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華人家長熱點議題之——中國的教育到底缺少了什麽?

(2009-08-21 18:56:16) 下一個

 

 

華人家長熱點議題之——中國的教育到底缺少了什麽?

   

 

來源: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08&postID=15874


中國教育的落後,原因多種多樣,但從根本上說,教育理念與核心價值觀上的缺失是造成一係列失敗的根源。本文將對此作一個粗淺的探討。
 

 

 

這裏說的教育,不隻是狹義的學校教育。廣義上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熏陶和社會文化的潛移默化。所以對於一代人的培養不僅僅是學校的事,而教育的失敗也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更是家長的責任。
 

 

中國教育從根本上說,是教育理念的缺失以及對人才認識的片麵。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隻重視灌輸知識,忽視對下一代做一個具有正常社會人的培養。所謂的社會人,是一個今後能獨立在社會上生存,和他人正常交往並對社會有所作為的人,而不是整天呆在家裏的宅男宅女或是終日泡在實驗室裏的書呆子。

 

近年來,中國教育界雖然引進了能力培養的觀念,但是知識加能力也不能足以使一個人在社會中發揮正常的功能。
 

 

我認為,要培養一個在社會上正常發揮作用的人,教育的核心內容必須涵蓋如下三條基本理念,這也正是中國教育所缺乏的:
 

 

1.      獨立的思想和人格。
2.      慎密的科學精神。
3.      博大的人文情懷。

 
雖然如今國內也講所謂“素質教育”,可這種素質教育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形式上,以為減少作業,學些棋琴書畫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根本不是學些奇技淫巧,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創造力,而創造力的核心是獨立的思想和人格!
 

 

我們的教育中曆來對領袖崇敬,對名人崇拜,對大師崇尚,就是沒有把“我”放在一個獨立的位置上,學生們缺乏質疑精神,不敢挑戰權威,超越標準答案,這樣的人何來素質可言?
 

 

我們的孩子習慣上喜歡和其他人做一樣的事,別人跑步我也跑,還最好不輸在起跑線上,而不會想到另辟蹊徑或獨創一條前進的方法,一點點與眾不同也會被戴上“異想天開”的帽子。
 

 

曾經有一位美國教師去中國小學任教,有一次她讓孩子們用圖畫表達一個主題:快樂的節日。結果她發現孩子們都盯著一個方向:教室牆上的一幅畫,畫著同樣的主題:聖誕節。當她把牆上的畫拿走後,孩子們就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還有一次孩子學習插花,完成後每個孩子上台講解自己的作品,小華說著紅色康乃馨加“滿天星”象征全國人民團結在黨的周圍,和諧美滿;小麗說她的紅玫瑰加富貴草象征祖國建設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加拿大的孩子常會有這樣的作業或考試題目:如果你指揮二戰,你會不會下令使用原子彈?如果你是國家領袖,你如何解決失業問題?你如何看待魁北克獨立?他們是否應該獨立?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對錯,教師根據學生答題過程中的邏輯表達和思考方法進行評判。在學習上,沒有不能思考的問題,沒有不能表述的答案,如果對思想設置禁區,培養創造力就是一句空話。
 
 

 

另外,我們的教育理念還有一個誤區,把打基礎和做研究割裂開來,認為教育的初級階段是打基礎,重在學習知識,高級階段才做研究。其實,創造力、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必須從小就在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裏才能成長壯大。獨立的思想是一顆種子,起初沒有一個寬鬆的土壤,必定發育不良,等到基本定型之後,即使移植到良好的土壤裏,或許能成才,但要成為棟梁之材就非常困難了。
 

 

中國學生非常缺乏正確的科學觀,認為多掌握科學知識就是科學家了。其實眼下知識大爆炸,哪怕是一門學科,沒有人可以完全掌握所有知識。況且,知識的淵博已經不算什麽了,以前形容淵博的人是百科全書,如今百科全書早就被互聯網淘汰了吧?
 

 

什麽是科學?科學是嚴密的推理,是邏輯的演繹過程,是可靠的實驗數據。中國的傳統教學還是教師傳一個“道”,學生通過大量的習題操練去“悟道”。
 

 

這種思維方式不但體現在學校教育上,生活中的例子也屢見不鮮。看看我們的食譜:鹽少許,味精適量,油溫八成熱,略煸,翻炒數下……西方人的食譜精確到毫升,時間以分秒計算,溫度用儀器自動控製。
 

 

我照著中國人的食譜做油條,有時成功,大多數時候失敗——各種配料總是不能精確。但是我照著洋人食譜做蛋糕,十拿十穩!
 

