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一,字炳生,號鋤非。湖南衡山人, 1884 年出生,早年曾就讀於湘潭美國教會學校,通曉英語,後隨兄劉揆一參加革命。 1904 年加入華興會,聯絡會黨,準備。事敗,流亡日本,與秋瑾等在東京組織十人團,又參加馮自由組織的“洪門天地會”,任“草鞋將軍”。次年加入同盟會,任書記、幹事。 1906 年,劉道一領導發動“萍瀏醴起義”,義軍的主要活動範圍在湖南省的萍鄉、瀏陽、醴陵等地區。此次起義的規模很小,隻有幾百人左右的規模,很快就被清軍鎮壓了下去。 1906 年 12 月,起義失敗,劉道一在長沙被捕。審訊的時候,劉怒斥說:“士可殺而不可辱,死則死爾”。
與後來的武昌首義的影響力相比,劉道一所領導的“萍瀏醴起義”簡直不值一提,但是,正是千萬次這種小規模的反清起義星星之火,形成了後來的燎原全國之勢!當時的同盟會主要領導人孫中山和黃興都很重視此次起義,對劉道一的英勇就義,感到非常的惋惜和悲痛!紛紛寫挽詩悼念劉道一。孫中山寫的七律雲:
挽劉道一
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
尚餘遺孽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
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我以為:這首詩算得上是孫中山詩作之中的上佳作品了。隻可惜流傳得並不廣,可能因為這隻是一首挽詩的緣故吧!
詩的一開頭就氣勢不凡:“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有一種氣吞山河之勢,英雄壯誌未酬之憾。緊接著的兩句:“尚餘遺孽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對於清廷餘孽的痛恨之意,對於頓失戰友的惋惜之情,躍然紙上。
最為點睛的是五六句:“ 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把挽詩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對仗之工整,寓意之深遠。堪稱是挽詩中的絕句!
最後兩句更是寫得異軍突起,壯誌淩雲!“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以嶽武穆的豪情自勉,“直搗黃龍,與
看來,孫中山除了是革命領袖之外,文采也是極佳的。在這一點上,同盟會的另一位領袖黃興就遠不及孫中山了。同樣是七律,同樣是“挽劉道一”這個命題詩文,黃興的詩才就相差甚遠了。諸位若是不信,不妨再看看黃興的這首挽詩:
挽劉道一烈士
英雄無命哭劉郎,慘澹中原俠骨香。
我未吞胡恢漢業,君先懸首看吳荒。
啾啾赤子天何意,獵獵黃旗日有光。
眼底人才思國士,萬方多難立蒼茫。
相比之下,黃詩寫情有餘、寫意不足。沉痛有加,豪邁稍遜。如果沒有孫詩在前的話,黃詩本來也是一首上乘佳作,但是,有比較才有鑒別。兩首詩一對比,水平的高低就不言自明了。這樣看起來:“孫黃”兩人的詩才,跟兩位革命領袖的曆史地位一樣,也是孫在前,黃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