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美國認識的朋友

在北美生活了若幹年了,認識了不少的朋友。在一些特定的時間和地方,和我們一起
正文

五:初到芝加哥,我們愛芝加哥

(2006-09-01 10:35:28) 下一個

五:初到芝加哥,我們愛芝加哥

在中國大陸東北部的縣城文化氛圍中長大,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最起點毫無選擇地定局在那裏。以後的人生閱曆隻能是在此基礎上修改和校正,即使有時差別很大,以至於大到方向完全相反,也隻能在此基礎上認識, 再認識,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生文化氛圍參考點。毫無疑問, 我的人生文化氛圍參考點是縣城文化氛圍。什麽是縣城文化呢?從外延上來講, 她是基於農村文化和大城市文化之間的中間文化。在兒童和少年時代,你不必一方麵讀書, 與大城市的孩子相比, 你少了好多發現自己天賦的機會:因為在大城市裏, 你可以有機會去少年宮,室內泳遊池,大的圖書館等等。在上中學的時候,縣城裏隻有一所重點中學,位於城南的郊區。從城北步行到學校上學,幾乎穿過整個城鎮,路過城中心的商業區的十字街,也路過城南郊的田野,大約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上學放學的時候, 三,五個男生在一起,邊走路邊談論大家感興趣的話題。都是男生嘛,彼此之間爭論是少不了的。當對一個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通常學習較好的同學做“權威”的解釋,如果沒有更好的解釋而“權威”的解釋聽起來又比較合理,那麽,我們大家就都認同了;如果有時個別的同學有一個“Alternative"的解釋,即使聽起來比較合乎情理,因為那人還不夠“權威”,大家也就少數服從多數了,因為你的成績還不如人家棒嘛,不過,你還是有保留個人意見的權力。有時路過城鎮中心的商業區------說是城鎮中心的商業區,其實在當時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充其量也就是一排臨街的門市平房而已------正好趕上下雨,我們幾個男同學就隻好跑到比較友好,比較大眾都去的食雜商店內去躲雨,這樣,不會引起太多的反感,因為我們盡可能減少自己受指責的機會。雖然時過境遷,貳拾伍,六年過去了,可是當時看到那些好吃可口的幹,鮮食雜商品所帶來的視覺和味覺衝擊,至今還是記憶猶新。大概是一些如:雜拌,柿子餅,爐果,桃酥,長白糕,桔子瓣糖等等。那時,這些東西隻有在過年節的時候,偶爾才能吃得到。上高中後,學習和功課都已經很累了,家長給改善中午的夥食,也就是一角錢的一個麵包,不過,吃起來也是津津有味了。山裏農村的一門遠方親屬,是祖母娘家的侄女,一年中偶爾領著三個孩子來縣城小住一,二日。大丫頭比我長幾歲,我稱謂姐姐,從小小兒麻痹,走起路來有些墊腳,不過,臉蛋紅紅的,臉上總是有笑容;老二人們都稱為“山裏小子”,比我小一歲的樣子,雖然身體較瘦小,皮膚較黑,但見麵時總是很熱情,幹活也滿勤快的,每當看到他,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起魯迅文學作品中的“潤土”,總是不知不覺地他們二者聯在一起;二丫還小,六七歲的樣子,調皮可愛,很得姐姐和哥哥的照顧。一家人來到城裏,從來都是喜氣洋洋的,祖母總是不吝嗇地將我們小孩子吃的東西分給他們一些,並告訴我們,山裏農村很苦,一年到頭也很難吃上細糧。所謂的細糧,也就是由麵粉和大米加工而成的食品。現在,無論在中國國內或是北美,大概食用由麵粉和大米加工而成的食品並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然而人們對吃的認識不見得就有很大的變化。當人還是處於經濟貧窮時,人們考慮的是溫飽的問題:一個人,一,二個月沒能吃上一個雞蛋,有一個雞蛋,煮著吃了,誰還會想到膽固醇升高的問題呢?而當人基本上擺脫了溫飽的困惑時,合理而有節製的膳食同樣是很重要的,因為物質過於貧瘠和過於富有這二種情況都會給人帶來健康問題,隻不過不利於健康的表達形式不一樣而已。吃嘛,是人天生的一種求生存的本能。如何能吃上飯,如何吃得合情合理,如何吃了以後真對自己的身體有益處,是伴隨著一個人一生的問題。想著吃好的東西本身並不算是一種罪,然而通過不正常的手段讓自己和相關的人吃得好,並努力試圖劃歸到無罪的行列,無論無何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貳拾多年前,可以很有把握地說,在縣城裏幾乎大多數的父母基本上被溫飽所困擾,然而,社會的變革給每個人都帶來了新的希望。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雖是少年,同學之間也就早早地別上了苗頭,你不服我,我不憤你,暗暗地憋足了勁頭,立誌在人的一生中有一番做為。殊不知這一番做為需要花掉一個人貳,三十年的時光,甚至更長的時間,還需要加上妻子和孩子的愛,理解和支持,更為重要得是信靠神,伸手向全能者要祝福。------屢問:‘馬怎麽總失前蹄?’;屢答:‘莊稼不收,需要年年種’。不溫不火,不卑不抗,彬彬而有禮。蒼天不負有心人,後來,聽說考上了一個大專或本科院校。

