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讀者,乍一看這標題,可能會把人嚇一跳。但本文其實不過是一個輕鬆的小品文。先敬請各位,不要大驚小怪。
本文說的是1997年敝人所經曆一件小事而已,那一年,本人自費出國留學,準備到位於悉尼的新南威爾士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在此之前,不得不在該校的語言學院突擊學習英文。由於本人大學畢業,工作十幾年之後才出國,英文水準自然是一塌糊塗。有成績為證:我的托福標準考試分是507分,但要進入研究生課程學習,得有600分左右的水準方可。所以,英語的補習就成為我出國之後的第一步。
廢話就不多說了,話說上課的第一天第一課,進來一洋老師,操起熟練的英文就講得飛快。我除了認出他在黑板上寫的自己名字叫“MARK”(馬克)之外,一句別的也沒聽懂。偷眼看別人,好像都聽懂了,有的人還不住地點頭呢。情急之下,脫口用中文問旁邊的人:“這老師說這麽快,都在胡說八道些什麽呀?”旁邊這位看著我說:“Sorry. I am not Chinese. Please speak English!”(對不起,我不是中國人,請講英文。)我這才無可奈何地意識到:俺這是到了國外,中文已經是不頂用了。沒辦法,聽不懂也隻能豎起耳朵聽,能聽懂幾個字就算幾個字好了。
那馬克老師口若懸河那大吹了半天之後,開始打聽起我們的情況了。這幾句英文倒還好懂,無非是:“你叫什麽名字?”、“從哪兒來?”之類的簡單問題。問到我時,也是先問我:“What's your name?”(你叫什麽名字?),我本來還想告訴他我的中文名字,忽然靈機一動,憋出一句剛學會的英文:“It's up to you.”意思是:我叫什麽名字就隨您的便好了。這話雖然說得輕鬆隨意,倒也算實情,我剛到澳大利亞,又沒有英文名字,還不如讓老師取個名字呢。馬克老師很快就明白了我的意思,想了一會兒,便決定了我後半生的名字:“Ok, you are ROBERT from now on.”(好吧,從現在開始你就叫羅伯特了。),值得一提的是,從那時開始,我就真的叫ROBERT了。
還是回到那第一課上,問完每個人的簡單情況之後。馬克老師要考察一下我們班同學的口語能力,就讓每個同學都說一段英文,不論什麽內容都行。同學們都踴躍發言,有的背誦英文課文,有的還能講英文小故事。有的同學講出來的英文流暢程度跟馬克老師也差不多了,速度快得我連聽都聽不懂,我簡直不明白:這幫人還用得著學習英文嗎?我一邊看著同學們的表現,一邊緊張得心裏直打鼓。暗暗祈禱:最好老師能把我忘了,因為我實在是沒法張口說出什麽像樣的英文句子。俗話說:“怕什麽來什麽”,越是這麽想,老師就越盯著我看。我趕緊把眼光挪到別處,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子。但老師仍然沒有放過我:“ROBERT, Could you please speak English?”(羅伯特,請你講英文,好嗎?)我隻好硬著頭皮,搖搖頭,表示自己不會。馬克老師仍然熱情鼓勵:“Come on, ROBERT, just one sentence.”(來吧!羅伯特,隻說一句話也行啊!)
