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品三國”中“永安托孤”的質疑
(2007-09-27 16:14:53)
下一個
“三國誌·諸葛亮傳”裏,關於劉備“永安托孤”的記載,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那段原文是這樣的:
“君才勝曹丕十倍
必能定國
終成大事
若嗣子可輔
輔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就這麽一段簡明扼要的話,留下了一個千古遺案。在“品三國”的“永安托孤”這一集裏,易中天教授先是對這段曆史狀況進行了分析和概括,然後,對涉及到的曆史人物,如劉備、諸葛亮等人的誌向、性格、關係,以及當時他們看問題的角度等方方麵麵,進行了精辟入微的剖析,最後,易教授又援引列舉了“三國誌”原作者陳壽、古人孫盛、今人張作耀、甚至包括康熙皇帝等人對“永安托孤”的各式各樣的評論,如君臣典範、心神無貳、詭偽之詞、陰懷詭詐、猜忌之語、帝王心思,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總之,後世之人對此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各人有各人的說法。
此外,易教授還著重提到了四川大學曆史係田北辰教授的一家之說。那就是,劉備以上那段托孤之言的重點可歸於八個字“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主要意思是:劉備有三個兒子,劉禪、劉永、劉理,老大劉禪如果不行的話,諸葛亮有權在老二、老三之中擇賢者立為皇帝,繼承劉備的帝業。所以說,“永安托孤”時,劉備授予諸葛亮的是“廢立之權”,而不是“取而代之”的權力。對此,易教授表示:這一說法是講得通的,還列舉了支持這個說法的三個理由,他本人也比較傾向於這一說法。總之,在“品三國”的係列演講之中,易教授的每一個論點,都言之有據、言之成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唯有這一論斷,沒有贏得我的共鳴,相反,我在第一次看“永安托孤”這一集的時候,就對此有了不同的看法。當然,我不是研究曆史的,也沒有翻過那麽多的資料。但如果就事論事、就文論文,那麽我認為:由四川大學田北辰教授提出的、並得到易中天教授傾向性支持的這個觀點有問題,他們的問題來自於對劉備那段原話的字麵含義理解,其重點是不是落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上?如果這八個字真的概括了劉備的主要意思,那當然可以按照兩位教授的分析去理解。但這並不是事實!
讀者如果看看本文一開頭的全文,仔細分析一下其文法結構,就可以看出:整個托孤全文有三段內容:
其一、
“君才勝曹丕十倍
必能定國
終成大事”
這第一段話是很要緊的。在這裏,劉備是把諸葛亮與魏國的曹丕皇帝相提並論的,曹丕是什麽人呢?在曹操死後,他繼承了丞相之位,但很快就廢了漢獻帝,自己當皇帝了。在劉備托孤的時候,曹丕已經是魏國的皇帝了。中國的古文一向是講究對稱和並列的,所以,在這一段話裏,劉備就把諸葛亮跟已經是敵國皇帝的曹丕並列了。此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綠葉襯紅花,以曹丕來襯托諸葛亮,那麽諸葛亮勝過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國,成就大業。這第一段話,實際上是為後麵的結論,做了很重要的鋪墊。
其二、
若嗣子可輔
輔之
這第二段話是最沒有疑義的,劉備的意思很明確:如果我的長子劉禪有出息的話,請你盡力輔佐他。
其三、
“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這第三段話如果沒有前麵兩段話做鋪墊、孤立地來看的話。確實可以理解為:劉備授予了諸葛亮“廢立之權”,允許他在劉禪扶不起牆的時候,在自己的另外兩個兒子中擇賢者取代劉禪。
但實際上這三段話是連在一起、一氣嗬成的。那麽綜合起來讀全文,劉備的原話是沒有任何疑義的:像曹丕那樣的人都可以稱王稱帝,你諸葛亮才能勝過他十倍,安邦定國,不在話下。若我的長子劉禪有出息的話,你就盡力輔佐他;如果他沒有出息的話,就請你取而代之,自立為帝吧。這段話裏麵,劉備一共提到了三個人 - 諸葛亮、曹丕、劉禪,應該說,劉備的原意是非常明確的:以皇帝比皇帝,三個人都是以皇帝的標準來衡量的。
如果按照兩位教授的理解,假定劉備隻是授予諸葛亮“廢立之權”的話,那麽,我認為,他的那段托孤全文應該是這樣說的:
“朕有三子
各有千秋
若嗣子可輔
輔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綜上所述,我的結論是:如果孤立地隻看重“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對劉備托孤的原文是一種斷章取義,就難免做出錯誤的分析,“廢立之權”的說法不可取。關於這一點,也可以從諸葛亮當時的反應看出來,聽了劉備的話之後,諸葛亮淚流滿麵、跪地叩首:“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從這一個側麵可以看出,至少當事人諸葛亮理解劉備的意思是:在劉禪不行的時候,叫他取而代之。於是,諸葛亮馬上表示: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己決無當皇帝的想法。當然,“廢立之權”在古代也是很大的權力了,但諸葛亮這樣誠惶誠恐的反應,恐怕還是理解劉備叫他稱帝的意思。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文章的論點,完全隻是從托孤的這一段原文去理解字麵意思。至於說劉備對諸葛亮說這段話,還有什麽言外之意?或隱喻含義?是坦蕩君臣?還是陰懷詭詐?亦或是猜忌之語?那就是曆史學家的事情了,跟俺們平民百姓沒有多大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