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多亂彈

冷評政文軍影體,亂彈股基匯債期
個人資料
正文

質疑金融改革ZT

(2006-12-31 12:05:45) 下一個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問題的核心是防範金融危機,當下進行的所謂金融改革反而可能促進它的發生。比產業倒閉更加危險和帶全局性危機的,就是金融崩潰。即使中國經濟搞得再好,有技術升級,也難免會有一場金融危機。 因為經濟運轉30年,必然會積聚一大批矛盾,最終表現在呆賬和通貨膨脹上麵。 實際上中國的商業銀行裏麵,還遺留著計劃經濟時期許多呆賬,過一段時間就要抹一次符號,金融危機就是抹符號的過程。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60年以來保持年輕結構。1840~1949年,中國人口生得多死得多,百年停滯,僅從4億增加到4.5億。建立新中國之後,連續60年人口增加到12.5億,增加了8億,生得多死得少。年輕人多,積累率就高,儲蓄率、投資率、經濟增長速度都高。現在多少問題都能夠得以掩蓋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一直穩居世界前列。

15年以內,如果產業技術不能升級,15年後再遭遇人口老齡化,儲蓄率就會降下來,經濟增長率也一定會下降。那時,累積的危機就會暴露出來。國內利潤大量匯出,外匯儲備下降,儲蓄跟不上,銀行呆賬就不能掩蓋了。

危機有可能提前。 一是外國敵對勢力不能允許中國政策調整,怕危害到他們的利益,可能使用威脅和武力。 第二就是他們繼續推動國內權力資本勢力,以改革開放名義搞瓜分,他們設計的“金融改革”,可能促使中國金融崩潰的發生。

投機資本進入造成外匯大量積累並且外流

目前中國大量積累外匯近9000億美元,其中至少有3000億美元是國際投機資本,早晚要流出,或以流出相威脅。

西方經濟學的宏觀經濟平衡是儲蓄等於投資。 如果儲蓄大於投資,像中國1993年以來的那樣,資本必定外流。

我們引進了6000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2000年以後人民幣該升不升,引起升值預期,國際投機資本大量進入,大約有3000億美元,這就是9000億美元外資流入。 但是,有多少資本流出呢? 國家外匯儲備接近9000億美元,私人和企業正當的外匯存款,估計有5000億美元, 還有3000億美元非法“外逃”的腐敗資金,總計大約有17000億美元。反正儲蓄大於投資的部分,一定是以外匯形式流出了。 還有一個指標,國際收支平衡表裏麵的經常賬戶,隻要是順差,一定就對應著資本流出。 所以大家都不相信,為什麽中國資本過剩還要引進外資,我們認為,應該到了馬上取消對外資優惠的時候了。

引進外資的作用,根本不是彌補資金缺口,而是先進的管理和技術。說市場沒有換來技術未免太絕對了,但是,核心技術肯定換不來,要自己創造,而且要以國家力量支持,不能僅依靠市場。實際上,外資的引進,對於遏止和製約國內權力和行政幹預,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國際投機資本從 2000年以後大量流入,外商直接投資的人民幣利潤越來越多,現在每年200多億美元,幾年以後可達到500億美元,與引進的外資持平。投機資本從房地產到股市來回竄,也肯定會有集中流出的那一天。到時候金融危機就會發生。因此,人民幣不能完全自由兌換,對於國內外投機資本的對流絕不能采取完全放開的政策。至於人民幣不能完全自由兌換可能影響經濟效率問題,實際上並不存在。香港和國內外匯黑市都可以實行有限製的自由兌換,而且大部分個人和企業用匯已經放開,隻剩下對於投機資本的管製了。 如果完全放開,中國離外匯金融危機就不遠了。

外匯管製的放鬆與腐敗資金外逃

現在非法的資本外逃大約有3000億美元,其中大約1/3又以外商身份流回國內賺錢。它們外逃是因為製度問題,“洗幹淨”了以後再流回,則是宏觀經濟問題。在中國有優惠政策,可以賺大錢,這和國際投機資本已經沒有區別。近幾年來,國際投機資本持續進入,國內腐敗資金不斷流出,再流入,已經形成了置換,但是由於外匯管製,還遠遠沒有置換完畢。國內腐敗資金還有多少沒有轉移出去?每天還在產生多少新的腐敗資金?還沒有科學的定論,估算30年以來權力資本化造成的腐敗財產,應該不少於20萬億元人民幣,且大部分還沒能轉移出去。

