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生三戒的感悟 from 為人父
(2007-01-17 12:59:04)
下一個
前幾天小侄和我在網上聊天,說他剛看了百家講壇於丹講的《論語》,很喜歡。小侄今年高一,正是血氣未定的年齡,能喜歡孔子的話,真是讓我欣喜。他原來是個遊戲迷,且是網上遊戲的高手,為玩遊戲甚至到了茶飯不思的地步。弄得身高一米七三的他,體重還不到90斤,成了學校裏最瘦的男生。和他聊過之後,感覺他突然長大了,能擺脫遊戲的誘惑而專心讀書是個了不起的進步,也是心智成熟的標誌。這讓我想起孔子在《論語》第十六篇中的話:“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這裏說的少之時戒之在色,我理解不僅是指女色,而是包括一切人間的誘惑。孔子那個時代當然沒有遊戲機,可能也沒有鴉片大麻,在他老人家那個時代,男女之歡可能對青少年是最大的誘惑。而現在這個世界,誘惑變得越來越多了,性隻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因為愛滋病,它可能是最不受抵製的誘惑。中國這些年也和世界其它地方一樣,毒品和遊戲從兩個方麵毒害孩子,隻要不沾這兩樣的就是好孩子了。在沈陽的迪吧裏大都是高中學生,而迪吧幾乎沒有不賣搖頭丸的。美國也一樣,兒子告訴我,他們學校75%的學生都吸過大麻或喝過酒,這可是美國一流公立高中啊。有一次開家長會,他們校長沉痛地講起一個孩子因為吸毒而不得不輟學,而他的父母流著眼淚來學校懇求校長幫助,可校長卻無能為力。校長還語重心長地勸告家長們一定要管好孩子,千萬別讓孩子沾上毒品。我知道對很多富裕的美國家庭來說,隻有兩件事讓他們擔心,那就是孩子吸毒和酗酒架車。遺憾的是孔子這樣的告誡沒有多少孩子能聽進去,不僅孩子,家長也聽不進去。其實孔子這裏說的戒不是強製執行的管製,而是自己對自己的約束,是一種個人素質。西方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他們給一群上幼兒園的孩子分糖,然後告訴孩子,不要馬上吃掉,要等老師下次再來才可以吃。然後,實驗人員躲到別的房間觀察孩子們的行為並做記錄,最後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那些等到老師進來後才吃糖的孩子長大都很有成就,而那些老師一走就把糖吃掉的後來基本都是失敗者。這個實驗其實證明了能經受住誘惑的孩子將來不管做什麽都會有出息,和智商沒有關係。
而人到壯年,孔子則告誡我們要戒之在鬥。因為血氣方剛的成年人,容易為情、為名利、為女人(或男人)、為麵子而與別人發生爭鬥,這種爭鬥大部分不是理智的,是情緒化的,並且會讓你偏離人生的軌道,浪費寶貴的時間,等到老年一事無成時又追悔莫及。記得有一次記者采訪基辛格,問他:為什麽那麽多人攻擊你,卻從不見你辯駁和反擊?基辛格則說:等你到了我這個年齡就會知道,人的一生是很快的。如果我去反擊那些無聊的攻擊,我就沒有時間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無疑基辛格是聰明的,他有自己原則和人生目標,而不為別人的行為所動搖和幹擾。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很多成功的人身上都有這一素質。鬥不能僅理解為針對某個具體人的爭鬥,有時是針對一群人或一個階層。比如:很多人下海經商,並不是真的喜歡這個,而是覺得既然那些他瞧不起的人都能下海掙錢發財,我怎麽就不行。這和很多人出國的動機一樣,別人能出國,我怎麽就不行。人一出現這樣的心態,行為就會出現偏差,人的異化由此而生。鬥本來隻是人生得的一種手段,現在成了人生的目的,沒有鬥就好象就沒了生活的意義,其實最後苦的還是自己。人到老年看開了的不在少數,也沒什麽了不起。中年人能看的開則是難能可貴的,因為中年人處在人生鬥爭的風口浪尖上,家庭的壓力,環境的逼迫使他們不得不去爭鬥。但爭鬥的同時別忘了老毛的話:“要奮鬥就會有犧牲。”這犧牲的可能是你與家人在一起的天倫之樂,也可能是你孝敬父母的機會,還有可能犧牲的是平靜安寧的心境。價值觀不同,取舍就不同。有人甘願失去,有人患得患失,也有人覺得得不償失。所以我們這些在人生的風口浪尖上爭鬥的中年人,更應該認真想想孔子的這句話,不要太熱衷於鬥。能適當地脫離一下鬥的心態,也許會發現人生另一處不同的風景。