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摘錄:
而政府在經常轉移中獲得的收入稅和社會保險交款等轉移收入大於社會補助等轉移支出,政府在社會保障等公共支出方麵所做的工作遠遠不夠。從 1998 年到 2005 年,我國財政社會保障經費年支出由 598 億元增長到 3600 億元左右,年均增長 29.4% ;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也從 5.5% 增長到 11% 。盡管社會保障財政支出增長很快,但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政府用於社會保障的比例還是比較低的。從社會保障支出國際比較角度看,我國用於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 一般在 30-50% 之間 ) ,甚至遠低於印度、泰國等國的水平。
原址: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最終格局的變化
http://www.studytimes.com.cn/txt/2006-08/10/content_7068106.htm
-----------------------------
印度的老百姓為什麽看病不難
原址:http://www.southcn.com/opinion/soc/200603020482.htm
2006-03-02 14:37:50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林江枰
印度不太富裕,並且人口眾多,但是,印度百姓看病不難。原因是什麽?《人民日報》刊發的題為《印度百姓看病不難》的通訊,為我們揭開了這個謎團:
首先,推行全民免費醫療製度,建立係統的政府醫療服務體係。據統計,印度共有1.2萬所醫院、2.2萬個初級醫療中心、2000多個社區醫療中心和2.7萬個診療所。這些遍布全國的政府醫療機構滿足了大多數國民的基本醫療需求。同時,政府也鼓勵私立醫院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為貧窮患者適度減免醫療費用。
其次,農民看病不花錢。印度的農村醫療網絡很健全,占印度人口72%左右的農村居民和城裏人一樣,享受國家提供的免費醫療。1996年以後,政府推出了社區醫療中心的規劃,每10萬名農村居民配備1個社區衛生中心,一個中心約設30張病床和4名醫生,並配有化驗室和基本檢查設備等。社區衛生中心無法處置的病人一般都送往設施較好、醫護人員齊備的地區醫院。
再次,做到公平公正。據了解,印度政府2005—2006年度用於農村公共健康事業的總資金投入約24億美元,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相比並不算多,但是,印度政府把有限的投入公平地配置到最需要醫療服務的地方,在配置有限的醫療資源上盡量做到公平公正。
第四,不走市場化道路。印度人認識到,醫療衛生體製如果完全按商業化、市場化運作,不利於社會穩定。因此,印度醫療保障製度始終堅持“兩手抓”:既扶持政府醫院的穩定運轉,又鼓勵私立醫院健康發展。強調社會公平,兼顧利益平衡,使印度的富人和窮人患者各有所依、各得其所。
在目前醫患矛盾突出,醫療衛生領域問題迭出的今天,印度的成功經驗,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我國財政目前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投入比例依然偏低。以2003年為例,我國衛生總費用中政府投入僅占17%,企業、社會單位負擔占27%,個人支付的高達56%。而在歐洲發達國家,政府負擔80%-90%衛生總費用。比如丹麥,其全國財政支出總額中,僅與社會保障有關的費用就占去了38.9%(養老金10%,失業救濟金8.9%,教育醫療等社保20%),如果再加上其他公共性項目開支,公益性投資占財政支出的絕大部分。
醫療服務是公共產品,本應由政府承擔。如果政府投入跟不上,相應的缺口就隻能轉嫁到公眾身上,成為醫療亂收費問題之源。不僅如此,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反過來要求“醫院反哺政府”。據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介紹,廣東省某經濟欠發達地級市,政府財政不但不投入,還從人民醫院提取500萬元給政府公務員發工資;某經濟發達市,從一家大醫院提取1000萬元用來發展經濟……