國內腐敗資金,是一定要外逃洗錢的。一旦完全放開外匯管製,必定集中外逃。不僅要兌換外匯,還要擠兌人民幣,拋售股票和房地產。如果國際投機資本準備配合國內腐敗資金外逃,會繼續進入彌補缺口,掩蓋危機。如果不想,則金融危機馬上就會發生。其實,掩蓋也是暫時的。因此,國內腐敗資金的外逃的力量有多大,衝擊有多大,絕對不能忽視。政府應該先有效地清除腐敗,解決腐敗資金以後,再考慮人民幣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貨幣自由兌換國家,若法製不完善,經濟秩序混亂,社會腐敗,權勢者和管理者大模大樣盜竊社會財富,必然發生社會財富大規模逃出。外匯財富大量流失會引起本位幣匯率大幅跌落,再喪失其他國內物質財富,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和銀行擠兌風潮,並由金融危機發展為全麵的經濟危機。以硬通貨流出形式大量喪失社會財富而引發的金融和經濟危機,殺傷力足以使一國的經濟實力損失大半。

金融創新工具

外匯管製特別是管製投機資本,應當是長期的。但是在“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口號下, 一直在極力推行搞QFII和QDII等過渡措施,等於基本取消了對於投機資本和限製,促進了國際投機資本和國內腐敗資本的置換,目的是放國內腐敗資金外逃。這是最危險的利益導向。

第二,外企及其他外資A股上市,會讓其在中國的經營風險完全轉給了中國人和中資機構。這樣外企既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賺大錢,又可利用中國人的錢,從而徹底甩掉風險。他們不是作為A股市場的投資者,而是作為A股市場的融資者(股票供應者)去吸收中國人在A股的投資。其相當一部分原自有資本因被替換為中國投資者的股本而可逐漸撤出中國,因有境外投機資本繼續湧入,這部分(以外匯的形式)撤出的外資可能並不會顯露出中國外匯儲備的顯著變化,即外匯儲備總量由於境外投機資金(因金融領域不斷對外“接軌”)的大量進入掩蓋了實業外資的大量撤出。外匯儲備總量可能變化不大,但其結構變了,實業外資所占比例日益減少而投機外資則日益增加。最終中國外匯儲備中投機外資將大大超過實業外資。金融風暴及隨後引發的全麵經濟危機就難以避免。而在金融危機來臨之時或在這之前,(A股上市的)實業外資和金融外資又能夠迅速撤離。

這就是A股全流通及接踵而來的外企A股上市將產生的巨大金融風險。

即便我們在實現A股全流通後不開放在華外企A股上市,外企(包括金融業外企)仍可通過合資的方式“曲線進入A股”融資撤資。

因此,隻有立即停止正醞釀推出的外企及其他外資A股上市計劃,才能使已實現全流通的股市不會成為外企的撤出通道和境外金融投機資金興風作浪之處。為防止外企通過合資方式“曲線進入A股市場”融資撤資,對實行全流通的個股,應明確規定合資外方不得撤出資金。

第三,凡期貨交易都是為規避現貨交易者的風險,這些風險(及由此產生的利益)則完全由期貨投機者承擔起來。由於有手續費,期貨的風險總是大於其規避的風險。如再考慮機會成本的因素,則產生的風險更是大大超過規避的風險。如用於期貨投機的資金完全是投機者的自有資金,是他們用自己的錢在為社會承擔風險並因此而獲得利益或虧損,這對社會經濟無疑是好事。然而,目前相當大一部分期貨投機資金是銀行及金融機構的貸款(在我國還有國企資金),即這些期貨投機的風險最終還是由社會承擔,而且是社會經濟最核心最敏感也最脆弱的金融係統承擔。因此,當今的期貨交易帶給社會的風險已遠遠大於其為社會承受的風險。

在期貨交易的內容上,商品期貨對商品的流通和生產比金融期貨更有實際意義(而即將重據世界貨幣寶座的黃金,其期貨交易不能算作一般的商品期貨,而應視為金融外匯期貨,並應將黃金納入外匯管製政策適用範圍而禁止其期現貨交易。)但即使是商品期貨交易,也必須是在隔絕了金融係統貸款及國有資金進入(即完全由投機者個人承擔風險)的條件下,才對社會經濟有積極的意義。

