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一個傳說,很早的從前有個國王,愛吃葡萄,他的一個妃子,臉上有了點褶子,就被冷落了,悲痛欲絕,萬念俱灰,找到一堆爛葡萄全吞了下去,打算一死了之。沒 想到奇跡發生了,竟然青春再現,容光煥發,美貌如舊,又奪回了國王的心。國王下令爛葡萄不能走,收起來侯著,於是有了後來的葡萄酒。(愛美的MM們,千萬 別因此去吃爛葡萄啊。) 當今全世界生產的葡萄中,28%當水果吃,2%製成葡萄幹,72%釀了酒。它皮薄肉嫩,汁多渣少,味道鮮美,含糖豐 富,除了香蕉,16%的葡萄糖加果糖比其他任何水果都高,每噸可產酒160-180加侖。葡萄釀酒是得天獨厚,獨領風騷,那麽,世上的水果多得很,其他的 難道就都是無用之材? 其實,葡萄釀酒雖是一枝獨秀,覽眾山小,但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五彩繽紛才能有大千世界,別的水果釀酒也還能百花齊放,各顯神通, 真是“我家的表弟數不清”呢。隻不過許多隻在某地區銷售,“沒有大事不出門”,通常不大容易看到罷了。 蘋 果酒是第二大類水果酒,廠家遍及世界各國,又叫西打酒(Cider),起源於法國西北部寒冷的諾曼底地區,那是法國唯一不產葡萄的地方。十二世紀時,英國 人占領諾曼底,就有了寺院釀造蘋果酒的記載,3噸才賣55先令。也不光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法國人憑著他們做葡萄酒的天分和靈氣,的確把蘋果酒也作 得果香撲鼻,入口綿甜,有滋有味,所以在英吉利海峽兩岸非常流行。直到現在,大不列顛的“酒民”中,好蘋果酒的占四中有一。最近威廉王子宣稱他是 Cider的粉絲,還允許其中一種冠他的名字,蘋果酒在年輕人中大大火了一把。 美國也是一個大戶,曆史比葡萄酒還早。在愛爾蘭人群居的地 方,波士頓,紐約,芝加哥,尤為流行,可有懷舊的資本呢。後來啤酒時興了,它漸漸庭前車馬稀,門內可羅雀,連名字也不大為人所知了。美國每年生產的蘋果酒 以千萬加論計,才是葡萄酒的百分之一,啤酒的千分之一。在這裏它叫Hard Cider或Draught Cider,而Cider指的是不發酵的蘋果汁。 蘋果酒的生產工藝,是借葡萄酒的他山之石,小異大同。用的蘋果,汁多味甜,成熟脆性,多種 搭配,連皮帶籽。先破碎成漿,擠壓榨汁,靜置澄清,過濾分離,得到果汁。加入果膠酶,調整酸甜:甜度,往往不夠,要加糖;酸度,可能偏高,要減低。然後引 入三級培養的酵母,低溫發酵。有蠶食桑葉的沙沙聲入耳,有泛起的泡沫白花花悅目,有蘋果的果香和清新的酒香撲鼻。時約七天,至酒液清晰,晶明透亮,乃可出 酒(“淋酒”),潷去沉渣。再存放幾個月,後期發酵,裝瓶出庫前也可能有一年半載的陳化。 蘋果酒含有豐富的的有機酸,蛋白質,多糖,和果膠質,是一種膠體溶液,比葡萄酒顯得稠,有時有些混濁。放置時間太長時,膠體部分破壞,有沉澱析出,再加上蘋果本身單寧很高,所以此酒不在橡木桶中陳化,或陳化很短,宜喝早喝鮮。 Cider味道也有幹甜之分,顏色也有深淺之別,果味比葡萄酒重,度數比葡萄酒低,5-8度。酒量小的,不喜歡澀味的,鍾情於蘋果香甜的,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知音。 蘋果酒更多的是做成氣酒,味道甘美,口感清純,可與香檳魚目混珠,但氣泡沒那麽多,度數沒那麽高,隻和啤酒相當。所以大多數Cider和啤酒用一樣的瓶子,要到賣啤酒的店或櫃台去找,買葡萄酒的地方反而往往沒有。 