除了衛生資源總量投入不足,更大的一個問題是公平公正問題。目前,我國衛生資源分布不均衡,結構不合理,導致衛生資源供給不能滿足公眾的醫療需求。在我國,80%的衛生資源分布在城市,城市衛生資源的80%又分布在大醫院。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是,人們不願到社區醫院就醫。據3月1日的《健康報》報道,國家發改委近日公布了一項北京城區居民對社會公共服務的民意調查結果,有41.4%的被調查者表示,如果家中有人得小病,他們不會選擇去社區醫院看病。
這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導致的必然結果。醫療資源過分向大城市集中和向大醫院傾斜,使得整個醫療體係發生扭曲。既造成了大醫院的不堪重負,引發了亂收費等問題,也造成社區醫院處於慘淡經營的狀態,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
從經濟實力上來看,印度沒有中國富裕,然而,他們在醫療服務方麵,卻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使得民眾不受看病難等問題的困擾,促進了整個社會的和諧。印度與中國的國情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人口大國,因而,研究印度的成功經驗,加以借鑒,或許,能給我們解決醫療難題,提供一個更為實際和具體的參照。(編輯:付剛)
-----------------
印度醫療體係的現狀
原址:http://www.cnss.cn/xyzx/hqsy/200611/t20061101_84001.html
我從印度的社會保障、語言、教育、經濟簡單來談一談吧,嗬嗬,10年超過中國好象有點刺眼,具體多少年等討論後再下結論。
先說社會保障吧,所謂社會保障,是由英語中“Social Security“一詞中翻譯而來,也可翻譯為“社會安全”,最早使用這個詞語是美國1935年頒布《社會保障法》,主要是指國家為了保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對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教育、自然及人為災害、生活困難等各方麵由政府和社會給予的物質幫助。
社會保障製度的完善與否,體現了一個國家社會文明進步所達到的某種程度,我先說印度吧,印度自1990年代初期開始的市場化、全球化改革頗見成效,近年得以保持年均6%以上經濟增長幅度;由於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和能源短缺狀況難以改善等原因,印度製造業短時間內還難以形成同中國製造業競爭的態勢。但與此同時,印度在IT與通訊業、生物製藥業、鋼鐵業等領域進步迅猛,即使放眼全球考量,行業地位也不可小覷;而且其金融業也非常發達,開放程度和服務水平超過中國。我們比印度早開放了將近20年,暫時領先印度是理所當然,但我們別忘了,20年來發展經濟,社會保障體係建立起來了嗎?就我所知,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社會救濟、社會互助等僅僅是部門操作,在法律上還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製度,沒有法律的保證,誰敢說這些錢不會被貪汙、挪用?另外,我們發展的代價是環境的惡化,這直接影響民眾的身體健康,世界工廠即意味著廉價勞動力、低成本的產品帶來的貿易糾紛會越來越多,西班牙發生的事就是明證。
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曆史進程中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而社會保障體係是市場經濟建設必要條件。
印度自1990年代初期在實行市場經濟以來,就把社會保障體係作為經濟改革的一部分,現在已經初步建立,雖然還很不完善,但最起碼在法律上確定下來了,隨著經濟的穩步增長,相信社會保障體係會日趨完善,現在有人喜歡拿GDP和印度對比,我不知道我們的GDP是否也包含了環境汙染、社會保障這一塊,但有一條我敢肯定,在農村,尤其是中西部,根本就沒有什麽保障而言,在我國,GDP增長靠什麽?靠的是外資的引進,民營資本的投入,是所謂的來料加工,帶來的後果是大批的製造業萎縮,產業工人下崗。社會保障體係沒有跟上,這些人怎麽辦?