沒有辦法,隻好慢吞吞地站起來,我感到全教室的目光都在盯著我,緊張啊緊張!背上開始冒汗了,大腦飛速運轉、絞盡腦汁地、搜腸刮肚地回憶,要尋找一個比較連貫地、簡單扼要的英文句子。不知怎麽搞的,一時間有點返老還童,腦子裏冒出來的全是小學課本裏的英文句子。但此時此刻的我已經沒有退路,就像大冬天的早晨,猛地一下鑽出了被子,斷無再縮回去的道理。片刻猶豫之後,我鼓足勇氣,一舉手,喊出了一句我從小就學會的英文口號:“Long live Chairman Mao!”(毛主席萬歲!),教室裏先是沉悶了一下,繼爾爆發出一陣大笑,班上雖然沒有其他中國同學,但是這句話實在是太淺顯易懂了,所以,人人都笑了。馬克老師也被逗樂了,繼續鼓勵我:“One more, one more”。(再來一句,再來一句。),再來一句就再來一句,靈感來了門板都擋不住,我又一舉手,再呼一句口號:“Long liv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中國共產黨萬歲!)。這麽長的一句,應該完成任務了吧?沒想到,馬克老師仍然不滿意,搖著頭說:“No political. No 'Long live'. one more.”(不能有政治內容,不能喊“萬歲”,再來一句。)
還要再來一句,這下可難倒我了。我竭盡全力地冥思苦想,冒出來的仍然是小學課本的句子,不說“Long Live”倒還可以,但非政治化就難,沒辦法,我小時候就是這麽學過來的。打定主意,我盯著馬克老師,一字一頓地說了一句標準英文:“Never forget the class struggle!”(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這句話,把連同馬克老師在內的全班同學都整得麵麵相覷。應該說,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祈使語句,之所以把大家都蒙住了,關鍵在於:“Class struggle”- 階級鬥爭,這個詞組沒有人能搞得懂是什麽意思。列位:這“Class”固然包含有階級的含義,可是英文裏麵很少用這層意思,更多是課堂、班級的意思,而“struggle”呢,除了有鬥爭的意思之外,也有戰鬥、掙紮、努力的意思。而“Class struggle”作為一個特定的英文詞組來使用,表達:“階級鬥爭”的中文意思,很大程度隻是反映了我們中國七十年代末期,泛政治化對教育影響的結果。
要說這馬克的名字雖然跟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也隻差一字,但是思想水平就差得有點天壤之別的意思。我估計,不僅僅是馬克思的著作他沒讀過,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語錄,馬克也沒念過。所以,他經過一番思考,決定從他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英文的含義:那就是,以前在中國,由於教育水平落後,學習英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同學們在課堂上苦苦掙紮努力,才能學好英文,所以,用這句話來時刻提醒大家,要在課堂上好好的“struggle”。按照馬克老師的理解:“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這句口號就翻譯成了,“千萬不要忘記課堂掙紮”的意思。
馬克在那兒按照自己的理解,一個勁兒地給同學們胡謅,同學們搞不清中國的情況,也聽得頻頻點頭,我呢,雖然勉強聽懂了馬克說的英文,也明知道他的解釋是“驢頭不對馬嘴”- 根本不是那麽回事!但是我也有我的困難,自己根本就是個英文啞巴,好不容易蒙混過關了。再要指出馬克的錯誤,把正確的意思說出來,還不知道要講多少句英文呢!所以,幹脆就裝傻,一本正經地點頭表示同意馬克的分析,心裏卻自言自語地說:管他這些亂七八糟的解釋呢,“課堂掙紮”就“課堂掙紮”好了,我先自個兒“掙紮”出目前這個課堂困境再說。
沒想到,“千萬不要忘記課堂掙紮”這句冒牌譯文,倒真的成為了我在語言學院學習英文的真實寫照。憑著那點可憐巴巴的英文基礎,在馬克等外籍老師們的強化教育下,我一堂課接著一堂課的拚命掙紮,掙紮了10個星期之後,居然能結結巴巴地說出一些連貫的句子了。口語雖然很差,筆試成績倒還勉強,兩個成績一加,居然涉險過關,從語言學院畢業了,而“課堂掙紮”的歲月也就這麽結束了。事隔幾年之後,我回想起這段日子,不禁啞然失笑。
閱讀我的更多博客文章>>>
先生貴姓?他們,到底是姓蔣還是姓汪?回國手記之三:老爸用手機是男人都想當的FBI對“品三國”中“永安托孤”的質疑
搞笑!
以你的年紀,上大學一定是在八0年之後,那時的高中課本已經不是那個樣子了。82,83年的essentian english, new concept english 在大學已經初步流行了。
大連海運學院、上海交大編的外語教材,被80年代初期大多數高校采用。根本不是你說的樣子。
你說的外語是70年代的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