那時正流傳一本長篇小說,大意是描寫一個叫“小石頭柱子”的農村男孩子,在體操上刻苦努力,終於到省城去表演並獲得成功的故事。我也深受鼓舞,特別地努力到大城市有一番作為。後來高中畢業,有機會到省城去念大學和研究生;又有機會到北京讀博士。因此,積極的“縣城文化”,幫助我不斷向上進取。上大學以後,好多本市的同學素質都很優秀也感覺良好,可他們中許多人不願再努力了,如果說有努力,至少也不是以求學的形式表現出來了,我們班裏的好多本市同學就不願意接著努力考研。這或許是“縣城文化”培養出來的人與“城市文化”熏陶出來的人之間可能存在的一些差別吧!完全是個人的看法。

憑借自己積極的“縣城文化”熏陶,就先向往大城市,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後,又覺得舞台有一點點小;那就向往大都市吧,後來又覺得人人都出國,自己和家人不出國又覺得人生缺少一些閱曆;那就有機會向往國際大都市吧!每往前走一步,就離開自己的家鄉遠一些。

來到美國以後,先後居住過若幹個城市,也參觀旅遊過許多城市,然而其規模能與北京向比較的,並不是很多。芝加哥則不同,芝加哥無論如何都應該算一個國際大都市。

芝加哥是一個怎麽樣的國際大都市呢?

來美國後的第三年,我們舉家從美國南方路易絲安娜州的新奧爾良市搬遷到芝加哥北郊的一個小城市W裏居住。說是市,實質上也就算一個城鎮,比一個縣城的規模要小。不過,開車去芝加哥市中心也比較方便,一個小時的路程,從廣義上來講,我們生活,工作,學習在芝加哥這個城市範圍之內。

我們從新奧爾良市來到芝加哥後就住在這個小城W市裏了,一個是對於我上班比較近,第二個是這裏的房租費也比較地便宜。隻是這裏離開芝加哥市中心比較遠,平添了許多大都市郊外的許多寧靜。我們也曾去芝加哥城北的“老猶拉”大學附近去看公寓,剛開始的時候深深地被那裏的生活氣息所感動,現在還是這樣。那裏的公寓都是分常地高大,管理地非常好,24小時都有門衛值班,樓下也有咖啡廳用於會客,也有鋼琴用於小孩子們來練習。這些高樓都是建造在大密植根湖的岸邊,不用說站在樓上的房間裏可以賞心悅目的欣賞湖濱的景色,即使流連於湖邊附近的街前街後,看看路旁的行人和景致------晚秋初冬的天氣裏,有的人將外衣領高高地立起來,領著狗散步在街道旁;小孩子們放學了,年輕的母親們領著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送pizza的人在街前找停車位;青年人騎車子鍛煉身體呼吸戶外的空氣------也是一種喜悅。說來人的本性也比較奇怪,人太多了,比如在北京的王府井,你會覺得比較鬧和吵;可是把你放在一個很少有外來人口的一個美國小鎮,你還會不知不覺地感到恍惚缺少什麽,即使你不缺吃,不缺穿,當然也不會缺住啦。缺少什麽呢?然而,人在做決定的時候,不能隻憑自己的感覺,還要看一看周圍的人怎麽說,不然,我們不是缺少了對話的意義了嗎?我們那時看了公寓的情況後,非常地滿意,管理公寓的女士也很熱情和周到,我們快要做決定的時候,公寓裏負責的當班過來與我們閑聊。他說他住在那裏的更北一些,每天上班都很辛苦,尤其是當冬天來的時候,下雪天,路滑又遠,有一定的困難和危險,不建議我們住在他那裏。這個美國人五十幾歲的樣子,穿著都很得體,說起話來彬彬有禮,不完全考慮自己的商業利益,還為別人著想,實在是人生的一個高層次。這樣,我們就告別了他們,沒有立即做決定。後來,老板也不建議住的那麽遠,其主要理由是上下班不方便,影響工作,尤其不能周末加班了。好吧,人不能想做什麽就做什麽。這樣,我們也就安心地住在這W市,好在路途不遠,如果我們實在是太向往這裏,我們可以經常開車光顧這裏,隻是當人們生活在生活的深處時,對這些外在的景色已經渾然不覺了。

