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大街

永遠活在記憶裏,活著和死去又有什麽分別
正文

二 大道,摩天大樓

(2005-03-26 15:15:57) 下一個

 

      城市往往輕而易舉的就讓人感到壓迫起來。從紐約回來之後的一次聚會上,我把我在紐約的摩天大樓之下站立時感到的緊張說給外國同學聽,他們中的大多數並不以為意。當然這也許是我自己的原因。康德和馬克思應該都不會反對,城市是啟蒙的產物,理性的結晶。我大概是自己的理性還沒有被城市充分的陶冶,因此還沒有養成從容的風度吧。鄉下來的孩子於是應該多像盧梭學學,一麵憧憬走出叢林之前的悠遊,一麵享受走出叢林之後的墮落。理性的創造,非理性的享受,這大概應該是城市的內涵和反諷。

      任意的選了一個出口走出去,大概是第五大道和四十幾街的交界。以數字代替路名不知道是不是美國人的創舉,可以想見的是那些令殖民者欣喜若狂的黃金時代。曆史還來不及沉澱,長安大街或者平安大道,已經趕不上城市擴張的速度。也許也隻是我的臆測,我們的天安,地安,天壇,地壇,何嚐又不是信手拈來。隻是我們一心敬畏自然,處處遵循造化的影子;殖民者飄揚過海,忙著的是算計收成,曼哈頓島於是就變成了一個橫平豎直被切割的地盤。

       其實第五大道本身是沒有長安街氣派的,在高處參差不齊的大樓夾著的大道不過就是個勉強雙向四車道的規模。就像去年上映的災難大片“後天”一樣,當滔天的洪水湧入曼哈頓的時候,城市不過就是個四通八達的運河,遠夠不上一片汪洋的規模。從下往上往去,隔街相望的高樓似乎在互相的吸引對方而形成一個仰角,整齊的幾十排墨色玻璃看的人有點眼花,橫跨在一個街區兩邊的廊柱把行人包括在裏麵,一樓矮矮的門廳上也許寫的就是個聞名世界的名字。站在矮矮的紅綠燈的街口, 四麵望去,都是這些沉默的鋼筋水泥的怪物。遠遠的可以看見七十七層的克萊斯勒大廈,四四方方的頂著個金屬的麥穗發著銀色的光芒。回頭更高的就是帝國大廈了,一截一截的縮小上去,從寬厚逐漸變得尖銳。大概是因為周圍還有不少其他的高樓比肩,這兩個紐約地標似的建築,似乎也沒有那麽驕傲起來。他們一起把陰影互相投射在對方的身體上,一陣陣的陰風便在大樓之間穿行。

        兩條大道過去便是紐約的公共圖書館,“後天”裏麵的主人公棲身的孤島。石頭建成的建築不知道經曆了多少年的風霜,居然還奢侈的在曼哈頓島擁有一片不小的出場。雖然不過是五六層的高度,卻因為門前的這麽一點寬闊,倨傲的坐在附近的高樓中間。過去兩條街就是洛克菲勒中心了。當年廣場協議之後一夜暴富的日本人,誌得意滿的提著錢就收購了它。全世界見證了日本的重新崛起,但是老美是不會做賠錢的買賣的。把日本人起早貪黑賺來的錢,牢牢的箍在自己的土地上,一點也不損國家的榮譽。洛克菲勒始終還是紐約的洛克菲勒。

1/23/200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