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17萬噸洋垃圾傾瀉中國凸顯製度落差

(2007-02-17 11:09:25) 下一個


來源: 今日時事 於 07-01-21 12:11:01

     


  據英國天空電視台日前報道,世界最大巨輪愛瑪·馬士基號載著17萬噸垃圾駛來中國廣東。而其目的地廣東南海聯滘村,長年將廢物回收作為支撐地方經濟的產業,結果造成當地煙囪冒黑煙、河湧流黑水、垃圾堆成小山,被汙染的土地和水100年都恢複不了。此話題在中國和英國都立刻引起了強烈反響。

  對於類似現象,網上評論一邊倒地認為這是西方國家在環保問題上執行雙重標準。但說句公道話,我們無法想象西方國家會處心積慮、有目的、有計劃地向發展中國家傾倒洋垃圾。事實上,傾倒洋垃圾不是國家行為,而是企業行為:對垃圾出口企業來說,這樣做既可以賺取gov-ern-ment的垃圾處理費,又減少了垃圾處理成本,避開gov-ern-ment監管,還能從中國進口商那裏獲得出口收入;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則可補充其生產原料不足,如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塑料製品國,作為原料的合成樹脂市場價格11000元/噸,而進口廢塑料卻隻要4000元/噸左右。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生意沒人做。隻要有這樣的價格落差,就會有人不顧他人的死活而去做垃圾生意,這是確定無疑的經濟規律,我們是違反不了的。洋垃圾成為發達國家規模化的“出口商品”並且屢禁不止,隻不過是經濟全球化巨大鏈條中間的一個環節而已。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又不純粹是一個市場問題。可想而知,在英國,如果沒有嚴厲的環保製度,在英國處理垃圾也同樣賺錢的話,沒有企業會把垃圾傾倒到中國。正是因為發達國家在環保事業上法製完備、社會監督完善、gov-ern-ment行政到位,垃圾處理和排汙需交納高額費用,這些洋垃圾在其本國才無處容身。而在中國,垃圾處理的成本低到令人發指、利潤高得令人吃驚,沒有過硬關係的人甚至還不能從事廢舊品回收行業。這說明什麽?說明這是一個暴利行業!而與此同時gov-ern-ment監管卻極為寬鬆,大多隻是罰款了事,而且這些罰款直接進入財政,那些受汙染危害的公民卻不能從這些罰款中得到任何補償,製造汙染的企業和人也不會受到致命打擊。

  這些情況表明,英國垃圾處理的成本是通過製度性規定而提高的,中國垃圾處理成本的人為降低也是由於製度缺陷造成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雖然同享經濟全球化,但政治和社會發展卻極不平衡,發展中國家環保立法、行政環境遠不如發達國家。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才有可能憑借其製度優勢,將汙染危機轉嫁到製度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去。所以,經濟落差、價格落差的實質是製度落差。落差導致水的流動,在製度落差下,不但那些不守規矩、尋求冒險的海外投資會滾滾而來,洋垃圾同樣也會滾滾而來。

  在本次洋垃圾事件中,如果嚴格遵循國際公約,英國gov-ern-ment必須承擔監管不嚴的責任,並且要把垃圾運回去。但更加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必須通過製度建設提高垃圾製造和垃圾入口的成本,才有可能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不盡快縮減這種製度落差,不但洋垃圾問題難以解決,其他“洋災難”也會“順流而下”,難以避免。

  目前我國gov-ern-ment已經認識到了法律空白所造成的危害,《固體廢物法》正在緊急立法進程中。應該說,類似法律的出台將會減少中國目前固體廢物進口管理體製中存在的弊端,降低洋垃圾對環境的威脅。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這個法律的出台和執行的前景卻不容樂觀,因其牽扯到包括垃圾回收產業、塑料製造行業等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團。

  在西方國家,突破利益集團的阻礙和gov-ern-ment不作為,而製定嚴厲的環保舉措,是在公民社會的強力介入下發生的。西方各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多起公害事件,並引發了大規模的群眾運動,由此才建立和完善了環保製度和公民社會監督環保的傳統。綠色和平組織等公民團體、自由的新聞媒體、嚴厲的環保法規、負責任的地方gov-ern-ment,這些也應是中國環保事業發展的必要前提。

  最新消息表明,有關部門已開始全麵整治廢舊塑料行業。這是在全世界輿論壓力之下的舉措。不過我們還是要問一句,如果沒有國外電視台的報道、全世界公民社會、全國性的輿論關注,這種全麵整治什麽時候才能到來?事情發生在我們身邊十幾年之久,我們的電視台為什麽就沒有這方麵的報道?或報道出來也沒有人重視?恐怕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