當我們在W市安頓下來,也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利用周末的閑遐時間,太太,女兒,和我,一起開車來到芝加哥市中心。這芝加哥市真是很大,座落在密植根湖的南岸,城區裏滿是高樓林立,如果你開車在別的城市裏轉幾圈就轉完了,可是,你在這裏轉了若幹圈後,你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你是否還要接著轉下去了。如果這高樓這麽多,與你沒有生活上的任何聯係,那麽你隻是一個觀光客而已。然而,後來的生活表明,我們對這些高樓來說,不僅僅是一位觀光客,我們有說不盡,道不明的感受,因為它們是我們在美國生活經曆中不可分開的一種經曆。由於樓群都比較高,不是一般的高,我們在二個樓之間行駛,就好像走在千山裏的一線天裏步行走路的感覺。整個街道中,隻有頭向頂上或者街道的盡頭才能看見一線天空。當然,城中有地鐵,也有高架橋,橋上有“地鐵”在行駛,時爾發出“枝枝”的聲響來。由於是周末,大家都不上班,街上行人比較少,但也經常看到人們或從咖啡店進進出出,從地鐵門口進進入入。芝加哥是一個大都市,平時大家上班趕路,急急匆匆的樣子還有情可緣;可是,當你看到周末在街頭散步的人也象是在散完步後還要有許多事情要做的樣子,你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我也要做事,要做事。做什麽事呢?不知道;能不能做成,也沒有太多的人介意啦!多少年過去了,不少人,無論生活在那裏的,還是離開那裏生活的,都有這麽一種感覺。這就是芝加哥吧!

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城市都有中國城,當然,芝加哥也不另外。芝加哥南(也就是普通話)和廣東話成了主要的使用語言。整個中國城中,有各行各業為華人社區服務,包括餐館,中藥店食品店,書店,旅行社,美容店,等等,不一而足。你會問到中國城餐館裏的飯菜如何?打一個比方說,那個感覺就象把你放在農村呆上個數月,回到城市裏,你就會發現大街小攤上的師傅隨隨便便做出來的飯菜吃下去以後,都會讓你嘖嘖稱讚不已好一會兒。怎麽樣,還是好吃嗎!雖然在國內時去過廣州,但是在那裏停留的時間還是比較短,也沒有幾乎品嚐到“早茶”是怎麽一回事。在國外的中國城中,大家可以有很多的機會去品嚐。先要一壺香茶,或是茉莉花茶,或是香片,或是綠茶,或者其它的茶葉,不一會兒,就有人推著裝滿食物的小車來到你的跟前,車裏有剛剛出鍋的小吃,用比較有韌性,透明的麵做成的蝦餃,韭菜包,豆沙包,一碗小豬排骨,炸豆泡,鳳爪等等,一樣菜大約有三,四個,一美元到二美元不等,一家人,貳拾美元吃得還不錯。有質量比較好的早茶需要自己點,不過,你要吃過一,二次,然後才知道點什麽好。吃完飯,來到中國城內的街上走一走,轉一轉,逛一逛書店,然後再到食品店買些平日裏日用品和食用品。書店裏的書好多都應該是不錯的,有的題目還是很吸引人的,包裝的也不錯。隻是每每空手進去,還是如有所思地空手出來。什麽原因呢?難道是因為用繁體字印刷的?小的時候繁體字也沒少讀,什麽[水滸傳][紅樓夢],等等,也讀得出一定的情節和意境來。那麽,不是字體的緣故,是什麽呢?平時還真沒有想過這類的問題,現在坐下來仔細地想來想去,還應該算為生活和經濟的原因。我們在這裏認為好的書,在國內讀書時,都被認為是“閑書”。所謂的“閑書”,就是人“清閑”的時候,或者當家裏都認為有“閑錢”的時候可以買的書。也許在書店裏早已有意無意地想過,我們現在在美國的生活,無論如何,也不能認為是這種生活的樣子。總是覺得買一本“閑書”來看,不如大家吃一頓“閑飯”更好。不過,為女兒的培養和教育,又是另當一種別論。鋼琴,繪畫,上學用的各樣文具,老師指定和沒有指定的文學作品,那絕對是沒有出手猶豫的感覺。好在現在網絡都很方便地接觸到,沒有昂貴的“閑書”可讀,卻有便宜的“閑網”可閱,也可以到達異曲同功之妙了。