再談語言,我們的語言主體是漢文,印度是英文,與西方主流國家交流存在很大困難,想讓1億人都會說一口流利的英文估計很不現實。
在經濟競爭中,語言有時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正在發生的情況是,當前,繼製造業轉移以後,美國製造業正把相關售後服務可轉移部分業務(比如消費者來電接聽)移往勞動力價格低廉國家。這些業務年產值達數百億美元,接受國為印度等英語國家。由於在語言上沒有競爭均勢,中國將失去承接此次轉移的機會。這一點我們想不承認也難啊。
教育 印度的初級教育是免費的,我不否認印度目前很貧困,但一個貧困的國家能提供免費的教育,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我們目前的狀況呢?9年製義務教育好象還是一個空想,隻能說是9年製半義務教育,如果真的是全免費的話,我想希望工程早就取消了。大學我就不說了,全球前200名大學中國好象沒有一所。
社會製度 韓國、台灣在經濟發展中也是在一黨領導下騰飛的,但我們想到沒有,它們之所以騰飛,也是在60--70年代西方資本衝擊下起來的,再加上其本身就是親西方製度。為什麽我們沒有受到衝擊,現在國家開放,曆史的機遇又來了,可我們卻有個台灣問題,它時刻影響我們經濟發展的進程。
軍事 目前中國比印度強,我承認,在這裏不討論。
綜上所述,印度的白領行業領先中國,藍領行業落後中國,就是本樓主對印度發展充滿信心的理由。
----------------------------
『國際觀察』從印度和中國談起社會保障及其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原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40945.shtml
作者:zyjmoon 提交日期:2004-10-2 18:04:00
任衝/文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僅次於中國的 發展中國家,但印度的醫療保障體係在世界上是有名的,它保證了絕大多數人享受近乎免費的公共醫療衛生保障,一般老百姓看病 的費用絕大部分是由政府支出,這極大地促進了印度社會的整體發展,同時,對我國醫療製度的改革也具有借鑒作用。
印度醫療體係的現狀
自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政府建立了幾乎免費的公共醫療衛生體係,國民健康花費的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政府支出。1949年印度通過的第一部憲法中明確規定“所有國民都享受免費醫療”。隻要不是大病,無論是誰都可以接受免費醫療。但如果病情比較嚴重,患者自己也需要負擔一部分費用。對於急診病人,他們采取的政策是先看病,後交錢。
據統計,印度全國現有1.2萬所醫院、2.2萬個初級醫療中心、2000多個社區醫療中心和2.7萬個診療所。這些遍布全國的政府醫療機構滿足了大多數國民的基本醫療需求。
在印度看來,醫療衛生體製如果完全實施商業化、市場化運作,會違背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規律,破壞社會公平,不利於社會安定。因此,印度醫療保障製度堅持兩手抓,既扶持政府醫院的穩定運轉,又鼓勵私立醫院健康發展。這種公立、私立醫院並存的現象使得印度的富人和窮人病患者各有所依。
近10年來,印度的私人醫療行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目前整個醫療行業支出為國內生產總值的5.4%,其中有將近20%出自政府投入的公共衛生部門,另外都出自私營的健康及醫療行業。由於政府鼓勵私人醫療行業的發展,印度的私營醫療服務業以其出色的醫療技術和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在國際上贏得了聲譽。很多外國企業已經利用印度訓練良好、會講英語的低成本勞動力,將其與醫療相關的服務外包到印度。這類服務包括x射線和血液分析、遠距離診斷等業務。
印度公立醫院盡管存在資金短缺和條件較差等問題,但它們對社會的穩定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寧願背著巨額的財政負擔也要維持這些醫院的運轉。20世紀80年代初期,印度政府就製定了在全國農村逐步建立三級醫療保健網絡的宏偉目標。這一網絡包括保健站、初級保健中心和社區保健中心三部分,免費向廣大窮人提供醫療服務。免費項目包括掛號費、檢查費、住院費、治療費、急診搶救的一切費用,甚至還有住院病人的夥食費,但不包括藥費。2004年,印度政府還宣布,今後10年內將斥資9000億盧比,用於醫療設施基礎建設和購買醫療衛生器械,確保未來10年印度各大醫院的醫生和床位數量增加一倍,護理人員增加兩倍。
從2005年開始,印度著手進行了一項更大規模的“全國農村健康計劃”,以加強印度農村地區,尤其是那些落後地區的醫療體係。他們正在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原有醫院進行現代化改造、對醫生和護士進行培訓等方麵。在這項計劃中,屆時將會有14.5萬個鄉鎮健康中心、2.3萬個地區健康中心以及3222個大型健康中心來為廣大農村人口提供醫療服務。在這些政府醫院體係中,病人都可以免費得到醫生的診療以及基本的常用藥,即便遇到重大疾病需要輸血或手術,患者也隻需要負擔其中的5%左右。如果病人生活在規定的貧困線以下地區,他還可以動用“全國健康優惠基金”來得到全免費的治療。
----------------------------------
下文則比較具體地列舉了印度的一些相關措施與數據,太長就不轉貼了:
印度的就業政策措施與社會保障體係
http://lwwzx.com/Freepaper/Administrativepaper/internationalpolitic/200608/Freepaper_2510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