用梨釀出來的酒叫Perry,曾經一度是情趣高雅,追逐時尚的的女人酒,現在已成了昔日黃花,美人遲暮,鉛華盡去,問津者稀。 和 葡萄酒蒸餾後做成白蘭地一樣,Cider也可以做成蘋果白蘭地。最有名,最正宗的,出於諾曼底的一個小鎮卡爾瓦多斯(Calvados)。木頭在雪利酒一 文中曾提到1588年西班牙菲利浦二世派無敵艦隊與英軍作戰,全軍覆沒。其中有一艘名叫El Calvador的觸礁沉船,葬身海底,後人就把那個地方命名為Calvados。沒想到此地幾百年後又出一個好漢,因蘋果白蘭地名氣衝天,和幹邑,香檳 媲美。1944年二次大戰,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頭戴鋼盔的美國大兵收到的第一個禮物就是卡爾瓦多斯蘋果白蘭地。如果老謀子拍電影,一定會把盟軍粉碎希特勒 和“喝了咱的酒”聯係起來。 蘋果白蘭地在十六世紀已經發明,由於怕搶了葡萄白蘭地的風光,法國政府十九世紀才予承認。卡爾瓦多斯1942年 成為法國酒類認證體係(AOC)唯一認可和保護的地區命名蘋果白蘭地,占全國產量的70%。蘋果必須來自Pays d’Auge,約三十餘種,酸甜不同,混在一起。摘蘋果用搖晃法,而不是傳統的杆子打,掉到油布上,收到麻袋裏。碾壓成泥,榨出果汁,自然發酵,不小於六 個星期,用罐式蒸餾器蒸兩遍,一次在秋天,一次在春天,達到72%,然後在Limonsine橡木桶裏陳化,最少兩年,可長至25-30年,最後勾兌成 45%的酒,也有三星,VOSP,XO等等級。政府還規定,所有以此命名的酒多必須交一個品嚐委員會認定後才能上市。法國人辦事的有板有眼,中規中矩,你 真不能不服! 法國的名牌保護梨白蘭地也出在此地,參照類似的規定,所用的梨必須有25%是在結過16年以上果實的樹上得到的。 蘋果白蘭地在英國叫Cider Brandy,以Somerset最有名,據說超過Calvados. 在 北美它又改名叫Applejack,工藝就沒那麽嚴格了,可以用“雙蒸餾法”,更主要是“冰凍蒸餾法”製備。在三九寒冬的夜晚,把濃度不高的Cider酒 放到室外。水的冰點時0度,乙醇是-114度,這樣水凍成了冰而乙醇不會。把冰撈出來,酒的濃度就升高了,重複幾次,也能達到40度。 這種方法,看起來很美,但是有一個問題,有害的甲醇和高級醇不能除去,反而富集了。盡管廠家會按指標行事,我是不會去碰它的。最有名的牌子是Laird,其創始人跟隨華盛頓參加過革命戰爭,後棄軍從酒。 Calvados出現在很多有名的電影,小說,歌曲裏,木頭都沒見過,沒聽過,隻知道有個007。 和一般白蘭地不同,Calvados可以做開胃酒,更多的是餐中酒。法國人吃飯時間極其地長,兩三個小時,中間總要換點花樣,撤掉佐餐酒,上一瓶Calvados,再一次開開胃,就又掀起了一個新高潮。你如果有興趣,可以買一瓶年頭短的,蘋果味道更重些。 櫻桃白蘭地無色透明,不需陳化,叫Kirsch,法國的阿爾薩斯和德國的巴瓦維亞最有名。李子白蘭地是東歐和巴爾幹的特產,叫Slivoviz.,在那裏70%的李子都用來釀酒。 用 水果釀製白蘭地費時費力,產量又低,所以價格不菲。而它又不比白蘭地好喝到哪裏去,除了真正的funs,或者是偶爾換換花樣,沒人願意陪它當冤大頭。辦事 簡約,講究效果的老美,就把水果泡在高度的白酒裏浸出味道,或者把果汁兌進去,既有酒力,又有水果味。酒店裏有各種各樣的Schnapps,就是這個東 西。度數從20到50,種類從蘋果,李,桃到櫻桃西瓜,十個刀左右一瓶,銷路相當好。在中國這叫露酒,但是酒精度沒那麽高。 水果酒在西方漸漸從“淨飲”走向“混飲”,許多雞尾酒裏都有它們的蹤影。 |
