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薩布蘭卡是北非的一個地名,是法屬殖民地摩洛哥的一個重要城市。該城市之所以在世界上有點兒知名度,很大程度是源於一部描寫二戰時期愛情故事的經典電影 - “卡薩布蘭卡”,(另一譯名“北非諜影),裏麵的女主角就是著名的影星英格麗•褒曼主演的。現在,世界各地大同小異的都有些名叫“卡薩布蘭卡”的咖啡廳或者夜總會,很大程度也多少受到了這部電影的影響。後來,還有一首很出名的英文歌曲“卡薩布蘭卡”,大意是一對青年男女在看電影“卡薩布蘭卡”時相戀的故事,不過那是一首愛情歌曲,跟電影本身關係不大。
整個電影故事的內容並不複雜,大意是一位叫裏克 (Rick) 美國人在卡薩布蘭卡開了一個夜總會之類的酒吧,由於他交際能力很強,處理各種關係非常得體,所以,酒吧的生意挺興隆。在卡薩布蘭卡,有各色人等,懷著各種不同的目的出入那裏。這個裏克很富有,外表有點玩世不恭的樣子,對女士也總是彬彬有禮、敬而遠之的態度。但其實他的內心極富正義感,對待愛情也非常忠貞。但這一切,都在他那深藏不露的外表之下,無人能真正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裏克在德軍占領巴黎之前,在巴黎也曾開過酒吧。其間,與一位名叫伊爾莎的漂亮巴黎女郎 (英格麗•褒曼飾) 墜入情網,裏克對這份情感非常珍惜。可就在德軍占領巴黎之前的一天,伊爾莎突然神秘地失蹤,從此就杳無音訊,每當裏克想起此事,就會黯然神傷,所以,他對身邊主動投懷送抱的女郎,總是持懷疑態度、愛搭不理的。事有巧合,有一天,伊爾莎忽然攜丈夫出現在卡薩布蘭卡,更出現在裏克的酒吧裏。這讓本來疑惑不已的裏克立刻有一種受騙上當的感覺,原來伊爾莎是個有夫之婦,卻在巴黎跟自己海誓山盟,自己居然還一直對她念念不忘,這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於是,他心裏麵已經暗暗地把伊爾莎當成騙子一類的人物,決定冷眼旁觀伊爾莎和她丈夫在卡薩布蘭卡的表演。
但伊爾莎那邊也有自己的故事,這位貌若天仙、傾國傾城的女子倒也不像裏克想像的那樣,是一個水性揚花的角色。早在認識裏克之前,她已經結婚了,她的丈夫是著名的反法西斯抵抗運動領袖維克多•拉斯洛。可是,由於拉斯洛從事的是出生入死的地下工作,經常在危險狀態下工作,有一段時間,伊爾莎竟然接到了她丈夫的死訊。在這種情況下,她跟裏克在巴黎相遇並墜入情網。可就在德軍占領巴黎的前夕,她的丈夫忽然死裏逃生,從德國人的集中營裏逃了出來,回到了巴黎、伊爾莎的身邊,並且病得非常嚴重,出於對丈夫的忠誠和內疚,伊爾莎毅然斬斷了與裏克之間的情絲,就此給裏克來了個下落不明。
以上就是小人物在影片開始時候的小命運,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還有當時的大局麵大命運,當時的卡薩布蘭卡實在是一個敏感的地方。1941年的法國是一個戰敗國,在德國法西斯的占領之下,成立了傀儡政府,完全聽命於德國人。而法屬殖民地摩洛哥就有點尷尬的地位,一方麵,它確實是由法國人統治著;另一方麵,卻又不得不聽命於由納粹德國控製的巴黎傀儡政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裏的事務還是德國人說了算。由於二戰時期的歐洲充滿了戰亂和殺戮,法國難民紛紛湧向卡薩布蘭卡,希望從這裏獲得好運氣,弄到去美國的簽證,永遠地離開歐洲這塊戰亂之地。
由此而誕生了一係列形形色色的人物:警察局長雷諾上尉一方麵對德國人的專橫跋扈不滿,另一方麵卻利用其掌握簽發出入境簽證大權的便利,大發國難財;納粹德國駐卡薩布蘭卡的軍事代表斯塔爾少校,自認為是當地至高無上的太上皇,他在瘋狂地追捕抵抗運動的領袖拉斯洛;還有當地的阿拉伯人,形同虛設的意大利占領軍代表,失意的法國軍官、趾高氣揚的德國軍官,等等等等各色人等。但當時在卡薩布蘭卡最多的人還是來自歐洲各國的難民,這些難民滯留當地隻有一個夢想 - 美國。
在這一堆人物之中,最為閃光的莫過於伊爾莎的丈夫拉斯洛了。他是一位不屈不撓的抵抗運動領袖,曾經被關在納粹的集中營裏,有好幾次死裏逃生的經曆。幾經輾轉周折才逃出歐洲大陸,來到卡薩布蘭卡,準備取道這個表麵中立的地方,轉去英國或美國,繼續自己所領導的抵抗事業。圍繞拉斯洛的去留問題,各方展開了驚心動魄的較量,德國人是不惜一切代價地要將他滯留在卡薩布蘭卡,為此對警察局長雷諾上尉施加了巨大的壓力,而抵抗運動的成員們也在暗中想盡辦法,試圖讓拉斯洛能平安離開。至於故事的主人公,咖啡店的老板裏克,其內心深處對於正義的事業是支持的,對於拉斯洛本人也是有好感的。隻是對他作為伊爾莎的丈夫感到有點來路不明,也頗有些嫉妒和氣惱。因此,出於裏克個人的感情因素,他拒絕幫助拉斯洛離開充滿風險的卡薩布蘭卡。