股市已全流通,管理層積極籌劃推出股市期貨交易,大大增加了金融風險。股市的期權期貨有利於空方打壓股市,掀起更大幅更頻繁的股市波瀾,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是消極破壞作用。匯市的期貨期權交易為規避匯率風險產生,由於金融期貨本身的特點及很難避免的銀行金融業實際上混業經營,匯市期貨期權風險遠遠大於其為社會分擔的風險,與人民幣自由兌換、股市期貨期權一起,構成境外金融投機資金得以衝擊的三個必要條件。

外資控製我金融企業

為什麽要提前開放一年,爭先恐後地向外資出售銀行?國有銀行的所有者是誰?出售價格誰定?有沒有低價出售的問題?沒有全國人大批準,有沒有違反法律程序的問題?銀行巨額的壞賬損失有很多是可以追回的,現在人走賬爛,人為造成無人追賬,中央各部許多直屬公司都是這種情況。管理層放棄了追逃巨額銀行壞賬的努力,大量壞賬打包,以不成比例的低價賤賣外商。合資以後,原有呆賬怎麽處理?國有企業怎麽辦?是不是要一攬子甩給財政?國內銀行與外商合資,自己的秘密全部暴露,以後被外國投資者股東一方的銀行,把自己的高端客戶拉走,自己怎麽可能搞好經營?各類金融機構能不能保持控股權?金融機構被外資控製,在政治、經濟和經營管理的後果是什麽?有沒有認真的評估,並且通過法律和公開討論?私下交易難道是合法的嗎?

銀行是金融的核心。銀行的自有資金有8%即可,而占自有資金一半以上即可控股。因此占銀行資產的4%以上不但可有20倍以上杠杆效果,而且控製龐大社會存款,掌控國家經濟命脈。外資金融機構可利用金融資本控製產業資本。中國大型金融機構董事會裏都有境外金融機構代表,企業國際並購活動都可能通過銀行透露給競爭對手;外資機構可將金融市場風險通過關聯交易和衍生工具轉移到其控股的金融企業之中。外資金融機構常用的策略是:

第一步,小比例參股進入董事會,了解被投資企業情況,同時了解和掌握所在行業趨勢和市場狀況。

第二步,通過增資或收購等途徑把持股比例提高到離控股國內金融企業僅有一步之遙的某個臨界點(或直接控股)。

第三步,通過外資所在國的政府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借助中國經濟的上升周期,迫使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使外資機構所持有的人民幣資產(中國金融企業股權)升值。

第四步,人民幣持續升值導致出口逐步下降,而國內需求因財富外流卻難以提高,最後導致宏觀經濟環境逐步惡化。

第五步,在中國宏觀經濟環境逐步走向惡化的過程中,人民幣匯率已經處於高位。此時,外資機構通過政府組織和其他手段要求中國開放資本賬戶,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

第六步,在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伴隨中國經濟增長周期一路持有的股權不僅分紅豐厚、而且得到股份增值和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雙重收益,他們通過金融企業上市減持股份,並把投資和利潤兌換成為外匯撤離中國。

第七步,當這種撤離行動變成一種一致行動時,人民幣不得不大幅度貶值,國內金融危機發生。

第八步,利用金融危機和人民幣貶值之際,境外機構把外匯回流回來再兌換成人民幣,並進一步增持或收購中國金融機構股份,達到控股目的,完成對中國金融業的進一步控製。經過一係列地有序進攻,大部分中資金融企業將變成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的分支機構。

到2007年,中國銀行業將對外資全麵開放,屆時進入中國的銀行將更多地以獨資銀行形式存在,包括當前這些境外戰略投資者自己所設立的各個嫡係分支銀行,這些戰略投資者銀行的嫡係分支將和它們在中國參股銀行的旁係分支發生麵對麵的爭奪,包括市場和高端客戶群。境外戰略投資者將自然會通過各種渠道把參股銀行的優質客戶群提供給其嫡係分支機構, 也不會把先進管理經驗提供給參股中資銀行。外資銀行利用打入中資銀行內部的機會,將掌握中資銀行的核心信息和弱點。現在許多中國大銀行都有外國銀行或公司入股,並進入董事會,了解中國銀行的機密和各種資金動向、客戶資源等,這會讓中國非常被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