木頭談酒(13)-威士忌
按照出身,威士忌和白蘭地是八杆子打不著的遠親,一個來自糧食,一個源於葡萄。現在它們成了同一個貨架的戰友。
白蘭地是英雄的酒,威士忌是紳士的酒。木頭沒怎麽參加過上流社會的活動,但是在電影電視裏看得多啦,那些溫文爾雅西裝革履的紳士們遇到一起,二話不說,拿出酒杯,就倒黃澄澄晶亮亮的液體,輕輕地晃晃,細細地看看,小口地泯泯,這就是威士忌了,在蘇格蘭,加拿大叫Whisky,在美國愛爾蘭叫Whiskey.而那些武打格鬥的俠士或者殺人如麻的黑幫,大多數是從冰箱裏抓出一瓶啤酒咕咚咕咚地灌,或是倒一杯無色的伏特加一口悶。
威士忌的發明是中世紀的煉金術士的無心插柳,歪打正著。他們認為糧食的發酵液是“生命之水“,可以幫助點石成金。在坩鍋裏加熱,卻聞到了陣陣醇香。如果放棄煉金改行造酒,這些人應該早也都發了,可是他們認死理,就把”液體黃金“的機會讓給了遠涉重洋的愛爾蘭人。
十五世紀起,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就利用蒸餾原理開始生產威士忌,這裏氣候濕潤,土地肥沃,適於穀物生長。但很長時間蒸餾製酒非法,所以酒廠處於地下狀態,是家庭小作坊,分布於深山密林,用的是金黃飽滿的優質麥粒,清澈甘冽的山間泉水。經過曆年累月,小酒莊星羅棋布,在綠樹蔥蘢之中,清香繚繞。現在,它們都被大公司收購了,但這種生產方式依然保存,鼎鼎大名的蘇格蘭威士忌Scotch就是從這裏出來的。
據說Scotch最早是用作感冒藥的。蘇格蘭這個地方冬天陰冷潮濕,頭疼感冒是常事,就喝點威士忌,又兼暖身。喝著喝著,就喝出點味來了,從藥房進了廚房,連達官貴人也上了癮,又從普通餐桌上了大雅之堂,治感冒的活呢,交給了Tylenol.
1988年英國頒布威士忌法,規定“蘇格蘭威士忌“必須在蘇格蘭當地的蒸餾酒產進行所有的釀造過程,包括:以水浸泡大麥使之發芽,可以混以其他穀物,包括玉米,燕麥,稞麥,黑麥,小麥,置於泥煤上烤幹,粉碎,加入酵母使其發酵,蒸餾原酒,酒精濃度在94.8%以下,裝入700公升以內的橡木桶中,陳化熟成不少於三年。不符合這些,就不能名正言順地貼上Scotch的標簽。
所以威士忌和啤酒是同源同宗,“一國兩製”,或者叫一根藤上的兩個瓜,有點像白蘭地和葡萄酒的關係。但是由於威士忌和白蘭地酒精度數相同,又都在橡木桶陳化,都是橡木味,還真有點不好分。橡木桶的陳化,有一個熱脹冷縮的道理。天熱時,酒膨脹,就滲入到木桶裏。天冷時,滲入到木桶裏的酒收縮回來,帶著木素丹寧,一年一個循環,如果不到一年,等於沒陳化。威士忌酒力大,提取單寧能力強,不能像葡萄酒那樣陳化幾十上百年,那就全是木頭(彼木頭非本“木頭“)味了,一般15-20年為極限。
由於還地泥煤煙熏的味道滲入酒中,蘇格蘭威士忌力道強勁,氣味焦香,口感甘冽,加上橡木桶賦予的琥珀顏色,形成獨特的風格,在威士忌中品質最優。100多家酒廠,90%的產品銷售到世界200多個國家。愛爾蘭出威士忌更早,不同的是用無煙煤烤,沒有濃烈的煙熏味,比較柔和,常用在雞尾酒裏。
完全以大麥為原料得到純麥威士忌,這種酒占全部威士忌的10%,是最高檔的,強烈而幹辣。如果單一純種大麥,就是頂級,代表的牌子“格蘭利威“(GlenLivet)是最早拿到威士忌的執照的酒廠,一個曆盡滄桑,飽經世故的紳士。當年政府騎兵團圍剿取締非法酒廠,唯有格林利威躲過劫難,獨苗一枝。有王室恩寵,子民們怎麽能不趨之若鶩,爭著去嚐一口?1886年建廠時的蒸餾器一直使用至今,不敢有半點更改,生怕變了酒的質量,要知道高檔的品種“格蘭利威1937“要賣到一萬美刀一瓶呢。
