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故事
(2005-04-24 20:28:19)
下一個
關於捷克斯洛伐克的有幾個人想必大家是熟悉的,一個是文學青年言必稱的米蘭昆德拉,一個後來第一任的捷克總統,哈維爾。
昆德拉描寫過 1968年布拉格之春前後小資產階級的快樂和迷茫:看得見獲得自由的喜悅和蘇軍鐵蹄之下信仰迷失的痛苦。一切雖然都隻是在背景之中,不過從小人物的悲喜之中可以大概的感受一二。哈維爾更為明白的描述了這種迷惘。人民分明的在改革之中看到了捷克的希望,然而暴力與鐵蹄將這一切的希望瞬間的轉化為絕望。希望既不可得,彰顯出來的生活不過就是行屍走肉。“第二種文化就像地火一樣在蔓延”,“在短暫的布拉格之春後,捷克度過了幾十年的冬天”。人民選擇的是冷漠與龜縮,對主流文化態度漸漸的變成了唯唯諾諾之下的消極反抗。那時的捷克,不過就是個偏安於謊言與歌舞的交響樂,偏安於政治禁忌與黑色幽默的小朝廷,更要命的是,政府欣欣然於其間,以為人民已經真的被麻醉,而不知道他們自身已經僵化。可以說,在捷克斯洛伐克倒台之前,主流文化已經被主流人士親手扼殺。於是當全國的學生與工人號稱,記住,僅僅的號稱要全國總遊行的時候,一個貌似強大的政權10天之內就土崩瓦解了。史稱天鵝絨革命。
故事並沒有完,當哈維爾在10天內被推上前台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怎樣去統治一個國家,關於民主,自由,平等的幻想不可能同時輕易的來臨。捷克斯洛伐克,一個在社會主義陣營當中的佼佼者落到一個國家分裂的命運。一個在“鼴鼠的故事”中幻想普通人都能夠享受到現代化生活的國家,在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出現了大規模的權貴資本(當然,好於俄羅斯),形成了一個分金分銀忙的權貴階級,一個賣地賣淫忙的平民階級。德國向東與捷克的疆界,已經變成了西歐白人的性福大道,身材嬌好的捷克女子成為這個國家一個非常重要的外匯來源。當年英雄的革命者,被人醜化為醃?的皮條客並非全無依據。
不革命也是悲劇,因為文化已經為當權者所殺;革命也是悲劇,因為新文化,新生活,新未來的建設通常並不歡迎革命的方式。有人以革命的悲劇來呼籲維持現狀的穩定,可悲的在於革命的其他選項已死;有人以不革命的悲劇來激勵革命的鬥誌,可悲的在於革命的前景並不光明。社會主義國家前進道路的艱難可見一般,值得“上麵”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