逛完了書店,也經常和太太,女兒她們一起去蔬菜食品店買一些平時在美國店買不到的日用食品。雖然中國和其它國家民族的飲食文化不斷地影響和滲透到美國大眾的飲食方式,在一般的美國食品商店可以買到一些如:水豆腐,醬油,醋等食用品,可是,不是因為味道不太正宗,就是因為價格太貴的緣故,使好多華人還是願意開好長時間的車來到中國城買東西。比如說,在美國店裏日本人做的水豆腐味道也不錯,而用同樣的一美元在中國城買的華人做的水豆腐要比日本人做的水豆腐大一倍半的樣子,而口味更象家鄉的口味。即使美國店裏有華人做的水豆腐,那也因為周轉時間太長,很少有華人問津。在中國城裏,也經常接觸到不同階層的華人。好多師傅在餐館或者在食品店打長工,一------美國東海岸一個很好的度假城市,好多歐洲人都來此打工,營業,和休閑------度假時就遇著這麽一位從天津來的老兄,在一個溫州來的人開的一家中國食品店中負責熟食部。買熟食的人都誇這位老兄菜做得好,嚐了一口茄子,委實燒得不錯。當彼此之間寒喧幾句,陌生的氣氛很快就消失了。當問幾美國的生活感受時,四十幾歲的漢子,眼圈也是紅紅的。“誰願意在這個地方多呆呀?天天除了幹活,還是幹活,又不懂英文,好幾號人擠在一起睡覺,再掙幾年,就回家團聚去了”。都是說陽光照在地上,照在你,我,他的身上,不多不少;每個人都是自由自在地呼吸著空氣,不急不慢;可是,人與人的命運還是很不同,有時甚至相當地不同。可以想象,這位老兄辛辛苦苦在這裏呆了四,五年,不錯,家裏的孩子也供上了大學,妻子在家也不會因為經濟上太發愁,當風塵仆仆地一路趕到家裏,看到自己的兒女已經從少年長成青年,妻子那既熟悉又有些變化的眼睛,除了驚喜,安慰,他的心裏還應該有更多的感受吧!但願這位老兄在平日的勞苦中也能找到平安和安慰,人的一生沒有十全十美的,隻有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不斷地感謝生活已經賜給我們的,以及那準備賜給我們的,我們才會有喜樂。我還是特別地喜歡雅各弟兄的話,他說“我親愛的弟兄們,不要看錯了。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神對我們每個人的愛並沒有改變,也看不見那轉動的影子。隻是我們平時在我們的生活中要有心發現神對我們每個人的恩惠和憐憫,而不是怨天尤人。生氣和抱怨,並不成就神的義,更不成就我們人的身心健康。

找到和認知神的恩典和憐憫,並及時地讚美他,是我們人生快樂的基礎。

我們認識的這位“天津師傅”,在弗吉尼亞沙灘的中國城中工作;我想,在北美的好多城市,如紐約,華盛頓,波士頓,辛辛那提,當然還有芝加哥的中國城中,還有好多這樣的師傅。願他們和他們的家人都能有人生快樂的基礎。

芝加哥是美的,芝加哥的夜景更是美的。開車延著Lakeshore從東往西行駛,右手是夜色籠罩的密植根大湖,浪水有節奏地拍打著岸堤,與右手黑漆漆的背景行成鮮明對照的左手邊,是一片的燈火輝煌。由於靠著大湖邊上建的建築都是一些大的,設計,造型比較特殊的高樓,夜晚的時候,樓裏的燈光還有一半沒有熄滅,再加上延著建築外形擺設的裝飾燈時而閃爍,給人一種興奮不已的感覺。那些從地麵上射過來的轉動的光柱,照在了高大的建築上,凸顯得那建築的雄偉和壯觀。有時,建築群中閃出一片小廣場來,廣場上的噴泉毫無顧忌地噴向天空,落下來的水花在燈光的映照下顯得晶瑩。那桔黃色的路燈,照在寬廣的馬路上,那馬路有時是露天的,有時是從地下的通道,有時甚至還在天空中,真是使你感覺進入了一個奇妙的世界門口。毫無疑問,太太,女兒和我都想到城中心逛一逛,街頭散步。將車子停好,我們下車邊走邊看,走的方向原則是冷清,燈暗,人少的避開,趨向燈亮,人多的地方。在這個原則指導下,我們來到了密植根大街,後來聽人說,這也是芝加哥中心最為繁華的一條商業街。我們去的時候都已經是十一月末十二月初了,寒冷的天氣並沒有阻擋人們逛街的興致。這裏的商業中心與郊外的Mall不太一樣,每家商店都是比d完一家,都要回到街麵上,特別與國內的商市相類似,因此也特別有回到一種久違的環境的感覺。逛街嗎,這街不能太短,太短了,你會覺得少和缺;但是,這街也不能太長,太長了,你的體力夠不上,心裏會不知不覺地煩起來。這個密植根大街恰好是一條這樣的街,你不會覺得太短,也不會覺得太長。商店外賣的棉花糖,香飄飄的苞穀花,街道兩旁的樹枝上小彩燈不停地閃爍,小馬車拉著想體會一,二個世紀生活的遊客,馬蹄掌落在石頭路上傳出來清脆的聲音,我們真是恍惚地融入了一個夢幻般的意境。

