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貴姓?”“免貴姓汪。”“哪個汪?”這是我最害怕的一個問題,但被人問到這一步,也隻有如實回答了:“汪精衛那個汪。”
話說到這裏,總免不了自嘲一番,姓汪的名人實在是太少了,不得不把這個大漢奸抬出來作為姓氏的代表。因為還是他的知名度大啊,這大概就是人們經常說的遺臭萬年罷。
有時候,碰到一些飽學之士,也不免為這位汪精衛慨歎一番。說實在的,他其實也並非一無是處,當年,他也曾是參加辛亥革命的熱血青年,刺殺滿清攝政王被捕入獄之後,還曾留下絕筆:“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詩中的豪邁氣概一點都不遜色於當年“戊戌變法”中“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給人留下一個非常閃光的少年英雄的形象。這位汪精衛還曾受到孫中山的高度賞識,有過“受命起草總理遺囑,甚合先總理意,未改一字”的得意之作。尤其是其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一句,成為當時膾炙人口的口號。但可惜的是,人生之路,他走錯了關鍵的一步,抗戰期間,終於淪為了萬人唾罵的漢奸。隨著曆史的變遷,曆史上很多有問題的袞袞諸公都有平反的可能性,但唯獨這位汪姓大名人難度較大,因為,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遺產中,民族氣節一直是高於一切的,而他恰恰是走錯了這一步。真可謂:一步走錯,遺臭萬年。
當然,中國汪姓人數也不少,大可不必受大漢奸汪精衛的牽連。但是,每次舉例出這個名字的時候,多少也有點令人不舒服。據說,有一位姓秦的文人來到杭州西湖的“嶽王墓”憑吊時,看著跪在嶽飛墓前的秦檜銅像,感慨的寫下了“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的詩句。這就典型的反映了受“名人”姓氏之累者的心情。
終於有一日,敝人遇到了一位博學的老先生,當我說到:“是汪精衛那個汪。”時,老先生立即糾正道:“此言差矣,應該是汪道涵那個汪。”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無論如何,當今炙手可熱的“紅朝帝師”總比過氣的“鐵杆漢奸”強。從此,敝人就有了一句新的自我介紹:“我姓汪,汪道涵那個汪。”
回到家裏,興致勃勃地跟太太談及此事,太太心不在焉地敷衍了幾聲“好!”之後,隨口問道:“汪道涵是誰?”
1998年9月5日
“汪精衛那個汪。”
請教,除了此"汪",還有哪個彼"汪"?
--喊叫腦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