大麥隻占20%,用來製芽,作糖化劑,其他為燕麥,小麥,黑麥和玉米,就得到穀物威士忌。這種酒比較清淡,和泥煤味道太重純麥威士忌勾兌,不同麥穀比例,不同年代,不同來源,不同口味,就產生了千滋百味風格各異的混合威士忌。有記載的配方,兩千多,能配出好酒的,上百種。純麥類占的比例高的(50-80%),叫高級威士忌,穀物類比例高的是普通威士忌。
威士忌的勾兌,不僅用嘴品嚐,而且用鼻子聞。取一滴酒液圖在手臂上,香味揮發,嗅別鑒定,不是聞香識美女,而是聞香識美酒。要知道舌知五味,而鼻子的功能更厲害,能嗅出三十幾種基本氣味呢。至臻完美的調酒秘方,不在紙上,不在電腦裏,而在調酒大師的舌頭和鼻子上。調和,是威士忌的精髓,而調酒師,就是它的靈魂。
普通威士忌,有酒量的不妨試試紅方威(Jonnie Walker RedLabel),價位在二十幾元,絕對物有所值。早在1920年,它已向世界120個國家出口,在可口可樂走出亞特蘭大之前就成為世界性品牌。據稱無論何時,它都有700多箱在釀造中,價值超過英國銀行裏儲存的黃金的總額。商標上一個穿紅衣的紳士,有力地揮動著高爾夫球杆,兩排小字列出得到八次大獎的地點年份。它還有黑方威(Black Label),藍方威(BlueLabel),檔次更高。另一個好牌子是珍寶(J&B),銷量在蘇格蘭威士忌位居第二,由42種威士忌調配而成。黃色的瓶標,擁有八位英國曆代君王的簽名:喬治三四五六世,愛德華親王,威廉四世,維多利亞女王和伊麗莎白女皇二世,他們分別頒發“皇家禦用許可證“,封為皇家禦酒。
高級蘇格蘭威士忌中,創於1827年的百齡壇(Ballantine)以獨特的綿滑的口味,集煙熏,橡木,山泉,麥芽的氣味於一身,在歐洲追求時尚的年輕人中備受青睞,極富盛名。它的瓶底,印有一行拉丁文字“Amicus HumaniCeneris”,即“全人類的朋友”,這麽親切的營銷策略,就差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了,還愁找不好銷路!瓷瓶配金字,顯示著紳士的風度,充滿著高雅的品位。
另一個為名牌芝華士(Chivas)號稱每秒鍾賣出一瓶,是1801年由兄弟二人創立的,從一間食品和酒水的小店做起,到收購了蘇格蘭高地最古老的Strathisla,打造出“芝華士12年”的高級蘇格蘭威士忌。這個在國內並不太起眼的品牌把目標瞄準了海外。二次大戰後,它不失時機地把手伸向美國人手中的大把銀子,狠狠在美國火了一把。現在它故伎重演,把腳踩進中國。一句口號“這就是生活”,把人們的心撩得癢癢的,大老婆(大款,老總,富婆)要炫耀身價,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要追求時尚,願意一擲千金的人有的是,於是芝華士成了在中國的第一威士忌。
不過最牛的,莫過於一家叫布魯赫拉迪赫酒廠正在研究的Usquebaush-baul的威士忌,光聽這名字就有點讓人心裏發毛了。據說是從17世紀傳下來的一個古老秘方,雖然度數隻在40-63.5%,堪稱世界最烈的威士忌。酒量再大的人一次也隻能喝兩勺,再多就會讓人停止呼吸,心跳打住。敢冒險不怕死的人,現在已經可以訂貨,12瓶400英鎊,小批研製,絕版產品,而且十年後才能提貨,因為陳化剛剛開始。等得心焦的,可以隨時上網巡查釀造過程。