 

兒子在學校裏上家政課,學習烤麵包,回到家裏按老師教的步驟重複,竟然一次成功。這就是為什麽麥當勞在全世界都是一個標準一個味道,雖然不好吃也沒什麽文化,但那是現代企業成功的典範。
 

 

加拿大人展示的殺雞方法分12個步驟20多個環節(見附圖),從前一天該準備什麽,怎樣抓雞,用什麽工具,在水裏泡多長時間,等等都圖文並茂地交待得清清楚楚,任何人都能一步不差地重複——科學不就是能定量地重複嗎?
 

 

女兒2年級的時候有一個科學實驗,驗證紙板、木頭、泡沫塑料的保溫性能。孩子們用不同材料做成容器,將冰塊放在裏麵並定時觀察冰塊的融化速度,嚴格按時做記錄,然後對比數據,寫出報告。
 

 

這看起來幼稚,但的確是一種科學精神的培養和熏陶。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不是要他們去鑽研科學難題,更不是讓他們解答連成人都難以下手的“腦筋急轉彎”。即使是培養博士,一個三流學校硬要規定博士論文必須在國外一流專業雜誌發表,除了助長浮誇和學術腐敗,沒有絲毫的實際意義。
 

 

培養科學精神重在鼓勵提出問題,並對有關事物作出觀察思考,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用嚴密謹慎的態度解答問題。我還見過更“荒唐”的實驗——證明飲料中放三勺糖比放2勺糖甜!
 

 

其實讓孩子論證這些結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學的實驗過程:認識勺有大小必須統一度量單位,科學實驗的過程和操作必須謹慎小心、定量分析至關重要。還有,甜的標準是什麽?個人的主觀判斷還是眾人(大樣本)的集合,糖的成分是什麽,如何測定?等等。
 

 

不錯,科學是死板的,按科學行事的人有時也很死板,不像有些人能很靈活。比如有快餐店規定買一杯飲料可以憑杯子隨意添加,“死板”的人一人一杯,喝完再加,“靈活”的人大家共用一個杯子,一杯杯集體免費享用,樂此不疲——科學思維中竟體現著人文精神。
 

 

人文(Humanism)首先是指人性,是人對幸福和尊嚴的追求,也就是廣義上的人道主義精神。其次是理性,是人類對真理的追求,也就是廣義的科學精神。再者,人文精神還包括超越性,也就是人對生活意義的探索,是對人類精神生活的追求。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關懷是中國教育最不應該忽視的東西,也是最薄弱的環節。如今很多的社會問題都是不重視人文精神的惡果。愛心,良心,正義感,同情心和誠信都是人文精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兒童來說,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從觀察周圍的環境開始,建立關心他人,愛護環境,保護動物開始的。到了青少年階段,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從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義務勞動,從大量閱讀文史書籍,欣賞藝術作品慢慢積累的。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隻能造就書呆子,甚至是不懂珍惜生命,思想極端,行為殘忍的狂暴之徒。接二連三的大學生自殺、謀殺案早已給了我們沉痛的教訓。
 

 

西方的兒童文學絕大多數是以動物為主角的,社會、家庭的教育也潛移默化把愛護動物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對弱勢群體的同情關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一種說法,即看一個社會是否文明健康,可以從民眾對動物的愛護程度上表現出來。西方電影中如果有表現動物死亡,基本上是用人造標本替代,記得有一部電影中有一段蚯蚓被放在微波爐裏煮的鏡頭,不過電影結束後打出的字幕特意說明:影片中所用的蚯蚓是替代物,沒有任何動物受到傷害。
 

 

我兒子6歲時養了一隻兔子意外死亡,得知消息後小家夥放聲大哭,痛苦至極。我很不理解,不就是個畜生嘛,我小時候養的兔子都上了餐桌!我還記得小時候下過陣雨之後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找癩蛤蟆,然後不是用磚頭砸死就是把四支腿綁起來“五馬分屍”;夏天捉到知了串起來放進滾燙的油鍋……。想想簡直比日本鬼子還殘忍啊!
 

 

西方的孩子到了中學後,去社區做義工是課程的一個部分,這不是擺擺樣子的上街打掃衛生的義務勞動,而是實實在在的去養老院,醫院等社區機構幫助老弱病殘,奉獻愛心。許多名牌學校在招生時也特別看重學生做義工的經曆。西方文化雖然沒有“孝”的概念,但是出於“博愛”的思想,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座,為素不相識的人拉門,主動給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都是屢見不鮮的。反觀中國,許多獨生子女根本沒有關心他人的概念,雖然“孝”提倡了幾千年,到了今天,不用說孝順,連起碼的尊敬和尊重都成了問題。
 

 

獨立的人格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科學精神也不是多讀幾本書,人文精神更不是圓滑的處世之道。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整個社會和所有家庭都要擔負起責任,首先每個人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質,糾正傳統文化中不利於獨立思考,缺乏實證科學精神的缺點,以獨立的思想為起點,逐步建立起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期望下一代成為中華複興的棟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