於是,就在裏克咖啡館裏,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鎮壓與抗爭、威脅與暴力、死亡與恐懼的戲劇性場麵,就像火山爆發之前,熾熱的岩漿在暗流洶湧,一次比一次接近爆發的邊緣,終於要噴薄而出了。爆發的導火線卻是一個偶然之中的必然事件。當時,拉斯洛正和裏克在密室商談,但整個談話的氣氛卻相當不友好,這主要還是緣於裏克對拉斯洛的抵觸情緒。為了能盡快脫離險境,拉斯洛想盡了辦法遊說裏克:先是動之以情,慷慨陳詞正義的事業是必勝的,也強調自己所領導的抵抗運動正方興未艾。希望裏克能從反法西斯的正義事業出發,幫助自己離境,沒料到裏克正對他一肚子的情緒呢!他沒好氣的回答拉斯洛說:“你領導你的正義事業,我開我的咖啡館,我是商人,在商言商,我對你的死活沒有興趣。”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拉斯洛順勢而下,對裏克誘之以利,提出給裏克10萬元,後來加至20萬元,但裏克仍然頑固地拒絕幫助拉斯洛,這就讓拉斯洛有點百思不得其解了,最後,他幹脆單刀直入地問裏克:“你這麽固執地拒絕幫助我,一定有特殊的理由。我想知道為什麽?”裏克也毫不客氣地答複他說:“確實有一個理由,你隻要回去問你的妻子,就一切都明白了!”
正當他們倆在密室裏舌槍唇劍之時,外麵的咖啡廳裏卻傳來一陣喧鬧聲。原來是醉醺醺的德國軍官們在裏克的咖啡館,乘著酒興,大唱納粹歌曲,給本來就充滿恐懼色彩的咖啡館帶來一種更加陰森森的肅殺氛圍。所有在場的法國人都默默無語、默默忍受。咖啡廳裏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小撮肆無忌憚、狂妄自大的德國人在唱歌,而一大群法國人卻難堪地沉默著,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拉斯洛徑直走到銅管樂隊前,鏗鏘有力地說:“奏馬賽曲!”樂隊頭兒看了老板裏克一眼,這時候,裏克心中的正氣油然而生,用力地一點頭,給了一個明確的指示:卡薩布蘭卡上空的馬賽曲激昂地響起,就像衝鋒的號角,刺破寂靜的漫漫長夜!
“前進,前進!
祖國的兒郎!
那光榮的時刻已來臨!”
激昂的國歌一奏響,現場的法國人全部霍然起立,放聲高歌!無論他是失意的軍官、見風使舵的當地警察、顛沛流離的難民,甚至是墮入風塵的法國女郎,全都勇敢地站在自由法國的旗幟下,唱出了心中不畏強暴、波瀾壯闊馬賽曲:
“前進,前進!
祖國的兒郎!
那光榮的時刻已來臨!
專製暴政在壓迫著我們,
我們祖國鮮血遍地,
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敵兵
到處在殘殺人民!
他們從你的懷抱裏
殺死你的妻子和兒女。
公民們,武裝起來!
公民們,投入戰鬥!
前進,前進,
萬眾一心,把敵人消滅淨!”
一開始,德國人還在繼續唱著納粹歌頑抗,但雄渾有力的馬賽曲完全壓倒了他們。鬥誌昂揚的法國人在國歌唱完之後,都情不自禁的高呼:“法蘭西萬歲!”
就在這卡薩布蘭卡的馬賽曲響起之時,電影開頭的一切懸念都迎刃而解了:失意的法國軍官們重新聚集在拉斯洛的周圍;抵抗運動的戰士們在繼續戰鬥;而裏克也放棄了個人恩怨,決意要幫助拉斯洛脫離險境;就連一向以隨風倒而自詡的警察局長雷諾上尉也在潛移默化中跟上了自由法國的腳步;……。
故事的結局很感人,裏克毅然承擔了一切風險,迫使警察局長簽發了拉斯洛夫婦離境的簽證,強行將他們送上了飛機。最後離別時,拉斯洛感動地對裏克說:“歡迎你重返戰場,這一刻,我知道:我們的事業必定勝利!”裏克對伊爾莎的離別贈言則感人肺腑:“在這戰亂的塵世之中,討論你我之間的感情已經沒有意義。我們三人都不過是滄海橫流中的小水珠而已,而隻有正義的事業是不朽的!我們都屬於拉斯洛所領導事業,你一定要支持他繼續這個偉大的工作。”而絕色佳人伊爾莎對裏克的所有的感情,千言萬語都凝結成一句話:“願上帝保佑你!”
影片的結尾是這樣的,黑暗的卡薩布蘭卡的夜空裏,激昂的馬賽曲再次響徹雲霄!
2005年9月29日 寫於 澳大利亞 悉尼市
更多的電影評論類文章:
澳洲電影介紹:新娘的繼父“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裏的平凡英雄電影“特洛伊”隨筆——真正的騎士風範老片情懷之:加裏森敢死隊裏的酋長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不過話說回來,俺多年前去過法國,現在還不時與法裔族打交道,怎莫說呢,我印象,這是一個缺點與優點一樣明顯一樣突出的國家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