較獨立,蛉

天做十個小時到十二個小時不等,一周大概也就休息一天的時間,而大多數人都沒有帶家屬來,在美國這塊陌生的土地上過著暫時的“單身”生活,一呆就是二年,三年不等,有的甚至更長的時間。如是說在美國的博士後,學者及學生還在抱怨生活比較枯燥乏味,那麽又能用什麽樣的語言來描述這些打長工的人呢?因為學者們有家室在這裏,或風或雨,大家一起麵對和經曆;即使兩地分居,大不了多開一天的車就相聚了。我們全家在弗吉尼亞沙灘

城的中國城在我們去過的所有中國城中,無論無何都不應該算作小的。這裏有早期北美移民生活的痕跡,雖然這裏的街市對於中國南方或香港或台灣來的華人也許不算太陌生,可是對於我們這些中國北方來的人,一切都顯得很新鮮。之所以海外華人對中國城獨有情衷,是因為我們大家平時在國外生活,就象坐船行駛在海洋上,都被自己不是很熟悉的文化所包圍,失去了在陸地上走路的平安感覺。雖然那波濤有時還是挺洶湧,大浪小浪也沒有將你的船打翻,可是,你就是沒有在陸地上走路時感覺那麽穩當。這中國城與國內的城市比雖小,可是她們就象漫無邊際的大海裏的一個小島,給你一種能踏足在陸地的一種感覺。在這裏,美國人暫退位成了少數族裔,北京的官話

一方麵要和自己的父母及長輩到田裏去做農活;同時,

即便是自己有一些成功,不要將榮耀留在自己這裏,要歸於神。那時,同學彼彼此之間還不知道對方以後要做什麽,就是自己也不十分地清楚,總之,當務之急是要考上一個比較理想的高校,各種科目的老師積極努力地幫助我們每一個人去達到這一最基本,最現實的目的;同班,同期的同學之間相互影響,以及高年級和低年級同學的間接影響,都有助於我們的進取。現在全然忘記了老師教我們什麽具體內容了以及同學之間所發生的具體事情了,然而,每個中學老師和所熟悉的同學所具有的優秀氣質卻是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他們好的品質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觀念早已融入我們的骨髓和血液中,有時不知不覺地從我們的生活中流露出來。記得那時剛剛恢複高考製度,我還在普通中學讀初中,對高考還沒有什麽概念。鄰居家我稱謂“二伯父”的人對數學很通,在一家食品廠中幫助糊紙盒,他後來到普通中學和重點中學任教數學老師。當時,他家裏每年都有一批社會青年在晚上補習數學。其中一個男青年特別地“顯眼”,怎樣地“顯眼”呢?他雖然看起來不必其它人年紀大,可是滿頭的“少白頭”。學習起來孜孜不倦的樣子,問題也顯得特別地多。即或很努力和用功,每次高考都名落孫山,看到別的夥伴一個個地升入高校,甚至有的人都高校畢業榮歸故裏了,我都為他泄氣。然而,每當快下一屆高考時,他就興致勃勃地拎著二瓶白酒來找“二伯父”來補習數學功課,我家鄰居“二伯父”也樂於助人。不知不覺,我已從普通初中來到縣城的重點高中了,我們居然成了同期的同學了。班裏“好事”的同學有事無事來找這位“年級長者”閑侃。諸如此類的話不斷地被聽到,問曰:‘你的同學都考上了,你怎麽想呢?’,答曰:‘誰家三十晚上還不吃一頓餃子呢!’;又問曰:‘你怎麽老也不中呢?’,又答曰‘馬還有失前蹄的時候’;我的這位同班同學不是一般的“好事”,因此,又有下列問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