一果”,伶姬也談到“先進先出法”的概念,如果沒有特殊狀況,因果事項的處理通常都是按先後次序來,先發生的先解決、後發生的後解決,而每一世又會再創出一些新因,為下一世製造新的果,當然也有可能是累積了好幾世的因,必須等這一世所有條件都符合、因緣成熟了,才會出現,老天爺一定會給每個當事人一個公平合理的交代,其中,由於債權人對惡因有絕對的優先權,通常都會先處理惡因的部分,也可能在同一世中安排債務人承受好幾個惡果,祂們希望世人可以“先苦後甘”、早還早了業。
因果輪回中,“態度”很重要,伶姬說,有心還債的人,自然能縮短欠債的時間,苦日子也就能提早結束。
伶姬特別提醒,因果輪回轉世應該特別注意幾個重點,其中又以“改變個性”是第一要務,個性影響一個人的命運相當深,一般人最常見的不良個性就是貪心、愛計較,她建議不妨讓自己擁有好的個性,包括樂觀進取、謙虛包容、樂善好施、守分盡責、有公德心等。
至於言語傷人的影響力也不能輕忽,凡事應瞻前顧後、謹言慎行,做不到的,就不要隨意地承諾、許願或發誓,此外,尊重生命、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不斷學習與服務、悲智雙修、不要阻礙別人的成長、臨終時要真正放下,都很重要,還有,記得別凡事都推給因果,盡力扮演好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色,比急於探求因果更務實、也更重要。
人類投胎入世修行,有五大天職,還債、報恩、學習、考試、服務,心存善念、發願體驗、無私付出,渡化恩怨情仇,才能了卻因果債…
“我為什麽要轉世為人?”、“這一世帶了什麽任務?”、“我要學習的功課又是什麽?”通靈人蔡伶姬在幫人探尋前世因果時,經常被問到這類問題,伶姬在其著作中其實已詳細說明轉世為人的原因,幫助大家厘清生命的原委,本篇報導特別為讀者搜錄了伶姬著作中的精華,透過伶姬的通靈經驗,幫助大家活得更踏實、認命,進而為自己造命。
伶姬說,“轉世為人”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十個字:還債、報恩、學習、考試、服務。
一、欠債還債:
當記錄一生的黑盒子中出現債權債務關係時,天上的祂們就會停下帶子和剛死去的當事人討論該怎麽處理,如果你是債權人,隻要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你有權利決定要怎麽做,如果你是必須還債的債務人,就沒有你討論的餘地了。
欠債還債分為三類,欠命還命、欠情還情、欠錢還錢。
學會原諒 老天爺接手懲罰
伶姬說,“欠命”是最嚴重的,主要指的是傷及別人的身體或性命,當然,如果你讓別人身體失去自由、損害了別人的名譽,也算是欠命,欠命多半在來世必須用“照顧”償還,也就是必須照顧受害者的身體。
“欠情”通常表示事發當時債權人和債務人彼此互相認識,既然欠了情,來世當然就得用情來還;另阻礙別人成長也屬於欠情,是因果罪中的第三位,隻要是對平輩或晚輩,尤其是配偶、子女,我們都負有教育的責任與義務,對方如果不對,就要說、要教,別想息事寧人圖安靜,更別想姑息對方、溺愛對方,否則下一世多半必須陪著當事人再來重修、接受果報。
“欠錢”算是債務中比較單純的,通常指涉及到金錢或可以用金錢衡量的物質,還債方式很簡單,欠錢就得用錢來還,對了,還得加點利息,這時候,欠錢的債務人通常一定能賺到錢,但卻用不到錢,因為他努力賺來的錢都得拿來償債。
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