最可怕的鬥是所謂的與命運做鬥爭。這其實是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讓自己跌入無邊的苦海。什麽是命運?命運是上天安排給你的,難道人能扭轉天命?人不可太自信,太自信就會遮蔽智慧。連毛澤東都說自己是七分自信,三分不自信。那三分不自信指的是什麽?我的理解那是他老人家對天命的敬畏。就象孔子在其後說的另一句話“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最達觀的人是在命運不濟的時候認命,認命不是消極和懦弱,而是相信命運的輪轉,相信好運總會光臨於自己。我最欣賞的心態是“盡人事而由天命。”(孫中山語),真乃聖人言也。
孔子對老年人的告誡也不是多餘的。很多老年人就是過不了得這一關。什麽叫戒之在得,不能單理解為得到什麽,而是患得患失的心態。老年人最怕失去的是一生奮鬥而得到的東西,也許是名,也許是利,也許是權,也許是業。可是為了保住這些,老人就容易為守成而變得保守。沒有精力創新和發展,卻要費盡心機去保住現有的。而且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這樣,這就難免不阻礙新人新事物。人的前半生都是在做加法,不斷地爭取名利、地位和權勢,可是到了晚年還是要得,問題就大了。一是身體不堪其累,二是心理上難得平靜,三是精神境界上不能返樸歸真。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輪回,初生的時候,純潔無暇,如伊甸園裏的天使無憂無慮。及至少年,開始有了維特之煩惱,思想和智慧讓我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也讓人開始有了煩惱。青年有了愛與欲的煎熬,到中年就生出很多人生的感慨,覺得自己思想成熟,看透人生。而到了老年人則不再有感慨,回頭看那些還在人生路上忙碌的青年人和中年人的人生感悟反倒沒有任何新鮮感,卻發現原來都是自己曾有過的那些同樣的心情的不同表達語句而已。這時的人才感覺到,簡單的生命才是最難得的。所謂的求仙修道,求的就是能返樸歸真。返樸歸真就是人生的減法,放下身心的負擔,才能體會輕鬆自在的感覺。人沒有不戀權的,尤其是那些償到權力滋味的人。可是現代退休製度讓很多當官的不得不在精力還不算衰竭的時候退休。我認識的一個人,此公敬業且有威望,事業輝煌,官至廳級,平時講話也是慷慨激昂,很有號召力。但他最痛苦的是年齡已屆六十,不得不麵臨退休的窘況,為了能延遲到六十三歲再退,他不惜隱瞞自己的病情,不敢住院休息治療,而且還要花出比常人多一倍的精力去走關係。想想,我都替他累。確實看到很多曾經在台上呼風喚雨的大人物,一下了台就立即衰老。都是因為“得”之心所害。最要命的一種“得”是老年人貪色,有的人一生安分守己,守著一個老婆過了一輩子,可到了老之將至的時候,覺得自己一輩子沒有沾花惹草有點虧的慌,突然爆發出老牛吃嫩草的衝動。可是在老人與年青人的感情遊戲中,鮮有老人勝利的,不僅身體吃不消,心理上也受不了。這種老房子著火似的黃昏戀是非常可怕的,比如川端康成,老年愛上一個賣花女孩,可是那個賣花女孩並不愛他,這種單相思的無望的愛情最終讓他絕望而自殺。所以說,如果人想風流,還是在趁身強力壯的時候風流,別等到年邁體衰了再走這一步。我一同學的父親,可以說是老之戒之在得的典範。原本是權傾一地、名噪一時的地委書記的他,57歲就激流勇退,而且一退到底,不擔當任何政府的職務。就是決心要過另一種生活。他從不參加老幹部的活動,討厭和他們在一起除了發勞騷就是罵人。他認為發勞騷和罵人都是因為自己心態有問題。而是獨往獨來,做生意先是掙錢後是賠錢,但不管掙還是賠,從來不影響他的心情。他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並願意與年青人以兄弟相稱,從不擺老資格,也從不講自己過去的功績。一次他對我說:如果我不退下來,成天開會、發號施令、聽上級訓斥,弄得心裏總是緊張,可能早就生病住院了。還是田紀雲說的好,早退晚死,晚退早死。前年我去看他,73歲的人了,還是那樣精神矍鑠,健步如飛、笑聲朗朗,看不出一點衰老的跡象。人到老年,能心態平和、淡泊得失、看透生死是最難得的,這不是暮氣消沉,而是生命的另一種豪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