威士忌是烈酒之首,俗話說,白蘭地上頭,威士忌上腳,威士忌喝完後相對比較舒服,隻是腿有點軟。用寬大平底的古典杯,立馬就有一種紳士的派頭。喝完一口後,深吸一口氣,從鼻子把氣送出,威士忌的氣味刺激著鼻子,一個字:爽!有的人主張純飲,孤芳自賞,不加任何東西,去破壞它的味道。有的人喜歡加冰,”on therock”,有的人要兌點水,最講究的是威士忌廠家自己的水,退而求其次的,蘇格蘭礦泉水,實在將就事的,普通礦泉水。從自來水龍頭往裏加水,那是十分豬頭的做法。更時尚新潮的,對蘇打水,生薑水,茶水,甚至可樂。在1930年的電影“安娜-克裏斯蒂”中,格麗泰-嘉寶一出場就說:“給我一杯威士忌,裏麵兌一些薑味汽水。寶貝兒,別太吝嗇了。”這句話成了20世紀十大經典台詞之一,也激勵著無數影迷去體會威士忌嘉薑汁的滋味。你要是讓廠家評判是非,孰可孰不可,他們一定含糊其詞,顧左右而言其他。隻要賣出酒,賺到銀子,你怎麽喝他們才不管呢。
當然,最好的搭配者,絕對是自家的美人兒。夜闌人靜,燈光昏暗,兩情依依,酒香飄飄。大麥的絲絲甜、泥煤的煙熏味、清澈的山泉水,優雅的風笛聲,一切盡在酒中。。。
對於老美來說,蘇格蘭威士忌雖然好,不如家鄉的威士忌親切。產生於美國獨立戰爭後的“波本威士忌”是他們的驕傲。
當時托馬斯-傑佛遜是佛吉尼亞的州長,為了鼓勵發展經濟,他下令每個種植本土玉米的家庭可以配給六十畝地,那時候土地不值錢,所以出手很大。地方叫波本Bourbon,名字為了紀念法國波旁王朝,因為美國獨立戰爭時法國幫了很多忙,不像現在處處和老美作對。大批玉米果然種出來了,吃不了,交通又不便,運不出去。幸好有蘇格蘭移民,身懷絕技,懂得釀酒,用玉米代替大麥,這麽一試,還真不錯,沒有一點玉米味,卻有點柔和的奶油的香甜。這樣造出的酒就叫“波本威士忌”。
陳化用的橡木桶木條要烤彎,一位傳教士不小心把木條烤得非常焦,應該說都黑了(那時候酒掌握在教會手裏)。一時找不到別的木頭(可惜,本木頭不可用),就把焦的一麵朝裏頭還是湊合做成了桶。酒陳化好了運到佐治亞洲去賣,傳教士車上拉著十五個酒桶,心裏乘著十五個吊桶。沒想到,酒極受歡迎,味道好,顏色也好――又是一個歪打正著!
後來州界重新劃定,波本歸了肯塔基,肯塔基撿了一個名牌,大便宜。
“波本“出了名,美國玉米多,大家都跟著造酒,都自稱”波本“。1964年,美國國會立法,給”波本“下定義。和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定義香檳,幹邑,雪利,波爾多不同,”波本“酒不限於一個地區,凡是在美國出的威士忌,都可以叫”波本“,條件是:1。用玉米大於51%(通常是70%),所以波本威士忌也叫玉米威士忌;2。蒸餾的原酒不能超過80%,也就是說它的純度要求比Scotch低,而最後調好出售的酒不能低於40%(高的可達60%);3。在美國產的裏層栲焦的白橡木桶中陳化至少兩年,桶隻能用一次。
用波本地區的玉米,在波本地區蒸餾的酒,叫Kentucky Straight Bourbon Whiskey,最有名的牌子是野火雞(Wild Kentucky), 和金冰(Jim Beam)。
為了了解橡木,木頭到HomeDepot,沒有看到白橡木,有紅的,湊過去一聞,味道還真衝。不能喝酒的,聞聞這味也就知道是怎末回事了。白橡木味道比較柔和,有點甜絲絲。“波本“陳化完全用白橡木新桶,因為新桶單寧含量高,一年頂舊桶兩年。省了時間,就是賺了錢。蘇格蘭人是另一種哲學,決不用新桶,就是要慢慢陳化,口味才柔和,慢工出細活,所以不惜出大價錢收買雪利的舊桶,一直用到散架為止。一個雪利舊桶賣到幾千美金,等於一輛舊車。這下好了,波本用過的桶,運往歐洲,又高價賣給了蘇格蘭。開始我隻還以為老美是財大氣粗呢,,沒想到誰也沒它算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